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读章节 冈仓天心的英文三部曲 冈仓天心的著作《茶之书》常常被拿来与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相提并论,其理由如下。 首先,两者均成书于“坡上云的时代”,且最初都用英文出版。其次,两者的内容都是论述当时的新兴国家—日本生生不息的传统精神。此外,无论是在海外还是日本国内,两书都是畅销书,这也是两者的共同点。 作者冈仓,名觉三,天心是他的号。冈仓师从厄内斯特·弗诺罗塞,为创立东京美术学校倾尽全力。学校创办后第二年开始任校长,后又参与了日本美术院的筹建。冈仓天心为明治时期日本美术界的振兴殚精竭虑。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 之后,冈仓就任波士顿美术馆东洋部长一职,活动范围扩展至海外。这是明治37年(1904)的事情。 在此之前的明治36年(1903),冈仓天心出版了处女作《东洋的理想》。这本书是明治35年(1902),冈仓客居德国期间用英文写作而成的作品。继这部作品后,他又于明治37年(1904)出版了《日本的觉醒》。这部作品是冈仓首次赴美时在船上写就而成的,原稿也是采用了英文书写。 接下来的第三部英文著作便是《茶之书》。出版时间是明治39年(1906),也就是说冈仓在短短四年的时间里连续出版了三部著作。这三部作品被公认为是冈仓的英文三部曲,时至今日仍然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彻底述清东洋思想的本质 冈仓在处女作《东洋的理想》中,开篇第一句便写道“亚洲是一体的”。他在这本书中说道,目前亚洲各国正被列强蹂躏,唯有日本一国仍维持并体现着东洋的理想。 为此,冈仓主张,日本必须率先独立,率先帮助亚洲同胞实现精神上的解放。 后在《日本的觉醒》中,冈仓阐述了明治维新之后,朝着“坡上云”不断奔跑前进的日本精神。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虽然受到西方思想的洗礼,但日本人并没有丧失自己的本性。正因为如此,冈仓天心鼓吹,日本不仅要以西方为实现现代化的范本,还必须对保持了东洋理想的日本思想与日本文化有所觉醒。 冈仓的主张正是如此崇高。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茶之书》,也继承了他一贯的态度与观点。 刚接触到《茶之书》这一书名,想必大多数读者都会不约而同地认为这是“冈仓为论述茶道而写的书”。 然而,这本书的主体并非是在阐述茶道。这是以冈仓在波士顿美术馆时所做的日本文化的演讲内容为蓝本撰写而成的,换言之,这本书记述了通过茶道看到的日本人之精神。此外,也可说这部著作通过茶道背后的精神,提倡东方的亚洲与西方的欧美之间相互融合。 关于后者,冈仓在《茶之书》的“第一章 一碗见人情”中是这样写的。 说到底,包含日本在内的亚洲诸国一直在乞求向西方文明靠拢。然而,西方社会看起来却非常缺乏接受东洋文明的姿态。在这样的情况中,唯一广受世界尊重的亚洲仪式就是茶道。既然如此,那么只要西方文明对茶道有进一步的理解,那么茶道必定能够成为东洋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桥梁。 这就是冈仓的观点。 那么,这座桥梁—茶道,其背后的精神是什么呢?希望西方文明理解的精神又是什么呢?就此,冈仓提出了“虚”的精神,这不仅对当时的西方文明,对于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也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茶道背后日本人崇高的审美意识 冈仓在茶道背后看到的是尊老子为始祖的中国道教,以及继承了道教精神的禅学思想。 道教接纳世俗本来的样子,也包容与世俗相反或矛盾的部分。这一点最显著的表现在“虚”的思想上。 住宅中有用的并非屋顶或墙壁,而是由屋顶和墙壁所创造出的空间(空虚)。水壶也是一样,因为有了水能注入的空间(空虚)才成为了有用的器物。 人们普遍都将虚视作一种无用的存在。然而,正如上述的例子,正因为“虚”看似无用,所以才能具备万能,进而包容了矛盾。 冈仓天心主张,道教的正统继承者“禅”,也体现了与“虚”同样的精神本质。“禅”中,也同样能从相反或矛盾的部分中发现真理。比如,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能从“琐事”,即“微不足道的小事”中发现人生的真义。 饮茶的习惯也可算作琐事。然而,中国的禅僧为了能从“饮茶”这件琐事中找到真理,聚集在达摩像前捧着一个茶碗,严格按照应有的仪式喝茶。这个仪式最终发展成为了日本的茶道。 因此,冈仓天心主张,茶道的理想就是去实践从人生的琐事中发现伟大意义的禅学思想,而其背后就是寻找“虚”之价值的道教思想。 拥有道教背景的禅学思想,影响了茶道的茶室、茶室内的礼仪、甚至影响了装置在茶室内的艺术品的品位等。例如,禅学认为,外在的装饰物是阻碍寻求真理的障碍物。茶道也是一样。冈仓认为,正是受到了禅学的影响,茶室才会像水墨画一般简素。 此外,装饰茶室的每一样卷轴、鲜花、茶器等,均是由主人遵照自己的喜好精心挑选之物,除此之外并无其他装饰,极致素朴。 也许是这个缘故,茶道中的审美意识总给人一种不完整、不完美之感。然而,这才是茶道精神之美的本质。 不完整的美,意味着正好给予了鉴赏者一个机会,去完成这美中不完整的部分。可以说重点并不在于去欣赏完整之美,而是追求完美的过程。冈仓认为这正是茶道精神的至美之处。 从冈仓的观点中可以看出,水墨画或茶室的素朴虽然不完美,但却与包容一切的“虚”紧密结合。可以说日本人自古以来就已经习惯于这种亲近“虚”的态度。 然而,现代的日本人或许已经逐渐淡忘了对于“虚”的爱惜之心。扪心自问,现在的我们常常抱怨没有这、缺少那,总是在感叹生活中的不完整与不完美。然而,正是在这样的不完美与不完整中,到底要如何发现心灵的安乐,这也许是冈仓通过《茶之书》向现代人发出的提问。 或许可清饮一服茶,慢慢思考这个问题。 P12-17 后记 读完这本《速读日本文化》,大家感觉如何呢? 我想大家已经对25部日本文化论有了大致的认识。这样的话,正如“序言”中所写,为了能发展性地应用本书进行延伸阅读,请大家“再向前迈出一步”。迈出这一步时,至少有两条路可以选择。 第一条路就是,如果对书中列举的领域和书籍感兴趣,可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 本书对于列举出的书籍都仅限于概要内容的介绍。因此,请大家将原书全部内容都通读一遍。 另外,本书介绍的都是极具话题性的著作,也因此有不少针对这些作品的各种批判。建议大家把这些批判的观点也都研究研究。这样一来,应该会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或书籍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这些批判主要出现在学术场合中,因此,如果你是学生,读完本书后对特定的书籍或领域感兴趣的话,那么选择走第一条路是个不错的选择。 虽说如此,一般的社会人士大多与学术的世界无缘。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如果这样的话,建议可以从第二条路迈出这一步。 第二条路就是,当有话题性的日本文化论问世时,除了理解其内容之外,可以进一步探讨这部日本文化论之所以会引发广泛讨论的背后原因。 文化人类学者别府春海曾说过,日本文化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学术论文的日本文化论,另一类则是作为大众消费品的日本文化论。 根据别府的说法,一般而言,我们想要知道日本与美国有什么不同?日本与中国又有什么不同?文化论正好能满足我们的这一求知需求。因此,别府认为,日本文化论是满足大众需求的“商品”,也就是大众消费品。 如果真是这样,引发社会广泛讨论与关注的“日本文化论=大众消费品”已然成为最能满足大众需求的东西。 之前提到的别府,对于作为大众消费品的日本文化论曾经明确说过,“要了解大众有怎样的需求?也就是说通过市场调查,写出符合大众期望的东西即可。”(《增补版作为意识形态的日本文化论》思想科学社,1987年,P33)。 的确,如果是如此清晰明了的日本文化论,那么读者反而可以将这些r{本文化论作为理解大众需求的工具。 想来,如果日本人今后依然以边境人的身份继续生存_卜去的话,就如同触摸“黑暗中的象”一般,今后也必将不断有新的日本文化论问世。 对新提出的日本文化论进行批判也非常重要。然而,摸到象脚的人对摸到象鼻的人进行批判,这不会有半点帮助。至少我不打算参与这种无意义的讨论。 比起这样的批判,我更期待有更多的从不同观点和角度阐述的日本文化论问世。 然后,思考这种日本文化论被大众接受的背景。 上述就是所谓“精读日本文化论”,正是我建议读完本书后读者们可以迈出的第二条路。 接下来,请思考一个问题。 本书《速读日本文化》出版的背景是什么呢?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你已经能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那么显然,你已经迈出了走向第二条路的第一步。 最后,向在本书执笔时,费心担任主编的大久保乔树先生致以诚挚的感谢。 另外,关于本书内容的一切,责任都归笔者。若内容有瑕疵,由笔者全权负责。 笔者写于神户元町 2015年3月 目录 序言 速读日本文化论之诚荐 Chapter 1 将日本文化推向世界的三大名著 01 《武士道》新渡户稻造 成书于《坡上云》时代的日本精神的本质为何? 02 《茶之书》冈仓天心 清饮一服茶,体悟“虚”之道。 03 《代表性的日本人》内村鉴三 精神可比肩西方伟人的五位日本人分别是谁? Chapter 2 探寻日本人的精神构造 04 《禅与日本文化》铃木大拙 将“ZEN”传遍世界的禅学思想的入门书。 05 《弓与禅》奥根.赫立格尔 德国哲学家从弓道修习中参悟出的禅学思想为何? 06 《地狱的思想》梅原猛 人生即是苦恼,即是地狱。当人类直面地狱时便能孕育出优秀的文化。 07 《远野物语》柳田国男 献给已成为外国人的日本人,山神与山民的传说。 08 《被遗忘的日本人》宫本常一 “行走于世的民俗学家”描绘正逐渐消失的平民生活文化。 09 《日本人的传说与心灵》河合隼雄 从日本民间故事中解读西方的自我与日本式的自我。 Chapter 3 何为日本风土的特性 10 《日本风景论》志贺重昂 看看日本的风景!这才是日本引以为傲的至宝。 11 《风土》和辻哲郎 从风土中阐明日本人的文化特性与日本文化的深层特质。 12 《文明的生态史观》梅棹忠夫 揭示日本与欧洲平行并进的根据。 13 《日本边境论》内田树 日本人是边境人,就应活出边境人的样子。 Chapter 4 试论日本之美 14 《‘粹’的构造》九鬼周造 啊,是粹!“粹”背后的哲学思考。 15 《阴翳礼赞》谷崎润一郎 谷崎眼中东洋神秘的本质,正是“阴翳”。 16 《我在美丽的日本》川端康成 《我在美丽的日本》作品本身就演绎了一种极致之美。 17 《日本美的再发现》布鲁诺.陶特 从桂离宫发现日本之美的德国建筑学家。 18 《民艺四十年》柳宗悦 柳宗悦的审美之眼正是超越了二元论的“日本之眼”。 19 《日本的传统》冈本太郎 反对怀古主义,凝视日本的传统,创造出全新的价值。 20 《论‘可爱’》四方田犬彦 “可爱”背后潜藏着奇异与怪诞,你察觉到了吗? Chapter 5 支撑日本人与日本社会的成立的东西 21 《菊与刀》鲁思.本尼迪克特 西方文化与日本文化分属“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 22 《日本的思想》丸山真男 日本的思想构造是“章鱼罐型”。其问题点为何? 23 《竖型社会的人际关系》中根千枝 竖型社会与横向社会,你喜欢哪一种呢? 24 《日本人与犹太人》伊扎亚.卞达森 畜牧民眼中的农耕型边境民的特性为何? 25 《依赖心理的结构》土居健郎 依赖心理有两种,健康的依赖心理与病态的依赖心理。 专栏 外国人眼中明治时代的日本 《新编 日本魅影》拉夫卡迪奥.;赫恩(Lafcadio Hearn) 《日本内地纪行》伊莎贝拉.露西.伯德.毕晓普(Isabella Lucy Bird Bishop) 《明治日本旅行导览》埃内斯特.马松.萨道义(Ernest Mason Satow) 《日本人的住宅》爱德华.西尔维斯特.莫尔斯(Edward Sylvester Morse) 《日本事物志》巴泽尔.贺尔.张伯伦(Basil Hall Chamberlain) 后记 精读日本文化论的建议 序言 日本文化是“黑暗中的象” 本书《速读日本文化》是从众多以日本、日本人和日本文化为主题的著作(本书将这类著作通称为日本文化论)中,精心挑选了广为流传、极具话题性且被认为是一般通识类的经典著作,介绍其核心概要。 其实,日本文化就像是“黑暗中的象”。“黑暗中的象”是起源于南亚的寓言,讲述了盲人们摸象的故事。 盲人们在摸完象后,各自提出了不同的评论。例如,摸到大象鼻子的男人如是说道:“这是一条巨蛇。” 另一位摸到象腿的男人如是说道:“不不不,这绝对是一根柱子。” 又有另一位男人说道:“怎么可能,这明明就是一条绳子。” 至此,想必大家已经猜到了,这位男子摸到的是大象的尾巴。 如此看来,要想拨云去雾,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若想方设法去理解,就会像上述的男人一般,对于“象”这一实体有着各种各样截然不同的评价和判断。 可以说日本文化就像这“黑暗中的象”,其全貌至今也未得甚解,依然处在黑暗之中。 前人们为了掌握日本文化的要义,如同字面意思一般,在黑暗中不断摸索。其结果则是,迄今为止,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日本文化论,可以说是百家争鸣。 请大家不要误解,我并非想说前人们就是盲人。只不过他们奋力格斗的对象恰巧是“黑暗中的象”,因此,无论多么优秀的人,也只能举起灯光照亮“象”身的一部分,以此展开各自视角的日本文化论。 这样一来,想要了解日本文化论全貌的读者,就只能尽可能多地接触从各种不同角度论述日本文化的文章。 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更接近“何谓日本文化”这一问题的正解。 一口气读完5大主题的名著 虽说如此,但要逐一读完各式各样的日本文化论,就连这一领域的专家也极难做到。 更何况是非专家的普通读者,对于很多人来说,甚至不知道应该从哪一部日本文化论入手才好。 这时就该本书登场了。 如一开始所提到,本书精选了25部曾经引发热议,且被认为是一般通识教养的日本文化论书籍,每一部都是从不同的视点和角度论述日本文化的珠玉之作。 本书针对每一部作品,除了附上100字的摘要和作者简介外,也介绍每一部书的内容概要。也就是说,本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读者通过速读,一口气理解这25部日本文化著作。 诚然,若将精选的著作按照五十音的顺序或成书年代先后依次进行介绍,这未免单调。对读者来说,也将缺少些阅读的乐趣。 因此,本书设定了5大主题,并搜罗了与每个主题相符的书籍。这样一来,所选的日本文化论著间的关系便能一目了然,同时读者也能更好地理解各部论著间的相对位置。 此外,相较于一本一本阅读日本文化论,作者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帮助读者提高理解力。 具体而言,分章归纳了以下5大主题。 首章是“Chapter 1 将日本文化推向世界的三大名著”,选取了将日本文化介绍到世界的三部名著,是首次接触日本文化论时的必读作品。 接下来在“Chapter 2 探寻日本人的精神构造”中,介绍了从禅学、佛教、民俗学和心理学等不同领域论述日本文化精神的书籍。 再者,在“Chapter 3 何为日本风土的特性”中收录了从地理层面论述日本文化特征的书籍。 继而在“Chapter 4 试论日本之美”中,如该主题所示,介绍了深入考察日本之美的日本文化论著。 最后是“Chapter 5支撑日本人与日本社会的成立的东西”,这里则介绍了从多样的角度论述日本文化特征的著作。 一口气读完上述书籍,也许能拨开云雾,从一定程度上掌握日本文化的全貌。 若只将本书作为一本读物,未免有些可惜,因此希望读者能发展性地应用本书进行延伸阅读。关于这一点,在《后记 精读日本文化论的建议》中进行了详细说明。 此外,各章最后都插入了《专栏 外国人眼中明治时代的日本》,介绍明治时期接触日本文化的外国人所著的见闻录。 赘述如上。接下来,请各位读者尽情享受本书《速读日本文化》,更进一步了解日本民族的文化内涵与自我认同。 内容推荐 日本文化就像是“黑暗中的象”。无论多么优秀的人,也只能举起灯光照亮“象”身的一部分,以此展开各自视角的日本文化论。想要了解日本文化论全貌,就只能尽可能多地接触从各种不同角度论述日本文化的文章。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更接近“何谓日本文化”这一问题的正解。中野明著大久保乔树主编杜红译的《速读日本文化》从众多以日本、日本人和日本文化为主题的著作中,精心挑选了25部广为流传、极具话题性且被认为是一般通识类的经典著作,介绍其核心概要。每一部都是从不同的视点和角度论述日本文化的珠玉之作。 编辑推荐 中野明著大久保乔树主编杜红译的《速读日本文化》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读者通过速读,一口气理解25部日本文化著作。每一部都是从不同的视点和角度论述日本文化的珠玉之作,介绍其核心概要。相较于一本一本阅读日本文化论,作者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帮助读者提高理解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