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编的《张闻天画传(1900-1976)》突出了张闻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理论创造。对他从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文化大革命”后期写成肇庆文稿近六十年间的代表作和重要理论观点,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中共大理论家画传系列”旨在宣传为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思想家和理论家。本书是其中一本。
| 书名 | 张闻天画传(1900-1976)/中共大理论家画传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编的《张闻天画传(1900-1976)》突出了张闻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理论创造。对他从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文化大革命”后期写成肇庆文稿近六十年间的代表作和重要理论观点,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中共大理论家画传系列”旨在宣传为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思想家和理论家。本书是其中一本。 内容推荐 张闻天作为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相当长时期的重要领导人,对作为党的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我党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尽管他的受到不公的遭遇,仍然潜心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明确提出了关于经济问题的六项主张。 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编的《张闻天画传(1900-1976)》选取了174幅珍贵历史照片、手迹和书影等,极具史料价值,可读性强。 目录 农家学子 参加五四运动 为实现社会主义做一个小卒 赴美勤工俭学 少年文学家 “我要加入CP!” 留学莫斯科 六届四中全会以后 在中央苏区 遵义会议 反对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 从瓦窑堡会议到西安事变 跨入新阶段 主管宣传和干部教育 整风前后 创建合江根据地 探索经济建设基本方针 驻苏大使 在外交部 庐山蒙冤 特约研究员 在“文化大革命”风暴中 遣送肇庆 长逝无锡 “历史最公正” 后记 试读章节 赴美勤工俭学 张闻天那时的志趣还在个人的文学爱好上。他的文学事业以译介外国文艺理论为发端。1921年春,他译述了《托尔斯泰的艺术观》,同年冬,又译完了柏格森专论喜剧的《笑之研究》。1922年起,张闻天译介的重点从文艺理论转到著名作家作品。在《小说月刊》第13卷第2号《泰戈尔研究》专辑中,张闻天的译作居半。四五月间,他在《民国日报·觉悟》上发表了长篇论文《王尔德介绍》,对这位众说纷纭的新浪漫主义作家进行辩证的分析,作出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到八九月间,《东方杂志》又发表张闻天为纪念歌德逝世90周年而作的长篇论文《哥德的浮士德》。这是中国人写的最早的一篇研究《浮士德》乃至歌德的论文。他有意将外国文学名著的介绍同中国社会现实联系起来,指出:“执著人生,充分地发展人生,我以为就是《浮士德》中所包含的根本思想!”启发读者冲破思想牢笼,为创造合理的人生而不倦奋斗。1922年,张闻天还同汪馥泉合译了评述文艺复兴后18、19世纪欧美新文艺发展历史的《近代文学》(日本伊达源一郎著)。 张闻天在译介外国文学中显示的识见与才华受到社会的瞩目。远在美国的“少年中国学会”会友们于1922年5月底正好同致公总堂签订了合办《大同报》(中文)并实行改革的合同。他们要在致公总堂“发达实业,振兴教育”的宗旨里,加上“增进工人幸福,实现自由平等”的内容,并推定张闻天担任该报编辑,要他早日前往旧金山就职。张闻天乃于1922年8月20日从上海乘“南京号”轮赴美,9月中旬到达大洋彼岸。他主要利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图书馆进行自学。下午或晚饭后乘轮渡过金门海峡,赶到坐落在旧金山委巴利街18号的大同报社上班,职责是从各种英文报纸选译并编排好“本埠新闻”在《大同晨报》上刊出。 在美国最初几个月的工读生活,使张闻天感到非常失望和颓丧。从他写给郁达夫和汪馥泉的两封信来看,几乎可以说经历了一次精神的危机。对当时国际政治、经济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对当代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使得张闻天的生活充实起来。1923年1月,张闻天在上海《民国日报·觉悟》上发表了译介苏俄新经济政策取得成效的论文。2月,他又在《东方杂志》发表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政治经济问题的力作《赔款与战债》。论文详细分析了战后欧美各国(主要是美、英、法、德)的经济状态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评述了各国对赔款与战债问题的立场和策略,并由此纵论世界形势的发展,预言“二三十年之后,国与国还[会]因为利益的冲突要发生大战争吧。世界劳动者将团结起来,把资本制度推倒吧。” 1923年春天,张闻天摆脱了孤独、伤感、浮躁的心绪,离开大同报社,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学翻译上面。短短八九个月,贡献了三十多万字的译作。其中包括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的长篇小说《盲音乐家》,安特列夫的四幕剧《狗的跳舞》,意大利作家邓南遮的名剧《琪娥康陶》(又译《江孔达》),黎巴嫩新诗人纪伯伦的散文诗以及当时就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西班牙作家倍那文德的剧本——描写爱情对于传统道德巨大冲击的《热情之花》和尖锐讽刺旧道德、旧习惯的《伪善者》。从这时写的“译序”、“评传”中可以看出张闻天对国内反封建斗争的关注,觉察到他的情绪从抑郁低沉转而为乐观高昂。张闻天称赞倍那文德“对于西班牙社会上种种旧道德与旧习惯的攻击,非常厉害”,揭露“过去的本身的崇拜,结果不过阻碍生命的向前发展罢了”,颂扬倍那文德“这一种发展生命为第一的精神”。在文艺论文《生命的跳跃》中,张闻天重又强调“人生的意义只在发展人生”,生命的可爱就在“变动”、“创新”,在为了一种理想贡献一切中间,“生命才达到最高潮”。他呼唤青年朋友们,“投到人生的急流中去奋斗吧!” 张闻天在美国生活得愈久,就愈加感觉到精神上不堪忍受。美国确乎有先进的物质文明,但都市生活的纷乱,人们热衷于金钱、享乐以至肉欲的追求而精神贫乏、颓废,令张闻天生厌。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冷漠,特别是中国人受到的歧视与轻蔑,更常常刺痛他的民族自尊心,反激出一种强烈的爱国感情。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出了中国,我觉得中国是可怀的。”在美国,“总之,都看不惯!”在论文《赔款与战债》中,他写道:“我不相信中国人会这样的不争气为人家的奴隶的。我相信不久中国将为一个光明灿烂的大国!为并世以来所未有的大国!并且弱小的民族,也都要跟着起来。” 张闻天对祖国满怀希望。他虽然身在异邦,却时时关注着国内的情况。他“觉得在国外有点虚浮”。1923年冬决定回国。他告诉在家乡的弟弟:“我大约今年年底就想回国,人家都厌恶中国,而我却不是这样。”1924年1月,张闻天重又踏上黄浦江畔这块养育他的热土。(P23-29) 后记 《中共大理论家张闻天画传》是在张闻天选集传记组长期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编辑而成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张闻天同志得到平反昭雪。1979年8月25日,中共中央举行张闻天追悼大会,为他恢复名誉。会后,经中央批准,成立了邓力群同志任组长的张闻天选集传记组。领导小组成员为:马洪(副组长)、曾彦修、何方、徐达深、孙尚清等。编辑工作组组长为萧扬(1979-1985)、张培森(1986-至今)。长期参加编辑组工作的成员有:程中原、施松寒、程慎元、张兆宪、张青叶、叶晖南等;先后参加编辑组工作的同志有:李定国、清庆瑞、周静、金松林、张兆本、荣植、赖万宁、郑小燕、刘银雪、倪立羽、夏安平、肖宏、朱文英等。三十多年来,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编辑出版了大量张闻天著作。在1985出版《张闻天选集》(人民出版社)之后,编辑出版了四卷本《张闻天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年版、1992年版、1994年版、1995年版)。在此前后,还编辑出版了专题文集:《神府县兴县农村调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张闻天庐山会议发言》(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出版了编辑组成员程中原编辑的《张闻天早年文学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张闻天早期译剧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和《张闻天译文集》(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出版了纪念、回忆文集《悼念张闻天同志》(马洪主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此外,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合作编辑出版了《张闻天早期文集(1919-1925)》(与张闻天故居管理所、北京大学图书馆合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张闻天论青年修养与待人接物》(与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合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张闻天建议开放市场的报告》(与无锡市党史工委合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张闻天社会主义论稿》(与上海市党史研究室合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张闻天晋陕调查文集》(与山西、陕西两省党史研究室合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版)。支持或协助有关单位编辑出版了《张闻天与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纪念馆编,费侃如主编,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张闻天东北文选》(陈伯村主编,施松寒、张耀明副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张闻天翻译的《西洋史大纲》手稿影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张闻天编著的《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张闻天在肇庆》(肇庆市党史办公室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张闻天在无锡》(无锡市党史工委编,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张闻天在合江》(佳木斯市党史研究室编,魏燕茹主编,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张闻天在辽东》(丹东市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 与此同时,张闻天选集传记组还广泛采访,搜集史料,编辑出版了《回忆张闻天》(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记录整理了张闻天夫人刘英的回忆录《我和张闻天命运与共的历程》(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版)及其增订版《刘英自述》(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还编辑出版了《刘英纪念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传记编写任务,出版了《张闻天传》(程中原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初版,2000年修订再版,2006年三版)和《张闻天在1935-1938》(年谱,张培森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版)、《张闻天年谱》(张培森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初版,2005年再版);还先后编辑出版了《张闻天》画册(张培森主编,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和《张闻天》图册(张培森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编辑组成员的研究成果,写成专著或结集出版的,主要有:何方的《谈史忆人——纪念张闻天及其他师友》(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张培森的《张闻天与二十世纪的中国》(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2000年修订再版),施松寒的《张闻天思想研究——东北工作时期》(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版),程中原的《张闻天与新文学运动》(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张闻天论稿》(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及其增订本《说不尽的张闻天》(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毛洛合作与长征胜利》(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等。 对张闻天的学习与研究,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也引起党史界、理论界的兴趣和有关地方、部门的关注。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指导或主持下,先后举行了多次关于张闻天的纪念会、座谈会和学术研讨会;张闻天选集传记组先后编辑出版了《张闻天研究文集》四集(张培森主编、程慎元、张兆宪副主编,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版、1997年版、2002年版),汇集了历年全国张闻天研究的成果;选集传记组还协同浦东张闻天故居管理所、无锡市史志办公室、河海大学布置了“张闻天生平陈列”,与中央档案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一起举办了“张闻天生平图片展”,与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协作摄制了电视文献纪录片和故事片。 现在出版的这本《中共大理论家张闻天画传》是在以上编研、出版成果的基础上编辑而成的。画传的文字稿由程中原撰写。按照人民出版社策划这套丛书的指导思想,突出了张闻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理论创造。对他从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文化大革命”后期写成肇庆文稿近六十年间的代表作和重要理论观点,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画传的图片(包括照片、手迹、书影)由程中原、李建斌从已经出版的《张闻天》画册、图册及《张闻天传》、《毛洛合作与长征胜利》、《刘英自述》等各种出版物上的图片中选配,由李建斌制作。此次新做的工作是尽可能注明选用照片的摄影者和提供者。这也遂了刘英同志的一个遗愿。在此,对这些珍贵照片的摄影者和提供者,表示诚挚的谢忱!对未能注明的照片,如有识者知情,请不吝赐教。 这本画传的文字与图片稿本,经曾彦修、何方、萧扬、张培森等同志阅改,报邓力群同志审定。 本书难免存在缺点、差错和未尽善处,敬请读者惠予指正。 2011年5月9日于京郊宽沟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