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曾瑜主编的《走出象牙塔文传竞赛之星/中国梦引领下的大学生创新教育系列丛书》是文传学院师生集思广益,共同策划的结晶,我们集聚一部分有一定写作功底的在校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对已经毕业的文科人才进行追踪报道,了解他们毕业之后的生活轨迹,追踪他们在就业道路上的成长历程,以此来检验我们教学的成果。希望该书的出版能激励更多的文传学子积极参与到科研竞赛中。
| 书名 | 走出象牙塔文传竞赛之星/中国梦引领下的大学生创新教育系列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曾瑜主编 |
| 出版社 | 天津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曾瑜主编的《走出象牙塔文传竞赛之星/中国梦引领下的大学生创新教育系列丛书》是文传学院师生集思广益,共同策划的结晶,我们集聚一部分有一定写作功底的在校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对已经毕业的文科人才进行追踪报道,了解他们毕业之后的生活轨迹,追踪他们在就业道路上的成长历程,以此来检验我们教学的成果。希望该书的出版能激励更多的文传学子积极参与到科研竞赛中。 内容推荐 由曾瑜主编的《走出象牙塔文传竞赛之星/中国梦引领下的大学生创新教育系列丛书》讲述了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通过特色培养,培养出了一大批在校外获奖的优秀校友,他们代表着锦城学子、文传学子的拼搏与进取精神,代表着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培养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文学与传媒系培养的“技术型文科人才”已被社会认可,是学院特色培养的践行者。 目录 普罗米修斯的影子 ——访2005级广告学专业校友李开硕 执笔:2014级广告学专业肖子聿 万里星空.只作最亮的那颗 ——访2006级对外汉语专业校友刘诗妍 执笔: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李宏霄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访2006级广告学专业校友张珍祯 执笔: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李宏霄 心有清泉,志四方 ——访2006级对外汉语专业校友刘林林 执笔: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罗敏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访2006级新闻学专业校友章子轩 执笔:2013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陈琪 钢铸利剑;天分加努力等于成功 ——访2007级对外汉语专业校友何雪莲 执笔:2014级行政管理专业尼玛次仁 何来负己,睿利前行 ——访200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友何睿 执笔: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罗敏 迎着阳光,努力生长 ——访2008级广告学专业校友周桃 执笔: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左思艳 乐声灯影里的寂寞与精彩 ——访2009级行政管理专业校友杨适存 执笔:2014级行政管理专业尼玛次仁 何处觅林杉 ——访2010级广告学专业校友向小林杉 执笔:2014级广告学专业肖子聿 谦卑,是成功的捷径 ——访2010级对外汉语专业校友李东来 执笔:2013级行政管理专业李静芝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访2010级行政管理专业校友任娟 执笔:2014级新闻学专业余洋 努力,是成功的另一个名字 ——访2011级新闻学专业校友吴悠 执笔:2014级行政管理专业何宣蓉 热爱与坚持=梦想 ——访2011级新闻学专业校友江威 执笔:2014级行政管理专业何宣蓉 尊崇本心,坚持自我 ——访2011级广告学专业校友何刚 执笔:20]4级广告学专业张罗兰 人生苦短,何必委屈 ——访2011级广告学专业校友张鑫 执笔: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左思艳 最怕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访201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友肖潜丽 执笔:2013级行政管理专业李静芝 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 ——访2011级汉语言专业校友龙甜 执笔:2014级新闻学专业朱艺 追梦赤子心 ——访2012级行政管理专业校友骆世豪 执笔:2014级新闻学专业余洋 试读章节 我初次看到李开硕这个名字是在我的课程表里。他是我们的广告摄影课教师和《零摄影》电子杂志的指导老师。一学期相处下来,李开硕对他之前的“成就”只字未提,我们云里雾里,不知他的生庚八字,来自何山何寺。以至于现在当我面对眼前这个名字时,仍是觉得那么亲近而又那么遥远。 在文学与传媒学院主任毛建华教授口中,开硕老师是一位朴素踏实,工作认真而不张扬的“干将”。借用李开硕夫人的一句话说:“第一眼见他,着实觉得‘普通’,在人群中,你并不能一眼就认得出来。” 李开硕,男性,四川德阳人,身高1。72米,已届而立之年的他,虽已全然褪去了少年的身姿,却保持着奕奕神采。 然而他不仅是这样一个低调笃实、和蔼谦逊的授业者,还是一个励精图治、充满斗志的拓荒者。 荒野觅前路,他是一位开路者 2005年8月,李开硕收到了那封来之不易的录取通知书。这已是他第二次参加高考,无论结果如何,这一次是自己的选择。,高中三年,在父母整日灌输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下,他被迫选择了理科,但他却心心念念从没有放下学文的想法。他喜欢《边城》里那座叫“茶峒”的小城,想去看看白塔边住着的老人、女孩和黄狗;他喜欢余光中笔下的风铃、邮票和钟乳石,他艳羡三毛脚下的海浪、沙滩和那一轮古典的弯月。相比于文海里的大干世界,物理化学的公式是那么苍白淡寡。第一年高考失利,对多数人而言,这样的打击可能会让人一蹶不振,但对李开硕来说却是一次契机,一次将改变他人生走向的机遇。他大胆决定“转文”。一年毫无基础的复读生活无比艰辛,但却让他感到满足。18年来,命运的航舵第一次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他选择了自己想要的未来。 金色的九月,广袤的原野一片片金黄色的稻子笑弯了腰。李开硕提着行李,从德阳老家赶来,站在锦城学院的门口。巨大的卡车从他身后飞驰而过,时不时发出哐啷哐啷的巨响和刺耳的鸣笛声,就这样李开硕踏上一条未知的道路。我问他看见草创初期的学校时是什么感觉,有没有后悔。他说:“我从来就没有后悔过。”是啊,那时的锦城既没有操场跑道,又没有图书馆,甚至就连2005级的开学典礼都是在巴掌大的篮球场举行的。他说:“其实那时也没觉得有多么简陋,越是在什么都没有的环境里,越能迫使自己拓荒。” 大约是开学初第三周,学院号召学生要广泛开展“三练三创”活动。毛建华主任结合文传系专业实际提出创建学生模拟广告公司,李开硕毫不犹豫地加入了首创团队。结合自身广告专业的特点,李开硕决定组建团队,建立一家学生全权经营的校内广告公司,并命名为I)MI’,寓意是DoMorenings。刚开始接触广告的李开硕,对广告公司的内部运作、部门分管甚至基本业务都并不清楚。只能是一切从零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几个年轻人想尽各种办法来搭建DMT框架,要么假装谈业务和广告店里的工作人员或老板长谈,打探广告公司里的分工,要么下课后拦着来自川大的兼职老师详细询问,要么与辅导员、指导老师讨论运作方式与操作流程。 就这样,一年的框架构建初有成效。2006级新生入学的时候,DMT已作为第一家成功创建的模拟公司开始了招新,公司很快便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逐渐壮大起来。从那时起,李开硕就在模拟公司里担任着负责人的角色。学弟学妹们说:“学长李开硕成熟稳重,侃侃而谈,有着独当一面的能力。”当我问到学弟学妹对他还有什么评价时,他笑了笑,说:“刚进人大学,其实我李开硕是一个挺不善言辞的人,一碰到陌生人,就心慌。 P2-3 序言 “以赛促学”一直是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为学生进行增值培养的指导思想之一。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注重学生参加科研竞赛,建立了竞赛指导中心,每年指导学生参加校外竞赛且获奖丰富。在文传系已有的8届毕业生中,已经涌现了一大批竞赛高手。文传系把他们的故事用文字记录下来,希望以此来激励更多的文传学子积极参与到科研竞赛中。 全系师生集思广益,共同策划了这次追访项目,我们集聚一部分有一定写作功底的在校生,通过老师的指导,对已经毕业的优秀校友进行追踪报道,了解他们毕业之后的生活轨迹,追踪他们在毕业后的道路上的成长历程,以此来检验我们教学的成果。 本书讲述了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通过特色培养,培养出了一大批在校外获奖的优秀校友,他们代表着锦城学子、文传学子的拼搏与进取精神,代表着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培养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文学与传媒系培养的“技术型文科人才”已被社会认可,是学院特色培养的践行者。优秀校友们的故事与经历也在影响采访的同学,他们开始思考大学的意义,思考毕业的去向,考虑在校读书期间更多地参与到科研竞赛中。 这些毕业生中,最早的已离开学校八年,在毕业的这些年中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成长与蜕变,如今身在何处?职于何位?我们都会跟踪访谈。书中包括了我系2005级至2012级毕业生在毕业后的发展状况和校内外的经历,记录了他们走出象牙塔之后的成长轨迹和心路历程以及他们心中、眼中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十一年。从文集中会看到一幕幕充满欢笑的校园生活场景,一段段温馨感人的同窗故事,一个个求学成长记。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每年就业率均在98%以上,“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2016年,学院将送走2013级(2017届)的毕业生,谨以此书献给文传系校友们,这既是对他们求学之路的见证,也是对文传学子们的激励! 后记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是一所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经世致用”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大学。我们敬爱的邹校长曾提出“比赛不重要,重要的是跟谁站在一起”。为了成功地“走出去”在指导的路上不断完善和创新。 为深入贯彻落实学校培养提高文科学生的写作能力、创意能力、技术能力等核心竞争力,为促进学生实现与业界的无缝对接、提高自主创业能力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增强以赛促学效果,文学与传媒学院成立了竞赛指导中心。 自2009年9月起,文学与传媒系学生科便着手搜集学生各类竞赛获奖情况,记录这一批竞赛获奖校友,为了把他们的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传达给将来的学弟学妹们,文传系于2016年2月正式启动《走出象牙塔一竞赛之星》一书的编撰工作,本书选取了文传系极具代表性的各类竞赛达人24人,由我系写作能力优异的12名在校生担任记者,对这24名优秀校友进行跟踪采访,历时十个月最终完成了24篇采访稿。在统稿阶段,曾瑜老师编辑8篇并完成了全书目录的编排、封面设计、印刷出版的相关组织衔接工作,同时起草《序》、修改《后记》。陈家川老师编辑8篇并起草《后记》。姚茜老师编辑8篇。 经过十个月的努力,《走出象牙塔竞赛学霸》在多次修改、校对后终于面世。成书之际,我们对于采写、编辑、校稿、印刷、出版等在这本书问世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的诸多朋友和校友,表示由衷的感谢! 特别要感谢天津大学出版社西南分社社长、首席策划编辑崔成山先生,在崔先生的鼎力支持下,本书作为高等院校考研指导教材如期出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