1.杂谈就是打招呼和聊天
杂谈,是一种主题不那么鲜明却更容易拉近双方距离,促进双方深入认识的一种谈话方式。因此,杂谈在生活交流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起着调剂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其中最常见的杂谈就是打招呼和聊天。
小广和小步是同期进公司的,在一次组队郊游的公司集体活动中,小广迟迟找不到跟自己一起组队的同事,而小步却正好相反,不少同事都乐意跟她组队。小广很纳闷,完全不明白为什么。林组长看到小广的情况,热心地提醒他:“要学会多跟同事打交道,有事没事聊两句,你看人家小步,跟谁都聊得上,人缘就是这样聊出来的。”从此以后,小广不再是有公事才找同事,平时没事也开始学着加入同事们的“闲聊会”。慢慢地,小广开始融入了公司的大家庭。
正如上面提到的,小步之所以比小广更受同事们喜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小步善用杂谈这种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或许很多人会觉得跟不熟悉,甚至陌生的人聊天是一件很别扭的事。那么,我们可以从最基础的打招呼和闲聊开始。
1.杂谈的敲门砖就是先向别人问好
想要有效地展开一段杂谈,我们首先要学会和别人打招呼。因为简单的一两句招呼,是我们向别人传递对话欲望的信号。常用的打招呼方式有几种,一种是向别人问好,如“你好”“早安”。另一种就是表示你对对方的关心,比如问对方“吃饭了吗?”“今天过得怎么样?”这类问题。还有一种打招呼的方式就是自我感觉的描述,比如“哎呀,最近天气转凉了。”“加班加到现在累死了,你怎么样?工作忙吗?”
2.光打招呼还不行,后续的聊天很重要
如果说打招呼是我们给对方留下良好第一印象的利器,那么接下来的聊天就是借用谈话拉近彼此距离的关键。所以,打完招呼之后,我们可以寻找一个轻松的话题切入,开始和对方聊天。适合闲聊的切入话题因人而异,基本的标准就是话题能激起对方的共鸣。比如,聊天对象是同事,我们可以谈工作;对象是邻居,我们可以谈小区物业管理等。总之,就是寻找双方有共鸣的话题,达到理想的杂谈效果。
杂谈并不难,关键在于面对不同的人或者场景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共鸣的聊天话题。
2.内容日常也无所谓
不少人在跟别人聊天之前总是考虑很多,担心对方对你的话题的认知度,担心说话的语气、方式,担心内容的充实性,等等。其实,成功的杂谈更注重双方聊天的顺畅度,内容的实际性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是其次的。
小泽在午休时间进入茶水间,发现小池正与小星聊天。小泽以为大家在谈论什么大事,却发现小星和小池其实只是在闲谈,谈一些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小池邀小泽一起聊两句,小泽则以工作忙为由拒绝了。一个月之后,小泽发现小池跟前辈小星熟络了不少,而自己还是和小星处于问一句答一句的关系。小泽很困惑,就跑去问小池。小池告诉他,杂谈有杂谈的力量,不要小看这些无关工作的交流,这些私下的闲聊才能让双方关系更加熟络。
小泽认为,讨论与工作无关的话题并不重要;而小池则明白杂谈的话题,即使空洞也无所谓,因为杂谈的目的不是探讨某一严肃的话题,而是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彼此关系更加熟络。
杂谈本身并不是一种针对某一内容讲求即时效果的谈话方式。在交谈的过程中,并不刻意追求信息的获取,而是更重视杂谈过程中双方的互动性以及后续对双方关系的影响。所以,大家不必担心聊天的话题是否具有特别的意义,简单日常的内容也会让彼此交流得很开心。
1.杂谈,可以是无目的性的
一般来说,如果我们需要就某个具体内容,带着目的性去找对方谈话,那是一种讨论、洽谈或者请教、请求。而杂谈并不属于这种带有目的性的对话方式,无即时意义、随说随停才是杂谈的特点。因此,杂谈的内容可以是无目的性的。
2.杂谈,重谈话过程而非谈话内容
杂谈讲究的是谈话过程中双方的互动,并非侧重谈话内容本身。我们要摆正杂谈的位置,明确杂谈的作用,不必过分强求每一次杂谈都言之有物。一方面,过分讲究目的性的谈话容易让人产生抗拒或者防备心态,不利于杂谈的开展;另一方面,如果每一次杂谈都要带有特定的具体内容,那也就失去了杂谈的意义。
总而言之,我们要明白杂谈的意义在于透过对话让双方关系变得更好,而非就某一具体内容进行讨论。所以,对于杂谈的内容我们可以持开放态度,即便内容无实际意义,也没关系。(P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