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幸福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临别赠言或新年问候也都是在彼此祝福。如果要问什么是幸福,有几个人就可能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想找一个统一的答案真的很难。这其实正说明幸福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一样,每个人的幸福都打上了各自不同的人生烙印。
但是如果对幸福没有比较明确的界定,就很难确定我们的人生目标,也很难评判我们是否幸福。
什么是幸福?抛开其他认知角度,从共同的内心体验上,我认为幸福带给人的是积极愉快的体验,也就是内心的和谐和身心圆满的状态,进而人能够沉浸其中而忘记周围的一切。这类似于心理学家马斯洛描述的高峰体验。即使用再瑰丽、华美的语言,也无法向别人说清,这取决于每个人的体验和自身的感悟能力。为具体说明幸福的内涵,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从愉悦的体验来说,幸福取决于人的需要是否被满足。需要被满足了就获得了幸福,不过一定是满足自己内心所产生的需要,而不是别人给予你的。这又引出另一个重要问题,你内心的需要究竟是什么?我们很多人,是在被别人夸奖的环境中长大的,为了获得心目中重要人物的褒奖,往往忽视了自我的需求。还有一些追求完美的人,为了面子和自尊,盲目攀比,取悦他人。显然,他们的需要就是获得优越感。这两类人都是不断地追求幸福,但他们抱怨、妒忌、紧张和不安,始终与幸福擦肩而过,这些人往往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或什么都想得到。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发展划分为五个层次,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主导需要不同。所以,不同年龄段的个体,他们的幸福观也是不同的。这就是为什么亲子之间容易出现矛盾和冲突,有很难逾越的“代沟”。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幸福就必须站在孩子的位置,满足他的内心需要。
不同时代的生活主旋律不同,每个时代的幸福观也有差别。人的需要很难超越他所处的年龄和社会时代。
从内心和谐的状态而言,幸福是人的观念和行为的一致,尤其是人的各种观念是逻辑一致而没有冲突的。也就是说,人对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看法具有同一性,认同自己并悦纳自己。其实,这些说法本质上都强调人是一个整体,内外统一、身心一致。这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的精髓:追求和谐一致。处于这种和谐境况的个体,内心似一泓清水,清澈见底;如乳臭未干的孩童,心地纯真,敢哭敢笑,常常眼泪还未擦干已露出笑容。人常说:小时候的幸福是单纯的,长大后的单纯亦是幸福的。这些人活得轻松,内外一致,一切都是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他们活在当下,聚精会神,言行一致,身心浑然一体。
这是一种幸福,不过孩子不知道自己表现出的这种状态,在成人眼里叫幸福。这正应了一句话:幸福的人并不追求幸福,一直追求幸福的人可能是内心极度缺乏幸福的人。
从幸福是身心圆满的状态看,幸福不仅是内心一致、和谐,而且是身心活在当下自我的世界中。也就是说,身心处于忘我的境界,它是一种身心整合在一起的状态,这种状态能让人感觉到心的跳动和呼吸的急促,然而内心却很平静,仿佛能听到心灵的天籁之声。此刻,它可能失去了自我,身不由己,好像平常写不出几句话的笔,刹那间像汩汩泉水一样,冒出来,涌到笔尖……(P2-4)
后记:在旅行中成长
人生是一个漫长的旅行,从出生到离开这个世界,我们经历了旅途的风风雨雨。临死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人生旅程作一个总结和感言:刻骨铭心的是什么?最痛苦、最快乐的是什么?最遗憾、最内疚的是什么?人生最精辟的箴言又是什么?如果有来世,下辈子该如何生活、奋斗?这离别的遗言,是最真诚的表白,不仅撼山动地,而且闪耀着大彻大悟的光华。因为这是活了一辈子才顿悟的道理,所以让聆听的人难以忘怀。毋庸置疑,遇到这样的场合不多,只有最亲密的人,才有机会与临终的人话别。这似生命旅行的结束,岁月如歌,我们都会一步一步走到生命的终点。
在漫长的一生中,我们少不了外出,会感受不同的文化或氛围,遇到不同的人。野外踏青、走亲访友、出差办事、求学、工作,这些也都是旅行。不管怎样,离开家,也许漂得近,也许会泊得很远,不过,我们总是要回家的。这期间你会经历异样的人生,感悟不同的故事。因为生命是神奇的,能遇上什么事、什么人,听到什么样的故事,这些都是很难预料的。如果你躲在家里,是不会有这样的恩惠降临的,无论你有多么丰富的想象,也有你想不到的世间百态。而且,亲身经历的与闭着眼睛想象的场景,对人内心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这就是亲历的事件总能打动人,让人经久不忘的原因。亲历的旅行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人生,也延长了我们的生命。由此,旅行是一步步的心灵疗愈,那些坎坷的经历和感动的事,都是滋养我们心灵成长的良药。相比而言,旅行的人与一生一世长于某地的人,会有更丰富的人生经历。如果这样一想,这一辈子经历那么多世事,获得那么多体验和感受,我们一定会欣然竖起拇指,“这辈子活得值”。
每一次的外出,我们领略异地风光、了解各种人情、体验百态万象,这些都会让我们兴奋、激动,敞开胸怀。经历这么多从未有过的变故,一定会激活我们麻木的情感世界,不仅体验人间的喜怒哀乐而且感受人们的悲欢离合,这些丰富的人生体验使我们的情绪高昂,心灵处于活跃的状态。这些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观念有些是相似的,更多的却又是不同的,这令我们惊讶不已。不仅如此,我们还会亲历十里不同天,会听到不同的人生故事,尤其是意想不到的英雄传奇和平凡人的创业经历,这些新鲜的东西会让我们兴奋、回味和感触。每次旅行回来,我们总有说不尽的新奇,我们的视野由此渐渐开阔、心若虚谷。从此后,我们真可能成为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不仅体会别人的各种复杂情感,还能主动地调节负面的情绪,始终怀着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坚守内心渴望的信念,豁达、淡泊、乐观地生活。
由于旅行,我们离开了家,没有了依靠。这无法选择的处境,让我们努力学会独立生活。这是难得的“野外谋生训练”,每天吃喝拉撒的生活琐事、做事的计划以及与人沟通都得由自己打理。不管是享受权利,还是承担责任,甚至忍受孤独和寂寞,我们都守望着心中的梦想和目标。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失败与挫折,你不能回避和退却,而要面对它,以乐观的心态坦然处之。面对困难或失败,个体耐受挫折的能力很重要,因为挫折可能使你痛苦,但同时却能磨炼你的意志,让你更加坚强和自信。如果有了这种经历,你会养成勇于接受命运挑战的个性。这种勇敢、坚强和自信的人格,激励我们不甘平庸,做出惊人的业绩。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我们的人生轨迹由此而获得奇迹般的改变。
不仅如此,遇到困难与挫折还能让我们独立地抉择,学会思考。人们常说: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仅有面对困难的勇气是不够的,要把这种热情化为一种智慧,激发自己的创造力。世间的困难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而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你遇到的任何困难,都可以说是一件特殊的事,你要有独自的判断和思考。每次的抉择都是我们宝贵的经历和财富,在一次次化险为夷的决策中,我们的智慧和经验得到了增长。我们也可能有判断、决策失误的时候,但那会让我们品尝到权利与责任的真正含义及关系。无论如何,失败会让我们体会到责任的重大,思索会让我们理解权利的含义,从而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由此,正确认识人生的沉浮,卒临天下事不惊不怒,守一份淡定,怀一腔宁静。这种人生体悟促使我们人格的日趋成熟,奠定了事业成功和美好人生的基础。
要克服旅行中遇到的困难,还要学会与人沟通,努力获得别人的支持和帮助。俗话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很快成为巨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告诫我们,要善于利用外界的资源和智慧,克服我们生活和事业中遇到的困难。人并非完美,我们的局限可能正是别人的优势。我们的迷惑之处,可能是有人领悟过的问题,他能给我们在黑暗的路上点亮前进的明灯。我们要相信天无绝人之路,在苦苦求索的路上,一定会有贵人相助。这些“贵人”的出现,能使自己化险为夷,绝处逢生。为脱离困境,我们要学会主动获取帮助。
怎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帮助呢?世间最难做的事是与人打交道,发现相遇的人中哪些是能帮助你的人很不容易,争取他们的帮助更不易。为此,我们首先要加强修养,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其次还要懂得人情世故,学会与人交往和沟通,这方面的能力仅靠看书学习是不够的,待在家里也是永远学不会的。而旅行恰恰是个好方法,旅途中我们会遇到性格迥异的人,把自己置身于具体的会谈情境中,大胆交流,认真反思。就这么积累、坚持,终于有一天我们会蜕变成沟通达人。
旅行还使我们享受各地的美食,饱览各地的山川美景。古人说:民以食为天。我们每天都要吃饭,获取维持生命的营养,使我们精力充沛,从事各种事业活动。人的嘴巴主要是获取食物的营养,漂亮的牙齿不只是美观更主要是用于咀嚼食物的,人的舌头不只是发音更是搅拌食物、品尝味道的。风味小吃激发我们口腔的各种功能,还能引发我们快乐的情绪,留下美好的人生记忆。吃饭并非仅仅是为了获得营养,也是我们沟通交流的场景,在这里你可以结交朋友、分享快乐、感悟人生。饮食是一种文化,如果你是有心人,你会从中获得很多滋养心灵的元素。
各地的山川如风味美食一样异彩纷呈,相互交融,各自成趣。看山喜不平,各地山水的不同,蕴含有独特的风情,为了感受这种独特的魅力,我们行走于崇山峻岭;为了领略山外有山的美景,我们翻越一山又一山,涉过一河又一水,欣赏山川的美丽,我们要亲自去经历这旅行,它让我们乐不思蜀、流连忘返。在欣赏山的壮美、感悟水的柔美之时,我们的身体得到锻炼,心灵得到愉悦。如果我们是用心在游历的话,总能读懂山看透水。中国人讲天人感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道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历代的文人墨客从自然中找到他们喜爱的梅、兰、竹、菊,也从中找到他们的精神家园。白杨树的平凡、松树的坚强、华山的险峻、黄河的不屈……这些自然景致给人以启示,不仅陶冶我们的品格,而且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如果你能领悟自然的变化和人生的变故同出一理,那么旅行就会陶冶我们的性情,也会提升我们的品格。只要我们善于从旅行中向生活学习,就会有一个不悔的人生。
朋友,人生似一种旅行,旅行对我们人格的成熟,以及对我们发现并体验生活的美好都益处多多。无疑,旅行也是心灵的疗愈,是自我的成长与超越。旅行的好处很难说尽,难怪乎,人们总是这么说:读万卷书还需行万里路。我们人生的各种需要都能从旅行中获得,各种机缘也能从旅行中遇见。
朋友,我喜欢旅行路上记录下亲历的感悟。我是一个书生,特别喜欢旅行与写作,它们都具有心理治疗的作用,有助于滋养我的心灵,促进我的精神成长。这个集子收录了我这几年人生旅途中所写的文章,我希望与你们一同分享。文章中的观点都是自己的感悟,故事是我亲身经历的或旅人讲述的。
希望得到你们的关注和建议,让我们一同好好走自己的人生旅途……
宋兴川
2017.6浙江丽水
自序:人在旅途
我喜欢旅行,尤其喜欢在旅行中与各种各样有故事的人交流,我们走进彼此的内心,倾听彼此生命中的故事。在令人感动的故事里,我们认识自我、分析社会并探讨生命的意义,由此化解心中的烦恼,心灵得到不断成长。我认为,这些都是我们内心的需要,也是每个人关注并感兴趣的主题。因为它涉及我们的生活目标或行为背后的原因。
我曾在南方某大学工作了八年,那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一段时光,也是我认识自我、洞悉社会,获得自我成长的难忘且不可多得的经历。从不惑之年到知天命,我没有要获取学位的焦虑,也没有科研任务的压力,更没有评职称的恐慌。这段闲适的岁月,让我得以怀旧惜往,思考人生。
这八年,我经历了美好,也遭遇了发展上的挫折,但我经过孤独地思考,感悟了尊严、自由、爱与公平的含义。就在这八年里,我的孩子经历了小升初、中考和高考的磨炼;我申请并报批了国家社科基金;开创了一门新课《绘画与心理治疗》,并进入社会开展了专项的培训;我还独自去西藏,去发现另一种有信仰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我的心灵发生了蜕变,逐步获得自我的疗愈。
……
所有的这些人生际遇,让我静下心来,一边认识人生,一边认识自我。人们说人的成熟要经受寂寞与孤独,这话一点都不假。只有忍受寂寞与孤独,人的心才能静若止水,才能不为外界的诱惑所纷扰,也才能专心思考当下的问题。
思考,是非常奇妙的思想旅行。我卧在松软的沙发上旁若无人地阅读沉思,有时会想得很远,思绪如流,由一个问题不断想出好些事。这使我经常产生一些奇怪的想法,脑中还会闪现一些静止的画面。这如醉如痴的状态,让我有种入禅的极乐体验,有时甚至会听到遥远的地方传来的很细的呢喃。如果没有沉下心来,我是无法感受与体验到这灵动的精神世界。
我曾经进入过这样的世界——
这是一种美好的入静状态,你就是你自己,内在的我在你的心头游动。你可以感觉甚至触摸到它的存在,它对你絮语,俘获你的精气神,与你进行自我的对话。
这是你平时少有的状态,你静静地感受内心的呼唤。你的呼吸微弱如游丝一般,然而思想却异常活跃。你内心的我与外在的我融为一体,如一团柔软的云。它,那么缥缈,如轻纱曼舞,如在极静的无风的草原点燃的一炷香。那细白的烟从燃火的香头产生,直直地生长。
它,像被时间凝固的一发射出鞘的箭,慢慢直刺蓝得不能再蓝的浩渺天空……
美极了。 一切的一切都凝固了,像一幅静谧的画。
定格了。
没有了声音,没有了气味,没有了时间,只是身心木然的一个刹那。
……
有次看书,里面有段描述“纯粹的意识经验”的文字,我认为上面描绘的就是纯粹的意识经验,也是我心灵深处的呼唤。
每每如此,我都会凝神,忘了我周围的一切。随着心底一股莫名的力量的涌动,有个声音命令我:把内心的涌动写下来!
有时是先围着某个题目,更多的时候是出于某种冲动,神奇的是,待我快写完时,我的主题会忽然凸显出来。当我痛快淋漓地把内心的感受全部呈现出来之后,我会如释重负,浑身倍感轻松。我知道,当我写完了一篇文章,盘桓在我内心多日的困惑就会搞清楚了,躁动的心灵也平静了。
写完一篇文章的愉悦是无与伦比的,它不是感官上的爽,而是内心的通透与舒畅,它是细致的,以至于我能听到气息的流动,感觉到心的低语。
就在这种心情下,我写了上百篇感悟人生、感悟生命的随笔。当我把这些文章排在一起时,我很惊讶。在不知不觉中,我竟写下了这么多的文字,它们涌动着思想,每个题目都闪耀着灵光。当你循着文章题目往下读时,你会发现所有的文字都围绕着一个魂。如果抓住这个魂,你便能触摸到思想的海洋。这是一个殷实的精神家园,因为我把对这些论题的所思所感一股脑儿全倾泻在这里。这里也是我生命的源,因为凡是我敬重的问题我都会思考,并写下来,形成我思想涌动的泉。如果你用心地泛舟,细细地汲取,可能会发现,在这个精神的海洋里,有不同种类的主题,正如我在人生不同阶段会关注与思考不同的问题。竹子有节人生有段,每个题目就是我人生不同的旅行驿站,不是歇脚的而是梳理思想的驿站,最后都通向心灵的疗愈。无疑,有了这些精神琼浆,我的苦恼减少了,找到了迷失的自我,明确了人生的方向。我对未来将遭遇的艰难不再畏惧,反而有了克服困难的睿智和勇气。
有了这些思想的驿站真好,它们是化解我思想痛苦的良药,是滋养我精神生活的食粮,有了它们思想就不孤独,有了它们我会走进大彻大悟的人生。
宇宙有多大思想就有多深邃。虽然我不是哲学家,对人生、社会、自然与宇宙的思索也赶不上思想家,但是我是一个有意识爱思考的人。人生的每一步,我都很谨慎,因为我想做一个明白人。虽然人的出身不能选择,但人走的路是可以选择的。我从社会的底层一路风尘走来,我不能对不起自己,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当我步入暮年回忆往昔时,我不会因虚度年华而羞愧,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悔恨。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我能说:“我没有虚度年华,我努力做了我应该做的事,岁月记得我曾在这里走过,我的生命曾绽放过光明。足矣!”
这是我对人生的感悟,思想的涌动都收集在这本书里,这也是我心灵疗愈的写照。我不是为完成某个任务而拼凑出这个集子的,我是真真切切用心灵在歌唱我对生活的领悟,用生命在探索自我成长。我很希望与读我书的人分享与交流,期待我们能深刻地认识自己,更好地理解人生,在获得心灵的成长中,努力走好我们明天的路。
在人生旅途中,我要感谢这几年的心灵对话者。他们是:李丽虹、上官玉彦、黄爱玲、唐晓诚、刘燕燕、高伟光、方盛良,尤其是李丽虹,她是我精神的伴侣、心灵疗愈的促进者,以及部分文稿的修改者。
我还要感谢浙江丽水学院的资助,更要感谢于奇芳、魏宇两位同学参与插图的绘制工作!
是为序!
宋兴川
浙江丽水学院
2017.6
从哲学意义上说,如果人生是向死而生,那么我们都行走在生与死的旅途中。宋兴川著的《心灵疗愈》从人在旅途的视角,全景展示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追梦的出征、行在旅途、经受苦难、心在炼狱、圆梦的成功、怀旧、人生使命、我思故我在,以及精神还乡等心路历程。伴随着梦想的实现,我们不断地获得生命的成长,也得到心灵的蜕变与超越。本书生动有趣、图文并茂,通过以故事折射道理,以冲突激发领悟,关注处在迷茫与困惑中的中青年,对如何化解烦恼、如何发现生存的价值,以及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以人在旅途为主线,涉及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追梦的出征、行在旅途、经受苦难、心在炼狱、圆梦的成功、怀旧的回归、生命里的使命,以及精神还乡主题。通过78篇人生故事或札记,描述或解释了人生思考及困惑的问题。宋兴川著的《心灵疗愈》立足生活,情理结合,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既是心灵疗愈,也是探究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