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瑟琳·兰珀特是艺术史学家,她自1978年开始成为画家的模特,以这种独特方式逐渐进入了画家的生活。《质朴的真实(弗兰克·奥尔巴赫的画语人生)(精)》以作者和奥尔巴赫的对话,以及公开和存档的访谈资料为切入点,通过奥尔巴赫曾表达过的言论这一独特视角展现出画家的绘画生涯,他的工作方式和理念。
| 书名 | 质朴的真实(弗兰克·奥尔巴赫的画语人生)(精)/影响力艺术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英)凯瑟琳·兰珀特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凯瑟琳·兰珀特是艺术史学家,她自1978年开始成为画家的模特,以这种独特方式逐渐进入了画家的生活。《质朴的真实(弗兰克·奥尔巴赫的画语人生)(精)》以作者和奥尔巴赫的对话,以及公开和存档的访谈资料为切入点,通过奥尔巴赫曾表达过的言论这一独特视角展现出画家的绘画生涯,他的工作方式和理念。 内容推荐 《质朴的真实(弗兰克·奥尔巴赫的画语人生)(精)》是画家生平和作品的真实写照,弗兰克·奥尔巴赫是英国最伟大的在世画家之一,也是现当代艺术界最清醒的思想家之一。 在他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奥尔巴赫一直孜孜以求,围绕朋友、家人和伦敦北部的风景为题作画。他也因此享誉画坛,举世闻名。他以道劲精准的笔法著称,笔下的形象常常经过数月,有时甚至数年的琢磨打造才跃然纸上,其义自现,因而避免了任何“可能的解读”。 凯瑟琳·兰珀特是艺术史学家,她在波恩现代艺术美术馆和英国泰特美术馆为奥尔巴赫策划过大型回顾展。她自1978年开始成为画家的模特,以这种独特方式逐渐进入了画家的生活。她以自己和奥尔巴赫的对话,以及公开和存档的访谈资料为切入点,通过奥尔巴赫曾表达过的言论这一独特视角展现出画家的绘画生涯,他的工作方式和理念。那些曾在他生命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地方、人和事在文中也有赘述。包括1939年七岁时逃离纳粹德国来到英国,上世纪50—60年代间在英国画坛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不断观察与创作等。作者还记述了他与莱昂·科索夫、弗朗西斯·培根、卢西安·弗洛伊德等人的友谊。本书配有奥尔巴赫油画和素描作品插图、他本人以及工作室的照片等,这些照片都从未公开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在英格兰安家 第二章 声名鹊起 第三章 “作画是我的行为方式” 第四章 最好玩的游戏 第五章 风格与主题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生平大事记 试读章节 “内部几何的奥秘”:工地,1952—1962年 奥尔巴赫离开邦斯庭院,在伦敦漂泊的那段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他根据战后的景象,为伦敦创作出许多著名的画作。“当时我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在伦敦孑然一身,没有亲人,一无所有。开始我与人合住,后来又在几处栖身,但都是些没人愿意住的地方。因此那时的我几乎流浪街头,我行走在伦敦各处,乘坐公交车转悠。城市成为了我的身心家同,激发我努力把这些画出来。我认为这些景象终有一天会被清理殆尽,会彻底消失,这种想法也驱使着我把它们画下来。”老一辈艺术家都希望把遭遇纳粹空袭蹂躏的伦敦景象画下来。1944—1947年间,大卫·波姆博格和威廉。科德斯特里姆各自以著名教堂的外形为主题创作了几幅全景式油画或素描,周围的建筑都被夷为平地,城市的天际线便显露出来。 奥尔巴赫的作品则以那些再建的地方为视角,描绘新建伊始挖方打桩的景象。在他看来1952年的那幅“突破之作”有着重大意义,这幅画描绘了伯爵宫路上的一处工地,其中有梯子和大梁,是他留存下来的最早作品。他解释说这是因为他摒弃了惯性思维,直击要害:“这种表达方式清楚明晰,好似数学定理一般。”奥尔巴赫和莱昂‘科索夫一起在伦敦取材创作,其中一些创作对象象征着这个城市的达观与复新。比如圣保罗大教堂附近的那片区域,曾被1940—1941年的空袭夷为平地,如今在维多利亚大街、威斯敏斯特区附近一处新的商用楼拔地而起,对泰晤士河南岸区域也进行了修复改建。弗兰克记得由于自己对高度没有概念,他在供手推独轮车经过的脚踏板上缓缓前移找适合的视角,可是却不敢站着作画。对此伦敦科陶德画廊(Courtauld Gallery)策展人巴纳比·赖特(Barnaby wright)写道:“短期内他会反复去某个工地五六次,工地通常都处于初建阶段,在工期推进、场景彻底消失之前他便抓取到所需要的素材。整个取材过程他画了无数的草稿,都钉在工作室的墙上,供他参考……如果所画的接近他心目中的‘庄严宏伟’,或者蕴含了‘内部几何的奥秘’,即使让人无法辨识也值得。而要达到如此效果,就得付出数月的努力和汗水。” 留存下来的虽然仅有系列素描,类型却各不相同。其中一些被钉在一起挂在了墙上,好似拍电影用的故事梗概图片,让人能从中辨认出带着铁锹的男人,站在挖出的大坑里,在建筑设备前显得微不足道。上面还留有字样,提醒画家注意色彩。还有一些表现得就比较抽象,那些线条或斑点让人浮现出古典艺术家笔下如墓穴般的黑暗,或皮拉内西(Piranesi)虚构的监狱蚀刻版画《卡瑟利牢狱》系列作品(Carceri)。奥尔巴赫在国家美术馆临摹透纳的《海洛和利安德的离别》,于是便有了这幅《透纳“海洛和利安德的离别”习作》(study after turmer's The Parting of Hero and Leander,约1953年)。他的这幅作品把重点放在对阿拜多斯神庙的描绘上,围观的人们依次站在码头,遥望着暴风雨肆虐的达达尼尔海峡,利安德在其中溺水身亡。旁页的这幅素描用抽象的网格表示原作中的建筑,却引发观者对空间深处的探寻。透纳原作中完美的建筑、闪电被奥尔巴赫以对角线代替,看上去就像一个巨大的用悬臂支撑的横梁。 遭遇空袭的建筑在重建和完工后都被拍照存档,这些照片中的建筑通常都空无一人,阴暗而怪异。奥尔巴赫把他所看到的重新进行了构思,呈现出的建筑高大而宏伟。这些建筑于1962年完工,是当时欧洲规模最大的商用楼群。作为泰晤士河南岸发展规划之一,它们占据着从滑铁卢桥至市政厅的大片沿河区域。很快在皇家节日音乐厅(Royal Festival Hall)附近就赫然耸立起两幢办公大楼,其中一幢竟然有26层之高,两幢楼的地基都很深。“这片工地非比寻常……工地很大,雄伟而壮观,就像大峡谷一般。我记得去过大峡谷……见到它的那刻感觉像拿到一个礼物……本可以收下它然后把它原样放进博物馆。”奥尔巴赫据此所作的油画中,有两幅是从泰晤士河方向看过去,观者向下可以看到一处空隙,呈金黄色,被一排吊车、一个吊杆和若干缆绳占据着。远处是滑铁卢车站,卜方就是新建筑的地基——短而粗的钢支架。旁页下方的油画速写,以及一幅较大油画下面的配图说明都是“从皇家节日音乐厅望去”,描绘了一个相对凹陷的区域,前景中那一道道醒目的线条代表钢支架,以及远处新楼群的轮廓。 1952—1962年间,奥尔巴赫以这些工地为对象共创作了14幅油画,2009年在伦敦科陶德画廊展出,受到广泛赞誉。在与评论家马丁。盖福特(Martin Gayford)的对话中,奥尔巴赫回顾了当年创作这些作品的心境:“当人还年轻的时候,任何事都有可能对他造成强烈的影响,这种影响会持续很多年。你了解这种感受吗?我在为一个已不存在的年轻人说话,而我算是和这个年轻人有些许相像。我想作品透露出伦敦战后弥漫着的骚动、不羁的情感。当时活下来的人们都以某种方式逃脱了死亡,因此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从某种程度上说,当时那座有一半地区遭到破坏的伦敦城是迷人而令人心动的,在那片焦土上有一种对牛的渴求。”P55-59 序言 在给弗兰克·奥尔巴赫做模特的头几年里,听命于这样一个博学且擅于表达思想,擅于呈现记忆内容的人,一直让我难以承受。此外,他几乎无时无刻不在那间仅能置锥的画室里,将自己的全部身心用在画画上,而这个过程总是凌乱繁杂,让我心力交瘁,无法与他和谐共处。这位画家不仅拒绝抛头露面,拒绝担任任何职务,更鲜有交际,也不外出旅行,即使出去也待不了几天。 我在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及其所属斯莱德美术学院(Slade)求学期间,曾于1967年1月参观过奥尔巴赫在玛勃洛画廊(Malkborough)举办的个展。他的作品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一道道颜料像沟渠一般,缠绕纠结在一起,完全脱离了传统的表现手法,而其中的人物仿佛和画家串通好了似的,为风景烙上了人的印记,将观者拉回到那时那景,体会生命的悸动。之后大概又过了十年,我们才见面,当时我在海沃德画廊(Hayward Gallery)为他筹办回顾展。展览于1978年5月在伦敦开幕,我也于同期开始做他的模特。我保存并整理了和他的对话,编入了展品目录。也正是从那时起,我才见识到他的直言不讳,言辞中也绝无商量的余地。他绝不会揭去艺术那神秘的面纱,因而常使用类比反映他对艺术的思考。比如,“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在谈到自己的作品时,曾说过一句话。尽管我没有理解这句讲诗歌的话,也没有看出这句话对绘画的隐喻作用,它对我而言却似乎是真理。弗罗斯特曾说过:‘我希望我的诗是炉子上的冰——主宰自己溶化的命运。’那么一幅伟大的画作也好比是炉子上的冰,是一种有形的存在,掌控着自己融入物质空间的时机,且从未停止过融入物质卒间的努力。” 众所周知,弗兰克特别反感自己的私生活受到任何干扰。2001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为他举办了回顾展,在展目里对他的生活和创作有过几页的交代。除此之外,所有已出版年鉴的相关内容都不过是寥寥数笔而已。其中第二行通常是“1939年来到英格兰”,言简意赅,这毫无疑问正是对外界不断探寻其经历的反击。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被犹太父母送离柏林,再无亲近的人陪伴左右,随后他的父母死于纳粹大屠杀。他之所以不愿意过多涉及人际关系或者情感,在谈及儿时记忆时曾说过:“如果人们忘记了自我的存在,也就不可能完全知晓随后发生的事情。” 用传记方式撰写奥尔巴赫确实成问题,我也仅在第一章谈了谈他的早年生活。他的创作主题始终保持一致,即城市风景或人物肖像,这是除了他以画室为家的生活之外,我要考虑的另一个问题。他作画没有计划,也不会创作系列作品,因此不必奢谈“发展”。每画一幅,就是为了尽量和上一幅有所不同。如果你问及他的创作意图和手法,很可能得到这样的回答:“关于作品的样子,我讲不了太多,因为它们已经处于观者的审视中,这会让我有种莫名的挫败感,让我感到不自在。在我看来画画就是能够触发感受的一整套动作,或一系列体验,它们彼此关联,彼此冲突,进而人们希望它们彼此凝结、聚拢,或者在彼此排斥的过程中诞生出一个具体的画像。我不会花时间盯着自己的作品看。” 基于以上因素,这本书由话题和作品的主题构成,各部分在时间关系上可能有重叠。正如本书副标题“画语人生”(Speaking and Painting)所言,我将从奥尔巴赫的言论中挖掘他创作的思路和想法,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从而着重谈谈他的创作生涯。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有幸从自己的记录或未经公开的与他的谈话中获取资料,这些资料还在他的回忆中得以不断完善。我还有幸通过各类访谈(其中一些现在已经无缘看到了),从弗兰克的措辞和观点中汲取内容。当然他在玛勃洛画廊留存的资料也是我创作的源泉。我非常愿意通过本书表达对艺术家奥尔巴赫及其伟大成就的无限敬仰之情,同时希望本书能成为人们欣赏奥尔巴赫作品的参考用书,而非喧宾夺主地取代其作品。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好似奥尔巴赫创作的任何一幅自画像,精练传神……奥尔巴赫坚称:“艺术品也许可以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但我们作画凭的还是真实的感受。艺术的目标在于:捕捉未经加工的感受和经历进行创作。’这种感受与经历是他的fons et origo,即创作之源。通过作者的巧妙构思,他的感受与经历被呈现在读者面前,其中的配图也恰到好处” ——《旁观者杂志》 “本书透露了不少画家不为人知的生活及作品往事,娓娓道来,是奥尔巴赫‘粉丝’的必备” ——《艺术季刊》 “设计精良,插图和照片质量上乘…一这本书很棒…一让人欲罢不能” ——《独立报》 “感受画家弗兰克·奥尔巴赫灼人的智慧与自我嘲讽,机会难得,令人愉悦” ——AnOther杂志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