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与孟子是孔子身后并称于世的两位儒学大师,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又综合百家之学,取百家之长,形成了“名实相副”的荀学。
郭志坤、陈雪良著的《提问荀子(综合百家最为老师)(精)》通过一百多个问题的问答,清晰而直接地展现了荀子的生平、事迹以及思想中的细节问题,较为恰当地评价了荀子在学术上的成就,以及作为儒家代表人物的历史地位。
本书妙趣横生、精彩纷呈,轻轻松松学国学。你值得拥有!
| 书名 | 提问荀子(综合百家最为老师)(精)/提问诸子丛书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作者 | 郭志坤//陈雪良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荀子与孟子是孔子身后并称于世的两位儒学大师,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又综合百家之学,取百家之长,形成了“名实相副”的荀学。 郭志坤、陈雪良著的《提问荀子(综合百家最为老师)(精)》通过一百多个问题的问答,清晰而直接地展现了荀子的生平、事迹以及思想中的细节问题,较为恰当地评价了荀子在学术上的成就,以及作为儒家代表人物的历史地位。 本书妙趣横生、精彩纷呈,轻轻松松学国学。你值得拥有! 内容推荐 荀子和孟子是孔子身后并世而起的两位儒学大师。他们都以孔学的当然继承者自任,都以儒学的卫道者自许。可是,两人的历史命运却不相同。孟子被赞为“醇乎醇者”的正宗大儒,最后被抬上“亚圣”的高位,而荀子先是有人说他“大醇而小疵”,随后又被人视为“异端”。 其实,荀子自有其在学术史上不可替代的价值。他的“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人的自我解放史上怎么评价也不为过。他提出了“性恶论”。他的“四海之内无客礼”的大一统观,他的“上下俱富”的治国观,他的“涂之人皆可以为舜、禹”的修身观,他的“无处不可学,无事不可学,无人不可学”的学习观,都具有传世的意义。 荀子可以说是学于儒而背儒,他综合百家之学,通过解诸子之蔽,取百家之长,建立了综合诸说并以追求“名实相符”为特点的荀学。荀学“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在之后的两千年间影响巨大。“观其善行,孔子弗过”,“德若尧禹”,荀子是不朽的。 郭志坤、陈雪良著的《提问荀子(综合百家最为老师)(精)》采用问答的形式,分天人相分、化性起伪、隆礼尚法、富国裕民、综汇百家、千秋荀学七章,全面、客观地介绍了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荀况的生平、思想和贡献。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最为老师 第二章 天人相分 第三章 化性起伪 第四章 隆礼尚法 第五章 富国裕民 第六章 综汇百家 第七章 千秋荀学 后记 试读章节 九问荀子 按照孔子的说法:“十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当时儒学是显学,作为孔子忠诚信徒的荀子,不会不知道孔子的这一人生名言。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您十五岁到三十岁的这十五年,必是抓紧时间学习的十五年。只不知您学习的门径如何?主要读了哪些书? 荀子:我说过:“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荀子·儒效》)这可以看成是我青少年时代的内心独白。在当时,我是低贱,我是愚陋,我是贫穷,但我不甘心,我要改变这一切,靠什么呢?靠别人吗?不行,也靠不住。只有靠自己,靠自己孜孜不倦的学习。“唯其学乎”,我相信学习能改变一切。 我投身于当时学术空气最浓郁的学府——稷下学宫。我几乎接触了当时盛行于世的所有学派,这可以在我的《荀子》一书中找到踪迹。“百家之说,不及后王,则不听也。”(《荀子·儒效》)诸子百家这个提法,大概就是我率先提出来的。对“百家之说”,我有分析,有批判,有选择,不符合现实社会需要的,我就弃而“不听也”。现在回想起来,这个观念还是正确的。 你们想了解我读了哪些书吗?我可以直白地告诉诸位,我是个博览主义者,可以说是无书不读。但也有重点,那就是经书。“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荀子·劝学》)也许是受孔子“诗言志”“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的影响吧,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诗经》的学习中去。在《荀子》三十二篇中,其中论《诗》有七处,引证《诗》句的有八十一处之多。这些引证的《诗》句,有的与《诗经》文本一字不差,有的在字句上略有出入,可见我不是对照着文本抄录的,而是靠记忆和背诵,我在学《诗》上是下了大功夫的。 当然,所谓读经,除读《诗》外,还读《书》,在《荀子》中有十五见。还读《乐》,在《荀子》中有三见。还读《易》,在《荀子》中有五见。还读《春秋》,在《荀子》中有两见。可见,我的读经是全面而系统的。 一〇问荀子 您不远千里来到稷下学宫求学,完全是因为这里是群英荟萃之地,有许多的名师足资学习。您能告诉我们,您曾在哪些名师那里学习过呢? 荀子:这是我感兴趣的议题,也是古今众多学者感兴趣的议题。大学者郭沫若先生曾说:“荀子十五岁游学齐国,大约宋钘、孟轲、慎到、环渊之流,他都曾听过他们的讲学。”(《十批判书·荀子批判》)这是不错的,既然是“游学”,那就不会是某人某氏的专职研究生,我当时是稷下学宫众多名师的共同学生。 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我的老师有两位:一位是宋钘,另一位是郭沫若没有提到的淳于髡。在当时的稷下学宫,宋钘无疑是一位思想大家,他“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看似含混而杂乱,实则是兼容并蓄。我荀况正是从他那里受到启发,而决计走综合百家之路的。正因为如此,我在《荀子》一书中会一再称之为“子宋子”或“宋子”。淳于髡与我荀况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司马迁说“(荀卿同)淳于髡久与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正因为“久与处”,对我的影响也就特别的大。我从淳于髡这位良师那里学到了怎样当一个“辩者”,怎样摆脱迷信的羁绊,怎样“学无所主”地博学。总之,我的发展与这两位大师级的先生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P10-11 序言 读诸子百家书,发觉古贤的思维模式有一个显著特点:善于提问。“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yi)》)这个典故是人们熟知的。说孔子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提问频率之高,问题触及面之广,使亲历其境的人们感到惊异:都说孔子知礼,怎么还提问不断呢?面对发问,孔子的回答既简洁又精彩:“是礼也!”其意是讲,我是个善于提问的人,善于提问才使我真正知礼啊!这是发生在孔子早年的事。“三十而立”后的数十年间,无论是教学弟子,还是答问友朋,或者与列国君臣周旋,孔子都喜欢用提问的方式来探求真知。在诸子中,孔子的影响是最大的,用司马迁的话说,是“学者宗之”的。正因为如此,孔子倡导的提问式思维模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成为中华文化的好传统。 提问对人来说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它会使人兴奋,使人坐卧不安,使人有索解的欲望,使人有不倦的探求精神。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会有新的问题产生。任何一个人都永远生存于提问和被提问之中。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提问是驱动思想发展的真正的“永动机”。 我们常说,理论始于问题,科学始于问题,我们又何尝不可以说,学习始于问题呢? 我们常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还要难,其价值也往往更大。善于提问,敢于提问,正是孔子等先哲留给我们的一份极为珍贵的遗产。 我们着手策划这套有关前贤先哲的丛书的时候,孔子等先哲倡导的“提问”思维模式一下激活了我们这些后学的思维。先哲们的思想是不朽的。为何不把先哲请到“前台”进行访谈呢?他们的身世如何?他们是怎么生活和学习的?为了传播学说,他们又是怎样远行千里的?说是学习,他们有没有实际意义上的课堂?他们手里捧着的又是何种意义上的“书本”?他们四处游说的学术主旨是什么?……甚至他们穿的服饰、吃的食品、驾的车辆都会在我们的心头形成一个个有情有趣、有滋有味的问题。 有鉴于此,我们将这套丛书取名为“提问诸子丛书”。这里有跨越时空的对话、通俗流畅的语言、富含哲理的剖析、见解独特的解说、图文并茂的装帧、考之有据的典章、实地拍摄的文物图片。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冀望读者能喜欢这套独具特色的图书。 黄坤明 2010年春于杭州 后记 为了提高国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添一块砖、加一片瓦,我们花费了数年时间编纂了这套定名为“提问诸子”的丛书。我们的人手不多,写作这样大部头的书稿实在有点勉为其难。好在大家都有决心,齐心协力地干,几易其稿,现在终于可以面世了。 有朋友看了样稿后赞道,这是对国学精当的阐释和大胆的浅化。这当然是同道的过誉和奖掖,对我们来说实不敢当。国学博大精深,涵盖了中国固有的文化和学术,除我们涉及的子学外,还包括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方面的传统文化。若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若以思想分,先秦时期就有所谓的“诸子百家”,形成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思想体系。我们触及的只是整个国学中的冰山一角,岂敢以偏概全?所言“精当的阐释和大胆的浅化”,倒确是我们的初衷之所在。这个“子”那个“子”,历代统治者为了一己之利,早已把他们涂抹得面目走样了,为文化自觉和自信计,非得还其原本的真相不可。在‘精当”两字上,我们确是花了不少气力的。至于浅化,那更是当务之急。“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应是国策。既然这是关乎“全民”“国家”的事,岂有不浅化之理? 需要说明的是,本丛书靠的是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除了笔者的努力外,丛书主编黄坤明先生在选题和框架构想的设定上功不可没。在编撰过程中,得到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及诸子故居所在地纪念馆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和照片,也提出了许多可贵的意见。在编写过程中,我们采纳了张晓敏、江曾培、李国章、陈广蛟、秦志华等先生的许多真知灼见,有关编辑胡国友、刘寅春、李梅、李琳、贺寅、周俊、金燕峰、孙露露、王华、王凤珠等作了精到的修饰和校正,在图文合成中,得到了梁业礼、王轶颀、本本、曾初晓、卢鹏辉、卢斌等的帮助,倪培民教授为丛书简介作了英文翻译,在此一并致谢。 当然,由于作者学力有限,必有偏差、失当和粗疏之处,在此诚望方家好友不吝指教,以待重版时修正。书中的图片有的是请友人实地拍摄的,有的是购买或有关方面赠送的,在此表示谢意外,谅不一一注明了。还有极个别图片已多处使用,且署名不一,实难确定作者。有的图片虽经寻访,但仍然找不到原作者。日后这方面的工作如有所进展,定当按相关规定付以稿酬。 作者 2011年10月18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