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首度失陷
中路蒙军的主攻目标是长江中游重镇襄阳。襄阳之北的唐、邓两州原属金朝,金灭归宋,但戍兵仍由金之降兵组成,被称作“北军”。他们与南宋军队之“南军”存在矛盾。端平二年六月,知唐州杨优密告北军统制官郭胜“有异志”。镇守襄阳的京湖帅赵范虽为名将赵方之子,却善言辞而乏实才,自到任后,以王曼、李伯渊等人为心腹,不顾军情紧急,朝夕饮酒作乐,“民讼边备,一切废弛”。此时他听到密告,也不讲策略,径直派人前去拘查。郭胜闻讯,即刻叛变,杀死杨优,北降蒙军。赵范得报,即命知随州全子才、知枣阳军刘子澄等率军平叛。七月,全子才等军在唐州遭遇蒙军,已因“入洛”之败而丧胆的宋军一经接战即弃兵溃逃。赵范再调知德安府王曼增援,但王曼也半途而返,却以捷报奏闻。由原金降将驻守的均州、邓州也相继杀死南宋监军,举城北降。闰七月,全子才、刘子澄因临阵逃遁而被贬官流放。九月,蒙军围攻枣阳,守将樊文彬告急,赵范却不遣兵救援。枣阳城中数千宋军日夜苦战,蒙军百骑攻城,于十月底攻破城防。樊文彬自杀,守军将士大多战死。蒙军乘胜攻下光化军、德安府。枣阳、光化、德安诸城都遭到了蒙军的屠城。
十一月初,蒙帅塔察儿率大军再至襄阳城北,与宋军隔汉江对峙。他遣使送信给赵范,赵范不启封而烧之。十九日,蒙军骑兵六千余人紧逼襄阳城下扎营。次日,宋军出战,先败后胜。蒙军便绕过襄阳,南掠峡州(今湖北宜昌),分兵进攻郢州(今湖北钟祥)。宋郢州守将李复明虽力战而死,但郢州军民凭借城壁坚固,奋力拒守。蒙军久攻不下,乃将所掳掠的数万生口(俘虏)、牛马席卷北还,并将距南宋襄阳甚近的唐、邓两州民众北迁至洛阳西南安置,以充实地广人稀的中原地区。
刚刚转过年去,中路蒙军在得到补充后再度南下,而与此同时,赵范的爱将王曼却在德安府(今湖北安陆)境内招纳了一支刚刚叛乱的北军,有四千八百人之多,并把这支军队带进了襄阳。这支北军进城后,引起了襄阳原守军的极大忧虑,可偏偏主将赵范对此满不在乎。二月,南宋朝廷听说蒙军又要攻襄阳,便派镇江都统李虎赶去支援。李虎一进城就大呼要剿除叛军,这使北军大为疑惧。北军终于在二月二十一日晚上纵火作乱,但是很快就被平息了下去。
这样一来,赵范不禁也对北军起了疑惧,便于次日早上召王曼进见,想要把前一天晚上北军作乱的事情问清楚。但王曼哪还敢来,立即带兵作乱,纵火烧城。赵范闻讯大惊,急忙命北军主将李伯渊前去平叛,没想到李伯渊也随之叛乱。赵范只得又命李虎出兵镇压。谁知李虎的士兵不但不平叛,还跟北军一起放火烧城,趁机劫掠财物,连李虎也弹压不住。这一下,襄阳彻底乱成一团,赵范再也不敢留在襄阳,急忙带着李虎等几名亲信,开西城门逃往荆州(今属湖北),连制置司大印都忘记拿了。
随后,王曼等人开城向蒙军投降,“城高池深,甲于西陲”的襄阳就这么轻易落入了蒙军手中。当时城内尚有官民四万七千余,钱粮不下三十万,弓矢器械二十四库,也全部落入蒙军手中。蒙军进城之后就大烧大抢,襄阳一片火海。
襄阳在南宋号称“天下之脊,国之西门”,一旦沦陷,京湖战场门户洞开,整条长江防线也面临崩溃的危险。因为在中原与鄂州之间,或因大山相隔,或因水网纵横,通道都很狭窄,不适合大军通行,但在襄阳这里,因为有汉水这条长江最大支流的存在,就有了水运之利。如果从这里登船,可以直达鄂州江面。虽然在这条通道的后面,还有郢、复等州,但因为汉水的江面逐渐开阔,所以这几州都不具备控扼汉水、阻挡蒙军的条件,只有襄阳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说,如果襄阳不失,鄂州就不会轻易受到攻击,长江中游防线就仍然稳固。襄阳一旦丢失,鄂州前方则无险可守,蒙军从这里上可以攻川蜀,下可以达江淮,整条长江防线就有全面崩溃的危险。
幸亏这是蒙古对南宋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仍处在摸索的阶段,对襄阳的重要性还没有完全认识到,所以在唾手得到襄阳之后,只是将此处的财产、人口一掠而空,就撤军了,只留下宋军降将游显留守。这就给南宋方面留下了宝贵的时间,使他们后来还有机会重新构筑长江防线。P14-16
本系列图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战争,以独特的角度展现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史、可歌可泣的民族融合史,展现了古代将领的卓越智慧和军事谋略。为此,本系列图书的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
本书的出版,还得到了中国财富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社领导和编辑同志表示由衷的感谢!
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参考了大量资料,其中有历史文献、学者著作,也不乏一些历史爱好者们所著的图书。所参考资料大部分已经过作者同意,并已付予适当稿酬,但也因为各种原因,有些参考图书的作者无法联系上。如书中观点、内容雷同于贵君所著书籍,烦请您及时与我取得联系,获得稿酬。
公元1234年,宋、蒙联合灭金,宋朝为即将光复中原而欢欣鼓舞。哪知第二年,蒙军便发动了对南宋的进攻。
襄阳是南宋的军事重镇,如果襄阳失守,蒙军将顺汉江而下,直达鄂州,控制荆湖地区。失去长江天险的宋朝将十分被动,亡国不远矣。
宋、蒙双方为争夺襄阳共发生了两次大战。第一次是在宋、蒙灭金国后的第二年,蒙古军进攻襄阳,镇守襄阳的宋军发生内讧,一部分部队投降,襄阳失陷,蒙古军和宋军纵兵抢掠,襄阳成为废墟。不过,蒙古军此时还没有认识到襄阳的重要性,并未长期占领。
1264年,忽必烈在皇位争夺战中胜出。他为了巩固自己在蒙古“黄金家族”中的地位,很想再灭掉一个大国以提高自己在蒙古人当中的声望。南宋自然是不二之选。恰在这时,南宋将领刘整归降,使忽必烈看到了希望。
刘整投降蒙古后,向忽必烈献策:襄阳是南宋最重要的军事屏障,想灭南宋,必须先取襄阳。于是,第二次襄阳之战爆发了。
当时吕文焕为襄阳守将。蒙元根据刘整的计策,用玉带贿赂吕文焕,以与南宋做买卖、建市场为名,秘密在樊城外的鹿门山修筑堡垒,建立了进攻襄阳的军事据点。从此,蒙古一面在襄阳、樊城四周筑城,以切断城中粮食的补给,一面操练水军,向襄阳缓缓逼近,并采取“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完成了对樊城的包围。南宋朝廷派出大将李庭芝率军来增援。哪知李庭芝受制于朝廷监军范文虎,始终无法进兵。
当时蒙军在襄、樊周围的要害处都设有城寨,汉水上又布满蒙军的战船和铁索,襄阳、樊城与外界的所有联系被通通切断。襄阳守将吕文焕和樊城守将范天顺利用城中的余粮,率领军民拼命死守,襄、樊两城间有一座浮桥,可以借此互相调动兵力,吕文焕和范天顺利用这些有限的有利条件苦苦支撑着。
1272年,蒙古军队开始对樊城发动总攻,蒙军将领阿术、刘整、阿里海牙率军攻破城郭,增筑重围,进一步缩小了包围圈,宋军只好退至内城坚守。
消息传到临安,南宋奸臣贾似道惶恐非常。他知道襄、樊二城若失,南宋必亡,便命令李庭芝救援。李庭芝招募民兵三千余人,令手下两位得力偏将张顺、张贵率领,带着大批给养物资杀向襄樊,突入重围,将补给交给城内守将。补给虽然有限,但仍给襄阳城中的军民极大的鼓舞。
1273年,蒙古军对樊城展开最后攻势。忽必烈甚至将西域炮匠调来前线,造巨炮轰城。经过激战,蒙古军烧毁了樊城与襄阳之间的江上浮桥,樊城彻底孤立。刘整率战舰抵达樊城城下,用炮轰开西南角,蒙军随即涌入城内。樊城失守,守将范天顺自杀,其他重要将领也血战而死。
蒙古军由樊城炮轰襄阳城楼,城中军民人心动摇,将领纷纷出城投降。蒙古军在攻城的同时,又对吕文焕劝降。吕文焕觉得自己对南宋朝廷已尽到责任,如今再进行抵抗已无意义,只会使襄阳城中的百姓遭到屠杀,最后只得投降。
襄阳丢失,南宋败局已定。此后,蒙古大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江南。临安告急,朝廷向全国军民发出勤王号召。状元出身的文天祥抛家舍业,募兵勤王,从此走上九死一生的救国之路。奈何襄阳失陷后大局已定,他的努力除了成就自己在史册上的清名外,无法扭转时局。
1279年正月,在崖山海战中,实力本来占优的宋军因指挥不当,又以惨败告终,绝望的陆秀夫背负小皇帝蹈海而死,南宋至此覆亡。
在漫长的宋蒙(元)战争中,南宋不是没有机会,但因君主的荒淫昏聩,奸相的弄权误国,官员的钩心斗角,一再丧失机会,终致万劫不复。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襄阳是南宋的军事重镇,如果襄阳失守,蒙军将顺汉江而下,直达鄂州,控制荆湖地区。失去长江天险的宋朝将十分被动,亡国不远矣。宋蒙(元)双方为争夺襄阳共发生了两次大战。
1273年,襄阳丢失,南宋败局已定,此后,蒙古大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江南。1979年正月,崖山海战,南宋至此覆亡。
在漫长的宋蒙战争中,南宋不是没有机会,但因君主的荒淫昏聩,奸相的弄权误国,官员的勾心斗角,一再丧失机会,终止万劫不复。
《宋元鏖兵(襄阳之战)》以独特的角度展现了襄阳之战,姜正成在编撰过程中参考了大量资料。
襄阳之战是元朝统治者消灭南宋统一中国的一次重要战役,是中国历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关键一战。这次战役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将阿术进攻襄阳的安阳滩之战开始,中经宋吕文焕反包围战,张贵张顺援襄之战,龙尾洲之战和樊城之战,终因孤城无援,咸淳九年(1273年)吕文焕力竭降元,历时近6年,以南宋襄阳失陷而告结束。《宋元鏖兵(襄阳之战)》以独特的角度展现了襄阳之战,姜正成在编撰过程中参考了大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