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古代戏曲/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王烨编著的这本《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六章,分别介绍了戏曲的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巅嶂时期,明清传奇与昆弋争雄,地方戏与京剧,少数民族戏曲。全书知识性、文化性、可读性都很强。读罢此书,喜欢中国古代戏曲的读者大致能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了。

内容推荐

中国戏曲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戏曲在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史上,以及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有独特的地位。王烨编著的这本《中国古代戏曲》论述了中国古代戏曲的概念,从起源、发展到繁荣、嬗变的整个历史过程,并对各个时期不同流派的代表性作品进行了作者、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性等方面的系统的介绍与分析,以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作品。

目录

第一章 戏曲的孕育时期

 第一节 源远流长的戏曲艺术

古代戏曲概述

古代戏曲的发展与演变

 第二节 先秦——魏晋时期的歌舞百戏

先秦时期的歌舞

傩舞和巫舞

秦汉时期的百戏

晋南北朝百戏

 第三节 唐代的歌舞戏

唐代的歌舞参军戏

唐代的歌舞戏

唐代的参军戏

唐代的说唱艺术

唐代歌舞戏的交汇融合

第二章 戏曲的形成时期

 第一节 宋代大曲与诸宫调

宋代大曲

宋金诸宫调

宋杂剧和金院本

 第二节 宋元的南戏

认识南戏

最早的南戏剧本《张协状元》

《宦门子弟错立身》

高明的《琵琶记》

“荆刘拜杀”四大传奇

南戏的剧本形式

南戏的舞台演出

第三章 古代戏曲的巅嶂时期

 第一节 元杂剧的兴盛

元杂剧的产生

元杂剧的表现形式

元杂剧的基本构成

元杂剧的兴盛

 第二节 元杂剧的经典作品

杂剧作家之冠:关汉卿及其作品

集大成者:王实甫的《西厢记》

独成一家:马致远及其作品

震撼人心之作: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第四章 明清传奇与昆弋争雄

 第一节 明时期的传奇

缓慢发展的明前期

代表作品《绣襦记》

明后期创作的繁荣

李开先的《宝剑记》

梁辰鱼的《浣纱记》

《鸣凤记》

沈璟的《义侠记》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

孟称舜的《娇红记》

 第二节 清代前期的传奇

清代传奇简说

李玉的《清忠谱》

洪升的《长生殿》

孔尚任的《桃花扇》

 第三节 传奇的剧本形式和舞台表演

传奇的剧本形式

传奇的声腔剧种

传奇的戏班和剧场

传奇的角色行当

传奇的服饰与化装

传奇的布景与道具

 第四节 昆弋争雄时代

戏曲的不同声腔

昆弋声腔之争

传奇与昆曲的衰败

第五章 地方戏与京剧

 第一节 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京剧的孕育

京剧的形成

京剧的发展

京剧发展的原因

 第二节 地方戏与京剧的剧本创作

剧本创作的繁荣

剧本的思想内容

剧本的艺术形式

清末的戏曲改良运动

王国维的贡献

第六章 少数民族戏曲

 第一节 古老悠久的藏剧

藏剧的起源

藏剧的形成

藏剧的剧目

藏剧的舞台艺术

 第二节 白族高亢激昂吹吹腔

吹吹腔的形成

吹吹腔的剧目

吹吹腔的舞台艺术

 第三节 喜闻乐见的侗戏

侗戏的形成

侗戏的剧目

侗戏的舞台艺术

 第四节 丰富多彩的壮族戏曲

壮族师公戏

广西壮剧

富宁壮剧和广南壮剧

壮剧的演出

 第五节 独具特色的傣剧

傣剧的形成

傣剧的剧目

傣剧的舞台艺术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堂,别号岸堂,自署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第64代孙。

《桃花扇》的内容是借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亡的历史。侯方域题诗宫扇赠李香君,一见钟情。魏忠贤余孽马士英、阮大铖欲与侯结交,得知此事后,通过画家杨文脱表示愿代出资成全二人婚事。李香君怒斥马、阮,侯在李的激励下,也对此事加以拒绝。阮大铖因此怀恨在心。这时武昌总兵左良玉移兵南京,侯方域修书劝阻,阮大铖反诬侯是左良玉的内应,侯方域被迫投奔在扬州督师的史可法。李自成攻陷北京,阮大铖等人迎立福王,并对复社文人进行迫害,准备强逼李香君嫁给漕抚田仰为妾,李香君坚决不从,矢志守楼,倒地撞头时,血溅侯方域所赠宫扇,杨文脱在宫扇血痕上画成桃花图,李香君于是将桃花扇寄与侯方域。清兵南下,攻破南京,李香君、侯方域先后避难于栖霞山,二人在祭坛相遇,张道士以国恨、家恨之言点醒他们,二人双双人道,全剧在一派悲歌声中结束。

孔尚任截取南明王朝从建立到覆亡这段历史作为创作题材,描写朝政得失,文人聚散,借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写国家的兴亡。《桃花扇》的思想意义在于,明朝灭亡以后,孔尚任第一个以戏曲的形式,展现了明末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评价了南明的历史,艺术性地总结了这一段历史的教训。作者暴露了南明小朝廷的昏庸和腐败,揭露了上层统治阶级及各军事首领间的矛盾,刻画了阮大铖、马士英等迫害清议派和无辜百姓的投降主义者的丑恶面目。对于史可法的矢志抗清,李香君关心国家危亡、嫉恶如仇,以及柳敬亭等民间艺人不做顺民的气节,作者都持肯定和赞扬的态度。对男主角侯方域,作者则既同情他的遭遇,又写出他性格中软弱的一面,对复社文人“调嘴文章,当不得厮杀”,以及留恋歌舞等亦颇有微讽。当然,从孔尚任的出身和曾经为官一时的经历看,他是正统的封建文人,所以,虽然他没有站在农民革命的对立面,去歪曲、丑化农民起义军,但当剧情触及到明朝覆亡的历史背景时,他忍不住要大骂李白成是“流贼”、“豺虎”,并对崇祯的自缢大唱挽歌。这是他的思想局限性所在。

从《桃花扇》的戏剧结构看,孔尚任巧妙地以侯李爱情为贯穿全剧的主要线索,细针密线,连环生发。以侯方域为由头,可牵出史可法、江北四镇,及左良玉;以香君为由头,则可牵出以南京为中心的诸色人等和诸种事件。在环环相扣的情节发展中,一柄宫扇又是一个绾合全剧主要情节的道具,从侯方域赠扇订盟开始,到张道士裂扇掷地止,它包含着不平凡的意义,喻示着主人公的悲欢离合。正像孑L尚任在《桃花扇小识》中所说的:“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也。”这把扇子不仅绾合着主要情节,也将层层深入的主题意蕴一点点展开了。这正是孔尚任的匠心所在。

在这样一个紧凑的结构中,作者塑造了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妓女艺人的不下二三十个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有主有次,有褒有贬,但在孔尚任笔下,其性格却各不相同。比如,同是奸党,马士英有权有势,喜爱别人奉承,贪鄙而无才略;阮大铖则狡诈阴险,善于出谋划策。对不同的人物,作者也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有的点染成趣,有的进行平实的白描,有的则采用夸张的手法,不同表现手法的运用,对于人物的个性化是很有益处的。

《桃花扇》的语言既有戏剧的表演性又有文采,作者写了许多强烈抒情和个性化的曲词,其宾白也严肃详备,这在古代传奇作品中是罕有的。《桃花扇》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使它成为明清传奇的压卷之作。

由于这出演义南明兴亡故事的传奇出现在明亡后仅仅50年的戏曲舞台上,观众中不乏明朝的故臣遗老,《桃花扇》很能唤起他们的亡国之痛,再加上作者有着进步的历史观和娴熟的艺术手法,使这个戏曲脱稿后,即风行一时。但由于《桃花扇》表现的民族意识过于强烈、直接,随着清廷对文化专制统治的加强,此剧便很少演出了。在昆曲传统剧目中,仅存《访翠》、《眠香》二折。

P102-104

序言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文化,可以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创造了人,这些经过锤炼和沉淀的古代传统文化,凝聚着华夏各族人民的性格、精神、智慧,是中华民族相互认同的标志和纽带。在人类文化的百花园中摇曳生姿,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风采,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内容广博,风格独特,深深地吸引着世界人民的眼光。

正因如此,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的规定,加强文化建设。2006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已提出:“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又说:“文化的力量最终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文化的软实力最终可以转化为经济的硬实力”(《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今年他去山东考察时,又再次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学习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确可体会到,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自然要素之中,文化是协调各个要素协同发展、相关耦合的关健。正因为此,我们应该对华夏民族文化进行广阔、全面的检视。我们应该唤醒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复兴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们民族在强国之路上阔步前行创设先决条件。

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更必须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现代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蕴含感情。但当下也有人对具体典籍、历史事实不甚了解,比如说,中国是书法大国,谈起书法,有些人或许只知道些书法大家如王羲之、柳公权等等的名字,知道《兰亭集序》是千古书法珍品,仅此而已。再比如说,我们都知道中国是闻名于世的瓷器大国,中国的瓷器令西方人叹为观止,中国也因此而获得了“瓷器之国”(英语china的另一义即为瓷器)的美誉。然而关于瓷器的由来、形制的演变、纹饰的演化、烧制等等瓷器文化的内涵,就知之甚少了。中国还是武术大国,然而国人的武术知识,或许更多地来源于一部部精彩的武侠影视作品,对于真正的武术文化,我们也难以窥其堂奥了。我们还是崇尚玉文化的国度,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这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并赋予了这种冰冷的自然物以鲜活的生命力和文化性格,例如“君子当温润如玉”、女子应“冰清玉洁”、“守身如玉”;“玉有五德”,即“仁”、“义”、“智”、“勇”、“洁”,等等。今天,熟悉这些玉文化的内涵的国人,也为数不多了。

也许正有鉴于此,有忧于此,近年来,已有不少有志之士,开始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读经热开始风靡海峡两岸,不少孩童乃至成人,开始重拾经典,在故纸旧书中品味古人的智慧,发现古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电视讲坛里一波又一波对古文化的讲述,也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们,重新审视古文化的价值。现在放在读者眼前的这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丛书”,也是这一努力的又一体现。我们现在确应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化、创新理论、咨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博大,体系庞杂,该如何下手,如何呈现?这套丛书处理得可谓系统性强,别具心思。编者分别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来分门别类地进行组织编写,例如在物质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纺织、中国古代酒具、中国古代农具、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钱币、中国古代石刻、中国古代木雕、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砖瓦、中国古代玉器、中国古代陶器、中国古代漆器、中国古代桥梁等等。

在精神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书法、中国古代绘画、中国古代音乐、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篆刻、中国古代家训、中国古代戏曲、中国古代版画等等;在制度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科举、中国古代官制、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军队、中国古代法律等等。

此外,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中国各行各业还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人物,至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启迪后人,示范来者,对此,这套丛书也给予了应有的重视,中国古代名将、中国古代名相、中国古代名帝、中国古代文人、中国古代高僧等等,就是这方面的体现。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或许对古人的生活颇感好奇,他们的吃穿住用如何?他们如何过节?如何安排婚丧嫁娶?如何交通?孩子如何玩耍?等等。这些饶有兴趣的内容,这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丛书,都有所涉猎,例如中国古代婚姻、中国古代丧葬、中国古代节日、中国古代风俗、中国古代礼仪、中国古代饮食、中国古代交通、中国古代家具、中国古代玩具、中国古代鞋帽等等,这些书籍介绍的,都是人们深感兴趣,平时却无从知晓的内容。

在经济生活的层面,这套丛书安排了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纺织、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贸易、中国古代水利、中国古代车马、中国古代赋税等等内容,足以勾勒出古人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让今人得以窥见自己祖先曾经的经济生活情状。

在物质遗存方面,这套丛书则选择了中国古镇、中国古楼、中国古寺、中国古陵墓、中国古塔、中国古战场、中国古村落、中国古街、中国古代宫殿、中国古代城墙、中国古关等内容。相信读罢这些书,喜欢中围古代物质遗存的读者,已经能大致掌握这一领域的大多数知识了。

除了上述内容外,其实还有很多难以归类却饶有兴趣的内容,例如中国古代的乞丐这样的社会史内容,也许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这些古代社会底层民众的真实生活情状,走出武侠小说家们加诸他们身上的虚幻不实的丐帮色彩,还原他们的本来面目,加深我们对历史真实的了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不难看出,单就内容所涵盖的范围广度来说,有物质遗产,有非物质遗产,还有国粹。这套丛书无疑当得起“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的美誉了。这套书还邀约了大批相关的专家、教授参与并指导了稿件的编写工作。应当指出的是,这套书在写作中,既钩稽、爬梳大量古代文化文献典籍,又参照近人与今人的研究成果,将宏观把握与微观考察相结合。在论述、阐释中,既注意重点突出,又着重于论证层次清晰,从多角度、多层面对文化现象与发展加以考察。这套丛书的出版,有助于我们走进古人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美好生活,去回望我们来时的路。学史使人明智。历史的回眸,有助于我们汲取古人的智慧,借历史的明灯,照亮未来的路,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添砖加瓦。

是为序。

傅璇琮

2014年2月8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2: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