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原谅人趋吉避凶的本能
季羡林说:“任何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及任何一个生物,从本能上来看,总是趋吉避凶的。因此,我没怪罪任何人,包括打过我的人。”
“何谓天性,曰:趋利避害也。”人总是要生存发展的。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换,无论是通过付出工作时间而获得佣金,还是付出金钱获得居住条件的改善。但是在交换过程中难免有以一当十,以十当一的情况出现。不过对于此,是应该给予原谅的,因为这是天性。
对于人的这种天性,《菜根谭》说:“人情重复,世路曲折。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意思是,人间世情重复无常,人生之路坎坷不平。在人生之路走不通的处所,要知道让步一步的道理;在走得过去的处所,也一定要给予人家三分的方便。
一个和尚外出化缘,路过一个集市,突然看到两个人在争吵,于是和尚迎了上去。
原来是一个买布的人和卖布的人在吵架,买布人说:“三八二十三,你为何收我二十四钱?”
和尚上前劝架,说买布人错了。买布人不服,拉和尚去找方丈评理,并说如果他错了就把脑袋输给和尚,和尚输了就得把帽子给他。
方丈对和尚说:“哎,三八就是二十三啊!”那人得意地把和尚的帽子拿走了。
和尚不解,方丈说:“说你错,只输一顶帽子,说他错,那可是一条人命啊!”
耶鲁大学生态学及进化生物学教授斯凯利和同事一起做了一个趋避反应实验。
他们在实验中发现,牛蛙蝌蚪能够凭感应水中的化学物质,察觉其他同类感染一种专门寄生在消化道中的真菌。健康的蝌蚪一旦发现同胞中有感染真菌者,便立即游至患病同类三十厘米以外的地方,以免自家同遭厄运。
斯凯利说,人类知道某些被猎动物在嗅到大敌临近时,会改变自身的颜色甚至形态,对动物界本身而言,对疾病作出趋避反应也是非常相似的本能。
人作为“万物之灵”,同样是趋利避害的。就像人饿了就要吃饭,渴了就要喝水,困了就要睡觉一样。韩非子说:造车人造好了车,希望人富贵;工匠造好了棺材,希望人早死。这些并非表明造车人仁义而工匠狠毒,因为人不尊贵,车就买不出去;人不死,棺材就卖不出去,不是工匠感情憎恶谁,而是他的利益不同。医生善于吮吸别人的伤口,吸出别人的毒血,不是和病人有血缘亲情,而是有利可图。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在一个海滨游泳场中做了一个实验:故意安排不同的人假装溺水,看有多少人能救助他们。在长达几年的观察中,他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当妙龄女子溺水时,累计有80人进行了救助,当孩子溺水时,有46人进行了救助,当老人溺水时,救助人员的数字下降到了32人。问及那些救妙龄女子的人为什么会做这个选择时,他们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救助她,她可能成为自己的另一半,而救老人或孩子什么也得不到。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他们有选择趋利的能力,不论是选择好的或坏的东西,要点在人可以自行选择。
张国焘任中央工家民主政府副主席期间,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
在红军长征中,他任红军总政治委员。他反对中央关于红烟北上的决定,坚持南下退却的主张,另立中央,进行分裂党和红军的罪恶的活动。
到达延安后,拒绝党中央的挽救,不思悔改。
随后逃跑到武汉,发表反共声明,投向国民党。当时,张国焘的妻儿还在延安。
他的妻子找到毛泽东,哭着说:“他丢下我们母子跑了,主席呀!请您给我们做主吧!”
毛泽东沉思了一会儿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他要走,要跑,不愿干革命,那也没办法!这样吧,现在你也到武汉去,劝说劝说,做做工作,回来,我们照样欢迎他。”
不久张国焘的妻子带着孩子也到武汉去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延安。
对于别人的过错,我们是原谅还是采取惩罚措施呢?
惩罚朋友会丧失朋友,惩罚客户会丧失合作的机会。与其这样不如我们也趋利避害:原谅他们。
那怎么证明我们已原谅别人了呢?
对此有个简单的测试方法。如果我告诉你有关某人的好消息,而这个人曾伤害过你,你会不会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发“酸”?如果是的话,就表明你所谓的原谅只不过是在欺骗自己而已,你并没有真正地宽恕他。也预示着你心中的怨恨还在,还起着破坏作用。
P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