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范成大在他的《上元纪吴中节物》中写有“拈粉团栾意,熬稃膈膊声”,形容的是吴地正月十五包汤圆、炒稻壳的情景,诗人自己又在文后添注了一笔,说以炒糯谷的方式来占卜,俗称“孛娄”,在北方则被叫做“糯米花”。宋代以后,吴越民间就有正月十三、十四“卜谷”的习俗,即将糯谷放入锅中爆炒,若谷米爆白则为吉兆。
后来,以“占稻色”占卜收成丰歉的习俗在一些地方逐渐发生了变化,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就有相关的描述。在广州地区,每年年末,人们都会用烈火将糯谷爆开,这种做法被称为“炮谷”,而爆开的糯粉还有别的用处——做成煎堆,俗称麻团、麻球。将糯粉揉搓成大小相仿、形状可爱的圆球后,再放入锅中煎炸,口中最好还不忘念上几遍“煎堆碌碌,金银满屋”,出锅后的食物可用于祭祀,亦能馈赠亲友。
也许是因为雨露滋润禾苗壮吧,在这段因为雨水而滋长出幸福与希望的时光里,与之相关的习俗也透着丝丝温暖与爱意。
古时由于受到医疗条件的限制,很多孩子生了病却无法医治,于是一些地方有在雨水时让孩子拜干爹的习俗,想借助干爹的福气让儿女健康成长;而女儿女婿则要给岳父母送去缠着红带子的藤椅和罐罐肉,以表达内心的感激与尊敬之情。此时长辈则回赠雨伞,寄寓为孩子的人生旅途遮风挡雨之意。
在川西民间,雨水这一天还有一项有意思的习俗——撞拜寄。在那一天的早晨,母亲会领着自家的孩子等在街道的一边,当街对面第一个行人迎面走来的时候,无论男女,母亲就会让自家孩子向对方磕头拜寄,给对方做干儿子或是干女儿,而此举的目的意在保护儿女健康、快乐地长大。
除去这些颇具地域特色又带有时代特征且不乏温情的习俗之外,“养生”也可谓是雨水节气重要的关键词之一。《黄帝内经》上说,“春主肝”且“湿气通于脾”。每年雨水时,人体的肝阳、肝火、肝风都会随着春季阳气的升发而变得旺盛,而肝木易克脾土,稍不注意便会损脾伤胃;加之雨水渐多,湿气不断加重,也会对脾胃造成负担。故而雨水节气,最应关注脾胃的养护,南汤北粥虽体现了不同地域环境中人们养生理念与方式的差异,却也可谓是殊途同归。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曾说:“春时宜食粥。”在北方,雨水时常以粥为主要食材进行食疗,莲子粥、淮山粥、红枣粥、薏仁粥,不仅种类丰富、味道可口,且利于疏肝理气、祛风除湿;不同于北方,在南方,尤其是珠三角一带,人们多喜爱煲汤。煲炖鲜汤时,辅之云苓、淮山、北芪、猴头菇等药材,亦可起到健脾利湿、补脾养胃的功效。孙思邈在《干金方》中还记载:“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春季肝旺之时,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则会使肝火过旺,伤及脾胃。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