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邓小平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英)迈克尔·迪伦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迈克尔·迪伦著闫笑岩译的《邓小平》作者迈克尔·迪伦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对邓小平的一生进行了精彩的讲述,本书权重了邓小平生涯的各个阶段,揭示了邓小平内心复杂和矛盾的一面,同时也展示了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中,中国政治不妥协的一面。不仅脉络清晰、严谨客观,而且文笔通畅、通俗易懂。

内容推荐

迈克尔·迪伦著闫笑岩译的《邓小平》详细而真实地讲述了一代伟人邓小平一生的经历。他是乡下家庭里的孩子,因为父亲开明,参加了勤工俭学运动,然后有了法国留学的机会。而正是这次留学经历让他认识了包括周恩来、李维汉等在内的一些革命党人,并确立了自己终生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理想。回国后,邓小平开始参加革命工作,经历了人生的"三落三起",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提出了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等伟大决策,让中国走上了国际化的舞台。

目录

第一章 四川的爱子——在牌坊村成长(1904—1920)

 四川:一个偏远省份

 牌坊村和邓小平故居

 牌坊村中长大

第二章 迷失与找寻:中国共产主义在法国(1920—1926)

 勤工俭学运动

 前往法国

 克鲁梭与施耐德钢铁厂

 巴黎的扎花工

 蒙塔尔纪与哈金森工厂

 比扬古尔的雷诺汽车厂

 中国共产主义在法国成长

 意识形态之争

 担任领导角色

 警方迫害与离开巴黎

第三章 投身中国革命(1926—1931)

 莫斯科中山大学

 投身中国革命

 上海的悲剧和背叛(1927)

 新农村策略与毛泽东

 与汪精卫决裂

 与周恩来回到上海

 广西起义(1929—1930)

 邓小平在百色、龙州起义中的作用

 被召回上海

第四章 共产主义战士:在江西,挫折后的胜利(1931—1934)

 在江西苏区

 处理“社会民主党”

 瑞金县委书记:李添富的右倾错误

 瑞金:第一个苏维埃首都

 遭到批斗

 下放南村、七里村

 朋友与同志

 《红星》报

第五章 革命与抵抗:长征、延安与太行山(1934—1945)

 毛泽东的掌权

 遵义会议(1935年1月)

 罗荣桓元帅

 进军太行山

 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1938)

 在邢台前线(1938—1939)

 卓琳

 “杀鸡给猴看”:与国民党的摩擦(1939)

 百团大战(1940)

 太行山根据地(1940—1945)

 精兵简政

 毛泽东与整风运动(1942)

 毛泽东在太行山的人

第六章 全面内战与新中国(1945—1949)

 中共七大(1945年4月—6月)

 与国民党作战

 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

 消灭第十兵团(1948)

 九月西柏坡政治局扩大会议(1948)

 淮海战役(1948—1949)

 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

第七章 解放四川,主政西南(1949—1952)

 西南服务团

 镇压土匪,征收公粮

 换个肩膀扛枪

 贵州农民武装

 土地改革与少数民族问题

 求教费孝通

 主政重庆

 民主和重庆学校

第八章 北京与中南海(1952—1956)

 全国预算(1954)

 “高饶事件”

 筹备中共八大

 邓小平在八大

 秘书长与总书记

第九章 反右派斗争(1956—1957)

 成为靶子的“右派”

 视察西北(1957年3月至4月)

 有关遵义会议的争议

第十章 大跃进、庐山会议与中苏论战(1958—1961)

 “大跃进”

 彭德怀与毛泽东的冲突

 重返苏联

 视察顺义公社

第十一章 恢复经济(1962—1965)

 林彪与“毛泽东思想”

 筹备七千人大会(1962年1月—2月)

 七千人大会召开期间

 毛泽东对七千人大会的回应

 1929年广西起义的遗产

 吴晗

 作为总书记最后的日子

 视察西北

 回顾:1949年至1966年的邓小平

第十二章 二号“走资派”(1966—1973)

 邓小平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对邓小平和刘少奇的个人攻击

 在江西修拖拉机的日子

 邓朴方的遭遇

第十三章 从“牛棚”回来(1973—1975)

 一份通报和一杯庆祝酒

 申请工作

 井冈山之行

 回到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973年8月)

 官方访问

 与江青斗争和“批林批孔”

第十四章 治理中国(1975年1月)

 与胡乔木的对话和全面整顿

 整顿军队

 恢复经济

 整顿铁路

 钢铁

 科技教育

 整顿全党

 胡乔木和国务院政治研究室

 江青的反抗

第十五章 获得权力(1976—1978)

 周恩来逝世

 毛泽东逝世

 华国锋的沉浮

 胡耀邦与中央党校

 “实事求是”与“两个凡是”

第十六章 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1978—1979)

 走上世界舞台:日本

 走上世界舞台:东南亚

 中央工作会议(1978年11月—12月)

 与美国的外交关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22日)

 两次会议:局内人的观点

 小岗村和取消人民公社

 “五老”与工业新时代

 荣毅仁和中信:向世界开放中国经济

 走上世界舞台:美国

 民主墙与四项基本原则(1978—1979)

第十七章 曲折中前进:从“四人帮”到民主运动(1980—1992)

 邓小平与华国锋的辞职(1980年9月)

 审判“四人帮”和“历史决议”(1980—1981)

 邓小平对1949年以后中国历史的分析

 老干部和中央顾问委员会

 辞去中央军委主席

 中国和世界局势(1989—1991)

 去世和后邓小平时代

第十八章 南方之行与邓小平的遗产(1992—1997)

 南行:邓小平的告别之旅

 二号文件

 朱镕基的崛起

 伟人的离世

 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

 南方之行过后二十年:改革家评判邓小平的遗产

 中国伟大的改革者:一种暂时的评价

试读章节

中山大学位于莫斯科沃尔洪卡大街十六号的一幢四层楼房,校长是卡尔·拉狄克,1927年被巴威尔·米夫接替。该校学制为两年,主要教授革命理论、实践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因为授课教师大多是苏联人,所以学员们都要学习俄语。第一个学期的俄语课业很重,每天四小时,每周六天。必修课主要有政治经济学、历史、现代世界观问题、俄国革命的理论与实践、民族与殖民地问题以及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其他课程还有中国革命运动史、中国历史、社会发展史、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以《资本论》为主)、经济地理以及列宁主义。共产国际、苏联共产党(联共布)和共产国际的高级干部经常到学校演讲,帮助学员将课堂学习的内容与在莫斯科看到的世界革命现状结合在一起。考虑到大部分学员,包括邓小平,回国后从事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学校还开设了军事课。

中山大学的课程范围有限,但是给已经投身革命事业的学员提供了符合实际所需的训练。该校独特的教学方式旨在“鼓励并提高学员们的理论和实际工作水平”,而不是追求深度思辨和比较性学习。尽管课程比较刻板,但是比起邓小平之前接受的中国旧式教育,背诵的内容少了很多,并且学校鼓励大家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先讲课(用俄语,再翻译成中文),然后学员提问,教师解答。学员再进行进一步的讨论,最后由教师作总结发言。1926年初邓小平入校时,全校约有中国学员300多人,设11个班,每班30至40人不等。到1927年,学员总数已超过500人。

学员的文化水平差别较大。有的已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知名人物,有的在国内上过高中、大学,而有的工农干部仅有小学文化程度。学校根据学员的文化水平和工作经历分班,为文化水平较低的学员开设预备班进行初级教育。如果学员的俄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可以升人快班,接受翻译训练。邓小平的文化水平属于中上,由于他在法国有过从事革命斗争的经验,被编入誉为“理论家班”的第七班。这个班聚集了国共两党中政治上最活跃的学员。除了邓小平,班上的共产党员还有傅钟和李卓然;国民党有谷正纲、邓文仪以及于右任的女婿屈武等。两党最有前途的学员在一起学习,经常讨论中国问题。邓小平曾经和蒋介石的儿子、后来的“中华民国总统”蒋经国分在一个团小组。两人个子都不高,所以班级合照时经常并肩站在一起。邓小平比其他同学年纪大些,革命经验也更丰富,总是爱说爱笑,比较显眼。下课后同学们经常在莫斯科各处散步,这时候邓小平总讲起在法国的经历。他和另外两名曾在法国留学的同学总是戴着蓝白相间的围巾。邓小平解释说,在法国他们经常去当清洁工捡马粪(因为公园需要,所以这项工作挣得多),法国的清洁工都戴这样一条围巾。他为曾经做过清洁工而骄傲。

联共(布)党内激烈的路线斗争直接影响到中山大学的学员,各派都有人到学校演讲,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尽管联共党内斯大林的权力日渐稳固,托洛茨基派和其他反对派别已被打击殆尽,然而反对派的主张仍然影响了一部分中国学员。除了克里姆林宫内的残酷斗争,中国国内混乱的政治形势也引发学员之间激烈的辩论。中国国内国民党左派和右派、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分歧,都清楚地显现在莫斯科的中国学员之间。

P35-36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1:4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