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创作是薪火相传的事业,经典和大师是岁月淬炼后留给后人的瑰宝,是入行时仰望的高山,是创作时灵感的源泉,是迷茫时引路的北斗,是艰难跋涉时的大纛,是处事为人的高标……有经典方可为大师,有大师必有经典传世。
杨晓林、彭俊、符攀婵著的《动画大师王树忱阿达与詹同》介绍了王树忱,阿达,詹同三位动画大师。
| 书名 | 动画大师王树忱阿达与詹同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杨晓林//彭俊//符攀婵 |
| 出版社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动画创作是薪火相传的事业,经典和大师是岁月淬炼后留给后人的瑰宝,是入行时仰望的高山,是创作时灵感的源泉,是迷茫时引路的北斗,是艰难跋涉时的大纛,是处事为人的高标……有经典方可为大师,有大师必有经典传世。 杨晓林、彭俊、符攀婵著的《动画大师王树忱阿达与詹同》介绍了王树忱,阿达,詹同三位动画大师。 内容推荐 杨晓林、彭俊、符攀婵著的《动画大师王树忱阿达与詹同》是国内首部系统研究王树忱、阿达、詹同这三位中国动画大师的著作。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最辉煌时期,王树忱、阿达和詹同三人被认为“美影三剑客”,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追求中国美术电影的民族艺术性,不断探索中国美术电影的艺术道路。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理想,使他们走到了一起,他们不但在美术电影事业上成绩卓著,而且在漫画艺术等其他领域都有不俗的表现,为“中国学派”动画享誉世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书从个人生平、动画分类、漫画创作以及中国动画史上的贡献诸方面对三位动画大师进行了研究,涉及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主题、叙事、角色、视听语言、文化特征以及漫画风格等不同侧面的研究,并阐释了三人在中国动画史上的地位。 目录 动画大师王树忱 第一章 生平介绍 第一节 成长阶段(1931—1948) 一、生于乱世 二、进入日本学校和第二国民高等学校学习 三、在东北大学和鲁艺学习 第二节 第一个创作期(1949—1966) 一、师从前辈大师:《谢谢小花猫》《小铁柱》《小猫钓鱼》的创作 二、执导《过猴山》,合导《木头姑娘》 三、政治短片创作:《壁画里的故事》《红色信号》《艳阳春》 四、导演《原形毕露》和《黄金梦》 五、没有“大写十三年”受批判 王树忱:新中国美术片的成长(1960) 第三节 “文革”十年(1967—1977) 牛棚和“五七”干校 导演《小号手》与《小石柱》 第四节 第二个创作期(1978—1991) 编导《哪吒闹海》 担任《咕咚来了》造型设计与《摔香炉》的美术设计 家居轶事、三剑客的友谊 编导《天书奇谭》 漫画与水墨画创作 《选美记》《独木桥》《山水情》的创作 《猴子下棋》《图兰朵》的创作 第二章 动画长片创作研究 第一节 《哪吒闹海》:入海擒恶龙 背景资料 改编:删繁就简,挪移冲突 主题:除暴安良与邪不胜正 叙事:单线结构与开放式结局 人物:侠义道德英雄与脸谱化的角色 美术:民族艺术集萃 音乐:编配极具民族特色 附1 王树忱自述:《哪吒闹海》的剧本改编和银幕体现 附2 王树忱严定宪徐景达:入海擒龙——摄制《哪吒闹海》的艺术小结 附3 严定宪自述:《哪吒闹海》的创作 第二节 《天书奇谭》:“福斯塔夫式背景”与《清明上河图》式人物图谱背景资料 改编:对《平妖传》原创性的改写 主题:小农理想与民间信仰 叙事:复线叙述,塔式层递的结构 人物:《清明上河图》式的人物图谱 美术:工笔重彩的国画与装饰画风格 第三章 短片创作分类研究 第一节 宣教类:《红色信号》《大跃进万岁》《壁画里的故事》《艳阳春》《路边新事》《小号手》《小石柱》《木头姑娘》 第二节 童趣类:《夸口的青蛙》《野外的遭遇》《过猴山》《独木桥》《猴子下棋》《开店》 第三节 讽刺漫画类:《原形毕露》《黄金梦》《木头姑娘》《选美记》《慈禧坐火车》; 第四节 文人情怀类:传统动画的“异类”《山水情》 主旨:知音难觅,壮志未酬 制作:原幅拍摄与逐格拍摄的合成 音乐:琴声空灵,笛声悠扬 结语 国民动画家的价值与意义 一、寓教于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使命感 二、风格多样:不落窠臼的创新意识 三、继往开来:集传统艺术之大美而铸华章 参考文献 采访漫画家杜建国先生 动画大师阿达 第一章 生平介绍 第一节 成长阶段(1934—1953) 一、充满想象力的童年 二、进入苏州美专动画班学习 三、进入美影厂,开始第一个创作期(1953—1966) 第二节 “文革”十年(1967—1977) 第三节 辉煌十年,第二个创作期(1978—1987) 附:大家眼中的阿达 第二章 阿达动画创作分类研究 第一节 中国风作品:《小蝌蚪找妈妈》《哪吒闹海》《蝴蝶泉》 《小蝌蚪找妈妈》(1960,担任动画设计) 《哪吒闹海》(1979,合作导演) 《蝴蝶泉》(1983,与常光希合导) 第二节 现代新题材作品《画廊一夜》《三十六个字》《超级肥皂》《新装的门铃》 《画廊一夜》(1978,与林文肖合导) 《三十六个字》(1984,担任导演) 《超级肥皂》(1986,与马克宣合导) 《新装的门铃》(1986,与马克宣合导) 第三节 谚语改编作品《三个和尚》 《三个和尚》(1980,担任导演,阿达最典型的代表作品) 结语 阿达与“中国学派”动画 一、“中国学派”动画 二、阿达与“中国学派”动画之不同 附录一 阿达参与创作的电影作品年表 附录二 阿达生前艺术创作的获奖情况 动画大师詹同 第一章 生平与创作经历介绍 第一节 成长时期(1932—1956) 一、童年时光与绘画启蒙 二、在汇文小学和汇文中学就读 三、中央美术学院的学子生涯 第二节 创作时期(1957—1995) 一、初试锋芒:担任《猪八戒吃瓜》美术设计 二、日臻成熟:担任《雕龙记》《砍柴姑娘》《三只蝴蝶》等木偶片的造型设计 三、独挡一面:导演《南方少年》《奇怪的球赛》《真假李逵》《假如我是武松》等木偶片 执导《南方少年》 “文革”期间的创作 执导《奇怪的球赛》 执导《真假李逵》 《假如我是武松》及与包蕾的深厚友谊 四、漫画创作:一生与漫画结缘 儿童图画书创作 两次“风波” 漫画《百鬼斩尽,此精独留》 设计鼠年邮票 漫画《摆平》 五、事业高峰:担任《人参果》《小熊猫学木匠》《金猴降妖》 等影片造型设计,导演《石狮子》《擒魔传》 担任《人参果》造型设计 担任《小熊猫学木匠》造型设计 编导《石狮子》 担任《金猴降妖》造型设计 执导《擒魔传》 担任《有求必应》造型设计 六、后期创作:编导《八仙与跳蚤》《一半儿》《小钉子》 编导《八仙与跳蚤》 编导《一半儿》与《小钉子》 詹同的最后岁月 第二章 詹同动画创作分类研究 第一节 动画长片《金猴降妖》: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背景资料 改编:充实细节 、强化冲突 主题:清除邪恶、匡扶正义 造型设计:鲜活真实,回归人性 视听语言:突破创新、独具一格 附1 特伟、严定宪、林文肖:《金猴降妖》的导演体会 第二节 木偶短片《假如我是武松》:梦回景阳冈 背景资料 主题:寓教于乐、耐人寻味 故事:异想天开、妙趣横生 角色塑造:强化反差、营造趣味 对白:幽默生动、“笑”果突出 附2 詹同:个性及其他——《假如我是武松》导演阐述 第三节 木偶系列剧《擒魔传》 背景资料 改编:去粗取精、重塑经典 主题:人间正道是沧桑 叙事:因果关联、环环相扣 人物:鲜活生动、性格突出 视听语言:突出的“电影性” 结语 “做人认真、艺术调皮”的动漫大师 一、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艺术精神 二、风格突出、成就卓著:民族动画的中流砥柱 三、淡泊名利、胸怀坦荡:可亲可敬的良朋诤友 参考文献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