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理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目前有的书现实性很强,但学理性不够、系统性不够,深入挖掘不够。该著作者作为长期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对重大现实问题的思考富有学理性,不是泛泛而谈,不是浅尝辄止。这从书中对中国模式、民主、主义信仰、文化自信、政党自信等问题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来。
2.国际视野鲜明。该选题立足国际学术前沿,着眼于宏阔的国际学术视野,全面梳理和系统总结了西方话语中的“中国模式”观,借鉴、参考了外研究者的大量文献和研究成果,思想厚实,资料翔实,既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又有厚重的历史感。
3.文字流畅,富有文采。作者的文风为理论界所公认。该成果学理性很强,但读来完全没有晦涩、拗口的感觉,用简洁的文字表达深刻的道理,让读者读起来轻松、惬意。
4.直面当前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该著没有回避当前社会上广泛关注的民主、政党、信仰等敏感问题,通过入情入理的分析,引导大众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政党自信。
陈曙光,教育部首届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中央和教育部“马工程”专家,中共中央党校、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编译局国家高端智库特约研究员。近年来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人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研究。2016年5月17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代表,应邀参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其中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各1项;主持教育部项目1项;参与中央“马工程”重大项目2项。
本书紧扣总书记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关于“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讲话精神,从中国的发展优势如何转化为话语优势展开,围绕“中国话语:说什么?怎么说?”这一主题,聚焦中国模式、中国式民主、价值观与信仰这些中国话语中的关键问题,先后对容易被西方歪曲的中国模式进行了甄别和批判,对容易迷惑人的“西式民主”话语进行了深度剖析,对容易产生动摇的文化自信、政党自信以及理想信念等问题进行了入情入理的分析,提出了解码中国的话语建构策略和思路。本书认为,建构中国话语,终目的是打造“话语中的中国”,将被西方随意歪曲、任意涂抹的“中国图像”重新矫正过来,恢复“中国图像”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