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海上书缘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周洋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由周洋著的《海上书缘》共分五辑,收录了作者多年来写下的书话散文。其中“书人书事”写的是作者收藏名家签名书的故事,或记录一段书缘,或考证版本流变,承载了爱书人的真挚情怀;“问学师友”是作者与学界前辈、师长交往的温馨回忆;“读藏忆念”是通过读书藏书,对文化界近年来离我们远去的那些名家学者,表达一份哀思;“灯下漫笔”所收篇什是作者淘书、藏书、读书的心路历程和点滴感悟;“讲座书缘”则是作者参加各类讲座后的思考和体会,更以讲座为媒,得到名家签名书,平添一段书缘。

书中所写的书人书事,大多记录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段书缘,且大都发生在上海,故得名《海上书缘》,其中大部分文章曾在各类报刊公开发表过的,体现了一个爱书人的心路历程。中国--当代文学—散文集

内容推荐

由周洋著的《海上书缘》是一本和读书、买书、藏书有关的散文随笔集。全书20余万字,书写了活跃在当今文学界、思想界、艺术界的近百位人物,这些人和事,都与一个“书”字有关。作者从名家签名本中钩沉书林掌故,从文化讲座中领略思想者的风釆,从品书淘书中追忆逝去的前辈,以一个普通读书人的视角,观照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和家国情怀。饱含深情的文字背后,是对文化的敬畏和景仰。

目录

周洋读书(代序)

第一辑 书人书事

 朱正先生的第一本书

 《编辑手册》:沈昌文先生的编书之始

 曹文轩的文学之旅从这里起航

 金宇澄和他的《迷夜》

 赵启正:“头脑中留空间,运行自己的思想”

 梁衡:“苦吟”之中有一种大快乐

 周瑞金:“皇甫平”中的“带头羊”

 郑重:风雨中守护文汇情

 杨天石由诗入史的一本书

 周克希:好译者一定是爱书人

 美士为彦,热忱似火——香港作家潘耀明其人其文

 心无旁骛的学术“挖井人”——台湾学者黄进兴印象

 止庵鲜为人知的一本诗集

 曹正文的第一部推理小说

 第一个认真研究鲁迅书帐的人——由王锡荣《鲁迅学发微》说开去

 史家之笔书写“鲁研”春秋——关于张梦阳和《中国鲁迅学通史》

 让我获益匪浅的“武学秘籍”——读胡洪侠《1978—2008私人阅读史》断想

 从社会思潮看当代中国——读马立诚《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

第二辑 问学师友

 只为传递人性的温暖——陈思和先生印象

 上善若水真名士,提携晚进显风流——陈子善先生印象

 拥有的何止学问与情怀——访曹锦清先生

 法兰西文化的种子在这里播撒——访马振骋先生

 一位安贫乐道的民间学人——访程巢父先生

 我就是那个“同学6”——李泽厚先生丽娃河畔谈哲学側记

 你的梧桐也是我的回忆——我所参加的黄永玉先生作品朗读会

 以开放的胸襟接纳来自基层的创作——我所认识的吴建中馆长

 开门纳谏的窗口,学习交流的平台——我亲历的《文汇报》座谈会

 芳香四溢的林华下午茶

 爱书人的财富千金不换——金峰书友小记

 书友之交美如酒

第三辑 读藏忆念

 “80后”爱书人读黄裳

 诗歌让我们在代沟上握手——我所参加的纪念辛笛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诗歌朗诵会..

 我曾走近那朵白云——怀念俞吾金教授

 他在我们的祝福声中远行——我所参加的周有光先生112岁寿诞座谈会

 我收藏的《白鹿原》初版本签名书

 我收藏了杨绛先生的第一本书《称心如意》

 难忘吴建民大使为我签名题词

 一个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怀念张晖

第四辑 灯下漫笔

 我的大学与书结缘

 地铁读书三乐

 带一本《论语》去思南

 乐做上海图书馆志愿者

 写给书的情话

 值得收藏的“一版一印”

 我的“三三制”读书法

 毛边本收藏雅趣多

 那些年,我读过的几本“非经典”好书

 《最是书香能致远》编后记

 连环画里看“打胜仗”

 我收藏的《支部生活》杂志创刊号

 我收藏的南昌起义连环画

 宣纸线装《鲁迅画传》签名本

第五辑 聆听书声

 穿在身上的中国史——听孙机先生讲中国服饰史

 读书的境界就是做人的境界——听阎崇年先生谈读书

 此生难得遇知己,方知人间重晚晴——听李欧梵、李子玉沪上讲座有感

 中英女作家漫谈当代女性写作——王安忆对话A.S.拜厄特

 文学就是活的历史——听刘大任追忆台湾文学往事

 文学寻根的前前后后——听韩少功讲“寻根文学”的那些事儿

 他的理想是生命的开花——听李辉谈巴金

 “雁斋”主人的阅读经——听徐雁聊读书

 理直气壮地当个马克思主义者——听陈学明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

 马克思今天依然在场——听王德峰讲马克思哲学与当代中国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求索之路——听童世骏讲凡俗时代的信仰

 80年前,就这样送别“民族魂”——听孔海珠讲鲁迅葬仪

 在唐诗中品味浓浓的年味——听陈引驰讲唐诗中的除岁迎新

 《十万个为什么》背后的故事——听叶永烈讲一部大书的出版往事

 好书伴我梦回隋唐——听叶开讲《隋史遗文》

 没有“爱”万万不能——听潘知常讲中外文学名著

 当代艺术的前世今生——听刘骁纯谈当代艺术

 真情铸就永恒的魅力——听陈少云讲麒派京剧艺术

 人生多少难言事,但求戏场一点真——听王安祈谈台湾新编京剧

 方寸之间显功力——听韩天衡讲书画印收藏与鉴赏

 出身名门鉴名画——听徐小虎谈重建中国绘画史

 留住乡愁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听阮仪三讲古城保护与利用

 作为文化宝库的一个“家”——听周立民讲巴金和他的家

 寻找苏慧廉就是寻找生存的意义——听沈迦谈研究苏慧廉的心路历程

 读经典就是最好的投资——听张旭东谈经典阅读

 借一双慧眼看西方——所冯克利谈如何阅读西方

 这份理性从何而来——听乔良讲国家安全战略

 为了心中的梦想——听金一南讲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路”

后记

试读章节

前不久,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先生获得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该奖项是世界儿童图书创作的最高荣誉,被称为“儿童文学的诺贝尔文学奖”。曹先生的作品《草房子》、“我的儿子皮卡”系列、“丁丁当当”系列均备受读者喜爱,已成为原创童书的当代经典。其实,曹先生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儿童文学题材的一部中篇小说一一《没有角的牛》,笔者就收藏了这本书,并有幸得到曹先生亲笔签名题词。

大学时期的一次淘书让我人藏这本《没有角的牛》。记得那家旧书店狭小逼仄,两排书架顶天立地,中间的过道仅容一人侧身而过,为了搜寻心仪的好书,我不得不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站起,睁大眼睛仔细翻检。就这样,一本白色的小薄册子在我眼前一晃,直觉提示我,可能是本好书,于是目光重新回到该书封面,画的是一个少年牵着一头没有角的牛,童趣盎然又蕴含着艺术张力。我一看作者是曹文轩,知道他是北京大学教授、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评委,不仅学术造诣十分了得,多年来还不遗余力地培养文学新人。当然,我更加知道,他是对于读书怀有宗教般虔诚感情的人。据说,他在东京访学时,收到两位研究生的来信,信中诉说了他们工作之后的心态,觉得自己已经变得难以沉静下来,对未来感到惶恐,曹文轩随即给他们复信,信中说:“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要不将书丢掉,就一切都不会丢掉。”大哉斯言!就凭这句说进读书人心坎里的话,他的书,我必须购读。

《没有角的牛》是由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2月出版的,192页,售价O.4元。这是一部中篇小说,讲述的是在那个“史无前例”的年代关于“读书无用论”的一个故事。主人公范小牛生活在农村,他天资聪颖,但性格倔强,读小学时,由于受到“四人帮”所谓“教育革命”的错误影响,变得不用功读书,而是热衷于调皮捣蛋、捉弄同学,甚至偷考卷、闹考场,成了不受人喜欢的“坏孩子”。后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帮助下,范小牛终于醒悟,开始了转变。整部小说分为17个章节,情节引人人胜,文字浅近直白,生活气息浓郁,是一部儿童文学领域的上乘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插图是由著名画家施大畏先生和庞先健先生共同创作完成的。施先生由连环画起步进而专攻国画,代表作有《暴风骤雨》《皖南事变》等,现任中华艺术宫馆长、上海市文联主席、上海画院执行院长等职。庞先生则擅长连环画,代表作品有《密林虎啸》《烽烟图》等,曾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编辑室主任。这两位画家在年轻时就有多部作品获奖并人选全国画展,在为《没有角的牛》创作插图时,正是在画坛崭露头角、意气风发的创作新秀。可以说,《没有角的牛》是由这三位富有才华的年轻作家和画家联袂合作,奉献给读者的一本儿童文学精品力作。  2014年上海书展期间,曹文轩先生携其新书《经典文学作品十五讲》来沪与读者见面。时隔近两年,我仍清晰地记得,书展活动那天,曹先生穿着深蓝色的立领衬衫,他中等身材,头发浓密,举手投足间显得儒雅而有风度。面对书展上熙来攘往的市民朋友,曹先生拿起话筒,现场发表了即兴演讲,用他的亲身经历,讲述了爱书、读书、品书的无穷乐趣。他富有磁性的嗓音,饱含真情的演说,极具书卷气的个人魅力,感染了活动现场的众多读者,演讲完毕,掌声雷动,无论是家长还是小读者都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活动结束后,我经出版社朋友的引荐,得以和曹文轩先生近距离交流,并拿出这本事先准备好的书:《没有角的牛》,请他签名留念。书展上出售的大多是近些年出版的新书,一下子见到这本30多年前的旧书,曹先生眼前一亮,高兴地说:“这本书你还有啊,我自己留存的也都全部送人了,现在还真不太好找了。,’说完,愉快地接过书,非常认真地写下“这是我的第一部作品,谢谢收藏。曹文轩2013年8月15日”。曹先生以平和之心善待读者,爱护青年,这份谦虚恳挚的大家风范,真是让我感佩不已。

小说《没有角的牛》记录了曹文轩最初的文学梦想,正是由此起航,他三十余年矢志耕耘,在众声喧哗的当下文坛,不忘初心、坚守梦想,用心创作、精益求精,培育出儿童文学园地里的一树繁花。记得巴金先生曾经说过:“要做一个好作家,首先要做一个真诚的人。”从曹文轩先生对待作品、对待读者的态度中,我已感受到了这种难得的真诚。

P14-16

序言

周洋是一个公务员,又是一个爱书者。我与他相识于多次演讲的会场,他起先总是带来我的旧版书要我签名题词,后来就渐渐地如朋友一般,见面偶尔聊一会读书上的事情。再后来,我在公益性讲座时会主动留心一下,听众席上有没有周洋在座。前不久,在解放日报社举办“摩登茅盾”图片展以及座谈会上,我又一次遇到周洋,他取出一个大大的信封袋,里面装着他平常写的读书文章,说准备出一本随笔集,希望我能给他写一篇序文。其实他不知道,这个夏天我处于焦头烂额之中,本来想趁着假期完成一部已经拖欠了十多年的书稿,已经到了万不得已要交稿的时刻,但还是因为前面欠下的各种文债一一其中主要都是朋友们催着要求为他们写的序文书评一一有些已经拖了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我不得不再一次把书稿往后拖延,决心完成文债后再也不接这类活了,一心一意做我自己的研究项目。但是,一一又是但是,当周洋交给我这一袋文稿时,我连犹豫都没有就答应了,为什么?因为我在这个普通读者的人格成长中看到了读书的真正意义。

我对周洋并不了解。从他的自述文章里大致可以看到,他真正自觉的读书是从考上高中开始的,家长为了庆贺他考上芜湖的重点中学,特意带他到上海来游玩,给他买了两本文学名著:老舍的《四世同堂》和巴金的《秋》。高中是高考的冲刺期,尤其是重点中学,应试教育风气之浓厚、教育体制之僵硬、教育方法之专制,都是可以想见,但是我要赞扬周洋就读的这家高中,它依然鼓励了学生们爱读书的风气;当周洋考上了大学,连续上本科、研究生期间,他把高中时的爱读书的习惯带进了校园,而且在爱读书的同时,已经开始节衣缩食把零花钱用在了购买书籍上。待到毕业后,他走上工作岗位,先是在浦东新区当公务员,后来又换了更高层面的政府部门,我们只要有一点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在机关里当公务员一定是在忙忙碌碌的文山会海里度过的,再加上这段年龄要结婚生育,组织家庭,于公于私都可谓是从理想境界落到务实生活的阶段,可是周洋偏偏读书兴趣更加浓了。我们从他的一篇篇文章里可以看到,他利用休息时间,不断出入于各种读书讲座和读书活动,见贤思齐,结识各种爱读书者,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当他的工作单位离家远了,每天要花几个小时乘坐地铁上班时,他却把途中读书作为人生一大乐趣。地铁是现代都市飞速发展的一个象征,乘坐地铁的大多数是上班族的青年人,我们只要走进地铁,总是可以看到一幅不变的景象:不管是空是挤,不管是坐是立,每一个人手里都是拿着手机,埋头在读,一一当然读的内容是五花八门,但是很少见到一个拿着书本读书的人。我想象着周洋每天捧着一本书坐在拥挤的地铁里,精神世界却沉醉在书本的美妙境界里,是一幅多么动人的景象。从高中考上大学,从大学考上研究生,又从校园走上社会,从一个政府机关走向另一个政府机关,读书伴随着周洋的成长,非但没有因为读“闲书”而耽误了他的前程,而是催生了他的成熟,智慧和工作经验。过去有人说,不读书者,语言乏味,面目可憎,这话未免有些高高在上的腐酸气,然而青年才俊周洋却因为爱读书走上了一条灵气飘动、活力四溅的人生道路。

从周洋的读书人生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当下的上海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民间社会确实涌动着一股欣欣向荣的读书景象。我们在媒体和新媒体上看不到真实的有意义的上海人文化生活,我们从那些流行于社会各阶层的微信这个群那个圈里,看到的民间日常生活大多数是围绕着吃喝玩乐,怪话连篇,看不到沉浸在浮躁雾霾底下真正有意义的生活。就说是读书吧,媒体总是渲染青年人不爱读书、全民读书热情下降等等耸人听闻的流言,可是周洋和他的朋友们就为我们树立了另外一种生活的图像。他们都是非专业读书者,也不是什么“职业读者”,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公务员,机关职工,白领,私人企业的从业者,等等,可是他们的读书热情非常饱满,非常纯粹,没有什么功利性目的,就是因为爱读书而已。近十来年读书民刊的蓬勃盛行,地方公益性的文化讲座和读书活动的开展,以及民间各种读书会的方兴未艾,都助长了良好的社会读书风气。我们从周洋经常性参与的各类活动中可以看到:思南公馆的读书会,巴金故居的文化活动,各市区图书馆、文化馆举办的讲座,高校学府举行的各种论坛,上海书展的新书推广等等,形成了多元的上下互动、连绵不断的读书文化运动。周洋和他的爱读书的朋友们正是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里获得了读书的动力和提升。

周洋从爱读书到收藏书,进入到爱书者的第二个境界。其实藏书不是一件容易坚持的事情。不仅仅需要有雅兴,还需要有足够的物质条件,譬如存书空间,书籍的无限量增长会使每一个藏书者都感到头痛。像周洋这样年轻的藏书者可能还没有遇到这些现实的困境,但他的藏书的丰富已经在各篇文章里展现出来了。他参加各种演讲会和读书活动,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请书的作者题签,前提就是他已经有准备地收藏了各类图书,而不是临时抱佛脚所能够办到的。周洋的许多篇文章里都写到了他拥有作家旧作的初版本,或者某些年代久远的版本,对于一些他所爱好的作家(譬如黄裳),他几乎收齐了作家的所有著作。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我觉得藏书者可以分成几类,一类是以收藏的眼光来藏书,这类收藏比较注重版本年代和书的价值;第二类是以爱书的眼光来收藏,比较注意版本的品相,样式(如签名本、毛边书、特藏本等等);还有第三类,主要是出于工作、研究的需要而搜集某专题的书籍。第一类是为了保值,第二类是为了赏玩,第三类是为了研究或者利用。各有所取。我不知道爱书者周洋将来会成为第几类的藏书者。但我自己因为担任了图书馆馆长的缘故,有条件接触到一些顶尖的民间藏书家,有几次我到现场观看民间藏书家的收藏,都让我感到震撼。我对藏书家的工作充满敬意,不管他们出于什么动机,首先一个前提就是他们都是自觉的文化守护者,并且为之付出了极大的心力和财力。在中国这样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里,文化的厄运随时可能降临大地摧毁一切,唯有存在于人心深处的文化底蕴无法摧毁,大量民间藏书家们正是在“文革”大破坏期间开始一点一点地积累文化的残片,现在已成蔚然大观。在今天经济繁荣文化再度兴盛之时,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图书爱好者能够加入藏书行列,藏书于民,造福于社会,并且为国家的文化积累奠定坚实的基础。

周洋把读书的过程看作是学习的过程,这也是非常好的读书经验。他在一篇谈自己在思南读书会听讲座的文章里说:“对于我这样的上班族来说,参加思南读书会正是工作之余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论语》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把‘学思并重’作为自己在思南听讲座的一个信条坚持于今,自觉受益匪浅。首先是边听边记勤思考,从第一期王安忆与孙颐对谈活动开始,我就拿出专门的本子作为讲座笔记,读书会上听到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我都一一记下,闲暇时翻阅笔记‘温故而知新’。其次是购读新书促思考,这一年在思南因讲座喜结书缘,陆续购读了……通过文本阅读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再次是撰写书评深思考,在听讲座、做笔记、读新书之外,我还尝试着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写成书评文字,与更多的书友分享思考的快乐。”(《带一本{论语)去思南》。从读书到购书再到写书,应该说是爱书者的第三境界,把自己的读书心得,交流体会,藏书喜悦都写出来,与书友们分享,并且慢慢走上了写书者的行列。我觉得周洋的读书道路完美达到了这一境界。

这本随笔集就是周洋的读书、购书的心得结集,我衷心祝贺周洋在已有的成绩面前不骄傲、不满足,继续在读书做人、修身养性的道路上走下去,以期获得更高的境界。

后记

《海上书缘》是我的第一部书,收录了我近年来在工作之余撰写的读书随笔,承文汇出版社编辑老师厚爱,现结集出版。付梓之际,心中那种酣畅淋漓的快慰与欣喜,实难用语言来形容,一如15年前,自己的文字第一次在报刊上发表时的心情。

那一年我读大三,寒假在家,每日以读书为乐。读得多了,不免跃跃欲试起来,开始动笔写文章,给报纸的副刊投稿。未曾想,首发即中,这就是发表于我家乡《芜湖日报》2002年2月7日第3版上的一篇散文《淘书的日子》。父亲拿到刊有我文章的报纸似乎比我还要高兴,广而告之于他的同事和亲友。我至今还记得,他当时颇为认真地问了一句:“你会成为一个作家吗?”听闻此言,我脸红心跳,不敢去和他的目光相遇,连说,不行不行,差远了差远了。嘴上如此说,心里却仿佛憋了一股子劲。那个寒假,我竟有6篇文章陆续在报刊上发表。

作家梦自然是不敢奢望,但或许是因了父亲那句问话中所包含的鼓励,读书与写作成为我业余时间最大的爱好。检视这些年来所读之书,除了工作书、专业书,还有人文经典,所写则既有政论时评,亦有与读书淘书藏书相关的所谓“书话”文章。关于写作信条,我还是笃信巴金先生的话:“生活是创作的惟一的源泉,我写我熟悉的生活。”当然,更多的教诲也来自身边的亲人.比如我的母亲,在我遇到困难时,她总是说:“做任何事,没有人是生下来就会的。”激励我不断学习、战胜困难、勇攀高峰,直到我读了《论语。述而》中的话“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才更加领悟到母亲淳朴话语中蕴藏的智慧。

坦率地说,我有一份自己所热爱的工作。首先必须完成日常的繁重工作,以勤勉精进为己任,不可能每天都拿出大量时间用于读书和写作,但是,读书与写作也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细水长流,持之以恒。这些年,我每天晚上挤出一些自主的时间用于读书、思考和写作,渐渐形成习惯,晚饭后,书桌前,台灯下,放松心情,全神贯注,既有利于平衡一天紧张的工作节奏,又可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常常是“心有所得,乐以忘忧”(冯契先生语)。这样且读且写,假以时日,竟也小有积累,这次结集出版,似乎可以对父亲的期许有所交代。但当我写下这篇后记时,父亲已长眠于故乡的土地九年多了,但我仍然固执地认为,他一直注目着我的学习和努力,并未走远。

书中所记书人书事,多发生在上海,且无论访书问学、睹书思人、签名题跋,无外一个“缘”字在其中,故以《海上书缘》名之。全书分五辑。辑一“签名本风景”,或记录一段签名本书缘,或考证版本流变,承载了爱书人的真挚情怀。辑二“问学师友”,是我与前辈师长以及同道书友交往的温馨回忆。辑三“读藏忆念”,是寓情于书,向文化界近年来离我们远去的那些学者大儒,表达一份哀思。辑四“灯下漫笔”,主要是读书淘书藏书的心路历程和点滴感悟。辑五“聆听书声”则是我参加各类讲座,进而收获名家签名书的悠悠往事。照理,我同书中所写的学界名家,大多并无深交,有的只听过其讲座,不能算深知,严格说没有资格谈他们。可是想到自己曾读过的一则史料,说鲁迅先生定居上海后,曾应邀陆续在沪上各大学发表演讲30余次,凡亲历者有文字记录的,我们今天均可知晓演讲内容,身临其境感受大师风采,而没有文字记录的几场演讲,则所讲主旨、当时情状等皆无从可考,着实让人遗憾。每念及此,便觉自己所听的每一场讲座,倘听后无所记,未免可惜,所以决定拿起笔,记下自己一知半解的那一点心得。

书成之时,萦绕在我心头的一个词是感恩。如果不是生活在上海这样的人文之城,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成全之美,如果缺少报刊编辑的垂青和鼓励,我不可能聆听一流的人文讲座,体验到收藏名家签名本的乐趣,并在写作投稿的园地里品尝到收获的滋味。

这本小书的出版,包含着前辈师长的高情厚谊。我要感谢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先生,他在百忙之中阅读拙稿并慨然赐序,使拙著大为增色,在与陈老师的交往中,我得到的不仅是鞭策与勉励,更有人格魅力的感召,这一切,我当永铭于心,受益终生!我要感谢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先生,他的书话文章我百读不厌、引为范本,蒙他垂爱,不仅多次为敝藏题签,更为拙著题写书名,实有画龙点睛之效,这份关爱令我十分感动。

我要感谢文汇报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谢海光老师,拙作出版前后,始终得到他的关心和帮助,此情铭感于心!我还要感谢文汇出版社副总编张衍老师、资深编辑乐渭琦老师玉成此书出版,对他们此间所付出的辛劳,深致谢忱!书中部分文字最初发表时,报刊编辑限于篇幅曾有所删削,此次合集自当恢复原貌,不再——注明。

春华秋实,几度寒暑,青灯黄卷,甘苦自知。记得董桥先生尝言:“人在原稿纸的格子中沉浮,方知此中之难处。”经历了这本书的写作,愈觉高见甚是。限于水平,疏漏及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盼读者诸君不吝指正。

书评(媒体评论)

从读书到购书再到写书,应该说是爱书者的第三境界,把自己的读书心得,交流体会,藏书喜悦都写出来,与书友们分享,并且慢慢走上了写书者的行列。我觉得周洋的读书道路完美达到了这一境界。

一一陈思和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3: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