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燕王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一群头裹红巾的农民从颍州呐喊而起,就像一股“红流”,荡涤冲击,势不可挡。顷刻之间,漫衍于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几乎席卷了整个中国大地。
时势造英雄,一个出家到凤阳皇觉寺中剃度为僧的农家青年朱元璋,在此刻还俗投奔红巾军,在这股“红流”之中,凭着超群的胆略和才能,数年之间,由一名普通兵士直做到了威名赫赫的红巾军元帅。
当时,元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中国陷入了群雄纷争的乱世之中,各路英雄逐鹿中原,你争我夺,纷纷据地称王,几个胆子大的竟然立国建元,自称起皇帝来。朱元璋却并不着急于称王称帝,他率众渡江,攻取集庆(今南京)改称应天府后,埋起头来发展自己的势力。徽州儒士朱升给他出主意:“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字真诀为朱元璋所采纳。从此,他名义上奉着红巾军小明王的宋龙凤年号,官拜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右承相,可是实际上,他占据集庆后,改称应天府,招纳贤能,攻城略地,在元末群雄之中声势一天天大了起来。
当时,朱元璋所据的应天府上游有江州陈友谅,兵强马壮;下游有平汀张士诚,富可敌国。朱元璋还夹在他们当中,终日与他们厮杀,互有胜负,到底鹿死谁手,一时尚难见分晓。
至正二十年(1360),对朱元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
暮春三月,浙东最有影响的人物刘基、叶琛、章溢等人被请到了应天。隆重的礼遇之后,朱元璋迫不及待地向他们一一征询日后的攻取大计。
青田人刘基,字伯温,素以知兵自诩,喜好慷慨而谈。他分析当时形势道:“士诚自守虏,不足虑。陈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但其地据上流,无日不存亡我之心,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定可成就帝王之业。”这番话正中朱元璋的下怀,于是决定先与陈友凉一决雌雄。
陈友谅本是红巾军天完皇帝徐寿辉的部将,不过陈友谅倚仗自己在军中势力雄厚,将徐寿辉胁迫至江州,自称汉王,随时准备着顺流而下,吞灭朱元璋。两雄间的一场恶斗迫在眉睫。
入夏后。应天城内便显出军情急迫。人们关注着上游传来的消息,对这场即将到来的争斗,感到胜负难卜。
偏偏在这人心惶乱的时刻,旧历四月十七日那天,朱元璋的庶妻?氏生下一个男孩,这便是朱元璋第四子朱棣。
说起朱元璋这位庶妻?氏,也着实是一件令人感到奇怪的事情。要知道这时候正是朱元璋与陈友谅生死相拼,形势最称凶险的时刻,这个女人当时居然就生活在朱元璋身边,而且为他生下儿子,可见这个女人与朱元璋应该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但是我们在朱元璋的后妃中,甚至所有相关的官方文献中却都看不到关于她的任何记载,我们只能从明人的野史笔记中看到片言只字、模糊不清的记述,对于她的身世略有所知。
?氏,也有人说是翁吉刺氏,或者因为“翁”“?”音近,翁吉剌氏与?氏实为一人,就是朱棣的生母。不管她究竟叫什么名字,她既然曾经为朱元璋所爱,而且为朱元璋生了儿子,怎么会没有留下踪迹呢?
原来?氏是个蒙古女子,至于这个蒙古女子是如何来到朱元璋身边的,却无从知晓。于是有人猜测,说她曾经是元大都宫中的宫女,而且怀有元朝皇帝的血脉,后来辗转被朱元璋部下所得并献给了朱元璋,他生下的孩子就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这个女子因此被杀。朱元璋正妻马氏心疼刚出生的婴儿,收到身边抚养。这当然是无稽之谈,朱元璋占据应天的时候,元末群雄分据局面已成,朱元璋的势力只在应天及徽州、浙东一带,此时大都与江南隔绝,一个宫中的女子又如何能够从大都皇宫之中来到江南,来到朱元璋的身边?其实更有一种可能的情况是这位蒙古女子本是江南元朝官员的家人,因战乱流离,为朱元璋部下所得。朱元璋显然对这位蒙古女子十分宠爱,才会在战火纷飞的两年中,与她生下两个儿子。但是后来究竟发生什么变故,这个女人究竟下落如何,却无从得知。有传说她被赐自尽,甚至有传说她受到“铁裙之刑”,个中原因,亦无从得知。以今日对此事的分析,或因其为蒙古女子,当时朱元璋义军以推翻蒙元为目的,身边不可有元朝官员家中的女子,亦未可知。那是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全身心要在群雄中取胜,要向着得天下的道路义无反顾前进,对于朱元璋家庭中女人的命运,不会太过放在心中,祈朱元璋对她突然的疏远绝情,也便成为永远的不解之谜。(P3-4)
明成祖是一位多智多谋、精力充沛、有干劲和献身精神的统治者,他恢复了儒家治国之术和重新建立起古代的政制,是把帝国南北两部分统一起来从而为王朝奠定新基础的人。
——《剑桥中国明代史》
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总体来说是功大于过。
——《明史讲义》 孟森
十年前初涉明史,我曾选择了永乐朝作为入门的研究题目,因为永乐朝不仅是继洪武朝之后明初政治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有明一代典章制度形成的重要时期。开始只是对永乐朝制度和事件作了些研究,后来便逐渐对永乐皇帝朱棣这个历史人物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酝酿着写一本《永乐帝传》。当时拟了提纲,搜集了资料,辑成长编,作了一些准备。谁知真的要动手写时,又感到困难重重。
我一直认为像永乐皇帝这样著名的历史人物,应当给予较高的评价。但是事实上对于他一生轰轰烈烈的作为,从古至今,皆有异议。他以藩王夺位登极,又多行杀戮,被视为篡弑者和暴君。他即位后实行专制统治,更定官制,建立内阁,开设东厂,使用宦官侦缉,又大肆营建,迁都北京,兴师出征,通使海外……无一不为历史上的大事,又大都为人所指摘。对于他的这些活动,究竟如何去写才能做到既不过誉又不苛求,确实使人感到难以把握。
我起初还以为像永乐皇帝这样重要的历史人物,必定有极丰富的资料。但是事实上却是资料枯乏,疑难颇多,而且对于他的研究甚少。这一方面固然是中国传统记史方法的缺陷,同时也是永乐皇帝夺位登极后极严格的避讳和文字狱统治的结果。他在位期间曾经两次修改《太祖实录》,其登极前的活动,记述失实且不详。登极后的活动,又涉及甚广,除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之外,又有民族问题、对外关系问题等,这些过去大都缺乏研究,对于我这样一个初学者来说,当然是备感困难了。况且我总想写成一部内容生动的人物传记,收集到的资料也嫌不足,只得暂时放下写作的念头,先围绕着永乐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同时继续搜集资料,修改提纲。1981年秋天,我在硕士论文答辩时,导师谢国桢先生和王毓铨、许大龄、刘重日、曹贵林几位先生都鼓励我写成这本传记,使我增添了信心。此后我又先后写出几篇有关的论文,作了些准备。恰逢北京出版社闻性真同志约稿,并对这本传记的写法提出一些指导性的建议。1984年冬天,我开始动手写作,中间写写停停,前后花了两年多时间,总算是写完了全书。
这部传记前后写了两稿。起初由于我对永乐皇帝有所偏爱,又希望能够给予他一个完整的评价,因此对于他专制残酷的一面多予谅解,愿意将他写成一位有为而严酷的政治家,而不愿给人留下一个暴君的印象。初稿完成后,自己也觉得不妥,于是作了较大修改,对于他的功业和才能尽可褒扬,对其专制残酷也绝不掩饰,对其一生功过是非尽量作比较客观的叙述和评价,于是写成今天这个样子,不知能否如我所愿。
作者
1987年9月1日
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商传著的《明成祖大传(精)》分12个专题,详细介绍了一代雄主明成祖功绩累累的一生。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是明朝第3代皇帝,朱元璋第4子。1402年,朱棣以“清君侧”为名,率兵攻破南京金川门,占领南京。1402年7月30日,朱棣大祀南郊,即帝位。他一生曾5次亲自带部队上蒙古漠北战场,保卫并扩大了中国的疆域领土,追击蒙古残部,瓦解了蒙古残部对明朝的威胁;疏通大运河;营建并迁都北京,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组织学者编撰长达3.7亿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郑和下西洋前后7次,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的关系。
商传著的《明成祖大传(精)》讲述了明代的开国,从朱元璋开始,本来到建文时代便当结束,只因“靖难”之役,成祖夺位,将这开国的时代又延长了二十余年。有明一代的体制,奠定于明太祖朱元璋,却完成于明成祖朱棣,所以后世称之为成祖,是有一定道理的。他的成功是明太祖朱元璋未能解决文武之争的必然结果,而明成祖的时代,则是明朝开国的尾声,自永乐设置内阁及削藩以后,从朱元璋时代延续下来的文武之争渐趋结束,文官治国的形势日渐明朗,成祖设内阁、立太子、定科举诸多的安排已经将国家引向治世,所以他又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帝王,为其后的“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