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哲学与人生(精)/哲人哲思书系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陈先达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哲学大家陈先达著的《哲学与人生(精)/哲人哲思书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化艰涩繁难的哲学概念为可亲可感的点拨和提醒,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获得系统哲学知识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勇敢迎接挑战,成就自己。

让哲学回归生活,不是蔑视经典、回归平庸,而是既要重视经典、更要重视生活。

内容推荐

陈先达著的《哲学与人生(精)/哲人哲思书系》分理解哲学、思辨人生、生活智慧、历史视野、文化反思、叩问信仰六辑,收录了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陈先达教授近年来有关哲学与人生的随笔漫谈六十余篇、哲思断想百余篇。作者认为,哲学是智慧的大海,是安身立命之学。哲学无处不在,无处不可用,要让哲学走出书斋,走进人们心中。

本书结合作者丰厚的人生阅历和观察思考,阐释困扰人们的哲学认知、人生智慧、历史文化、价值信仰等重大命题,让人们在轻松阅读中获得系统的哲学知识,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完善自我,勇敢迎接挑战。本书融会了哲学的深沉、文学的优美、史学的丰富,深入浅出,润物无声,平易畅达,感染力说服力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做出了可贵表率。

本书系“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图书。

目录

自序:让哲学回归生活

第1辑 理解哲学

 01 哲学难题之谜的破解

 02 哲学的使命

 03 再谈哲学的使命

 04 哲学的智慧

 05 哲学家与水管工

 06 一位不懂哲学的国王就像一头戴王冠的驴

 07 走出神圣的哲学殿堂

 08 哲学断想

第2辑 思辨人生

 01 论人

 02 论情感

 03 论死亡

 04 学会做人

 05 人的本质与使命

 06 命运与时运

 07 人性与兽性

 08 人的双重角色:剧作者和剧中人

 09 人不是土豆

 10 人生多艰

 11 职业选择与价值导向

 12 超越个人生命的局限

 13 人生境界的高低决定于对宇宙和历史的理解

 14 人生断想

第3辑 生活智慧

 01 生活需要智慧

 02 “材与不材之间”的历史蕴涵

 03 论自由

 04 怀旧与传统

 05 知足与不知足

 06 粪堆里发现的钻石仍然是钻石

 07 多知为败

 08 寿则多辱

 09 向死而生

 10 时代的启蒙与个人的启蒙

 11 生活断想(上)

 12 生活断想(下)

第4辑 历史视野

 01 历史的意义

 02 历史是人类智慧的大海

 03 历史不相信眼泪

 04 历史中的人性

 05 历史的道德评价

 06 英雄业绩淘不尽

 07 历史中的芸芸众生

 08 历史周期率

 09 历史的进步与退步

 10 关于克娄巴特的鼻子的争论

 11 人类社会的假面舞会

 12 历史断想

第5辑 文化反思

 01 人不可无魂 国不可无文

 02 社会问题分析的文化视角

 03 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04 文明必然趋同 文化一定求异

 05 文化自信与民族自强

 06 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

 07 民族的衰颓与复兴

 08 人需要教育

 09 尚留微命做诗僧

 10 一世读书抵封侯

 11 读书两忌

 12 文化断想

第6辑 叩问信仰

 01 信仰·理性·行动

 02 人的宗教崇拜与当代的追星族

 03 精神需要安顿

 04 理想的人生和人生的理想

 05 在物质丰富和精神贫困的背后

 06 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

 07 鲁国无儒和真假马克思主义

 08 不朽的马克思

 09 信仰断想

附录一:哲学的困境与中国哲学的前景

附录二:我的哲学之路

试读章节

其实所谓难题,并不是说哲学家不知道什么是哲学,而是难在寻找一个一致赞同的“什么是哲学”的定义。迄今为止,这个共同定义还不存在。每个哲学家都知道什么是哲学,都有自己的哲学观,对什么是哲学都有自己的看法。对哲学家来说,哲学就是自己研究的东西,自己研究的就是哲学。

在黑格尔看来,哲学本质的多义性是哲学的缺点,因此他要寻找“真的哲学概念”。在他看来,哲学就是“反思的学说”,是对思想的思想。他说哲学是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意思与反思一样,对事实的反思是对事实内在的反思,即对思想的反思。当黑格尔说哲学就是哲学史时,他实际是在说,全部哲学史或者说历史上的哲学家进行的全部工作都是对思想的反思,哲学史昭示给我们的是一系列的高尚心灵,是许多理性思维的展览,他们凭借理性的力量深入事物、自然和心灵的本质,即思想和精神。马克思说,对黑格尔来说哲学家是“回顾既往的意识”,是“事后才上场的”。

我们能不能换个视角,不着力寻找“什么是哲学”的共同定义,而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探求人类为什么需要哲学,全部哲学发展史向我们展示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可能这个问题比较容易回答。

哲学离不开人类的需要。人与动物不同,动物是自然的一部分,它的生存是适应自然,而人类需要改造自然,为此需要理解自然,理解自己生存于其中的环境。哲学当然是哲学家的创造,他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学识和爱好创造某种哲学的。但把哲学的产生仅仅归为哲学家的个人兴趣,就永远无法理解什么是哲学。从根本上说,人类只有产生理解自身生存环境的需要,才会产生哲学。没有人类对哲学的需要,世界上就不可能出现哲学家。人类需要哲学,才会出现哲学和哲学家。这不是实用主义。哲学确实是有用的。如果哲学根本无用,世界上就不会出现哲学。我们还没有见过绝对无用的东西能成为一门学问。哲学无用即有用,无小用有大用,大用仍然是用。古希腊罗马哲学家自认为是为哲学而哲学,毫无实用之意,这可以理解,因为他们大都是有闲有钱有奴隶的人,不是为了个人生存而爱好智慧。可他们自认为为知识而知识的哲学,就真的无用吗?不是,只要看到至今古希腊罗马哲学家的思想仍在影响人类,影响我们的思想和时代的哲学思维,就知道哲学是为“用”而产生的。哲学家把哲学视为灵魂的追求,鄙视追求实用,但实际上,只要一种哲学产生出来,就会在或大或小的范围内发生影响作用。一个民族的哲学家越是伟大,他的影响作用越久远,就越能超越国界。

人类处境有相似之处,都要面对残酷的自然,面对许许多多困扰人类生存的自然问题,面对自己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问题。因此,如何认识与自己生存息息相关的自然、认识人类自己、认识人类生存于其中的社会,就成为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根本性问题。人类要理解自然才会产生自然观,理解人和人类生活的意义才会产生人生观,理解社会才会产生社会历史观。人类生存需要解答的这些根本性问题,就构成哲学的本质。人类哲学思想不可能同时提出这些问题,而是先从对自然本质的探索,逐步发展到认识人类自己。当人类的自我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求对人生百态和人类命运进行回答时,就会进入社会问题的探索。尽管人类对自然、人、社会的哲学探索过程中,可以产生不同的哲学家、哲学学派,哲学体系和人物的更替也因此表现为哲学史,但它展示的是从不同问题、不同角度、不同水平切入的对自然、人和人类社会普遍问题的求索。(P7-8)

序言

让哲学回归生活

法国作家莫里哀的喜剧《醉心贵族的小市民》中有个人物茹尔丹,他是小市民,偏偏醉心于贵族,处处假装爱艺术、爱文学。他弄不清什么是散文,别人告诉他,你说的就是散文。他说,天啦,我整天说散文却不知道什么是散文!恩格斯曾引用过这个故事。他说,“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正像人们远在散文这一名词出现以前,就已经在用散文讲话一样”。哲学也是如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存在哲学。

我们面对两种哲学:一种是生活中的哲学,一种是书本上的哲学。我们不但要学习书本上的哲学,更应注意生活中的哲学。哲学既不能没有形而上的问题即纯哲学问题,也不能没有形而下的问题即生活中的哲学问题。没有形而上只有形而下,哲学就会变为生活常识;可没有形而下,哲学就在天上,没有着陆点,永远与人的生活相分离。

哲学家的哲学,就是历史上或当代一些哲学家创立的哲学体系。例如,中国古代的老子、庄子,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这些人提出了基本的哲学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我们要学习哲学家的哲学,学习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典著作,学习他们的哲学思想。这是非常重要的。

但我们千万不能忘记还有一种哲学,就是生活中的哲学。如果我们只懂书本上的哲学而不懂生活中的哲学,这就叫书斋哲学、书呆子哲学。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论哲学和智力》一文中说过一段很深刻的话,大意是说,哲学家比任何其他人更应从直观知识中汲取素材,因此哲学家的眼睛应永远注视事物本身,让大自然、世事、人生而不是书本成为他的素材;不能把书本视为知识的源头,书本只是哲学家的辅助工具而已。当然,这不是说读书不重要,而是说要读活书、活读书。生活中的哲学不以命题、范畴的方式呈现,而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能从中体悟出哲学道理的生活状态。生活中的哲学智慧是丰富多样的:“变”“联系”“矛盾”“过程”等,都是活生生的生活观念。

矛盾变化是什么?是辩证法,所以日常生活现象中的变与不变就是哲学问题。老百姓从日常生活中都知道,事物是变化的,人也是变化的。例如,古代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儒生找裁缝做衣服,衣服前短后长,他不乐意,说为什么前短后长?师傅说,你未发达,逢人低头,自然前面短点,便于弯腰。后来他考中状元,又找了这位师傅做衣服,变成了前长后短,他又不乐意,问为什么这次前长后短?师傅说,这次你做了官,不用低头而是挺胸、昂头,自然前面长点好。这则故事里包含的不仅有裁缝哲学,还有成衣哲学、人生哲学。

又如,人们从一片树叶落地就知道秋天到了,即所谓“落一叶而知秋”。这里面包含的是什么?是联系的观点,也是一种关于事物信息的观点:一个事物的变化与另一事物的变化相联系。我们可以从一个事物的变化看到与它相联系的事物变化。如果世界上事物彼此没有联系,都是孤立的,就不可能落一叶而知秋。矛盾也是如此。什么叫闹矛盾?就是把矛盾扩大、激化;但如果及时交流、化解,就能使矛盾得到解决。这些都是哲学问题。

关于过程的思想是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恩格斯称之为伟大的哲学思想。万物发展都是一个过程,如一串葡萄很简单,但要得到葡萄,就必须经历种树、施肥、浇水、除虫等一系列过程。没有过程,就没有结果。过程通常是枯燥的,而结果往往是丰富的。人也是一样。例如,一个刚开始学钢琴的人,练琴时使人掩耳,自己也苦不堪言;而一旦成为钢琴大师,他的成果就是辉煌的。只要结果、不要过程是不可能的,要重视过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就是生活中的过程哲学。

让哲学回归生活,不是蔑视经典、回归平庸,而是既要重视经典、更要重视生活。哲学家应善于从平凡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捕捉为人熟知但不真知的哲学问题。不是把生活作为书本的注脚,而是把书本作为生活的注脚,这样的哲学家才是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哲学家。

陈先达

2017年10月16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1:4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