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城堡/世界名著必读经典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奥地利)卡夫卡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城堡》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晚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作品讲述主人公K应聘来城堡当土地测量员,他经过长途跋涉,穿过许多雪路后,终于在半夜抵达城堡管辖下的一个穷村落。在村落的招待所,筋疲力尽的K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它们都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其中有招待所的老板、老板娘、女招待,还有一些闲杂人员。城堡虽近在咫尺,但他费尽周折,为此不惜勾引城堡官员克拉姆的情妇,却怎么也进不去。K奔波得筋疲力竭,至死也未能进入城堡。

在书中,卡夫卡以冷峻的笔调叙述了一次绝望的挣扎,由此揭示世界的荒诞、异己和冷漠。

内容推荐

土地测量员K受命赴某城上任,不料却受阻于城堡大门外,于是主人公K同城堡当局围绕能否进入城堡之事展开了持久烦琐的拉锯战。城堡就位于眼前一座小山上,可它可望而不可即;它是那样冷漠、威严,像一头巨兽俯视着K;它代表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那儿等级森严,有数不尽的部门和数不尽的官吏,可又有数不尽的文书尘封在那里,长年累月无人过目,得不到处理。面对这座强大的城堡,K很无奈,直到最后也没有进入城堡,也没见到城堡当权者。

卡夫卡著的《城堡》自始至终笼罩着一种神秘的、梦魇般的气氛;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目录

一、抵达

二、巴纳巴斯

三、弗里达

四、与老板娘的初次对话

五、在村委会主席家

六、与老板娘的第二次对话

七、教师

八、等待克拉姆

九、拒绝接受讯问

十、在去学校的路上

十一、在学校

十二、助手二人

十三、汉斯

十四、弗里达的责备

十五、在阿马利娅家

十六、

十七、阿马利娅的秘密

十八、阿马利娅受罚

十九、乞求原谅

二十、奥尔加的计划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附录 德语评述版后记

试读章节

一、抵达

K抵达时已是夜幕降临,村庄笼罩在厚厚的积雪下,周围环绕着浓雾,一片黑暗,完全看不到城堡所在的那座山丘的轮廓,甚至透不出一丝光亮。在通往村庄的大路上有一座木桥,K久久驻足于桥上,望着眼前茫然一片的夜色。

然后K便开始寻找今晚的住处,来到一家小旅店,店里的人都还没睡。虽然客房都满了,但老板看到这位客人姗姗来迟,感到极其惊讶和不解,所以愿意让他留宿在酒吧间,睡在一张稻草垫上,K同意了。几个乡下人还坐在那里喝啤酒,但是K不想跟任何人说话,于是去阁楼上拿了一张稻草垫铺在炉子旁躺了下来。炉边很暖和,那几个乡下人也没发出什么动静,K感到眼睛都睁不开了,硬撑着打量了他们就睡着了。

可没过一会儿K就被吵醒了。只见一个穿戴像是城里来的年轻人,长着一张演员脸,浓眉细眼的,此时和旅店老板一起站在他旁边。那些乡下人还没走,还有几个把椅子转过来看热闹,以便看得更清楚些。年轻人先是很有礼貌地为打扰K的休息道歉,并介绍自己是城堡管理员的儿子,然后继续说道:“这个村子也是属于城堡的,所以任何住在村里或在这儿过夜的人也就等于住在城堡里。可是,未经伯爵许可,任何人是不得留在这儿。你显然还没有经过伯爵的许可,或者至少还没有出示任何许可证明。”

此时K已经半坐起来,一边用手抚着睡得乱糟糟的头发,一边抬头看着周围的人,问道:“我这是游荡到哪个村子来了?这里有座城堡吗?”

“当然了。”那个年轻人慢慢地吐出这三个字。这时酒吧间各处都有人冲着K摇头,仿佛是不理解他怎么问得出这种问题。“是韦斯特韦斯特伯爵的城堡。”年轻人又说。

“在这里过夜必须要有许可?”K问道,仿佛要确认清楚自己刚才不是在梦里听到的这个要求。

“要有许可。”年轻人回答的同时,伸出一只手臂,转向旅店老板和在场的其他人,阴阳怪气地问道:“难道有谁可以不用许可吗?”

“那我得去拿我的许可了。”K打着哈欠掀开铺盖,像是打算站起来。

“是要许可,可是你找谁要呢?”年轻人问K。

“找伯爵啊,”K答道,“好像也没别的选择吧。”

“现在?深更半夜的,你要去找伯爵要许可?”年轻人大声问道,向后退了一步。

“不行吗?”K平静地问年轻人,“那你叫醒我干什么?”

这时年轻人沉不住气了,对着K喊道:“真是一副流浪汉的德性!我命令你尊重伯爵官员的权威。叫醒你是为了让你马上离开伯爵的领地。”

“闹够了吧,”K压低声音说道,重新在草垫上躺下并拉起铺盖。“年轻人,你有点过分了,刚才的事儿等我明天再处理。如果需要证人,旅店老板和在场先生们都是见证者。另外我要提醒你,我可是伯爵招来的土地测量员,我的助手们带着测量工具会在明天坐车抵达。我之所以今天徒步而来,是因为想抓住在雪中徒步远行的机会,不巧却在途中迷了几次路,所以这么晚才来。而大晚上去城堡报到不合适,这个问题我清楚得很,根本用不着你来教我。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才决定在这里凑合一晚,而你竟如此无礼地,说得客气点吧,打扰我休息。好了,我要说的就这么多。晚安,先生们。”K说完翻了个身,转向炉子那边

“土地测量员?”K听到背后有人犹犹豫豫地问了一句,然后就没人作声了。年轻人很快就镇定下来,对老板说道:“我要打个电话问问。”他说这句话的时候轻声细语的,仿佛怕打扰K休息,但又让K刚好听得到。这么说村里的小旅店竟然还装了电话?设施配备得还真齐全。的确,这里的某些细节确实让K感到意外,但总的来说一切也都还在意料中。结果呢,他发现电话机几乎就装在自己的头顶上方,之前他昏昏欲睡的竟没注意到。那么,假如年轻人要打电话问,无论怎样细致体贴,都不可避免地要打扰K睡觉,所以现在的问题在于K是否允许他打这通电话,K决定还是让他打。可是在这种情况下装睡就没意义了,所以K又翻过身来,看着那些乡下人小心翼翼地聚成一堆,正在叽叽喳喳讨论着什么,看来土地测量员来了可不是小事……

P1-3

后记

附录德语评述版后记

马尔科姆·帕斯利

卡夫卡于1922年1月开始《城堡》的创作,那时的他刚刚经历过一场严重的精神崩溃,隐居在一个山村里。在到达村子的第一晚,他在日记里写下这样的话:“写作带给人那种奇幻、神秘、也许危险、也许又是救赎的安慰。”那时他已经很久没有写出作品了,这部巨作是他停笔多年之后的再次尝试。

回到布拉格之后他依然继续这部作品的创作(他还将一部分内容读给他的朋友马克斯·勃罗德听),然后住在乡下的妹妹家里;但在9月,卡夫卡给马克斯·勃罗德写了封信,信中是这样说的:“我这周过得不是很好,因为我不得不停止写作《城堡》,这个故事到此为止了。”就像他之前创作的那些小说一样,他最后一部——也是最伟大的一部作品,依然是一部不完整的作品。

1924年卡夫卡去世之后,勃罗德迅速将卡夫卡那些未出版的作品公布于世。他在1925年出版了卡夫卡的《审判》,在1926年出版了《城堡》,在1927年出版了《美国》。关于第一版的《城堡》,勃罗德后来发表声明:“那时我的想法是将这部超越了传统且令人不安的作品尽量以易于阅读的形式呈现出来,尽管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在第一版中我尽量省去那些看得出它不完整的地方。”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勃罗德在某个他认为主人公已遭受“也许是决定性”的挫败的地方,也就是在失去弗里达的时候(评述版第二十二章结尾处),给小说画上了句号,从而删去了卡夫卡原稿中近五分之一的内容。

在第二版中,勃罗德又重新恢复了之前删掉的大部分内容,但出于政治原因,对第二版的发行工作几乎是悄悄进行的,第二版是1935年在柏林由朔肯出版社出版,这个出版社的书发行量有限(而且严格规定其书籍只对犹太读者出售);就在同年,卡夫卡的所有作品被列入臭名昭著的“不良文学黑名单”。所以,《城堡》这部作品并不是以这位受到第三帝国所摒弃的作家写出的德语原版而闻名世界的,而是通过英语译本而广为人知——尤其是通过威拉和埃德温·缪尔于1930年完成的英语译本。然而这些英语译本都是基于勃罗德大量删减过的第一版而翻译的。而在1935年出现的完整版在当时还没有太多人知道,直到1946年(由朔肯出版社在纽约出版)及1951年(s.Fischer在法兰克福出版)再版之后才得以广为流传。

在勃罗德完成了对《城堡》的编辑工作,并且卡夫卡的大部分手稿可以用于研究之后(1961年),才可能将卡夫卡之前的手稿、日记以及书信结合起来,开始整理这个评述版。评述版第一册是1982年出版的《城堡》(评述及注释单独成册)。

这一版的章节划分与勃罗德之前的版本有明显的区别。卡夫卡手稿里原有的一系列带编号的章节标题以及划分章节的符号清楚地表达出作者的意图。(这是因为卡夫卡写作的原则在于即兴,从不提前构思,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就是“开放式的”写作,所以划分章节是回过头重读时的工作。因此,在他决定停止这部作品的创作时,还没有出现该如何为最后一部划分章节这个问题。)

卡夫卡从未打算公开发表他的“城堡故事”,他只是将其以剧本的形式写出来,让这个故事有机会在舞台上被大声地朗读出来。考虑到作者的原始初衷,因此这个评述版完整地保留了卡夫卡的非正式语气及措辞,但一些其他因素也影响到了勃罗德:他在1935年整理较为完整的那个版本时,主要的考虑还是希望让卡夫卡那些未曾出版的著作更加广为人知,于是他以及这本书的合编者海因茨·波利策还是希望尽可能让这部小说更易于阅读,因此做了很多的修订工作,包括对原文颇具本土特色的“布拉格与奥地利式的表述”进行了修订和校正,以免这些因素“阻碍卡夫卡作品的传播”。如果卡夫卡当时打算公开发表这部作品的话,他可能也会做一些类似的校正工作。然而,当他们尝试校正那些自以为是卡夫卡写作中出现的错误时,有时候却往往把人引入歧途。比如,在小说的第一段卡夫卡写道:“在通往村庄的大路上有一座木桥,K久久驻足于桥上,望着眼前茫然一片的夜色。”而在评述版中,这句话原本的一般现在时态被改成了过去时,但卡夫卡用现在时态却并不是一种误用,这恰恰表明了叙事人的存在,这个叙事人的意识独立于主人公,却更能看清楚事情的发展并把握全局。

最后有必要谈一谈《城堡》中标点符号的特殊使用。卡夫卡在这部作品中标点用得并不多,有时也不按惯例使用。在连续地叙述主人公一系列的经历和想法时,往往都只用一句话,中间只用逗号断开,以免破坏这种连贯的流动性,比如下面这句话:

“其实,除了那两个女服务员走了之外,房间几乎是原封不动的样子。唯一的床上扔着几个靠垫和一条马毯,没有铺床单,还保持着前一晚睡过的状态。墙上挂着几张圣徒画像和士兵照片,房间甚至都还没开窗透气,显然是希望新客人不要住太久,所以没有做任何想留住他的努力。”

而在勃罗德和波利策修改的版本中,这句话变成了一个长长的从句,因而整段话的冲击力也就不复存在了。

卡夫卡之所以不按常理使用标点符号,并不是为了让句子的语法结构更加清晰,而更多是为了传达文中所述的事件与心理活动的韵律感,这也与原版中显著的口语化特点及叙述风格有关。众所周知,卡夫卡在评判自己作品时最主要的标准就是看大声朗读出来的效果如何。某评论家曾经这样说过:“朗读是明智的选择,这将有益于作者赋予这部作品的音律和节奏得到重现,所以别总是默默地阅读而放弃了朗读带来的效果。”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0:2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