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源于各种要
欲望如水。人就是一块海绵,吸水量适当即可。吸水太多很难立得住,而且总会旁渗侧漏。别人一挤兑,啥干货也没有。
我有时会觉得,人就是各种要。人生的各种烦恼与问题也出在各种要。
我们要爱情,可能你还没有读过Love Is Too Much这本书。爱情是双方的感觉,这是要得来的么?要得那么多,结果被爱埋了,因为依赖,没有爱好像就不能成活。对爱要得太多了,还会造成爱是幸福的唯一渊源的错觉。其实呢?当然不是,被“爱”一叶障目的人,很难体会到人生本然的无挂无碍的乐趣。
我们要知识,但知识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也未见得。知识丰富了,广博了,就应向精深处发展,只吸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无用的,自然就是负担。学固然无止境,但学到一定的程度,是需要出成果的。否则,片面强调终身学习,却不会学以致用。太多的知识反而会伤害,乃至掩埋创造力。再者,成熟不一定表现在知识越来越多,也可以表现在越来越懂得取舍,效率越来越高,越来越有品位和内涵。
从小就该明白,人不可能是全能的,也不可能什么都要,只能通过自己诚实的劳动取得属于你的那部分。单单认识自己,就是一件庞大的工程。人生起太多的贪心,企图世事洞明,实在无知又可笑。
不但“要什么”、“怎么要”很重要,掌握好要的距离感与节奏,也事关重大。植物茁壮成长,就得与太阳的光照保持适当的距离。太远光照不足,太近易被灼伤。而且,也别贪心,人不能无知到想要拥有整个太阳,裁一片阳光足矣。
要的东西,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当然不是,例如金钱或者财富,够用就行了,多了就浪费,若来之不义,甚至会受到良心的责罚。
万物各有匹配性
人的时间、精力有限,操不了那么多心,管不了太多闲事。援手伸得越长,越容易被别人拉去他那边,你的路不用走了么?
人能否占有一样东西,占有是否能长久,取决于其眷顾的半径与投入的精力,更取决于其是否匹配。
你在意、上心、当回事、管得住,就眷顾得好。因为人具有主体性,是一个隐形的“场”。既然是“场”,就有场域与半径,超出的部分,就眷顾不过来。
毕竟,人的精力有限,心虽有余而力却不足。
再比如媳妇因为忍受不了丈夫的打骂逃婚了,我们老家说这男的“载不住”她,就是这男的“配不上”、女的嫁给他不值得的意思。
我们常说的“惊当不起”,古代有“屋大欺人”之说,都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所承受的财富或福分,要与其身份、地位、操行、能力相匹配。
厚德方可载物,肚量大才能够撑船。 德不配位的话,早晚要从这个位子上被拉下来。
半涩半熟之间
年少时往往天真轻狂,感觉上似乎欢乐绵绵无尽,好运将会向他倾泄。其实,越早感受到社会的冷酷无情,越早会步入端庄低调的人生正道。
保持青涩好,还是尽快成熟好?这或许是个伪命题,青涩还是成熟是个自然的过程,岂是可以选择的?
当我们青涩的时候,渴盼成熟,假装成熟。当我们成熟的时候,又怀念青涩,假装青涩。青涩与成熟,就像冬夏之间互盼又互厌,好恶因时而变。
青涩是可进退,进退自如。成熟是懂取舍,收放自如。半涩半熟的时候,最是人生自信时。不过,多数是过于自信了,以为能将各种人生哲学运用自如,其实仍是跌跌撞撞,经常被无情的现实碰得鼻青脸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长就是磨难。磨难将我们从粗糙、生硬打磨得圆润、温和却更加坚韧,堪当大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将“磨难”当成一种“磨炼”吧!
没有痉挛的痛楚就没有舒张的放松,没有纠结的折磨就没有做出决定后的释然。我有时候会想,磨难是不是打磨一个人的品质呢?那些智慧的人总是低调地发光,性格平和温润,从不发生频闪,从没有刺眼之举止。
如此,磨难就是磨炼,磨难就是打磨,磨难就是琢磨,磨难是因为“玉不琢不成器”。
如此,岁月不是一把杀猪刀,而是一把雕刻刀,将你雕刻成你想要的模样。
每一次蜕变都是一种风景
心有春暖花开,岂惧寒风凛冽。每一次蜕变,都是与未来的一次激吻。
正如树木要剪去旁枝才能壮大树干,想成就一番伟业必须删繁就简。
很多树木在早年的时候,枝叶异常发达,影响了树干的长高与增粗。园艺工人为了使之成材,抓紧在其发育关键期修枝剪叶。
一番修理之后,树干的营养更充足,不再分散,接受光照时间增多,能得到充足的光合作用。沐浴阳光,经历风雨之后,树干变得健硕。
树干成长的过程,与人一生的成长有些相同之处。渐渐摆脱稚气,成为一名英俊少年或清丽少女,然后变成熟男、熟女,经历越来越多,气质越来越好。这难道不让人觉得,成长是一件很性感的事吗?
未成年人能打动你的是天真,成年人能打动你的是无邪。无论是小孩子的天真无邪,还是青少年的血性,抑或中年人的权力欲,或是老年人的优雅,都是一种性感。
这种性感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形式的呈现,而且使人变得异常有活力,表现出迷人的气质,散发出光彩与芬芳。
从种子到鲜花,从鲜花到果子,每一次蜕变都是一种风景,都是一种成熟。每个年龄段只要做好所在年龄段的事,就能收获每个年龄段的惬意和满足。
就像每一种颜色都有它的气质和韵味,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它独特的颜色和芬芳。
P2-5
我是个名副其实的书虫,嗜书如命。
每到一个城市,我有两个地方必去:一是书店,二是旧货街。我曾经尝试过古董收藏,却不识货。有次在武汉市大智路的周末旧货地摊上,相中了两个瓶底有“清朝乾隆”字样的大花瓶,便买了。公安局的一位朋友一看就知道不是真东西,便带上我去退货。找到了卖家,朋友还没开口说话,外地来的卖主看见我带着穿警服的人找他,吓得连赔不是。卖主主动全额退款不说,还要将两个大花瓶免费送给我,我也没客气全收下了。
幸亏发现自己上当受骗比较及时,但那也极大地打击了我搞收藏的信心,我后来干脆就放弃搞收藏了。但各地的旧货摊,我还是必去的。不是为了收藏,而是为了鉴赏各个地方的文化传承。通过鉴赏各个地方、各个朝代不同的器物,我感觉历史活了起来。
喜欢书,喜欢逛旧货街,看似不相干,其实如出一辙,都是一种阅读,前者是阅读书籍,后者是阅读器物。只不过对书籍的阅读比较直接,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别人的生活和别人对生活的思考。而对器物的阅读,尽管比较间接,但也是通过器物之上,那流年的光泽、品相、纹理、质地、造型与手工,还原先民生活的细节。
我爱书,要追溯到我的童年,天生作文比较好,基本上从小学到高中,差不多每篇作文都是当作范文在课堂上念。有一回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我心潮澎湃,狂到用章回体写了篇记叙植树节的作文。一气呵成后,发现完全不符合老师的要求,而且写得很长。但我还是就这么交了,没想到开明的语文老师仍然给了我高分,还拿到课堂上念。
这使我对古典文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但说实话我大部分都没有看懂。我看书有个毛病,看完基本上什么都不记得,模糊一片。我特别不会复述故事情节,有的电影看完了别人想听我讲一下,我只能回忆起几个细节。故事情节转得太快的电影,我基本上只能欣赏画面和台词,其他都不知所云。
但是我仍然爱看书,不过多是看散文、诗歌,不喜欢以叙事为主的作品,对长篇小说兴趣不大。小时候看连环画,也就是“小人书”看得比较多,但脑子里都没留下什么印记。后来,大哥从部队带回几箱书籍,革命书籍居多,它们大多被邻居们瓜分了,我只看过几本。
二哥在金融系统工作,他给我订了《解放军文艺》和《少年文艺》,后来改订了《人民文学》和《诗刊》,还有生活类杂志《八小时以外》。《解放军文艺》上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描写,看得我血脉贲张,恨不能插翅飞到老山前线复仇去。我自小有当英雄的梦想,总是幻想在别人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不过,还是幻想骑自行车撞到了漂亮姑娘,然后送她去医院,然后如何如何的时候居多。
对情节不掌握,也说不出中心思想,但我极重文字本身的感觉。每逢好句子,我都会抄录在本子上。尽管抄了也未必看,但通过抄录,能反复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也提高了我对文字的审美水平。但是,反复体验别人的情绪与情感,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我细腻、柔软、敏感、多情的特点,而且内心比较接近女性特质,这使我感到忧伤。
上中学时学校好像还没有图书馆,借书要去县城的图书馆。上大学的时候,阅览室是我待得最多的地方。我疯狂地看书,还主持成立了读书协会,成立那天满满一大教室的学生。我将熟悉和喜欢的书列了一个书单,并被校方油印出来,作为学生的暑期阅读参考书目。通过阅读,我深深地喜欢上尼采、叔本华、弗洛伊德的哲学思想。利用当学生会宣传部长的便利,我主持了全校师生参加的哲学辩论会,预备三场,进行了两场,后面一场被冲掉了。记得那时,七楼宽大的会议室都坐满了人,辩论异常激烈。
现在回想起来,我那种乡音浓厚的普通话,别人真的听得懂么?这一念头,又将我打入十八层地狱,使困扰我多年的自卑症又复发了。
我一直觉得我有文学方面的天赋,从小立志当一名文学家、翻译家和作家。我将鲁迅称为“迅哥”,自封他为人生偶像。成为一个像鲁迅那样牛的人,的确是我截止到大学毕业时的人生目标。我立了那么大的人生志向,不知道受了什么诱引,也许是相信了“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古话吧,又或是潜意识里为了摆脱我不绝如缕的自卑。
按说我不该是个自卑的人。从小到大喜欢我、愿意同我结交的人不可胜数。基本上身处任何地方,只要我愿意,就会与那个地方最优秀的人在一起。我喜欢参加公益和社会活动,在武汉、深圳工作时,都联合发起了当地的民间读书组织。在北京读书的两年,我忙于写一本后来因为笔记本硬盘故障而尸骨无存的爱情小说,忙于考博、读博、写博士论文,加上北京读书界牛咖太多,无暇也不敢造次,才没有在皇城根儿下班门弄斧发起读书会。
我也相信基因与遗传,但我发现所谓基因其实是公平的,其公平性在于其随机性。类似抓阄、抽签、摇号,你说公平不公平?在资源稀缺、没法分配的情况下,还能怎么公平?
我母亲是当地名闻遐迩的“嫁娘”,也就是婚嫁时被请去给人说吉利话的那种。我妈自说自话的歇后语,押韵上口的吉利话,听过的人都为之惊叹。只可惜我记性差,当时没多个心眼记下来,要不现在可以申报“民间文化遗产”了。
我父亲是石匠、砌匠,还会打时、算卦,带了一大帮徒弟。生计辛苦,但记忆中父亲生活过得可滋润了,烟、酒、戏曲算是他的“人生三宝”,从来没缺过。父亲动手能力特别强,逢年过节玩大头、玩狮子,他不仅主事,还主演。小时候夜里举着火把跟在绵延的贺岁队伍中,敲锣打鼓,灯火通明,好不热闹。父亲最喜欢的事就是看各种演义,听楚剧、汉剧、京剧的各种磁带,基本上历代的通俗演义他看了个遍,听得懂的戏曲他听了个遍。
小时候,睡觉前,我都会在篾席上翻筋斗。翻累了,躺在父亲身边,这个时候他烟也抽完了一支,开始给我讲故事。讲故事时他会添油加醋地进行再创作,使我听起来更蹊跷些。间或加点“黄段子”,母亲听到了将他臭骂一顿,他倒是更加乐不可支,无所顾忌地哈哈大笑!这可能是父亲辛苦一天最开心的时候了。
对于写作,我一直比较有快感。对自己做心理分析的话,写作可能是我的“救命草绳”。我靠着这唯一自信的绳子活命。这根绳子被我越编越粗,乃至成了我的强项。进一步分析的话,这是否是潜意识里,我对自己眼睛特别小、五官摆不当的心理抗拒或心理补偿?
我如此其貌不扬还如此招惹异性。参加工作后负责对外宣传那阵子,当地媒体各种美丽女孩子同我保持联系。对此,同事各种艳羡和不服,说我身上可能是有种“专门吸引女性”的味道。我老婆的解释是:“你长得丑,别人同情你,你还不知道吗?就像我把卖房的单子给了中原地产长得最丑的那个男孩子做!再说,丑的人能给人安全感!”我便长长叹一口气,兴致索然。我老婆的厉害之处,就是每当我感觉人生最得意的时候,给我兜头浇一桶冰水,将我猝不及防地打入“十八层地狱”!
人最难客观、理性地判定自己到底长得是丑还是不丑。时至今日,我还是有时觉得自己长得丑,多数时候觉得长得不丑。我还特别自矜于爹妈给了我一副好身材,从高中身体定型到现在,身高一直是一米七五,体重一直是七十五公斤,基本上没变过。实话说,健壮、匀称的身材给了我相当一部分自信。别人问我保持好身材有什么秘诀,我矫情地告诉他们:只需要执行“三不政策”就可以了——不节食、不锻炼、不减肥!
“你怎么有时间出书呢?平时也没咋听你说过啊!”有朋友问我。对生活上的朋友,我回答:“我就是将你们节食、锻炼、减肥身体的时间,放到写作上了!”对精神上的朋友,我会说:“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啊!平时常说的东西,都很难成事。能成事的人,成功前都会守口如瓶!”我节约每一滴水、珍惜每一粒粮食,然后放进文字的酵母,自然就酿成精神的美酒了!
写作,对我来说,是一种释放,是一种治疗,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给自足。人爱好哪一样东西,都是个缘分,缘分之中自有天意。人生在世,总能找到一种接近自己、通向自己、启示自己、完善自己的方式。对于我来说,这种方式就是写作。写作同时也是生命自我完善的途径,上帝将肉身交给你了,你怎么保育这个生命,将它引向何处,带向何方?写作是谋划心路,记下心路历程的不二之选。
写作,作为一种心理自疗,其功用也是极为显著的。在这方面,心理情感作家黄鑫老师作了很好的尝试。我参加过她举办的“成为作家”心理自疗课,受益匪浅。坚持不懈的自由书写和悠闲独处,能使阻遏你的“暗礁”逐步显现。写作不一定是为了成为作家,写出来的文字不一定要发表,于我是为了自我治疗、对自我做精神分析。在我们事业或生活过不去的地方,一定有道心理的坎。通过写作这种方式让潜意识自由流动,心里的渣滓都会被带出来,相当于清淤、保洁的功能。
在知乎上,我看到有网友坚持用EXCEL表格写日记,辅以各种色块与字体。几年下来,他的人生日记像彩色的田野。而且,这样写日记有助于年度同期对比和统计,输入关键词还有助于查看你对同一概念不同时期和不同场合的认知变化。在这样的EXCEL日记中,人生变得无比清晰和具体,彼时彼地人生的质地与色彩触手可及,充满别样的诗意。
总结起来,人生中总有些你爱的东西愉悦你,充实你,同时也将你抽空。譬如烟、酒和戏曲充实并且抽空我父亲,阅读、写作和戏曲充实并且抽空我。这一切,有代际遗传,有基因变异,是宿命,也是轮回,我不知道这是福祉还是报应。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单纯好或单纯坏的东西,人生的一切都是福祸齐至,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而且,人生中好的或不好的通常会呈双数出现,一个正数一个负数,一个大数一个小数。我的经验是: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人生路千万条,尽可能找条好路子走。而对于人生结局,问都不消问得。面对命运女神,最好免开尊口,要相信一切自有安排,并且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哪有什么成功,坚持就是胜利。命运不会一直给你想要的东西,但你涎皮赖脸地跟着笃定的好命走,运气自然会好一点。人生,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成功,三成靠天分,七成靠勤奋。人生难得是强大,一个人强大了、放下了、不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了,才敢揭自己过去的伤疤给别人看,把痛过的地方再痛一遍。曾经的呼天抢地、痛不欲生,也不过尔尔。
我一共读了五所正规大学,全日制的和在职的,特别靠谱的和还算靠谱的,先后在上海、武汉、北京、深圳待过,再补上银川,东西南北中终于将要去全,谁能有我这么幸运?有钱的没人上过这么多大学,上过这么多大学的人没在这么多地方生活过。人生不就是图个充实与丰富?
读书给了我自信和力量,写作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脉,而且给我的人生切切实实带来了好的运气。随意的阅读和随性的写作,使我的文字有个自诩难能可贵的特点,那就是:真实。如果说我的文字比较耐读一点,那是因为我是头特别特别特别勤奋的“文字奶牛”,不停地反刍,消化得比较好,可能比别人的文字多了些感性、灵性的味道。凭着仅有的一点天分,起始是在饭否上随性记录的一句一句感悟,然后时断时续地进行分类、整理,修改成一篇一篇的哲理散文或心理随笔,其中的苦闷与孤寂,一般人是无法想象的。十年磨一剑,终成了三卷本。
出版这本书,有很多需要感谢的人,有的是不想说,有的是不能说,也希望碰巧看到这本书的熟人们心照不宣,不要追究。彪悍的人生无须装,无须掩饰,无须上色,无须标榜。做事如此,做人也这样,我尽可能坚持本色出演。
这本书不是什么“人生指南”,只是我个人对人生的所感所悟、所思所想,是建立在我个人的所作所为之上的。
是为序。
安子
痛苦能够毁灭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安子著的《现在所受的苦要配得上未来的从容》不是一本鸡汤书,而是一本人生疗愈书、生活哲理书。
人的一生,烦恼总是如影随形,但,无论如何,“乐生”都是一个愉快的词语,意味着物质、
情趣、干净、爱、音乐……
学会乐生,而不仅仅是谋生。
人生苦短,我们不能任由烦恼淹没快乐,不能一生都活在与烦恼的牵缠中。
安子著的《现在所受的苦要配得上未来的从容》收录25个精妙章节,20万抵心文字,为你呈现人生成长的盛宴。
一个人的知识,通过学习可以得到;一个人的成长,必须通过磨练。
现在受苦,就是为了从容,就是为了不受苦。所有的付出,都将在未来回报你。
每一份离别都是为了更好的相聚,每一次回忆都是为了更美的将来,所有我们曾受过的伤,曾追过的梦,都在文字里,熠熠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