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瘦瘦的男孩在角落里阅读莎翁的作品时,他感觉故事里的国王就是真实的他自己。
一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历史》论文集
第一集
少年亚伯拉罕·林肯借着壁炉的火光专心阅读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伊士曼·约翰逊(Eastman Johnson)1868年的画作中,这已成为美国人解读本国最受爱戴的历史人物的重要内容:出身卑微、自学成才的垦荒少年当上了总统,此事包含的一种榜样的力量,被人们从林肯时代信奉至今。如被问及,在这幅想象出的少年读书画作中林肯读的是什么书,答案可能会是莎士比亚戏剧,虽然《圣经》、约翰·班扬(John Bunyan)的《天路历程》(Pilgrim's Progress)或帕森·威姆斯(Parson Weems)的《华盛顿传》(Life of Washington)也可能被提及。林肯对莎士比亚的喜爱广为人知。在他生前,人们见证了他对莎剧的赞赏,留意到他在繁忙的任期内依然会观看莎剧的演出;他逝世后,他的朋友、同事和熟识的人讲述了许多趣闻逸事,描绘出一个莎翁狂热粉丝的形象。在写给演员詹姆斯·哈克特的一封信中(详见第四章),林肯无意间将自己对莎翁的热爱宣之于众,使其敌友双方同时从他的观点中抓住了政治良机。尽管他很少在写作或演讲时引用莎翁的作品(据罗伯特·布雷记载,林肯是极少引用任何诗作的——不管是采用某种写作方式还是面对不同的听众),但他在闲谈中会提到莎翁的典故,也在一些场合中朗诵过莎翁的作品。毋庸置疑,林肯爱好莎士比亚的一些证据或许并不可靠:一个神话——“生前便围绕其收集、虚构的大量的寓言般的传说”——很快便取代了事实。虽说应该区分事实与想象,但神话自有它的价值。人们热衷于看到林肯与莎士比亚有所联系,这种现象揭示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美国文化中一些深层次的东西。
林肯和莎士比亚的联系可能不仅源于我们对莎士比亚的解读,也源于我们对林肯的理解:两人都出身寒门,都因在成人后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而流芳百世。林肯是政界的伟人,莎士比亚是文学巨擘。沃尔特·惠特曼(wallwhitman)早前曾如此论述:
一位现今最优秀的评论家说:“莎士比亚具有深厚的诗人气质,他将理想与现实和谐地融为一体。如此而言,我认为莎士比亚用诗歌表达的东西,本质上也体现在亚伯拉罕·林肯的生活与政途之中。”
莎士比亚与林肯一样,都被认为是体现了当时美国人所信奉的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努力便可成功的榜样。在林肯担任总统期间,苏格兰改革者塞缪尔·斯迈尔斯在他的畅销书《自助》中曾把莎士比亚立为自我成就的典范。有些作家认为,有时林肯和莎士比亚会有一种特殊的心灵共鸣。美国画家弗朗西斯·卡彭特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在白宫创作了林肯总统第一次审议解放黑奴宣言的油画,他是这样解读林肯的气质的:“正如莎士比亚的评论家所言,‘如果灵魂中只有《李尔王》的悲伤和《哈姆雷特》的痛苦,而没有《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的幽默和《仲夏夜之梦》的欢乐,那将是一个不完整的破碎的灵魂。’这一深刻的道理,同样也适用于已故总统。自这些不朽巨作传世以来,恐怕无人能给予比这更好的诠释了。”林肯甚至可以被看作莎士比亚戏剧里的角色。史学家罗伊·巴斯勒写道:“在美国历史上所有的公众人物中,林肯是与众不同的,他的独特有一部分是由于他的言行带有莎士比亚戏剧的特点,因而他似乎可以和莎翁笔下的英雄媲美。”英国诗人约翰·德林克沃特曾写过一部关于林肯的剧作,他虚构了林肯和莎士比亚谈话的情节。在这个情节里,莎士比亚对林肯说:“打个简单的比方:英国就像一个诗人,却有着政治家一样思维敏捷的头脑,他能言善辩,最终却能全身而退,然而他始终是位诗人;美国却像一位政治家,但一直在寻求着诗人眼中的梦想世界。在这点上,我们性灵相通。”由此看来,林肯和莎士比亚的传说掺杂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色彩,他们间的联系甚至被人们视作英美团结友好的象征。
与其他美国青年一样,林肯是从课本和演讲中认识莎士比亚的。在林肯青年时期阅读的书籍中,很少有莎士比亚的作品,即使是当时林德利·莫里(Lindley Murray)编辑的极受欢迎的《英国读者》(English Reader)里,也鲜有莎士比亚的文字,而像“朗诵课”那些少数收录莎翁作品的教程里,也只有一些片段和独白摘录。然而,在少年林肯成长的19世纪3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林肯极感兴趣的以莎翁及其他知名作家为主题的各种文学讲座和辩论会,特别是1825年以后,这些学园讲座活动十分活跃,各种文学讨论会遍布校园,对弘扬美国前沿文化思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19世纪40年代的一次学园讲座中,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在他的题为“天才中的六位代表人物”的演讲中提及了莎士比亚;1853年,他在斯普林菲尔德时还做过有关莎士比亚的专场讲演。这时,一些大学教师开始在课堂上讲解、分析和评论莎翁的作品,并时而高声朗读和表演一些精彩片段。据教育家以斯帖·克劳德曼·邓恩观察,“当时这种朗读表演课堂,给整个戏剧表演业带来了压力,成为其真正的竞争对手。”这些被称为朗诵家的人们相信“坚持大声朗读名家之作会使大脑变得敏捷睿智,并使口才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1816年1月,在斯普林菲尔德,朗诵家詹姆斯·默多克(James Murdoch)连续几个晚上举办莎翁、狄更斯及其他作家的作品朗诵会,林肯出席了莎士比亚的作品朗诵会,同时也可能参加了狄更斯的那场。类似的演讲活动,林肯很早就积极参与,自然是不会缺席的。他的演讲内容比较丰富,除了一些纯粹的政治话题外,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他最引人注目的一次演讲是1838年在年轻人的学园地,“那是有抱负的年轻人测试自己的修辞技巧和提高演讲能力的地方”,“无论朗诵或辩论,”一位作家已注意到,“林肯面临的听众早已适应了政治舞台的低俗侮辱或古典修辞的高雅表达。”虽然林肯在这次演讲中只引用了《新约全书》中的内容,并没有提及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但在当时盛行的修辞文风下,令林肯和当时的作为观众的朗诵家们欣赏和痴迷的,正是莎翁剧作中那些丰富的修辞技巧和智慧表述。P3-6
1939年,约翰·福德执导了电影《青年林肯》。在影片一开始,亚伯拉罕很不自信,传说中林肯的情人安·拉特利奇(Ann Rutledge)安慰他,“你是自学成才,读过诗歌、莎士比亚,现在又开始自学法律。”至少从20世纪初开始,以亚伯拉罕·林肯为题材的小说,无论是虚构还是半虚构的,莎士比亚都是其不可避免的话题。林肯引述和讨论莎士比亚,就像对一部作品的权威认证,这一特征可谓众人皆知,以至于它可以替代或掩盖一些无从考证或难以融入林肯形象的其他特点。许多有关莎士比亚的典故都是假想的,但它们几乎都来源于大量有关林肯传说的“档案”。戴尔·卡耐基在他写的具有历史性的传记《不为人知的林肯》(Lincoln,the Unknown)里,修饰了一下安的叙述,告诉读者,林肯“会在树下来回踱步,朗诵一段哈姆雷特对乐师的慷慨陈词,或是安东尼对着恺撒大帝遗体诵读的祭文”。一位小说家甚至还编写了林肯与怀孕的妻子玛丽的对话,他说:“如果是一个男孩,那我们就叫他威廉吧——以莎士比亚的名字命名。”一个可靠的、虚构出来的林肯,可以在他脱下礼帽的那一刻就脱口而出一小段《麦克白》《哈姆雷特》或者《恺撒大帝》,即使语境和语气不太准确。
约翰·德林克沃特在他1918年创作的戏剧《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中虚构了一段总统与国务秘书威廉·苏厄德(William Seward)之间不太可能发生的对话:
林肯:“人事沉浮……”苏厄德,你读莎士比亚吗?
苏厄德:莎士比亚?不!
林肯:哦!
且不说真正的苏厄德受过(而总统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肯定是知晓这典故的。据林肯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威廉·赫恩登(William Hemdon)说,林肯尤为喜欢朗诵这一段,所以苏厄德至少应该知道这句来自《恺撒大帝》。德林克沃特戏剧的另一片段中,约翰·海(John Hay)对林肯朗读《暴风雨》(The Tempest)中的台词,“我们的狂欢已经结束”直到“都环绕在睡梦之中”,对这一段的进一步阐述是1952年《一号演播室》(Studio One)中播映的,改编于《亚伯拉罕·林肯》的电视剧,这次是玛丽朗读,而林肯在旁默念。在电视剧的结尾,当林肯走向他生命终点的福特剧院时,随着背景音乐渐渐响起,画面聚焦在书架上莎士比亚作品《暴风雨》中的一页,林肯的画外音开始诵念,“我们都是梦中人,我们短促的一生,都环绕在睡梦之中”(台词稍有改动)。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林肯是否读过或者看过《暴风雨》,但莎士比亚的台词不可否认地给这部电视剧添加了一个感人的结尾。在一部更知名的戏剧、罗伯特·舍伍德(Robert SheI。wood)创作的《林肯在伊利诺伊州》(Abe Lincoln in Illinois)中,林肯并没有直接引用莎士比亚,但约书亚·斯皮德(Joshua Speed)形容他的朋友林肯时说:“他可以整个白天分轨、耕犁、讲笑话——晚上便会静静地坐着读《哈姆雷特》,幻想自己是那位忧郁的王子。”这种表达也许是诗意的需要,但也并非没有道理。
在其他描述林肯的诗歌和散文中,对莎士比亚的引用并不恰当,甚至令人费解。比如诗人德尔莫尔·施瓦茨,将林肯与哈姆雷特视为一体:他称林肯为“哈姆雷特式的人”,并说:
哦,他与哈姆雷特是如此相像,
从失败的生活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婚礼那天他不辞而别,
留了一封怯懦的信给他的新娘。
美国传记作家欧文·斯通在1954年的小说《爱是永恒的》中谈起林肯的对手斯蒂芬·道格拉斯(Stephen Douglas)的野心时评论说:“我只能想到《恺撒大帝》里的台词:‘他像一个巨人,跨越了这狭隘的世界;我们这些渺小的凡人,一个个在他硕大的两腿下行走,四处张望着,替自己寻找着那卑微的坟地。’”虽然林肯一定知道《恺撒大帝》,但这段引文用在高高瘦瘦的林肯对矮矮胖胖的道格拉斯身上,着实奇怪。戈尔·维达尔(Gore Vidal)在1984年的小说《林肯》(Lincoln)里很少引用莎士比亚的戏剧,但总统曾多次引用《麦克白》中的内容。在与埃德温·斯坦顿(Edwin Stanton)、伊莱休·沃什伯恩(Elihu Washbume)以及其他人谈起戏剧时,维达尔说:“我从来没有看过一个我真正喜欢的版本,当然并不是说我看过很多戏,很多种类。”前……莎士比亚的剧作,并间接提到莎士比亚,这在他与朋友、秘书、家人和其他拜访者的谈话里,在旁观者记录他们对林肯的印象的日记和信件里以及在后来的散文和回忆录里,星星点点存在着。另外,报纸和其他或多或少的“官方”文字对当时事件的描述或报告也证明了林肯对莎士比亚的兴趣及喜爱。在随后的章节里,我会尽量将可信的证据与神话分开,从而不影响我的中心论点,即林肯一生着迷莎士比亚的戏剧并参与了一些评论及有关活动。随后,我将分析林肯是如何接触到莎士比亚的,包括他可能拥有的或是在一生中可能接触到的戏剧版本,尤其是《哈姆雷特》和《麦克白》这两部建构林肯想象力的戏剧。我还追溯、查询了斯普林菲尔德的文艺场馆以及1861年前林肯到过的地方,包括新奥尔良和芝加哥;阐述了19世纪莎士比亚戏剧在美国上演的盛况以及从林肯的青年时期到总统任职期间他与戏剧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白宫的岁月,林肯遇到了美国戏剧发展的重大转型期。作为一个身在边境的年轻人,他鲜有机会或场合关注戏剧;而他当选总统后,美国各地的剧院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1863年夏末,林肯总统写信给演员詹姆斯·哈克特,透露了他对莎士比亚的热情;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他们间的友谊带给了他许多欢乐。哈克特是美国最受欢迎的喜剧演员之一,因长年出演莎剧中的约翰·福斯塔夫爵士(Sir JohnFalstaff)而闻名。林肯观看过几次哈克特饰演的福斯塔夫,哈克特也会不时访问白宫,与总统讨论莎士比亚。从哈克特的福斯塔夫开始,那个时代的林肯观看了各式各样由名角领衔主演的莎士比亚戏剧。这本书中描述了林肯曾看过由爱德温·布斯(Edwin Booth)、夏洛特·库什曼(Charlotte Cushman)、爱德温。福莱斯特(Edwin Forrest)以及其他著名演员表演的莎剧,对于陪同林肯一起去剧院或同在剧院看戏的人有关林肯的观察和评论的记录,我尤其感兴趣。正如一些人所说,比起观看演出,林肯可能更喜欢阅读莎剧,但同时他也喜欢用专业演员的诠释方式来审度自己对莎剧的理解。当然,他也阅读和欣赏其他作家,从诗人罗伯特·伯恩斯(Robert Burns)和拜伦勋爵(Lord Bvron)到讽刺作家彼得罗利姆·纳斯比(Petroleum V.Nasby)和阿蒂默斯.沃德(Artemus Ward),但林肯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世界里,为的是知识的丰富、情感的支持以及他在其他任何地方都得不到的完全放松。
当引用19世纪的文献时,我保留了原稿的拼写和标点,除非含义不明确,一般我不会指出明显的错误和异常。例如“莎士比亚”,在资料中有各种拼写方式(shakespeare,shakesPere,ShaksPere等),而我没有试图要规范其用法。
《林肯与莎士比亚(一个总统的戏剧人生)(精)》作者迈克尔·安德雷格通过切实的证据探究了林肯是如何接触莎士比亚的作品的,他读过哪些版本,在当上总统前他曾看过哪些戏剧。入主白宫后,林肯有机会见到美国最好的莎士比亚戏剧的演员。作者讲述了林肯与当时美国著名演员詹姆士·哈克特之间意想不到的关系,林肯在百忙之中多次抽空会见这位福斯塔夫的扮演者并与其讨论他想观看的莎翁戏剧应如何表演,哈克特的表演是林肯作为总统所喜欢的为数不多的版本之一。他写给哈克特的信表明了他对莎士比亚的热爱。本书作者同时记录了林肯大量去戏院看演出的经历,并重现了莎士比亚戏剧表演艺术家,如爱德华·布斯、夏洛特·库什曼、爱德温·福莱斯特等人在林肯看到们们时的情况。
如果说美国总统林肯与英国文豪莎士比亚性灵相通,你会相信么?
一个英国诗人,却有着政治家一样思维敏捷的头脑,他能言善辩,最终却能全身而退,然而他始终是位诗人;
一位美国政治家,但一直在寻求着诗人眼中的梦想世界。
不同时空,一位总统如何进行他的戏剧人生?迈克尔·安德雷格著的《林肯与莎士比亚(一个总统的戏剧人生)(精)》为你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