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东北游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迈克尔·麦尔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如今在汉语中被称为“东北”的这个地区,曾经是强大的清王朝的摇篮。这里生活着1.1亿人,城市雾霾笼罩,天气寒冷。对游客来说,似乎单调乏味,甚至更糟。不过,迈克尔·麦尔有着更精妙的历史感和诗感,在他的新书《东北游记》中,他借机揭开该地区覆盖着沙砾的表层,进行了挖掘。

《东北游记》这本书采用多种风格,来回变换。其中部分是旅行见闻,部分是社会学研究,部分是报道,部分是回忆录。

内容推荐

《东北游记》是《再会,老北京》的作者迈克尔·麦尔的新作,主要以其在东北荒地村的经历为主,以中国传统节气为角度,记叙了他对于荒地村发展和村民生活的观察,辅以东北地区近现代变迁的历史背景故事。迈克尔跟随她的中国媳妇,来到东北老家一个小村庄中定居三年的真实记录。迈克尔通过回顾东北的历史,从这个小村庄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细节中,准确地抓住了中国农村在进入新世纪以来的飞速而深刻的变化。

目录

第一章 冬至

第二章 你来我往

第三章 血浓于水

第四章 去日留痕

第五章 惊蛰

第六章 谷雨

第七章 朝圣之路

第八章 火车开往满洲站!

第九章 隧道与岔路上的旧时空

第十章 夏至

第十一章 三姨的歌谣

第十二章 伪满洲国的傀儡

第十三章 占后余波

第十四章 大暑

第十五章 通往工人村的断桥

第十六章 立秋

第十七章 大连的展示柜

第十八章 霜降

第十九章 大雪

致谢

注释

参考资料

译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冬至

冬日的土地,冰冻三尺,无声无息。天空没有一丝云彩,阳光照在白雪覆盖的稻田上,反射着明晃晃的光,刺得人情不自禁地蒙上眼睛。刺骨的寒风中,我倾斜着身子,步履艰难地从红旗路北上,去一个叫做“荒地”的村庄。

放眼四下,一马平川,了无生机,清冽冷峻。两车道的水泥路从稻田中横穿而过,令我想起故乡明尼苏达冰冻的湖面上凿出的小路。不过,这里可没有暂供栖身的冰屋。我在第二十二中学做志愿者教英语,那里的冬天还算好过,整个校园烧煤取暖。十分钟前我就是从那里出发的,喏,现在我的胡子上已经结起了冰碴子。

皑皑白雪中不时冒出一簇簇干枯的植物,挺像耙子和扫帚一类的东西。我的左边,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慢慢下降。这是12月末的下午3点22分。对了,今天这个日子,中国的农民管它叫冬至。根据太阳和月亮运行的周期,中国古人定下了二十四个节气,每个大概持续两周,冬至就是其中一个。冬至之前的节气叫做大雪,那一天,雪花如期而至,把整个荒地村笼罩在洁白的茫茫雪野之中。过了冬至,1月份就要迎来小寒。今天的最高气温是零下22℃,想到这只是“小小寒意”的前奏,我有点害怕。学校的推拉大门上系着一条大红的宣传横幅,号召大家“预防手足口病”。还有条更没用的,说的是“冬季来临,气温骤降”。

红旗路只有一个交通标志,限速每小时四十公里。工作日都从没见过有谁超速。自行车,三轮车,人人都不紧不慢,吱吱呀呀地来到十字路口的中国农业银行、种子店、面馆和火车站。火车站的墙壁被刷成一种亮晃晃的粉色,尖尖的顶是锡制的,鲜亮的蓝色和荒地村平时的天空很是相配。要找个词来形容这个火车站,老旧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来往吉林与长春之间,横贯约一百十三公里的新高速列车不会在这里停靠。对于列车上卧铺车厢里的乘客来说,荒地村就是短短三四秒间以模糊影像迅速掠过眼前的一个地方,和中国东北的任何乡村没有两样。

当局者清。走近了看,红旗路边一字排开,散落着很多垃圾:熊猫牌香烟的空盒子,这个牌子还不算便宜;茅台酒的空瓶子;印着股票咨询的大张废纸;房地产广告传单;命理学的书刊,上面列出了买宅安家的吉利日子;还有些不知何人出版的小报,报名都是《奇闻异事》之类。上面有高级官员的私生活,各种最新谣言被写得神乎其神;还有一些问答环节,比如,会从北京迁都吗?(不会)。“文化大革命”死了多少人?(很多)。

今天,红旗路上静悄悄的。唯一的声音来自一面横幅,挂在两棵水曲柳树苗之间,寒风中猎猎作响,卷起来,展开,又卷起来。卷展之间,我看到了几个字眼,种植、种子、记录和出产。每天我都会经过这条横幅,但和熟视无睹的农民们不一样,我总爱抱着好奇心去研究它。在这几乎没有报刊亭和街道标志的中国农村,宣传标语就是我的中文初级读本,虽说其政治鼓吹的企图昭然若揭。这条大红色的横幅教会我几个字,最后总算凑成了一句话:种植高质量种子,创造出产记录。

几十年来,三层的中学教学楼一直是荒地村最高的建筑。从我任教的教室看出去,能看到村里所有的农舍,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仿佛或密或疏的海岛。现在,我正朝一块大广告牌走去,大概两公里开外就能看到上面的大字:打造东北第一村。立牌子的是东福米业,荒地村的一家民营农业公司。我只是认了认这上面的字,心想和其他标语一样又是闹嚷嚷的大话,没往心里去。直到东福米业开始让这话成真。

传言说,红旗路也要像铁路一样翻修升级了。当地人心想,是不是一切都要变成新的,只有他们的生活方式要过时了。甚至还有人说,村子的名字也要改。

没人能确切地解释这个村子为什么叫荒地。这里明明地处一片肥沃的河滩,从松花江的西岸一直延伸到草木丛生的丘陵地带。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早先的农民们给村子取了这个名字,想迷惑外人,别移居过来跟他们抢地方。周边也是一些小村庄,一马平川的稻田上点缀着十几间平房。这些村庄的名字五花八门:孤店子、张家沟、东岗子、土城子……

在电影《疯狂高尔夫》当中,罗德尼·丹泽菲尔德扮演的角色吹嘘,他和一个姓王的合作伙伴刚刚在长城边买了些土地:“在好的那边买的哦!”荒地村恰好就在他所说的相反方向。越过长城,就是中国的东北(和英文的wrong way还挺押韵)。中国人经常把自己国家的地图形状比作一只雄鸡,而东北就是鸡头,被挤在蒙古的草原和积雪终年不化的高山之间,高傲地昂了起来,直逼西伯利亚。

过去四百年来,这里似乎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地区了。历史上,西方人将东北称为满洲,满族人本是以部落为单位的游牧民族,经过多年历史变迁,从独立的少数民族到各朝帝国的附庸,再到1644年铁骑冲过长城,悍然入关,坐上北京的王座。满族人建立的清朝统治了中国长达近三百年。期间,国家的领土扩大了一倍——西藏、新疆和内蒙古地区纷纷被纳入版图,形成了今天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国界线。然而,这个政权的中心却渐渐心力不支,摇摇欲坠。1908年,慈禧太后弥留之际,指了名叫溥仪的两岁小孩做皇帝。登基时,孩子坐不住,不停地哭闹。带他登基的父亲安慰道:“别哭,快完了,快完了。”结果一语成谶,四年后,越来越腐败的清朝终于分崩离析,溥仪成了中国的末代皇帝。1912年,孙中山领导起义创建中华民国之后,溥仪被迫逊位。

P1-3

后记

几年前的某一天,那时候Michael刚结束《再会,老北京》在中国的宣传不久,他给我写邮件,说在吉林,去林场看日军遗留化学武器的路上,遭到警察的盘查。没有抱怨的意思,只是当成一件趣事跟我讲。就像他跟我讲有一次不得不拿老婆的身份证去坐火车一样。那之后我们陆陆续续有一些邮件往来,发一些他儿子的照片,讲讲soho奶爸的生活,中间也穿插着一些这本书的进展,最有趣的是让我帮他听几段录音并转化成文字,来自书中的三姨和三姨夫,主要讲“抗战那前儿”的事情。录音中间,Michael出门小解,也录下了三姨和三姨夫的议论:

(请用东北话朗读)

三姨夫:这孩子可真扛冻啊,让他在屋里上非要上外边儿去。

三姨:可不吗。还给我带了又(肉)来。五花又啊。我问他带又干啥啊,他说炒啊,红烧啊。

……

可以想象戴着耳机的我捧腹大笑的样子。

后来的一封邮件里,Michael告诉我书全都写完了,要交给出版社了,邮件结尾,他写了句话,“It is even better than the Beijing book. I love it very much.” (比《再会,老北京》还要好,我很爱这本书。)

这句话,大概也能概括我对《东北游记》的感觉吧。

我第一时间读了这本书。北京,可能是作为“和平队”志愿者和纪实作家的Michael为了填补这个城市平民生活记录方面的空白做的一次尝试,而东北,则是有了家庭,做了爸爸的Michael为了给儿子寻根溯源的一次心甘情愿的苦旅。妻子在香港做律师,穿梭于高楼大厦;而他来到妻子童年时期的穷乡僻壤,做起了“留守丈夫”,这个中的奇妙,实在不可言说。书里不时有温情脉脉“秀恩爱”的文字,他与妻子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持的感情,见父母的经历,他在不经意间瞥见妻子的表情,这些细腻的描写,让我一边笑说“真肉麻”,一边感动得眼眶泛泪。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Michael,他似乎有种奇异的“平凡力量”。这个“一米八六,属鼠”的美国人,无论来到什么异国他乡,可能一开始挺扎眼,过不久就能完全融入到当地环境中,从“卖儿”变成“小梅”。北京的小街小巷里,他就是住在大杂院的“胡同串子”;到了东北农村,他又成了下农田睡火炕的边关大汉。三舅三姨这些亲戚,毫不见外地催他赶紧生孩子,跟他抱怨大公司的政策,我猜那段时期Michael一开口说中文,是不是也会带上点“大碴子味儿”呢?(直到现在,他还很爱说“哎呀我的妈呀”。)

也许就是因为这种平凡的力量,他笔下的东北与东北人,才这么亲切感人。丝毫没有某些西方国家的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在春分夏至霜降大雪等各个节气中流转的荒地村,既充满了农人的粗粝,也有着山水不言的美。稻田中的蛙声虫鸣,青黄更替,是朴素平实的描写,却比很多不切实际的抒情来得更加浪漫。形形色色的东北人,会叮嘱他们“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丈母娘,咂吧着嘴喝白酒的三舅,爱看体育台的三姨夫,为路边种的花而自豪的三姨,声称自己和外星人发生过关系的工人……Michael与他们真心地交流,忠实记录他们的言谈举止,有点像文字版的《乡村爱情》,读来总让人有种他们就在你身边,扯着大嗓门,说着东北话的感觉。不知怎么的,阅读和翻译的过程中,我总是想起《长河》、《边城》、《湘行散记》,想起沈从文先生。他忠实的记录了湘西的风土人情,恰如Michael在荒地村,也是满怀着深情,既是积极的参与者,又是细致的旁观者。挺有趣的,不是吗?高大开朗的Michael和文弱木讷的沈从文,他们的形象在我心中竟然重合了。两者都是非常温厚敏感的记录者,两者都为某一个地方,留下了宝贵的地方志。

清朝时期,流放东北的文人们对这里做过很多的描写,比如“贺兰山外笳声动,鸭绿江头草色黄。”比如“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比如“霜雪连春夏,尘沙自古今。”近代史上,这是一片多灾多难的土地,多少人的国仇家恨,藏在“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悲壮的歌声中;到了现当代,这里从辉煌一时的资源与工业福地,走到今天略有些尴尬的不上不下的局面……说来惭愧,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东北的了解,大概仅限于一些诗句,历史课本与书籍上的介绍,一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哦,还有赵本山和徒弟们的小品与影视作品。我想和我一样的人,应该不在少数。然而美国人Michael,却以荒地村为据点,重走了当年的“流人”之路,遍访了这片土地的现在与过去,从蛛丝马迹去探寻远去的历史。在这方面知识几乎可以说是空白的我,翻译的过程,也像在看一本生动的历史书。现实与历史交织的写法,也让我似乎跟随Michael的脚步,在东北的铁路线上,坐着绿皮火车,看着窗外缓慢掠过的风景,穿越时空。读《再会,老北京》时那种汗颜的感觉又来了,也有已经读完英文版的东北读者说,读完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家乡有那么多的历史。如果你认真看了书尾的长达几十页的注释,就会发现,真心要去了解东北的历史,其实是有很多资料可以阅读的。这本是我们自己应该做到的事情,却交给Michael去完成了。但愿终有一天,我们不再在自己的母语里流浪。

《再会,老北京》记录的是城市的变迁,而《东北游记》则比较着重地讲述了农村的发展。读到最后,这场有趣的人类学和社会学探究,因为小本(他!超!级!可!爱!)的到来,有点戛然而止的味道。我总归是有些遗憾的,总感觉Michael应该再在那里经历一轮春夏秋冬的更替和二十四节气的流转(当然他后面又为了这本书重新走访了一些地方)。不过,就像他写到的那张签语饼的纸条,“生命的行程无法预测,没人能提前写就他的自传”。这趟寻根之旅,也足够小本长大以后捧读,了解生命的起源了。Michael这个特别顾家的爸爸,算是对儿子有个交代了。(小本呀,你有这样的爸爸妈妈,没有给你取名“荒地”,还给你写了一本以后能当“家族志”来读的书,你也是个幸运的孩子呢。)

翻译Michael的书一直是妙不可言的经历。读着那些文字,我总会顿悟似的说,“咦,就是这样的呀!”也会不由自主模仿书中人物的说话和动作,演绎他们的情感。另外,翻译的过程中我们一直保持着密切的邮件往来,Michael的目标读者是英语国家的人,而我的自然是中国读者。于是我们一起讨论,书里一些针对英语文化写的东西,如何能翻译得让中国读者更能接受,用中文读出来更地道,更不露英语的痕迹。至于我们做得好不好,相信各位读者自有评断。感谢Michael,作为我的良师益友,给我极大的发挥空间。也让旁人眼里寂寞冷清的翻译时光,变得妙趣横生,热闹非凡。(旁观我翻译的丈夫常说:“你翻译起Michael的书,经常乐出声来,手舞足蹈,有的时候还又哭又笑。说实话有点儿吓人呀。”)Michael呀,你继续写,我就继续读,继续翻。来,为我们的友谊干杯!

还要感谢我那些家乡东北的朋友们,最初跟他们说起这本书时,他们都两眼放光,表示随时可以做我的“民俗顾问”。也做了其中一些章节的第一读者。特别是我最好的朋友小玉,你的爽朗和美好,让我对东北那片土地的好感增加不少。也感谢你耐心的解答,才让我放心使用一些东北特色的方言。来,也为我们的友谊干杯!

从《再会,老北京》到《东北游记》,我也从一个“中二女青年”,变成已婚少妇。我也有自己的“弗朗西斯”,我们彼此独立,也相互扶持,从恋爱到结婚,已经走过了将近十年的历程。他和我的家人一起,不仅给予我爱与呵护,也给予尊重和理解。谢谢你们,是这样的爱,让我勇敢前行。

泱泱东北,大地无言,农民在改革的浪潮中仍是一如既往地劳作;城市在历史的烟尘中照样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唯祈愿,这片土地恒久肥沃丰饶,而荒地的三舅三姨三姨夫和所有淳朴热情的村民们,能在大时代的浪潮中,照旧健康快乐地过日子。

祝你们平安。

何雨珈

2016年7月于成都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5:5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