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你怎么啦?”叔父急忙问。
“唷,唷……”曹操痛苦地哼哼。
叔父见情况不好,急忙跑去告诉曹嵩,说:“快!你儿子中风了!”
曹嵩闻讯匆匆赶去。
曹操躺在地上,老远看到父亲从街角跑来,一个鲤鱼打挺站起来。
曹嵩一看,曹操好端端地站在那里,脖子也不歪,眼也不翻白,神态和往常一样,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觉得很奇怪。
“你不是中风了吗?怎么什么事也没有?”
“谁说我中风了?咒我啊!”
“你叔父跟我说你中风了。”
“我哪里中风?他的话你也信?”曹操委屈地说,“叔父一向讨厌我,老在背后说我的坏话,现在又说我中风,这不是存心咒骂我吗?”
“啊,原来是这样……”
曹操一计得逞!
从此,曹嵩对兄弟诉说儿子的话,不再句句信以为真,曹操也就更加放任自流,无所顾忌,他甚至还伙同袁绍,一起干过“抽刃劫新妇”的勾当。
那次,他们一起观看新婚典礼,曹操偷偷藏到主人的花园中。夜里大喊:“有小偷!”房里的人都出来看,曹操则乘机钻进新房,拔刀劫持新娘,和袁绍一块儿逃走……
做贼未免心虚,曹操和袁绍只顾逃跑,没想到迷失了方向,竟陷进了荆棘丛,袁绍被荆棘绊住无法动弹,眼看就要被追赶的人发现,曹操急中生智,又大喊一声:“小偷在这里!”袁绍由于害怕,情急之中一下就从荆棘里蹿了出来,于是两个人都逃离了险境。
总的说来,从曹操少年时代的种种行为,倒也可以管窥一斑。那时的曹操,就已经显示出诡谲奸诈的性格,同时也显示出了果断不怕死的精神。但也正是由于这些事情,曹操要想进入政治领域,就有了一些困难。
因为汉代用人,主要来自公府的征辟和地方的察举。用不用你,主要依据地方上的舆论评议作为鉴定,这种舆论和评议也叫做“清议”。想要步人仕途,只有经过舆论的鉴定,并得到称誉,才有可能成为征辟察举的对象。而清议的标准,大体上以名教为皈依。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熟读经史子集,研习礼乐,修养品行,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谈风度,这样才有可能得到清议的好评。另外,家世背景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曹操出自宦官之家,深受士人鄙视,年少时又不学无术,生来不喜欢礼教的条条框框,清议要求的那些修养和言谈风度,对他来说,无异于一种高难度的技巧,对他的仕途发展形成一定障碍。
所幸的是,在经学日渐衰微的汉末,才能显示出了越来越多的价值,士人的那一套修为渐渐退到次要地位。曹操的品行虽然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才能却非常突出!
由于曹操年轻时四处游荡,行为不羁,不但不经营家庭产业,也不谋求人仕升官。因此,不但多数人都认为他不过是一个顽皮又没有多大出息的孩子,就连他自己也认为“本非岩穴知名之士”。
P6-7
本系列图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战争,以独特的角度展现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史、可歌可泣的民族融合史,展现了古代将领的卓越智慧和军事谋略。为此,本系列图书的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
本书的出版,还得到了中国财富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社领导和编辑同志表示由衷的感谢!
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参考了大量资料,其中有历史文献、学者著作,也不乏一些历史爱好者们所著的图书。所参考资料大部分已经过作者同意,并已付予适当稿酬,但也因为各种原因,有些参考图书的作者无法联系上。如书中观点、内容雷同于贵君所著书籍,烦请您及时与我取得联系,获得稿酬。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败曹操军队,史称赤壁之战。
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自南阳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九月,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长坂(今湖北当阳境)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境)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孙权命周瑜为主帅,程普为副帅,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当时,曹军正流行瘟疫,新编的水军与新附的荆州水军难以磨合。曹操不得不将水军“引次江北”与陆军会合。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
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最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本书是以曹操为主角来写的。曹操是难得一见的,有智谋、胸襟、热情、魄力、创意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另外,他用人唯才,罗致社会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使其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诗歌,《蒿里彳亍=》 (觎沧海》等诗篇,抒发了他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
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著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本书以曹操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全面、详尽地描述了他对中国历史做出的卓越贡献,也描述了他为人谲诈的一面。
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敛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姜正成主编的《三国分立(赤壁之战)/千古奇战系列》以曹操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全面、详尽地描述了他对中同历史作出的卓越贡献,也描述了他为人奸诈的一面。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败曹操军队,史称赤壁之战。姜正成主编的《三国分立(赤壁之战)/千古奇战系列》详细介绍了赤壁之战史,全书以独特的角度展现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史、可歌可泣的民族融合史,展现了古代将领的卓越智慧和军事谋略,读来颇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