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面孔,我们能察觉什么?
无论是嘈杂的地铁站台上,拥挤的餐厅内,还是人潮翻涌的商场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一件事情,那就是寻找一个人:第一次约会需要在站台寻找到对方,要是找不到就会把姑娘气走;室友在食堂给你占了座,要是找不到室友的面孔只能站着吃;去幼儿园接自己的孩子,你也得从一群小朋友里面准确找到你的宝贝,不然你可能就要被扭送到有关部门。判断“看到的面孔属于谁”,对大多数人来说不费吹灰之力。甚至你可能从来没有意识到这还能成为一个问题。
然而,当你没法识别出重要的人的面孔时,问题就来了。希腊悲剧中的俄狄浦斯,在听闻预言自己将杀死父亲的阿波罗神谕后,为了保护养父母的安危,离开了熟悉的城市。然而在他流浪到底比斯城的时候却误杀了自己的亲生父亲,亲自践行了自己的厄运。要是俄狄浦斯在神谕里能提前知晓亲生父亲的相貌,这一场悲剧没准儿就可以避免。谁让俄狄浦斯没有识别出他的相貌呢?
判断出迎面走来的人是谁,仅仅是阅读面孔的开始。随着“他是谁”的信息在你脑中出现,随之出现的不只是他的名字,还有你对他的记忆。葛优是国内最顶尖的喜剧演员之一,许多年前,早已以笑星身份成名的葛优饰演了一部历史正剧中的角色,虽然角色很严肃,然而观众一看到他,还是不自觉地笑了起来。他在剧中越严肃,大家笑得越开心。观众一旦在内心判断出“这个角色由葛优饰演”,他们就会回忆起有关葛优这位优秀喜剧演员的喜剧演出片段。尽管观众们并没有在生活中接触过他,但仅凭之前的观影经验,观众们就能知道他是个幽默、有趣、能轻松令观众捧腹大笑的人。正是这些有关情绪的记忆让我们“无视”他对这个严肃角色的精彩演绎,依旧选择捧腹大笑。我们对于他人的记忆、情绪,甚至遥远的故事,都会在认出他的那一瞬间迸发。
我们不光可以轻松辨别“他是谁”,我们还能同时辨认出“他有什么意图”。小时候,一旦考试成绩公布,相信很多人都会听到父母说:“你这次考得不错啊!”然而,你的父母是真的在夸奖你吗?只要瞥一眼他们的表情,你就知道接下来即将面对的是好吃好喝,还是铺天盖地的批评。
就像我们拥有能够迅速判断身份的能力一样,我们也拥有迅速判断他人情绪的能力。当我们看到“害怕”表情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分析和理解这张面孔所传递的信息,甚至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在这样的面孔之上。就如Rose(露丝)和Jack(杰克)在泰坦尼克号上注定相爱一般,对面孔所传递出的不同情绪进行判断对你来说可谓“无法抗拒”。
面孔能传递信息的丰富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通过一瞥,任何人都能判断对方是谁、脸上是什么表情、在看哪里、适不适合交往等等。那么我们到底可以从一张脸上得到什么信息呢? 身份和表情是面孔传递出的最为基本的信息。我们首先可以确定对方是认识的人还是陌生人。举一个小例子:我相信你绝对不会把对女朋友说过的情话一模一样、一个语气地说给传达室的大爷。针对不同的人,我们不自觉地运用不同的方式来交流。
表情情绪可以透露出对方对某件事情的态度。班主任板着面孔训人的时候,你肯定不敢开小差。然而,当我们眼前出现一张充满支配力的、健壮男性的面孔,你的大脑可能就会运转起来,通过他的表情来判断他是善是恶:如果他正带着温和笑容凝视远方海鸟的话,我们不会感觉到害怕;但是如果他带着狞笑看着我们,就算你胆子大,相信也会感觉到一丝寒意。
面孔与眼神朝向在社交中也很重要,通过分析它们,我们可以判断对方到底在注意着什么东西。在夹娃娃机面前,如果你不能准确判断女朋友盯着哪个娃娃,你怎么去赢得她的芳心呢?不少动物因为没有办法识别其他动物的眼神,所以难以实现“跨物种”交流;同样,对于部分人类,由于发展缺陷(比如自闭症光谱)导致眼神的交流理解困难,不只会让他们无法融入社会,甚至会让他们没法学习。倘若眼神不再重要,凡·高的自画像也许就不再摄人心魄。
除了眼神,唇语阅读也是一个关键的面孔识别“任务”。虽然大多数人并不是唇语专家,但在不经意间,我们经常需要用到它。我也不是唇语专家,然而在一次看电影的时候,音画不同步让我感觉浑身不对劲。后来我才知道,正因为唇语阅读在暗中进行,所以它和画面的时间差让我不自觉地感受到了一种不自然。在生活中,唇语阅读也有作用:在吵闹的宴会上,如果你听不清楚其他人的话,只要能注意到对方的唇语,你依然可以主动集中精力和对方好好聊天。
当然面孔的认识不止这几点,对方的性别、大体年龄、肤色、对称性以及许许多多的第一印象也在此范畴内。第一印象包括了人的吸引力程度、可信赖程度、支配力、健康程度等等。各种层次的第一印象主宰了我们的感受,也决定了我们交流的方向。前几年有一个社会新闻,尽管事情令人啼笑皆非,我们却能管中窥豹,了解面孔吸引人的程度有多高:一起车祸中车子被撞的那位司机怒气滔天,想要找肇事司机理论,然而当他发现肇事司机是一位美貌的姑娘时,他不但不要求赔偿,还替她说话,“谁让她好看呢”。倘若这位肇事司机长相一般,整件事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对于社会特征的判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P4-7
整本书就在这里结束了。我最希望每一位读者都可以带走这一句话: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看脸的高手。我们对于面孔的识别和判断,不应只是一个心血来潮的“新计划”,而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适应器:为了更好地生存,我们需要有判断清楚周围人的能力,也需要有能力选择正确的对象交流合作,避开不适合的对象。虽然单纯依靠面孔判断他人是鲁莽的,单从面孔就歧视他人的行为是粗鲁的,但是我们感受到面孔所传递的信息并不是无序的信息,而是能够反映一些潜藏特征的指示器。
阅读面孔并非人类独享的能力,我们身边的好朋友狗狗们也可以做到。同时,我们每个人在识别面孔上或许有极大的差异。可以说差异和共性并存,尤其是在各种社会特征之上,生活的经验和经历对我们影响非常之大,所以阅读面孔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哪怕你和大多数人不同都不是问题。我希望你看完这本书能够获得知识的体验,而不是某种烦恼和困扰。我们每个人都是阅读面孔的高手,不要担心。我也希望,大家能够更加关注面孔识别的能力,也能够关注因为各种障碍所导致的面孔失认症。总而言之,在看脸的世界里,希望大家能够愉快地但不是偏见性地看脸吧!面孔的判断虽然快速,但是难免有偏见,所以你看的同时不要忘记结合对方的声誉、行为等等一切判断,综合判断、整体识别永远是个好方法。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面孔的研究,这一研究取向越来越繁盛。在不久的将来,我希望能够把书中未能涉及的领域一一向你阐述,尤其是关于面孔的魅力、信赖程度等等社会特征。也希望在那时,我的阅历和能力足以准确地传达所有科学发现,还能为你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
在结语中不光需要总结整本书的内容,我也想稍微总结一下我的心情。其实这本书我不该这么早写出来。首先,是因为我在学,术上造诣不足,难免对于概念有理解的偏差,也会因为经验的缺失难以把握住大的方向;不过我用最大的精力保证最大程度的精确。其次,经典的学术专著都是我所敬仰的大师在学术生涯后期的总结之作,和他们相比我只能感觉到渺小。但是既然写,我就希望能写好,至少在精确性上,我尽了最大可能保证转述精确。希望大家读得愉快,也希望大家不吝赐教。写作时,我时时刻刻会紧张和担心,写完之后甚至没有如释重负之感,反而更加想努力搞科研,又有哪一位科研工作者不想要拼尽全力呢?
我在写这本书时,受到的最大的激励是来自David Perrett教授,以及他的精彩研究。尽管他不是我的导师,却是我硕士导师们年轻时的导师。我依然记得第一次与他见面的每一个瞬间,我也依然记得他在我学术工作中遇到挫折和感到迷茫时的激励。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我对他的敬仰和感谢,在此我想对他表示我最为真挚的敬意。 当然,我不能忘记伴随我一路走来的所有导师,以及他们的支持,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我,我感谢他们所有人。其中我最想感谢我的硕士导师Lisa DeBruine,是他将我引上了面孔研究的道路,我依然能够记得几年前一个上午我们的第一次见面,那半小时的对话改变了我的一生。
在写这本书的几个月内,我几乎把所有精力(除开科研工作)花在了查阅文章和写作中。以至于无暇顾及生活中很多事情,甚至没有和很多朋友保持良好的互动,乃至错过和失去一些机会和体验。心中会有高兴和快乐,也会有难过和悲伤,但是这一切不就是年轻的美好吗?希望所有人都能在科研、生活、工作中顺利,倘若我能够在科研的道路上继续前进,我们还会在科研的前沿处再相见。
徜徉在学术之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人类智慧的边界,都给了我无限的能量和支持。所以每一篇我引用的科研文章都对我产生了无限的支持。不光是他们,我又怎么能忘记身边的朋友呢?他们也给了我无限的支持和鼓励。感谢我实验室的每一位朋友,感谢我身边的每一位朋友,每一位在学术中支持我和鼓励我的朋友和同事,还有为书稿提出宝贵意见的朋友们,甚至感谢在出版过程中认识的新朋友。他们之中我尤其想感谢Amanda、Claire、Chengyang、Daisy、Feitong、Hongyi、Joanna、Ruyuan、Tina、刘柯,还有Chloe。感谢你们所有人。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再见。
I will arise and go now, and go to Innisfree.—Yeats
To the centre of the city where all roads meet, waiting for you.—Ian Curtis
华沙
于2016年初夏
Chapter 1 我们阅读面孔的时候,到底在看什么?
通过面孔,我们能察觉什么?
面孔是最为特殊的信息
我们会分辨不了面孔吗?
面孔真的挺特别
Chapter 2 看脸的“历史”
感觉器官的聚集之处?
鼻子和耳朵有什么特别之处
灵巧的嘴
“科技”改变了面孔
灵活的面孔
眉目真能传情
这就是面孔
Chapter 3 动物“行星”
人类的亲戚,灵长类动物们
人类很好的朋友
猫咪能够看懂脸吗
绵羊也盯着你的脸
小小的总结
Chapter 4 大脑“眼中”的面孔
大脑为了面孔“尽力了”
识别面孔的神经模型
整体还是局部
倒置的面孔,不只是倒过来
奇奇怪怪的照片,道出了面孔识别的特点
“撒切尔效应”
模糊中都能判断清楚
露出多少能被看清楚?
大脑尽力了
Chapter 5 面孔与身份:“你是谁?”
外国人的面孔真难认!
利用面孔“地图”来“计算”面孔
为什么漫画很好辨认
不管笑还是哭,你还是你
身份识别就是对比图片吗?
身份识别要“动”脑
“前女友细胞”?
别人眼中的你
Chapter 6 诉说“情绪”的面孔
表情为什么可以传递情绪?
包含表情的面孔在我们心中是什么样
大脑是怎么加工表情情绪的
“面无表情”也会有情绪吗
表情是跨文化通用的吗?
识别一个人和一群人的表情
为什么母亲见到孩子就会唠叨
Chapter 7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面孔的美丽可以被研究吗?
吸引力有衡量标准吗?
对称与面孔的美丽
平均的面孔更美丽?
他和她的面孔
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选择
家中的“故事”
“我该怎么做,能够更好看?”
靠谱还是不靠谱
他好欺负吗?
这并不是终点
参考文献
结语
这是一本关于面孔的书,关于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探索人类识别、了解面孔的书。虽然说只是“看脸”,但背后的原理并不像书名一般简单粗暴,以至于我要花如此篇幅介绍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本书内,我尽我很大能力为大家做好两件事情:第一是展示一些研究面孔中已发现的现象;第二就是阐明在这些现象背后科学家已知的原理。
我也和你们一样,对我们身处的这个“看脸的世界”感到好奇。作为一位研究大脑对面孔认知的科研工作者,我既兴奋又紧张:兴奋于可以站在巨人肩膀之上俯瞰科学成果;紧张于我深刻理解前人研究的艰辛和犀利,知道推进对于大脑的理解是有多么困难。不过科研是美丽的,在穿过光荣的荆棘路之后,风景和感受都让人舒畅。在此,让我们稍稍略过科研的困难部分,放眼于科研的美丽,一起享受和了解关于面孔的科研成果。
这本书的结构不复杂,内容都是以章节形式排布开,你很容易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具体章节内,我会一一解释大问题下的几个小问题。在一些小问题上,实际的结论都需要至少上百篇研究作为理论支持,而这几百篇论文可能合在一起还没有把问题解释清楚,仍待我们继续探索。这就是科研的魅力,在未知海域寻找宝藏。希望我在每一小节的叙述能让你一栏科学所发现的瑰丽宝藏,至少也能丰富你的生活。
第一章大致描述了面孔到底能够传达什么信息,这是一切的开始。在第二章我大致介绍了我们面孔的构成和生理学意义上的特征,假如没有灵巧的面孔,我们又怎能传情达意?第三章是关于其他动物对于面孔的认知,在这颗星球上,我们并不是仅有读懂面孔的幸运儿,不少可爱的动物会和我们一样依靠面孔生存。第四章可能难度比较大,大体介绍了大脑怎么处理接收到的面孔信息。第五章介绍了我们如何识别别人的身份,倘若不能依靠面容分辨朋友和陌生人,生活会挺麻烦。
后面的几章算是我个人的科研“主场”,都是我兴趣所在。一开始吸引我进入面孔研究的是表情识别——每一位学习心理学的学生都会经历“想要学会读心术”的过程,我也不例外。不过事实上,对于表情的阅读,大脑费劲了心思,这会在第六章具体为大家阐述。反正“读心术”我没有学会,却意外地进入了科研的世界。后来,吸引我的是面孔的各种社会特征——美丽的面孔之所以让我们倾心,不只是因为一些数学和结构上的美丽,还在于其背后的生理学意义,以上会在第七章向你介绍。
在书的最后,我还写了一篇私人意义很强的结语,并附上了所有引用文献。希望每一位读者能带着问题来,拿着知识去。我研究资历尚欠,难免有所纰漏,望大家不吝赐教!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这个看脸的世界吧!
“看脸”的世界,我们到底在看什么?知乎神经学、心理学大神华沙开启全新看脸思维的必读书。前沿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心理学博士科学解读人类拼颜值、外貌控背后的秘密。
阅读面孔似乎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我们在看脸的时候,到底在看什么,看脸这件看似肤浅的事情其实有着深刻的科学依据,面孔能传递信息的丰富程度远超我们的想像。
一张面孔好看与否,到底依据什么样的判断标准?除了先天因素,还有哪些东西会构造我们的面容?怎样让自己的面容更加吸引人,提升在他人心中的印象?读完这本《看脸》,这些你困惑已久的问题将迎刃而解。掌握外形优化的根本技巧,让你看上去更有吸引力。
怎样让自己的面容更加吸引人,提升在他人心中的印象?掌握外形优化的根本技巧,让你看上去更有吸引力。
这本由华沙著的《看脸》是一本关于面孔的书,关于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探索人类识别、了解面孔的书。虽然说只是“看脸”,但背后的原理并不像书名一般简单粗暴,以至于我要花如此篇幅介绍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本书内,我尽我很大能力为大家做好两件事情:第一是展示一些研究面孔中已发现的现象;第二就是阐明在这些现象背后科学家已知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