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誓言无声铸重器(黄旭华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艳明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是集中展现我国老科学家学术脉络和人生经历的人物传记丛书,具有客观、真实、全面、的特点。王艳明著的《誓言无声铸重器(黄旭华传)》为采集工程丛书中的一部,主要介绍我国“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黄旭华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核潜艇专家,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获得者之一。他参与完成了我国核潜艇研制工程,由于严格的保密制度,长期以来,黄旭华不能向亲友透露自己的实际工作,30年来他没有回过一次老家探望双亲。直到2013年,他的事迹逐渐“曝光”,亲友们才得知原委。面对亲人,面对事业,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默默无闻,寂然无名。

内容推荐

黄旭华是我国著名船舶专家、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王艳明著的《誓言无声铸重器(黄旭华传)》分为九章,章节按时间延展、以事件布局,章节间按照大小主题渐次叙述。整篇传记勉力做到事实准确、客观公允、描述流畅清晰。对有争议的问题则秉持孤证不立、客观陈述、不做结论性评价的原则。本书按以历史发展的逻辑,以朴素的笔触,勉力勾勒黄旭华学术成长的过程,努力刻画与展示一个为了祖国的安全与强大,孜孜以求、无私奉献、锐意创新的科学家形象。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韩启德

总序二 白春礼

总序三 周济

导言

第一章 族乡童趣

 新寮古村

 杏林之家

 仁义双亲

 九兄弟妹

 生日之谬

 志趣童年

第二章 辗转求学

 树基启蒙

 作矶开智

 风雨聿怀

 漂泊广益

 笃学桂林

 逐梦重庆

第三章 交大岁月

 生活学习

 “山茶社”的积极分子

 亲历“护校运动”

 参加“五四营火晚会”

 领导“大江歌咏团”与“晨社”

 加入地下党

 智斗敌特

 初恋之殇

 仓促毕业

第四章 十年磨一剑

 党校学习

 三易工作单位

 转让仿制学技术

 缘定李世英

第五章 天降大任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初识核潜艇

 艰难的开拓

 执着的坚守

第六章 力克重艰铸重器

 核潜艇工程重新上马

 水滴线型与常规线型之争

 七朵金花

 忍辱负重抓设计

 模型情结

 稳性设计与施工保障

 艘核潜艇下水

第七章 蛟龙入海

 “091”的定型服役

 取消锚装置

 开启“092”

 “尖端与常规”及“毒蛇”设计思想

 取消大陀螺

 “092”建造服役

 亲历深潜试验

 参与指挥“9182”潜地导弹发射试验

 协助指挥“9185”“9188”发射试验

第八章 誓言无悔

 荒岛人生

 无名·无求·无悔

 自我总结

 桑榆情怀

 鲜花前的淡定

第九章 和谐温馨之家

 “才艺”痴翁

 “三品”夫人

 “康乐”家庭

结语

附录 黄旭华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杏林之家

黄旭华祖父黄华昌,是一名武秀才,而且粗通医术。黄华昌育有三子,黄旭华父亲是黄华昌二儿子,名树穀,号育黎,清光绪十九年(1892)农历十月初一生于揭阳县新寮村。

黄树穀年轻时就读于揭西五经富道济中学,黄旭华的母亲曾慎其也在当地的五育女校读书。黄旭华的外祖父是当地有名望的医生,黄树穀遵岳父之命中学毕业后即与曾慎其完婚,随即夫妻一起进入汕头教会所办福音医院跟随英国医生研习医术。黄树穀专修内科,曾慎其主习妇产科。1919年,夫妻二人毕业后正式移居汕尾,一起在汕尾福音医院从事医疗服务。1920年,夫妻俩在海丰县捷胜镇开办“黄育黎医务所”,在那里他们生下了黄旭华的大哥黄绍忠。1921年,黄树穀夫妇又将医务所迁至田墘镇,并增开了“育黎药房”。在田墘,黄树穀夫妇陆续生下黄旭华院士等六子二女,并在此终老一生。

黄树穀先生与夫人新中国成立前主要从事医务,开办医务所,经营“育黎药房”。夫妻二人悬壶济世、仁慈博爱,在当地渐渐具有了较高声望。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诊所和药房加入了联合诊所和当地的卫生院。黄旭华在1945年投考和就读上海交通大学时,学生登记表中填写的通讯地址即是“广东海丰田墘育黎药房”。

据黄旭华回忆,当时他们家还有块薄地,一般用来种植花生和番薯,番薯当时是他们家人的主要粮食,黄院士笑称他是吃番薯长大的。收获的花生则在自己家的作坊中榨成花生油,然后偷偷用帆船走私到香港去卖,这样能够获得尽可能丰厚一点的收入。据史料记载,由于海丰临海,距离香港不远,新中国成立前走私农产品去香港售卖是当地人的重要生活来源。

行医、种植而外,黄树穀先生还利用行医卖药积累的一点家资兼营商贸。首先是在香港开办米铺。1927年,黄树穀到香港油麻地先独资、后合资分别开办了“广和兴”、“广裕兴”两间米铺,常年请人打理,专门售卖暹罗(今泰国)大米。其次是往来香港与海丰之间走私贩运粮油及一些日用品。第三是经营盐田。行医经商赚了一些钱之后,黄树穀于1938年盖起了一幢二层半的楼房,这样不仅能够满足一大家子人居住,医务所和药房也不再租用别人的房子。但是,经商也给黄树穀先生带来一个终身遗感。在一次米店跺大米堆时,黄树穀自高高的米墩上不小心摔下来,治疗不善落下了终身的不时的剧烈疼痛,为了缓解和麻醉痛楚,黄先生甚至偶尔吸食鸦片。

黄树穀先生及夫人行医、种植、经商,也算薄有资产。但黄树穀夫妻二人行善济世、乐善好施、兴资办学、热衷公益,因此一家人生活简朴,生活水准和当地一般人家基本一致。然而,即便如此,黄树穀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仍然被划定为工商业兼地主的成分,其妻子也因此而饱受磨难。  自祖父黄华昌起,经过黄采岩、黄树穀两兄弟的努力,黄家行医在当地就博得了较高的地位,黄家也俨然成为海丰田墘一带有名望的杏林之家,黄家的长辈也就希望子女继承传统。据黄旭华回忆,黄树穀夫妇自小就希望黄旭华学习医术,将来成为一名好医生。而黄旭华院士本人耳濡目染,打小也是希望自己将来成为一名像母亲曾慎其女士一样的好医生。

仁义双亲

黄旭华院士父母亲不仅具有作为医生和商人所应有的基本职业道德,更重要的是在行医问药、经营处世中所体现的大仁大义。在汕尾市海丰田墘镇,至今仍传颂着黄树穀先生和曾慎其女士诸多仁义之举。

黄树穀先生具有朴实的爱国情感和刚毅勇敢的客家传统。日寇侵入海丰田墘后,基于他在当地的声望和影响,希望他能帮助日本人做事,出任维持会长一类的角色,黄树穀一口回绝。日寇小军官把黄树穀一脚踢翻在地,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并以家人胁迫,可他还是不答应,回答说就算被杀也决不做日本人的走狗。曾慎其见孩子们被吓得蜷缩在墙角,急中生智上楼拿了一叠钱币塞给领路的汉奸,汉奸见钱眼开,与小军官嘀咕一阵子后才恶狠狠的离开。

P9-11

序言

在核潜艇领域,我国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研究、设计、试验、制造、测试的核潜艇产业体系,而且装备了一支具有极高战略威慑力的、成梯次配备的、已近实现战备巡逻的核潜艇部队。回顾我国核潜艇的发展历程,人们自然会想起以黄旭华为代表的五位两院院士及无数第一代核潜艇研制人员的皓首穷经、筚路蓝缕、无私奉献,正是他们所铸就的国之重器使我国彻底摆脱了超级大国的核讹诈,更使我们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而今,由黄旭华院士等人所开创的核潜艇工程以令世人震撼的力量,继续承载着捍卫“中国梦”的伟大重任。

黄旭华是我国著名船舶专家、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1924年2月24日,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田墘镇,原籍广东省揭阳县。1949年,他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先后从事过民用船舶和军用舰艇的研究设计工作。1958年,黄旭华开始参与并领导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究设计工作,先后出任第一代核潜艇副总设计师、第二任总设计师,历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及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党委书记。黄旭华先后于1978年获伞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防科工委二等奖,1986年被授予船舶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198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他参与完成的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导弹核潜艇研制获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黄旭华出生于以医为主、兼理农商之家,正直、勇敢、仁厚、坚毅的父母自小给予了他良好的道德与文化的熏陶。在历经了树基小学、作矶小学、聿怀中学、广益中学、桂林中学、教育部特设大学先修班的坎坷求学历程之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当时著名的国立交通大学,系统学习造船专业理论与技术,以期实现“科学强国”的报国理想。同期在地下党的培养下,历经风雨的洗礼成长为一名坚强的共产党员。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党校系统培训学习,黄旭华在政治思想上逐步成熟。经过苏联军事舰船的转让仿制的锤炼,黄旭华在专业技术上也崭露头角。1958年,黄旭华因为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术精湛,成为开启“09”工程的最初29位专业技术人员之一,从此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在核潜艇的研制过程中,黄旭华秉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核潜艇精神,倡导以常规技术系统集成的科学理念,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一系列的技术突破与创新,先后设计完成了我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弹道导弹核潜艇,实现了毛泽东主席的“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宏伟誓言。与美苏第一代核潜艇相比,我国一代两型核潜艇的大部分技、战术性能都实现了超越,这不仅使我国拥有了一支新型的战略核力量,而且为我国后续核潜艇的技术突破与性能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科协、湖北省科协的指导下,在中船重工有关部门的配合下,2013年,黄旭华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启动。采集工作由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档案与信息管理专业王艳明教授负责组织与实施,采集小组依据传主的专业背景、学术成长道路、资料采集特点和技术要求,由档案管理、史料研究、新闻媒体、造船技术等多专业人员组成。依据工作任务的特点与性质,采集小组进行合理分工,分为口述访谈组、实物采集组、资料整编组、传记撰写组和工作协调组。按照采集工程的要求与部署,采集小组制定了详细的采集工作计划、人物访谈方案、实物采集计划、数字化处理规则、传记撰写方案,各小组成员本着对传主负责、对国家负责的态度,齐心协力、密切配合,严格按照采集工作规定的时间节点和工作要求,认真实施着各阶段的采集计划与任务。

黄旭华院士学术成长资料的采集工作采取“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的逻辑架构进行。在时间轴上,努力做到系统地还原黄旭华的人生轨迹;在事件轴上,力图达成完整地再现黄旭华的学术事迹。按照采集工程的要求,采集小组对黄旭华学术成长资料的采集主要围绕两个方面重点实施,一是采取面对面的方式对有关当事人进行直接访谈,包括对黄旭华院士本人及其同事、亲属进行访谈,获取关于院士一生各方面的直接回忆资料;二是对各种历史资料广泛收集,包括院士一生积累下来的各种实物、手稿、照片、论文、相关技术资料、学术报告等,包括来自其他各方的书籍、照片、档案、报纸、音视频资料等。

一年多来,访谈小组严格遵守国防工办、719所规定的保密要求,签署并执行保密协议,克服黄旭华工作繁忙的困难,见缝插针,先后对黄旭华院士进行了8次总时长为1020分钟的直接访谈,每次访谈均在2个小时以上。此外,依据黄旭华的人生轨迹和工作经历,报请719所审批后,访谈小组在719所保密人员的监督下,对张金麟院士、宋学斌总师、李世英女士、张卫老师夫妇等8位黄旭华的亲属、同事进行了7次总计648分钟的间接访谈。其中黄旭华的弟弟黄绍赞书面回答了采集小组提出的问题。

除访谈工作外,采集小组遵照保密协议,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收集到了大量的关于黄旭华院士的档案、照片、手稿、部分学术成果、书籍、报纸、音视频、实物等十三类资料,基本覆盖了黄旭华院士一生的主要经历及学术成长过程,其主要的学术成就得以完整呈现。当然,还有许多极其珍贵的、反映黄旭华院士最核心学术贡献的设计图纸、计算材料、试验记录、工作手册、工作笔记、技术照片、部分非公开出版的内部资料由于高度涉密,甚至许多图纸和资料名称都不得有半点泄露,采集小组无法采集。在允许采集的资料当中,有一部分进行了脱密处理。  按照采集工程的要求,采集小组对所有资料进行了系统的订正、分类、整理、著录、标引、组卷,对大部分资料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形成了“黄旭华学术资料总清单”、“黄旭华学术资料实物清单”、“黄旭华学术资料原件清单”,以满足保管及利用的需要。在此基础上,采集小组对全部资料进行了系统的组织与研究,编制了《黄旭华年表》,并以年表为脉络,编辑了《黄旭华学术资料长编》,从而使采集而来的黄旭华学术资料井然有序,以利于将来的科学研究与深度开发。

采集小组所做的最后一项工作就是按照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规定,撰写黄旭华院士的传记。依据传记的写作特点,考虑采集工程的主旨意义,分析黄旭华成长的时代背景与成长轨迹,采集小组明确了传记的如下写作思路。第一,完整而有序地反映传主从童年到当前的人生历程;第二,重点还原传主曲折求学、地下党生涯和核潜艇研制等核心事件及其历史进程;第三,力图理清传主人生转折、学术成长、科学成就的思想背景、因果关联与历史经纬;第四,尽可能准确铺陈传主的科学成就,客观评价其科学地位与历史贡献。

黄旭华传记分为九章,章节按时间延展、以事件布局,章节间按照大小主题渐次叙述。整篇传记勉力做到事实准确、客观公允、描述流畅清晰。对有争议的问题则秉持孤证不立、客观陈述、不做结论性评价的原则。

首章展示的是黄旭华的家庭背景与童年生活。本章重点介绍黄旭华父母亲的道德修养、文化背景、职业操守及性格禀赋,以此追索黄旭华精神品德之源。此外,对于媒体广泛传播的生日进行了求证,从而还原其人生的真实起点。

次章主要叙述黄旭华曲折的求学过程及人生目标的转变。黄旭华的求学生涯戏剧而曲折,期间充满艰辛。本章不单是重走其求学之路,更重要的是在描述与展示黄旭华知识的收获、优秀教师对他的影响、动荡时局对其心灵的洗礼,最终揭示其人生目标转变的根本原因。

国立交通大学的学习生活及革命斗争是黄旭华人生的第一个高潮。在这里,黄旭华夯实了学术成长的起点,又实现从一名普通的学生到一个坚强的革命者的华丽蜕变。在第三章中,笔者力图首先铺叙黄旭华的专业学习情况,介绍交通大学以辛一心为代表的船舶制造先驱们对黄旭华专业思想的培育,定位其学术成长的原点。同时,以时间为序,渐次展开黄旭华参加“山茶社”等进步学生社团及所开展的学生运动的画卷,还原其波谲云诡、惊心动魄的革命斗争过程,并尝试追溯其参加地下党的思想变化,发掘其献身核潜艇事业的精神基础。

第四章主要介绍黄旭华交通大学毕业后直至参加“09”工程十年间的工作经历。该章看似为一个过渡性章节,实则描述了黄旭华的思想观念成熟、专业技能提升的磨炼过程,暗示了黄旭华之所以取得重大科学成就的思想及专业技术渊源。从学术成长的规律与轨迹看,这十年不是过渡,而是思想成熟与专业技能蓄积的必要环节,笔者也因此将其命名为“十年磨一剑”。

加入“09”工程不仅是黄旭华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时代给予他的重大机遇。第五章首先介绍了我国核潜艇研制的时代背景及缘起,尔后描述了黄旭华加入“09”工程的过程,介绍他为核潜艇研制所做的主要的开拓性工作,最后叙述了核潜艇工程下马的经过,并分析下马的原因。

第六、七两章则以我国一代两型核潜艇的研制历史为坐标,逐一介绍核潜艇研制的重要历史节点及黄旭华在其中所承担的任务。这段时间也是黄旭华学术成长的成熟期和收获期,其一生的主要学术思想及其专业成就都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这两章逐一回顾黄旭华在核潜艇研制中亲历的重大事件,再现了其学术成熟的脉络,分析他的创新思想、技术突破及其科学精神。

第八章是对黄旭华的科学贡献及其人生追求的总结,同时展示其退居二线后对核潜艇发展的忠贞情怀,其中重点对以黄旭华为代表的第一代核潜艇人所铸造的核潜艇精神的形成及其本质特征进行了剖析。

第九章是关于黄旭华和谐的家庭与幸福的生活的,反映了其家人对其事业坚定的支持与理解。本章对他的夫人李世英进行了重点介绍,突出反映她的品德、品质与品位。李世英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黄旭华,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人生,提升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诠释了其作为知识女性的另外一种成功。

本书按以历史发展的逻辑,以朴素的笔触,勉力勾勒黄旭华学术成长的过程,努力刻画与展示一个为了祖国的安全与强大,孜孜以求、无私奉献、锐意创新的科学家形象。

后记

撰写黄旭华院士的传记,于我而言,委实是一件既惴惴不安、又刺激兴奋的、且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之所以惴惴不安,因忧虑本人力有不逮。我是理工出身,现在的研究领域是档案与信息管理,而学术传记属史学领域,三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假使不是因为采集工程的要求,我是断然没这个胆量的。

黄旭华院士是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开创者这一,为我国核潜艇的设计建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吾唯恐难详其思想精髓、毕世奇功;黄旭华院士精神矍铄、学者风范、才艺兼具,余害怕难尽其道德风骨、人格魅力。当我得知黄旭华院士迄今尚没有一本传记、且婉拒过多位名笔给他撰写传记的请求时,私下里更是汗流浃背。故此,自开笔以来,一直小心翼翼、字斟旬酌、夙夜匪懈。

然而,让我所料未及的是,当我告知黄旭华院士我将遵照采集工程之规定给他写一本传记,并坦言我的诸多顾虑之后,黄院士不仅欣然同意,而且以他们当年研制核潜艇的艰难为例,鼓励我大胆试笔,并就传记的标题与写法等与我交换意见。黄旭华院士这种胸襟让我又一次油然而生敬意,也体会到他老人家对我的提携和信任,这多少让我涌起了一份信心。

之所以刺激兴奋,则是因为机会确实难得。从读书识字伊始,虽不敢说酷爱文学,但迄今对小说、散文也常手不释卷,对名人传记亦偶有翻阅,对“五四”以来那种半文半白的文学体裁尤其钟爱。读书时作文一向得老师鼓励,高考虽报考理科,但语文成绩却胜过数理化甚多。青涩时期,曾经向隅而作三二篇小小说,然惧他人啐骂不自量力,故唯在被窝里孤芳自赏,之后便偃旗息鼓,那点文学野心也就此尘封于记忆之中。很是感谢中国科协发起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让我机缘巧合地得到了黄旭华院士的资料采集项目,并让我濒于窒息的野心开始苏醒了,至少,我可以在黄旭华院士鼓励之下,堂而皇之地撰写“文学作品”了。

甲午年惊蛰日,出于对采集工程这一重大文化项目的慎重、出于对黄旭华院士的崇敬、出于对我那份极具私意的野心的拔苗助长,我整理好采集而来的资料及参考书,打开电脑、压匀呼吸,凝重的敲下了《誓言无声铸重器:黄旭华传》。

本传记的写作纯粹是按照历史发展的逻辑进行铺叙,既没有名人哲理的恣意修饰,也没有科技史理论的丰厚铺垫。笔者自知能力所限,仅能对黄旭华院士的人生旅程及重要事件予以白描,如能做到黄旭华院士资料集成,并为其他研究者提供薪柴,我便心满意足了。在行文之中,不免对黄旭华院士的品质及成就持有笔者个人的些许观点或者赞美,也是发自肺腑之论。

这本传记的写作及其进度与黄旭华院士的资料采集状况及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资料的采集与传记的撰写过程中,许多人给了我热情的帮助。从书名的确定、体例的安排,到资料的整理与考证、照片的选用,甚至文本的审校、遣词造句在各方面,我都收获丰硕。

首先我要表达对传主黄旭华院士及其夫人李世英的感恩之情,他们不仅给我的写作给予鼓励,同时尽可能提供各种资料与线索。尤其是黄旭华院士,他的工作依然忙碌,社会工作总是安排的满满当当,但对于我们的访谈要求从不推辞,见缝插针,回答我们的问题,有时甚至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我们提供资料。在传记的写作过程中,黄院士多次告诫笔者,核潜艇事业是一代人的功劳,要少写他个人,更不要拔高他的贡献。诚恳谦逊之情溢于言表。

黄旭华院士的亲人中,他的大女婿张卫先生及大女儿黄燕妮女士为我们的访谈及资料采集提供了必要的帮助,我在此谢谢这对贤伉俪。黄旭华院士年近八旬的弟弟黄绍赞先生很是让我感动。由于路途遥远,往来不便,加上先生的客家口音,沟通起来有些障碍。他竟按照我们的访谈提纲所列的问题,一一作答,写成了厚厚的一叠回忆录,并快递给我们。当我拿到那份回忆录时,觉得异常的沉重,激动万分,感慨良多。我谨在此代表我们采集小组对黄绍赞老先生鞠躬致敬。

其次,我要真诚的感谢张金麟院士、宋学斌总师及钱凌白高工、尤庆文高工,他们在核潜艇的研制过程中与黄旭华院士数十年风雨同舟,对黄旭华院士的行为、事迹、贡献、人品了如指掌。他们不辞辛苦,不仅欣然接受我们的访谈,而且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与信息。同时,我还要对719所的彭明民、黄秀梅、刘军青、鄢松权等同志表示由衷的谢忱。由于黄旭华院士所在的719所是高度保密的单位,我们的每一次出入及访谈都要履行诸多的手续,他们不仅每一次不厌其烦支持我们的访谈,并且在保密许可的情况下,尽一切可能给我们提供所需的资料与信息。设若没有他们的理解、支持与帮助,人物访谈和资料采集工作不可能进行得这样顺利。

其三,必须感谢采集工程领导小组的王春法、张藜、樊洪业、吕瑞花、罗兴波等同志,他们在项目中评时对传记的写作方案提出了诸多中肯建议。尤其要感谢王春法同志,他对笔者中评方案中传记的标题范式及行文方法所指出问题,果然在我的写作过程中发生了,事实印证了他判断的正确性,让我当时的不以为然,转变为羞愧且诚挚的敬意。

其四,我要感谢在传记中所引用的文献、照片和参考资料的作者们,是他们的劳动让我的写作有了丰富的资料基础。尤其是祖慰及杨连新两位先生,他们的作品《赫赫而无名的人生》及《见证中国核潜艇》是我写作案头上最为重要的资料,本人亦在此对两位先生及其大作致以谢意。

此外,中国科协宣调部的沈林芑同志、张利洁同志,采集工程办公室的张藜同志、罗兴波同志、刘洋同志,湖北省科协的马贵兵同志、王汉祥同志、邓腾同志,武汉市科协的杜循刚同志,湖北电视台的康耀方同志,武汉教育电视台的黄阳同志、刘保哲同志,武汉市城建档案馆的张凯同志、刘元海同志,广东揭阳电视台的洪诗荣先生,广东揭阳日报的陈育同志、林宝凤同志、林碧鸿同志,他们分别在项目组织、资料采集、人物访谈和传记写作中,对采集小组及笔者提供过指导、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感谢。

采集工程馆藏基地的李志东、杨璐露、王彦煜、高天平四位老师对移交进馆资料进行了仔细的核对、校正和验收,在此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我的同事覃兆刿教授也对本传记的写作给与了一些有益的建议,让我受益良多,谢谢他的帮助。

当然,我也必须谢谢我的五名研究生,他们分别是杨艺、汤润雪、李觅、王庆悦、林青,一年多来,他们为该项目各项工作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尤其是杨艺同学,她承担了从采集计划与方案的制定、访谈提纲的编制、人物访谈的实施、资料线索的查询与采集、访谈录音的整理、资料的分类与著录、全部资料的整理与装盒、各类清单的编目与核对、各类资料的打印及装订等大部分工作,并独立完成了传主年表的撰写、资料长编的编制、传记照片的选择、传记文本的审校等工作,还协助笔者准备中评、终评的评审资料及PPT演示文稿的制作等事宜,并对每一个工作环节都仔细而认真的掌控,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汗水,为师在此由衷且诚恳地对她说一声:谢谢!辛苦了。

最后,感谢所有关心、支持本项目的人!

王艳明

2014年04月18日于武昌沙湖琴园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9: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