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未来城市的历史(精装插图本)(精)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美)丹尼尔·布鲁克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1679年,彼得大帝微服出巡至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城市。这座大都市充满多元文化的色彩,交织的运河潺潺流淌着,松软潮湿的土地上遍布小巧的红砖瓦房,它还是全球贸易系统的集散地。这座城市极具魅力—它由500座桥梁连接的70多座岛屿组成—不过,它的城市结构不仅仅是为了审美。这座城市还肩负着保卫荷兰作为海上霸主的财富和独立的重任。早在17世纪早期的时候,荷兰已经颇具先见之明地开凿了3条运河,船只能够直接行驶到商人们的仓库门口,大大缩短了装卸货物的时间。彼得大帝来到阿姆斯特丹时,土地面积不大的荷兰已经在海军规模上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拥有的商船数量远超其他国家的数量总和。阿姆斯特丹港拥有不计其数的木船,船上的桅杆高耸入云,远看像是从海面上生长起来的茂密森林,骄傲地宣告着从阿姆斯特丹肥沃土壤中孕育出来的巨额财富。

当彼得大帝步行在阿姆斯特丹的街道上,他开始垂涎这座繁荣富饶的荷兰城市,甚至想要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阿姆斯特丹。作为俄国的最高统治者,彼得大帝无疑坐拥无尽的权力和财富,不管他想要什么,最终总能实现心愿。返回俄国之后,他立刻决定筹建新的国都。

按照某位当代建筑历史学家的说法,“建造圣彼得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一个人的命令”。还有人说,彼得大帝决定建造城市“就如同决定午餐吃什么一样简单”。当地的民间传说认为,整座城市是从天而降、坐落在涅瓦河畔的神迹。事实上,年轻的沙皇本人曾经发誓说:“如果上帝愿意让我活得更久一些……圣彼得堡将成为另一个阿姆斯特丹。”

彼得大帝直到20多岁才来到阿姆斯特丹,但是他对欧洲文化的向往早已萌芽。向他打开第一扇窗户的是莫斯科的德国人聚居区,在彼得大帝出生的那个极度排外、崇尚神权政治的俄国,都城中的所有外国人都被迫聚居于此,但是他们的生活颇为富足。对于俄国人而言,“德国人”是指称一切外国人的说法;俄语用“Nemets”来指称德国人,而这个词语实际源自“mute”—后者是指不会说当地语言而保持沉默者。德国区(The German Quarter)是一座西欧风格的小岛,距离彼得大帝所居住的克里姆林宫仅有3英里远。3000名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和荷兰居民带来了他们本国引以为豪的时尚理念和建筑风格。在当时的莫斯科,四处都是随意歪斜的小巷,住宅通常都是粗制滥造的产物,马厩和厨房直接面向街道,使得这座都城散发出一种杂草丛生的乡村气息。对比之下,德国区的林荫道显得相当宽敞有序,两三层的砖瓦建筑围绕着庭院喷泉,布置得很规整。为了保持与祖国的联系,这里的居民还持续引进欧洲各国的各种报纸和书刊,使他们得以了解故土的新闻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然而,在17世纪的莫斯科居然只有不到10种世俗书刊,甚至没有一份本国的报纸。年轻的彼得大帝经常光顾当地的酒馆,与外国人畅谈至深夜,学习从他们的视角看待俄国—以及俄国所缺失的种种。很快,他决定聘请外国专家,以弥补本国薄弱的西方科技水平。1691年,他从荷兰著名的赞丹市邀请20名技艺精湛的造船工人,并安排他们供职于他在莫斯科郊外建立的造船工厂。

最终,造访德国区已不再能满足彼得大帝对于西方的好奇心。他想要亲眼看到欧洲的真实样貌。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沙皇选择踏足他国领土的合法原因只有一个:在战争中屠杀外国人。在俄国的整部历史当中,只有一位王子曾以和平的方式前往西方,而这件事情要追溯到遥远的1075年。1696年12月6日,彼得大帝宣布自己即将前往西方国家,聚集起来的俄国贵族们被这个消息吓得魂不附体。不过,彼得大帝巧妙地宣称,他需要前往欧洲以掌握他们的先进技术,这将有助于他最终征服欧洲。彼得大帝后来总结说:“我们需要欧洲在未来的几十年间继续存在,然后就要轮到我们去收拾他们了。”为了窃取欧洲的科学技术,他决定不以彼得一世和俄国沙皇的名义前往欧洲,而是乔装成一个名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俄国木匠,他出访的目的是要精进自己的木工技巧。为了圆满完成这项长达18个月的“伟大的出访任务”,彼得大帝带上了沙皇本人签发的介绍信,以防必要时返回莫斯科。在250名顾问组成的随行人员面前彼得明确表示,如果有人暴露他的真实身份,必定当场让他身首异处。这位沙皇甚至伪造印章以证实自己并非皇室成员,印章上面刻有一名造船工匠被工具围绕的图案,伴以铭文:“我的身份是一名学徒,我需要老师的指点”。

彼得大帝迫切希望看到荷兰的真实情景,这座仅有两百万人口的小国是欧洲最富有且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世界上的所有财富—法国的美酒、挪威的木材、印度的香料—都要经由荷兰的港口和贸易中心,而荷兰人则借此攫取大笔的财富。荷兰人最早发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笔财富不流向制造者,而是流向经纪人和贸易者。因此,就在其邻国不断制造商品的时候,荷兰人轻而易举地谋取了大笔财富。

P12-P14

目录

作者注

前言 二十一世纪:导向

第一章 新阿姆斯特丹:圣彼得堡,1703—1825

第二章 上海跑马总会:上海,1842—1911

第三章 印度第一城市:孟买,1857—1896

第四章 喋血之城:圣彼得堡、彼得格勒、列宁格勒,1825—1934

第五章 大世界游乐场:上海,1911—1937

第六章 在进步脚下的城市:孟买,1896—1947

第七章 关上三扇窗户,打开第四扇窗户

第八章 从经济改革到彼得格勒:列宁格勒,1985年—圣彼得堡,至今

第九章 龙头:上海,1979年至今

第十章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孟买,1991年至今

第十一章 迪拜股份公司,荣耀呈现全球化城市:迪拜,1981年至今

结论 乌托邦一瞥

尾声 从西方的窗口到世界的窗口

致谢

文献与索引

文献目录信息

序言

当我们行走在圣彼得堡、上海、孟买、迪拜的都市景观中,脑中会浮现出同样的问题。这些都市的设计初衷似乎都是为了营造出人们并非身处于此的感觉——不论是俄罗斯、中国、印度还是阿拉伯国家,情况都是如此。所有的大都市都不约而同地笼罩着一种仓皇失措的迷失感。圣彼得堡皇家宫殿中央坐落着不计其数的、仿照罗马梵蒂冈而建的拱廊和壁画;只有当窗外飘落着雪花时你才知道身处何方。在上海,20世纪20年代的装饰派艺术。酒店像是用魔法将纽约曼哈顿的摩天大楼直接空运了过来,连手表都无须重新定时,只需将时针从上午转为下午。孟买享有350年历史的哥特式大学校园就像是种着棕榈树并带有几分神秘异域风情的牛津大学。位于迪拜的克莱斯勒双子楼让人不禁发问:谁能想到一座假克莱斯勒大楼已经不错,两座假克莱斯勒大楼会更为绝妙?

上述四座风格迥异的姐妹城市都弥漫着一种类似的迷失感。这种迷失感的产生正是因为这些城市都被有意地“去东方化”了。

“Orient”既可以是名词,又可以是动词——名词意为“东方”,动词意为“使适应、确定方向”——不过,这两种意思有着互相重合的部分。只要具备日出东方的基本常识,我们就能在迷失荒野的时候确定方向(动词的含义)。然而,圣彼得堡、上海、孟买和迪拜这四座城市所传达出的迷失感来源于,它们身处东方(名词的含义)却被有意建造成西方风格的事实。这种西方风格的形成完全出于偶然。

来到这些城市的西方游客会普遍地产生一种爱恨交织的情绪。来到印度的游客有时会对孟买——印度最国际化、最发达的城市——感到流连忘返,以此缓解初到印度次大陆的文化不适感。在英国殖民时期建造的市中心,嘈杂的机动三轮车被禁止行驶;而这种交通工具在这个国家的其他地方都被当作出租车。游客甚至很难见到随意漫步于街边的牛;而这原本应该是印度城镇的典型特色。印度被打造成“热带伦敦”,这里的一切都遵循着伦敦的节奏:每天清晨,通勤的股票经纪人和公司文员从伦敦的圣潘克拉斯火车站出发,匆忙前往他们各自所在的维多利亚时期的哥特式办公大楼。尽管这座仿造的伦敦城同样拥有威严高耸的银行大楼和红色双层巴士,西方游客仍然会被偏僻落后的腹地区域吸引,他们想要领略“真正”的印度风情。

类似的情况在迪拜似乎更为明显。迪拜基本抛弃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当地通用的语言是英语而不是阿拉伯语;人们习惯于去商场购物而不是传统的露天市场;超市贩卖猪肉,酒店出售酒精。在这个城市里,阿拉伯世界原有的传统都被有意地掩埋起来,正在逐步走向一个无场所的、无味的全球化未来。……

对于这个世纪来说,真正新奇的一点在于:复制品比原作品更重要。威尼斯总督府也许称得上是度假休闲的好地方,但孟买大学的“总督府”复制品正在孕育上升期的印度未来的总理和首席执行官。纽约克莱斯勒大厦是由声名显赫的美国汽车制造商命名,其90%的股份现在都被阿联酋主权基金控制,假如将其与迪拜的“山寨版”克莱斯勒双子塔相比,后者里面进行的交易显然重要得多;而传媒公司每天都在挑战阿拉伯世界新闻自由的界线。虽然威尼斯和纽约更为宜居,财富更有保障,民主制度更成熟;然而,2l世纪的全球命运实际取决于孟买和迪拜这样的城市。

如果想要在新世纪里找准自身定位——从时间而不仅是空间的角度来回答“我们在哪里?”的问题——我们不仅要知道伦敦和纽约的历史,同时还要熟知圣彼得堡和上海的历史。每一位上海学生都知道美国曾经在此建立殖民地;但多数美国人缺乏中美关系的基本常识,而这将会阻碍美国的未来发展。假设2l世纪的重大事件都发生在300年前,当尊崇阿姆斯特丹的彼得大帝决定筹建被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来称为“全世界最抽象和最刻意的城市”的时候,那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内容推荐

每个月,约有500万人决定从过去迁居到未来。他们大量涌入迪拜和上海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速成城市”(instant cities),这些新移民们面临着一个光怪陆离的新世界,这个现代社会是Fb他们从未见过的西方世界的碎片拼凑而成。这些梦幻般的新兴城镇,可在一夜之间将蓝图变为现实,可它们是否能够代表勇敢新世界的黎明曙光?抑或是,它们宣扬的新世界只是一场海市蜃楼?

丹尼尔·布鲁克将历史与新闻报道进行巧妙结合,旅行至一系列曾经作为速成城市的国际大都市——其中包括圣彼得堡、上海以及孟买——观察它们“为了21世纪而设的带妆彩排”。他认为,想要理解当今世界的全球秩序,必须弄清楚西方数世纪以来对于发展中国家深刻而矛盾的影响力。

1703年,沙皇彼得大帝亲自监督俄国新都城的建造过程;作为“通往西方的窗口”,圣彼得堡完全仿照阿姆斯特丹,他期望这座都城能将俄国引向新世界的怀抱。19世纪,位于远东的上海——作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城市,一跃成为具有西方风貌、践行英语的国际化大都市。与此同时,作为大英帝国对印度殖民统治的中心,孟买化作头戴遮阳帽的帝国主义者掌控下的“热带伦敦”。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迪拜酋长正在致力于将这座沙漠之城转变为拉斯维加斯风格、楼宇鳞次栉比的全球中心。建筑师和统治者,艺术家和革命者,他们把握住了将这些早熟的现代城市转变成为全球未来化身的伟大机遇。作者将他们的故事结合起来,表明现代化的驱动力最初被等同于完全西化。他还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模仿行为可能留下的“遗产”——上海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破茧之路、诞生在孟买的美国风格电影制作圣地的宝莱坞、影响俄罗斯首都政治和文化的星星之火——以及现在这些城市将要如何实现自我超越。

《未来城市的历史(精装插图本)(精)》是一本横贯过去和未来的有趣书籍,同时也是漫长的全球化过程的关键提示,它为我们认识亚洲世纪(Asian Century)的诸多可能提供了启发性的视角。

编辑推荐

《未来城市的历史(精装插图本)(精)》以新颖的视角和宏阔的视野书写了诞生于东西方的交汇、过去与未来之间的纠葛之中的四座城市:圣彼得堡、上海、孟买和迪拜。当今时代,每个月的时间里,全世界有近500万人口从“过去”走向“未来”。他们一起涌入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的城市。呈现在这些新的城市定居者面前的,是一个由西方世界的元素所拼凑成的现代社会,一切都显得陌生。这些奇迹般崛起的新兴城市,在传统的乡土之中绘就新的生命印记的地方,是否代表着美丽新世界的新起点?或者它们的新兴繁荣景象仅仅是一时的幻象?怀着发掘历史和采访报道的双重动机,作者丹尼尔·布鲁克走访了世界多国的核心大城市,如圣彼得堡、上海、孟买等(它们也是曾经的新兴城市),观察它们在21世纪呈现的新的景象。作者认为,要理解当今的全球秩序,就需要对过去几个世纪中西方给予发展中国家城市的深远而复杂的影响加以清晰地认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2:0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