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了凡四训读本/大众儒学经典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纪华传编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袁了凡的家族因政治上的牵连,从他的曾祖父袁颢开始,三代都是以医术济世。袁颢《袁氏家训》中曾说:“于诸艺中,唯医近仁,习之可以资生而养家,可以惠施而济众。”袁了凡十四岁时父亲袁仁就去世了,他的母亲对他说的这段话正是袁氏祖上以来的家风传统。袁了凡听从母亲之命放弃学业,改学医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孝顺之心,正如《论语》所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他的母亲说这并不是自己的意思,而是“你父亲一直以来的心愿”,这更可以看出他的母亲的贤惠之情。这颇类似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其父亲去世后六十年所作的祭文中,盛赞他父亲的仁厚和孝德。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的家境很贫困,母亲将其抚养教育成人。欧阳修对父亲的了解主要来自母亲的讲述。如他母亲曾讲到他的父亲对父母的孝敬,偶尔家里有好吃的,他的父亲总是流着泪说:“从前娘在时常常不够,如今富足有余,又无法让她尝到!”又如讲到他父亲做官时的仁厚,欧阳修的母亲说:“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最重要的是孝敬;利益虽然不能遍施于所有的人,但重在仁爱之心。我没什么可教你的,这些都是你父亲的愿望。”从袁了凡、欧阳修的例子都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母亲在塑造子女人格、志向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有士、农、工、商的分工,对读书人而言“学而优则仕”,即学业优秀者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被选拔出来做官。因受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影响,读书人积极进入仕途做官,其目的并不是要出人头地、飞黄腾达,而是为了国家的安定富强,为了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儒家真正的理想和远大抱负。除了做官之外,在古代社会中,还流传着“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说法,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能在仕途中有所作为,那么也可以退而求其次,做一个治病救人的良医。历史上的大儒及文学家如范仲淹、黄庭坚、陆游、辛弃疾等人,均有“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志向。因为做一个医生,肩负着救死扶伤、济世利人的神圣职责,这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是相通的。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忘记了为官、做医生的责任,只为个人的一己私利,那么做官就会走向贪腐的犯罪深渊,做医生就会疏于医道的钻研,医术难以达到精湛的水平,甚至做出索取红包等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所以选择任何职业,动机都是非常重要的,虽然不一定每个人都要有“兼济天下”的崇高理想,但至少要尽到自己的本分,把本职工作做好,这样在养家糊口、维持生计的同时,不至于做出伤害国家、社会以及百姓的事情。

在古代社会中,对读书人而言,职业选择很有限,所以才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偏见,认为只有读书做官才是最有前途的,把其他职业都看作是低人一等的。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比起古人要幸运得多,尤其是在职业选择方面,已经趋于多元化。不但多数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读书的出路也不仅仅限于做公务员或做医生,而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的行业都可以取得成功,从而受到世人的尊重。而且不同的行业只有职业分工的不同,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如果能够进一步效仿古代良相、良医的理想追求,不只是为了自己的衣食生活,而是以分享、感恩的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将真正走向和谐健康发展,这也是社会真正进步的标志。

P3-6

目录

第一篇 立命之学

第二篇 改过之法

第三篇 积善之方

第四篇 谦德之效

序言

旷古奇才袁了凡及其《了凡四训》

一、袁了凡的坎坷家世

袁了凡(1533—1606),初名袁表,后改名袁黄。字坤仪,号学海,后因明白了“命由我作”的道理,不愿再落入凡夫的习气,所以改号为了凡。袁了凡出生于浙江嘉善县的魏塘镇,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此度过,在科举考试时也是以嘉善学生的身份报名参加的,故其籍贯应为嘉善。了凡在中举之前,曾在吴江修建房屋居住,罢官后也曾移居吴江芦墟赵田村,安度其晚年,所以与吴江亦有很深的因缘。

袁了凡的家世,五代坎坷,然以医术济世,以诗书传家,诠释了《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道理。了凡祖上本为嘉善县望族,世居陶庄。据说了凡的高祖父袁顺是明代大儒方孝孺的门生,因朱棣发动“靖难之变”,篡夺皇位,袁顺“不惮陨身灭族以殉忠义”,故受到牵连,出走避难,家产田产亦被查没,后虽归还,然损失惨重。袁顺之子也就是了凡的曾祖父袁颢(号菊泉),遵从父命放弃了参加科举求取功名之路。他曾说:“及奉父命罢习举业,从而读书便觉不同,既无得失之念横于胸中,而一纯白之心事读明白之古书,自然触处。”袁颢曾寄养在吴江芦墟名医徐孟彰家,后被招为女婿,遂入籍吴江,以行医为业,家道渐兴。《嘉善县志》称他为“博学而隐于医”,据了凡的父亲袁仁《记先祖菊泉遗事》载:“谓医贱业,可以藏身,可以晦名,可以济人,可以养亲,遂寓意于医。”袁颢不仅医术高明,且“实精皇极数,得邵子正传,不欲显名而抵言于脉也”。他在行医的时候,常常依其医道为他人预测吉凶,劝人向善。有一次,一位姓王的女子来求他看病,袁颢为她把脉之后对她说:“心脉代表自己,肝脉代表父母,从你的脉象看,心脉强而肝脉弱,好像你对父母不孝。”他通过脉象的道理,为人善巧劝说不孝的过患,由此感化了王氏。还有一次,苏州的一位地方官员胡节推找袁老先生为他看病,袁颢给他把脉之后对他说:“从你的脉象来看,心脉圆而清,你应当是一个贵人。肺金为财,脾土生之,你的脾脉浮沉不定,看来你对金钱有贪欲奢求之心。”顿时,这位从苏州来看病的官员羞耻之心油然而生。后来,他幡然醒悟,为官以廉洁奉公而著称。曾祖父的这些善行经历作为袁氏家风之一部分自然会对袁了凡先生产生很大影响。

袁颢生有三子,次子袁祥即为了凡的祖父。袁祥六岁时即赘嘉善魏塘良医殳恒轩家,亦以行医为业,并精通于经学。袁祥生子袁仁即为了凡的父亲,他虽承继祖训未出来做官,然其学问、道德俱佳,被时人称为“浙西大儒”。与当时的大儒王阳明及其入室弟子王心斋、王龙溪等在学问上相往来,初次拜见王阳明时,请问“致良知”的道理,王阳明以诗回答他说“良知即是独知时……自家痛痒自家知。若将痛瘁从人问,痛痒何须更问为”,后一直以“益友待之”。袁仁以贤能闻名于地方,故常被推举为“耆宾”,主持地方的祭典。他著作甚丰,有多部收入《四库全书》。了凡先生在十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遗书二万余卷”。袁仁去世时留下了一句偈颂:“附赘乾坤七十年,飘然今喜谢尘缘。”可见其超然达观之心境。

二、“爱民重而官爵轻”的为官之道

清代彭际清所撰《居士传》中有袁了凡先生的传,其中记载了他平生心存仁慈而乐善好施,常诵持经咒,每日坚持坐禅,定有修行的常课,从未间断。袁了凡曾拜王阳明的弟子王畿为师,后受教于云谷禅师,教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说,授以“功过格”,用作记录每日的善恶行为。他经常劝人持“功过格”,乡人称其为“愿人”。据《了凡四训》的记载,袁了凡遵从母命放弃参加科举考试的学业,改学医术;后接受孔先生命理之学,相信“命由天定”,所以淡然无求;最后听从云谷禅师“命由我作”的教导,从此转移定教,改变了命运。

……

中国人常说“富不过三代”,很多官宦人家及富裕之家,难以传承久远。曾国藩在给他的弟弟们的家书中,曾论“官宦之家”、“商贾之家”、“耕读之家”、“孝友之家”,其有这样一段话:“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续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也就是做官的人家,不少只传一代就衰落了,因为多绔纨子弟,骄奢放逸,难以持久。经商的家庭,能勤俭持家、有创业精神的,可以延续三四代。耕读之家就是重视教育的家族,谨慎淳朴,通常可以延续五六代。而孝友之家,就是重视讲究孝悌仁义道德的家族,往往可以绵延兴旺十代八代。所以曾国藩教育他的弟弟们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袁了凡的家族正是孝友之家、德行之家的典范,从历经坎坷到家道兴旺,诠释了《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道理。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严重的冲击,家风家训、传统礼仪、道德规范都被忽视了,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弘扬和践行。

《了凡四训》作为四百年前明代人的著作,虽然其义理圆满,故事譬喻贴切,事理圆融,世法出世法无碍,然其中的一些语言文字乃至典章制度,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已经很陌生了。本读本尽量用现代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解释,力求使普通文化程度者也能够读懂,真诚地希望使每一位有缘者开卷阅读都能开启人生的智慧,增加积极人生的力量,增强健康向上的信心。本读本共四篇,每篇前有“题解”,同时根据内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又分“原文”、“注释”、“译文”、“解读”。其中“译文”及“解读”,在丙申春节前曾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于菩提善缘微信群中试讲过一遍,前后共讲过十余次,得到善友们的大力支持和鼓励。本书就是在当时讲稿基础上修改整理而成的,每次课后都有善友们的踊跃整理,其中黄小敏、颜静仪、孙颖新、张琴等费力最多,印淳法师、李莹、刘鑫群、于志敏等亦随缘参加了部分整理工作,尤其是昌明兄为云讲堂的开设等出力甚多,还有很多默默付出的善友们在此无法一一列举,云情高谊,铭感于心!谨以此书,献给各位善友以及每一位有缘的读者。

内容推荐

《了凡四训》融会儒、释、道三家的智慧精华,是一部劝人为善的书,书中所讲的内容非常适合普通百姓阅读。

《了凡四训》是明代儒者袁了凡先生为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四篇家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数十年的学问修养,揭示了命运的原理和改变命运的方法。这四篇家训分别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

这四篇文章分别来自袁了凡先生不同时期的著作,其中《立命之学》是袁了凡晚年为训诫儿子而作的,初名《戒子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是他早年著作《祈嗣真诠》中的两篇。《谦德之效》则取自他晚年所作的《谦虚利中》篇。清人编纂的《丹桂籍》将这四篇文章题名为《袁了凡先生四训》,后世遂以《了凡四训》流传。

《了凡四训》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和人生智慧,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而且对于世道人心、社会风气的树立,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纪华传编著的这本《了凡四训读本》分原文、注释、译文、解读等部分,对其主要内容做了全新解读。

编辑推荐

《了凡四训》是一本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此书作于袁了凡六十九岁,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作者本意借此书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其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纪华传编著的这本《了凡四训读本》尽量用现代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其加以解释,力求使普通文化程度者也能够读懂,真诚地希望使每一位有缘者开卷阅读都能开启人生的智慧,增加积极人生的力量,增强健康向上的信心。本读本共四篇,每篇前有“题解”,同时根据内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又分“原文”、“注释”、“译文”、“解读”。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