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爱民深情化甘泉--维庆同志当县委书记的时候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山西经济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杨万续主编的《爱民深情化甘泉》这本书是由单独成篇的26篇文章汇集而成的,其中的12篇是杨万续先生的作品.另外的17篇是和维庆一起共过事或知情人的作品,他们共同见证了保德时期的张维庆,他们的点赞代表了保德人民的心意,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维庆同志的共同特点:

一、忠心耿耿,为人民服务。

二、务实的工作作风。

三、他吃苦耐劳,和保德人民同甘共苦,他参加劳动,就是扑下身子干,而不是装样子给别人看;生活上不搞特殊,在机关吃大灶,下乡吃派饭,和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

四、两袖清风,一尘不染。

五、注重自我修养。

内容推荐

杨万续主编的《爱民深情化甘泉--维庆同志当县委书记的时候》这是一部回忆文集。全书分两部分,我与维庆和故人回忆,包括26篇回忆录,记述了张维庆在保德当县委书记的十年期间工作和生活情况,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干部形象,反映其一心为民、清正廉洁、勇于担当、以身作则的优良品质。

目录

序一:有种精神是永远催人奋进的力量

序二

序三

第一部分 我与维庆

 一、我为什么要写张维庆

 二、初识张维庆

 三、维庆是个好苗子

 四、吃派饭

 五、人民的心声

 六、土崖塔蹲点

 七、一步一个脚印

 八、题写书名

附:维庆同志第一次来信

 九、爱民深情化甘泉

 十、廉洁奉公张维庆

 十一、一本书读后感

 十二、一块红烧肉

 十三、艰辛的十年

第二部分 故人记忆

 一个老百姓爱戴的县委书记和他可爱的下级——《县委书记就应该这样做》读后记

 基石——记维庆同志在保德县的一段成长经历

 见到你们格外亲——访中央委员、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张维庆

 辛勤耕耘在黄河热土——回忆维庆同志在保德县的峥嵘岁月

 回忆和维庆书记下乡的日子

 我与张维庆在保德的日子

 维庆是我们县的好书记

 在和张维庆下乡的日子里

 维庆书记与统计工作二三事

 记忆的碎片

 张维庆书记给我指明了人生路

 和张维庆相处的岁月

 我知道的张维庆

 永远的老师

 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张维庆

 张维庆书记给我的印象

 铭记张维庆书记救命深恩

附:维庆同志给作者的第三次来信

后记

试读章节

一、我为什么要写张维庆

1972年,中共保德县委召开工作会议,我在会务组搞摄影,大会安排有张维庆同志的发言,参会的县、社、队三级干部,都很重视北大下来的高才生发言,因为他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70年3月分配来保德县的,都想听听他的观点。维庆的发言内容既有逻辑思维,又有生活哲理,凸显帮扶弱势困难群体的大爱之心,语言朴实,普通话流畅,刚劲有力,会场鸦雀无声,发言赢得了轰动全场的掌声。

第一次听维庆发言,他是站在台上讲的,我感受颇多,觉得这个同志有才华、没架子、干劲大、能吃苦,他眼中有农民,心中怀百姓,就像毛主席讲的那样,农民的手尽管是黑的,脚上踩有牛粪,但他们最干净……从他的发言中可以感觉到他贴近农民生活,关爱农民、亲近农民、善待农民、更愿服务农民。

具体接触维庆同志是在他调到杨家湾公社后,大多是在会议上或食堂排队打饭中相遇。认识以来我们是同志关系,正常往来。我俩同属民俗中的申猴,可是我比他大一轮,我是1932年壬申猴;他是1944年甲申猴。从初识到他升任保德县委书记的10年间,在工作上的接触多了,对他的印象也加深了,总感到这个同志没有知识分子的架子,大小会议总是站着发言,不像有些人有个一官半职就架子天大,坐在台上发号施令,他处人随和、平易近人,敢说真话,上下级关系密切,把根牢牢扎在老百姓心中,让人觉得没有距离感,他任县委书记时也是喊我“这后生”,我喊他维庆。刘忠文书记开口闭口叫维庆同志,我却省略了“同志”二字。由于维庆同志贴近群众,坚持“三同”,从县城到农村,从干部到群众,大多数人直呼维庆,叫张书记总觉得不如叫维庆亲近。

早年没有写维庆同志的念头,因此没注重原始资料的收藏。比如维庆同志坚持“三同”的宝贵照片,办完“农业学大寨”展览只做了归档处理,没有个人收藏,谁知馆藏资料几经搬迁,由于保管不当,霉烂变质,受损严重,分化变形,无法修补,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1980年,维庆同志所在的晋西北黄河岸边的保德县,正值大干快上搞翻身工程、旧貌换新颜之际,上级调他到太行山下的壶关县任职。从此一步一个脚印,一跨一级新台阶攀升,直至升任国家部级领导。保德人民回过头来反思,热议维庆同志在保德任职期间的功高德重,成绩是肯定的。尽管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也有过被误解,但他胸襟开阔,对保德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

维庆同志在保德工作的10年,是成长的10年,奉献的10年,艰苦奋斗的10年,也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的10年,这是那个时代的特殊形势造成的。保德人民是友好的、善良的,广大工人、农民、干部是同情、保护、支持维庆同志工作的。我们一起共事的老同志,都已退休了,时常不由得回顾历史,谈论一些往日的长长短短,勾起我本着扬长避短的原则,写维庆同志在广阔天地历练成钢的往事的念头,认为这是我们同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维庆同志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一个时期忍辱负重工作,彰显了他成熟的领导才能,体现了他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的高度,更凸显出他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以及一碗水端平的办事能力。

人贵走后留美名,张维庆同志走后,口碑在保德极佳。2003年我在编修保德县第一部农村志《寨墕村志》时,村民提议把张维庆同志指挥并亲自参战,建成寨墕淤地大坝的功德记录史册。我没有辜负群众意愿,如实进行了记录,建坝一事,新增土地300余亩,几十年来旱涝保收,至今惠及寨墕村村民。并把仅存的两张建坝场景的黑白照片同时载入。P3-6

序言

杨万续,男,1932年农历九月二十九日出生于山西省保德县寨墕村农民家庭,初中文化。1950年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并从事教育工作,1955年转入党政部门工作,正局级干部,在任45年。

退休后从事创作,先后编著《寨墕村志》<世和堂纪事》《夕阳映辉》《秋晖夕照》《晚晴录》《抗战烽火录》六部作品,以山西省内部图书准印证印刷,约80万字。

84岁高龄,想写张维庆同志在保德县艰苦奋斗10年的往事,小人物写大人物实在是自不量力,可是维庆同志放弃城市优越条件,来到晋西北黄河岸边条件最差的穷保德县磨炼自己的毅力及时过30余年的好多闪光亮点,犹如过电影一样时刻闪现在眼前,联想往事、着眼当前,先进事迹促使我在有生之年必须写成文章留给后人,尽管水平有限也要完成,写维庆是主题。介绍作者片段,难免要有与主题无关的东西出现,可能要写得散乱,比如化树塔公社简况、牙前塔包队、参加“四清”工作队等内容。尽管是些陈芝麻、烂谷子之事,为了说明那个时期的背景,很想借题写出来告诉后人。保德县自然条件不好,我工作的化树塔公社是全县的粮食主产区,在农业集体化时农民同样吃不饱肚子,可想维庆同志在条件差的杨家湾是个什么情况了。尤其是保德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发生过流血的武斗,化树塔公社却安稳,乱与不乱,时任领导起着关键作用。

1965年,在春色满园季节,我由县委统战秘书(当时没有统战部)改任化树塔人民公社党委书记(后为主任)。

化树塔村是时任县委书记张金驹同志的家乡,距县城35公里,总面积59.6平方公里。化树塔是72塔的中心(全县以塔命名的村庄有72个),为全县的粮食主产区。化树塔公社辖新畦、泰家寨、东山、栲栳梁、傅家圪台、阳市坪、牙前塔、后牙前塔、土门、王家里、张家沟、郝家塔、郭家迪、木瓜耳、杜家塔、北山、沟底塔、张家滩、化树塔19个自然村,全公社1396户,4156口人,粮田面积19100余亩(1亩为1/15公顷,下同),年产粮85万公斤左右,交统购任务14万公斤上下,除去种子、饲料,人均口粮最高180公斤,最低140公斤(原粮)。塔地虽好,产量不稳定,收成由天定。民间广传“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的谚语。尽管饿肚子,生活艰苦,可社会安稳,秩序良好,政令畅通,人心向上。穷则思变,群众一鼓作气,在“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的号召下拼搏。

1966年10月,我被抽调到静乐县搞“四清”,分配到米峪镇“四清”工作队,正准备次日入村时,晚间接到山西省“四清"办的紧急通知,抽700人转战岢岚县,我又被分配到岢岚三井公社安吉大队搞“四清”,12月4日来到三井公社后,安吉大队贫协主任周三接我和小王入村,公社派妇联主任赵玉英(岢岚咀子村人)配合我们工作。这个村共有56户、213口人,分为2个生产队,从阶级成分看,贫农20户、中农12户、富农3户、地主23户。我觉得一个小村地主、富农几乎占到近半数有点不合比例,想弄明白这个问题,但“文化大革命”抓阶级斗争为纲盛行,未敢着手调查。安吉村在岢(岚)一五(寨)公路线西侧,这条公路是从阳方口通往岚县、兴县的主干线,车流、人流密集,一派繁忙景象。“文化大革命”……到现场保护,派专人完整送山西省文管会保管,经专家鉴定为武乙一文丁时期文物。1973年遵照上级精神,恢复了文化局,我改任文化局局长,着手拔乱反正.整顿文化市场、恢复县剧团、调整“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人员、发展电影院、重整图书馆、扩建文化馆。

1980年,保德县新成立“广播事业局”,我作为首任局长,实现了全县广播专线化,村村通广播,建起了牌楼梁30千瓦电视差转台,城周围第一次看上了电视节目。

1995年退休后,向来不爱玩耍、不锻炼身体的我,实在闲得无聊,联络了一批古稀老文友,组建了“老干部新闻中心”“夕阳红文艺队”,发挥党的喉舌作用,为讲好保德故事,唱响新风正气,发挥各自优势,年演出30余场次;发稿250余件,为党增添正能量,体现晚霞夕阳都是景、人老弥坚有所为的精神。

我个人在各级报刊和网络年发稿30余件,主编写作了80余万字作品。我今年84岁了,身心头脑还觉得管用,又萌动了在张维庆同志身上下点笔墨的奇想,尽管水平不高,很想把维庆同志在保德敏思考,敢作为,艰苦奋斗10年,廉洁奉公,穷则思变,改变保德贫困落后面貌的故事留给后人,作为保德老同志们的共同心愿向维庆同志作一汇报。

后记

  早就想写40年前张维庆同志任保德县委书记的往事,由于他位高职显,手中有权,生怕写他引来误解,迟迟没有动笔。如今维庆同志已和我们一样退休,手中不握实权了。我也退休20余年,已到耄耋之龄,心想能在有生之年把萦绕心头的往事记录下来,传给后人,是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也是为党增添正能量的具体行动。

维庆同志虽然调离保德30多年了,可是和他相处10年的往事仍然历历在目,尤其是他闪光的亮点很多,某些地方和当前“八项规定”很吻合,一个县委书记在40年前能对自己严要求,体现了作为共产党员的骨气,很不平凡,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亲眼看见的这些往事,时刻萦绕在心头,前前后后本着扬长避短的原则,实事求是的精神,写过有关他的10多篇文稿,有的发表在报刊、网站,有的尚未发表,心想把维庆身上体现的这些正能量以《爱民深情化甘泉》为题印成个册子,总感到写得很不充实。就发动和维庆一起共事多年的老领导、老同事、老部下,写些回忆录合成一册出版,作为保德人民的一份厚礼送给维庆同志。我把这个想法先和身边的同志交换了意见,接着又和忻州市委原副书记吕茂田、保德县原副县长杨林英、保德县人事局原局长、政府办主任杨贵廷、老干部局局长吕蔼祥探讨,他(她)们都很赞同我的想法,高度支持,帮我出主意、想办法,做指导,当顾问,写文章,以实际行动支持我成书。

《爱民深情化甘泉》这本书,除我的13篇外,又征集到来稿共17篇。这17篇来稿的作者,有的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实地还原了维庆书记在保德期间的工作实绩,有的以自己的耳闻目睹再现了维庆书记情系于民的感人事迹。这些作者有:忻州市委原副书记吕茂田,忻州市委副秘书长兼治超办主任袁旺水,杨家湾公社原党委书记、忻州师院原党委副书记刘天柱,忻州市民政局原局长张智祥,忻州市原农机局副局长尤芝祥,冯家川公社原主任、忻州市地方铁路局原副局长高巨才,中共保德县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王尚岗,县财政局原局长郭育成,邮电局原局长崔守忠,统计局原局长岳桂兰,维庆的学生、原农机公司经理杨美云,曾和维庆一起教书的教师、原联校校长吕智明,县总工会原主席刘应明,义门镇退休教师王富同,民营企业家、原武家塔村党支部书记乔光友,现任武家塔村党支部书记武挨旺,原土崖塔公社水利员高花留,《保德县志》编辑刘峻梅等。忻州市委原副书记吕茂田和保德县县志办原主任陈秉荣二位同志,怀着深厚感情及高度政治责任感分别作序。还征集到韩有文(已故)、崔茂兴、杨万续、刘美琦、马建勋、李志强、贺培富等同志提供的老照片,县政协尹展宏为提供资料给予方便,为我成书增添了色彩,丰富了内容,充实了正能量,深表谢意。

特别是刘峻梅女士在编辑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不少辛劳和汗水,在此表示深切感谢!  《爱民深情化甘泉》完稿后,请我的老搭档忻州市群众艺术馆原副馆长、美术家郜富善,保德县委统战部原部长胡焕才二同志设计书的封面、黑白彩页、题写书名,他们愉快接受任务,大大增添了书的色彩。万事俱备,只缺经费,原副县长杨林英同志发短信问需要多少印刷费,我和政协主席高定存先生估计了一下,给了个大概数,她又发来信息说:民营企业家乔光友愿赞助成书,喜出望外,深感维庆同志的根牢固扎在了保德人民心中。

在此向所有参与成书和投来稿件的同志深表谢意!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3: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