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讲史,其心越千载光阴;
精心结集,其文凝半生心血。
史实梳爬、史观阐释,娓娓而谈中读者皆有所得;
新闻旧论,妙解常谈,珠玑玉屑中读者皆有所乐。
王立群先生于讲史读史的十年结点上推出精选的心得集,既是对自己十年人生路、十年讲史路、十年推广中国传统文化路的小结,亦是为广大读者送上了一把了解历史、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作为已熟读王立群以往作品的的资深粉丝来说,阅读这本书可以更宏观地理解王立群的历史观、价值观,更微观地窥探王立群的心路历程与笔下情怀;对于尚未读过王立群作品的读者来说,阅读这本《历史从未走远(王立群读史札记)》,可以最快速、最准确、最过瘾地品鉴到王立群十年读史的精华。
《历史从未走远(王立群读史札记)》系王立群先生自2006年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始讲史至今10年读史心得的汇集。全书分为道德品性、情感百态、人生际遇、治国理政、历史阐释五个章节,收录王立群先生的读史札记八十余篇,历史跨度从先秦至宋,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贤人,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全书保留了王立群先生一贯的通俗幽默、娓娓道来的文风,可读性强。
孔子弟子三千多人,贤者七十七人(或日七十二人),在众多弟子中,子路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他以直率坦诚著称,可以称得上是孔门弟子中“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位可爱的人却有着不寻常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子路之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略窥一二。
一 是服饰之奇。
子路,名仲由,春秋时代卞国人。子路在《尸子》一书中被称为“野人”,即缺乏教养、没有礼貌的粗野之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其性格及形貌做出了更为详尽的描述:子路生性粗俗,勇猛而有气力,为人刚直,喜欢在帽子上插上雄鸡羽毛,以猪腿骨为饰品。“狠”指的是公猪,与雄鸡都是凶猛、刚烈、好斗之物。从人的服饰装扮可以看出他的情趣爱好、性格特点,子路所佩戴二物与他的勇武彪悍有关。子路的装扮,即便是在离现在很远的周代也显得很另类,每次上街都会引来无数人关注,回头率百分之百,因为当时是一个盛行君子威仪风度的时代,“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器是最为盛行也是最为普遍的配饰。子路佩戴雄鸡羽毛、猪腿骨,这些都不太符合君子礼仪风度的要求,被称为“野人”很合适。
二 是拜师之奇。
子路这样一个爱好勇力、任性使气的粗野之人,与孔子的礼乐教化差距甚大,加之他仅仅比孔子小九岁,所以最初子路对于礼乐教化很不以为然,对于孔子也极不客气,甚至曾经还侮辱过孔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为“陵暴孔子”。如此一来,子路与其他学生的入学之道也颇为不同,其他学生都是倾慕孔子的德行才学,主动投谒门下,而子路根本不屑当孔子的学生,反而是孔子在被子路“陵暴”之后,主动地以礼乐慢慢诱导子路,最后子路才人了孔门。虽然最后子路穿上儒服,带着礼物拜师孔子,以此终止了二人的较量,但最开始子路架子端得很大,孔子则以低姿态出现。孔子众多弟子中,能够享受到如此待遇的,能够让孔子如此大费周章的,唯有子路一人。能够让孔子主动去教他,子路身上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入门既已不俗,此人又怎能不奇?
三 是与孔子相处之奇。
子路拜师孔子,跟随其学习,慢慢地对孔子也逐渐了解了,认识到孔子的伟大,对其日益尊敬起来。别人诋毁孔子,子路会生气、会辩解;孔子遇到危难,子路会着急、会担忧。孔子在匡地被误认为阳虎,被匡人围困了五天,子路在行进过程中被人冲散了,因为担心孔子的安危,他凭着自己的勇力,极力冲到包围圈中查看孔子的情况。所以,孔子曾经说过,如果自己的主张行不通了,坐着竹筏到海外去,跟随他的可能只有子路。
孔子亦是凡人,凡人便有凡人的苦恼与缺点,对于孔子身上的缺点,或者子路认为不对的地方,子路会毫不犹豫、一针见血地指出。孔子在游历诸侯的过程中途经卫国,当时卫国的国君是卫灵公,但国家政权实际上掌握在卫灵公夫人南子手里,南子听闻孔子来到卫国,想见一见这位传说中的人物,便派人向孔子传话。孔子最开始是不愿意去见南子的,原因是南子这个女人的名声不好,好淫成性。但是,孔子想在卫国发展,最快捷的途径便是走南子这条路线,所以为了能够找到施展才能的舞台,孔子还是去见了南子一面——两人隔着帘子,各自行礼。孔子回去之后,其他学生没有任何表示,唯有子路一人非常不高兴,子路说了什么,史书没有记载,想必不是什么好话,最后逼得孔子没有办法,向着子路赌咒发誓说:如果我做了什么不合于礼法之事,就让老天厌弃我吧,就让老天厌弃我吧!。
这便是子路与孔子的相处之道,他对孔子无比忠诚,但对孔子也能直言不讳,他对孔子的爱与不满,随时写在脸上,不会掩饰。
P12-P14
这本书是我最近十年读史札记的汇集。自2006年1月16日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史起,十年来,主要讲述了“读《史记》”“读《宋史》”两大系列。写作讲稿的过程中,通读、细读了不少原始文献,这个历时十年的写作阅读历程与单纯求知阅读的感受大大不同。数十年的人生,见识、经历了太多的事情,有些感受任凭随风而去,有些感受当时就觉得要记下来。于是,将随手记下的感受加以整理,就形成了这本书。
这些札记是十年中读史讲史的札记,大都随感而发,因此篇幅或长或短,内容或深或浅,一开始并没有有意识地按照某个类型或者主题来写,纯粹是为札记而札记。但是,把这八十多篇札记汇集在一起后,就有点眼花缭乱。所以做了分类,把主旨比较接近的放在了一起,按道德品性、情感百态、人生际遇、治国理政、历史阐释五类做了简单区分,这个分类只是一个大致的划分,主要是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每一部分的排序大致以涉及的主要人物的历史先后为序。
尽管历史事件是固定的、唯一的、不可逆的,但对历史的解读却千差万别,这正是历史无穷魅力之所在。历史一旦被书写下来后,“书写的历史”已经固定下来了,“解读的历史”却在不断地变化,这种变化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后人不断依照自己对人、人性、社会的认识,赋予历史以新的见解,“解读的历史”在这种连绵不断的过程中一点点积累着、丰富着。这种积累、丰富的过程永远不会中断,因此,历史只能越来越丰富。这种丰富,归根结底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越来越深化的必然结果。所以,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历史的认识是不同的,甚至大相径庭。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总是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丰富,因为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是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丰富的。
“这既无损于历史的价值,也无损于历史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