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底没能克制住自己,我非去她那儿不可啊。这会儿我又坐下来,一边吃黄油面包当夜宵,一边给你,威廉,继续写信。当我看见她在那一群活泼的孩子中间,在她的八个弟妹中间,我的心是何等欣喜啊!
倘使我继续这么往下写,到头来你仍然会摸不着头脑的。听着.我要强迫自己详详细细地把一切告诉你。
不久前我说过,我认识了总管S先生,他曾邀请我尽快去他的隐居所,或者说他的小王国做客。我呢,却把这件事拖了下来:要不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发现了那密藏在幽谷中的珍宝,我没准儿永远也不会去。
此问的年轻人在乡下举办一次舞会,我也欣然前往参加。事前,我答应了本地一位心地善良、长相尚好,除此便不怎么样的姑娘的邀请,并已商定由我雇一辆马车,带着我这舞伴和她表姐一起出城去聚会地点,顺道儿还接一接S家的夏绿蒂。
“您将认识一位漂亮小姐呐。”当我们的马车穿过砍伐过的森林向猎庄驶去的时候,我的舞伴开了口。
“不过您得当心,”她的表姐却说,“可别迷上了她呀!”
“为什么?”我问。
“她已经许了人,”我的舞伴回答,“一个挺不错的小伙子,眼下不在家.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去料理后事,顺便谋个体面的职务。”
这个消息在我听来是无所谓的。
我们到达猎庄大门前的时候,太阳还有一刻钟光景便要下山了。其时天气闷热,姑娘们都表示担心,说那四周天边的灰白色云朵要是酿出一场暴雨来.那可就煞风景了。我摆出一副精通气像学的架势来安慰她们,其实自己心中也开始预想到,我们的舞会将要扫兴的。
我下了马车,一名女仆赶到大门口来请我们稍等一会儿,说小姐她马上就来。我穿过院子,走向那建筑得很讲究的住屋。就在我上了台阶、跨进门去的当儿,一幕我见所未见的最动人的情景,映入了我的眼帘。在前厅里有六个孩子,从十一岁到两岁,大的大,小的小,全都围着一个模样娟秀、身材适中、穿着雅致的白裙、袖口和胸前系着粉红色蝴蝶结儿的年轻女子。她手里拿着一个黑面包,按周围弟妹的不同年龄与胃口,依次切给他们大小不等的一块;她在把面包递给每一个孩子时都那么慈爱,小家伙们也自自然然地说一声:谢谢!不等面包切下来,全都高擎着小手在那儿等。而眼下,又一起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一边按照各自不同的性格,有的飞跑到大门边,有的慢吞吞地踱过去,好看一看客人们,看一看他们的绿蒂姐姐将要乘着出门去的那辆马车。
“请原谅,”她说,“劳您驾跑进来,并让姑娘们久等。我刚才换衣服和料理不在家时要做的一些事情,结果忘了给孩子们吃晚餐。他们可是除我以外谁切的面包也不肯吃啊。”
我略微客套了两句,我的整个心灵都让她的形象、她的声音、她的举止给占据了。直到她跑进里屋去取手套和扇子,我才从惊喜中回过神儿来。小家伙们都远远地站在一旁瞅着我:我这时便朝年龄最小,模样儿也最俊的一个走过去,可他却想退开。
“路易斯,跟这位哥哥握手。”这当儿绿蒂正好走进门来,说道。
小男孩于是大大方方把手伸给我,我忍不住热烈地吻了他.虽然他那小鼻头儿上挂着鼻涕。
“哥哥?”我问,同时把手伸给她,“您真认为,我有配作您亲眷这个福分么?”
“噢,”她嫣然一笑,说,“我们的表兄弟多着哩。要是您是其中顶讨厌的一个,那我就遗憾啦。”
P20-21
漫话《维特》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德国十八世纪下半叶和十九世纪初最杰出的诗人、作家、学者和思想家。他以自己毕生的辛勤劳作,给德国和人类留下一笔光辉巨大、丰富多彩的精神财富。
1774年,歌德出版了他早年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少年维特的烦恼》(简称《维特》)。这在德国文学史上.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不仅年仅二十五岁的歌德因而成为德国乃至欧洲最享盛誉的作家,一向被人轻视的德国文学也提高到了与欧洲先进国家并驾齐驱的地位。在1832年《浮士德》第二部问世前,歌德这位“最伟大的德国人”便一直作为《维特》的作者闻名于世。
影响如此巨大的《维特》是部怎样的书?这部书有何价值与意义?
《维特》是一部规模不大的长篇小说,特点是采用了第一人称的书信体。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二部分纯粹由主人公维特致友人威廉和女友绿蒂的书简构成;第三部分则是本书“编者”威廉写的后记,中间也穿插着维特临死前写的四封信和几则残简。此外,书前尚有一段“编者”的小引,说明编成此书的“由来”和“用意”。
小说的情节可谓简单,贯穿全书的主线为主人公不幸的恋爱与社会遭遇。根据笔者个人的理解与体会,也不妨称这部书为“青年维特碰壁逃亡记”——
第一次出逃:为摆脱旧日生活中的烦恼,维特来到一个陌生的小城。其时正是春光明媚的五月,他立即投身在美丽大自然的怀抱中,终日读着庄严宁静的荷马古诗,与天真的儿童和纯朴的村民接近,于是感到有一种奇妙的的欢愉充溢着整个的灵魂。稍后,他又在舞会上认识了一位聪明俏丽的绿蒂姑娘。他明知绿蒂已经订婚,却仍对她一见钟情,并很快搬到她家附近去居住,觉得自己好像进了天国,而绿蒂就是这个天国中的天使。可叹好景不长,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从外地一回来,维特便从他这幻想的天国中摔到了地上,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于是烦恼又代替了宁静,失望又代替了欢欣.就连美丽的大自然也变成了折磨他的鬼魅了。维特只好逃出这个已经失去欢乐的乐园。
第二次出逃:维特到了一个公使馆里当秘书,一开始总算从实际工作中得到了一些慰藉,谁知上司是个偏狭迂阔的官僚,对他的工作和交往多所挑剔.使维特在他手下当差如在苦役船上一般难受。维特好不容易忍耐到第二年春天,却又碰见了一件更难堪的事:维特应邀在某伯爵家做客,一班傲慢顽固的贵族对于这个市民阶级的青年在场大为不满,伯爵只好催请他离去。此事立即成了全城尽人皆知的丑闻。羞愤之下,维特“真恨不得抓起刀来,刺进自己的心窝里去”。
第三次出逃:一年之后,在落木萧萧的初秋,因在社会上四处碰壁而心灰意懒的维特又逃回到了绿蒂身边。可这时绿蒂已经结婚,他的乐园也不复存在:大自然秋风萧瑟,最小最可爱的一个村童已经死去,纯朴善良的村民一个个身遭不幸,就连两株维特与全村老小十分珍爱的胡桃树.也被贪财的村长伙同其新主人砍掉了……
维特终于从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话里悟出,所谓幸福只存在于疯子的头脑里。
第四次出逃:维特对现实生活已经绝望,唯有逃到爱情中去寻找寄托,便更狂热地恋慕着有夫之妇绿蒂。可这无异于饮鸩止渴,既招来他人物议,又引起阿尔伯特疑忌,绿蒂不得不赶走他。
第五次出逃:残冬到了,维特深感自己成了世界上多余的人,便怀着痛苦与愤懑的心情最后一次出逃,逃向了“浑沌与黑暗”,逃向了死亡,因为——“别无他途”!
以上便是《维特》的主要故事,但它并非出自作者的虚构,而是歌德根据1772年自杀身死的青年耶鲁撒冷的不幸遭遇,并糅合进自己两年来的痛苦经历、思想和感情写成的。女主人公绿蒂就是他一位朋友的夫婚妻夏绿蒂·布甫的化身,年轻的诗人确曾热恋过她;别的重要人物同样在现实生活中有不止一个原型。所以歌德自己说,《维特》这部作品是他“用自己的心血哺育出来的。其中有大量出自我心胸中的东西.有大量的情感和思想足够写一部比此书长十倍的长篇小说”(引自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
然而,不能因此说,《维特》只是一部个人的恋爱与社会遭遇的悲剧。因为,正如十九世纪的丹麦大批评家勃兰兑斯等早就指出的,它还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烦恼、憧憬以及苦闷。
……
同样,《维特》在我国广为流传,也主要因为我国“五四”运动时期.与一个半世纪前的德国“狂飚突进”时期有不少类似之处。反对封建压迫、追求个性解放乃是不可阻遏的时代潮流。
其次,必须强调,艺术上的成功也是使《维特》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原因。
歌德恰当地使用了第一人称的书信体,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效果。近百封长短书简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前后加上“编者”的引言和按语,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切可信。信里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叙事,时而议论,读着读着,我们仿佛就变成了收信人,听见了主人公的言谈笑语.啼泣悲叹。
郭沫若在《维特》译本序引中赞它是一篇散文诗。《维特》的确像抒情诗一样以情动人。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却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作者常常让主人公直抒胸臆,如维特那封在生命的最后两天断断续续写成的绝命书,真是有声有泪,哀惋凄绝。此外他还巧妙地用自然景物烘托情感,用荷马和莪相的诗句或诗中的意境渲染气氛。 “春风呵,你为何将我唤醒?……可是啊,我的衰时近了.风暴即将袭来,吹打得我枝叶飘零!明天,有位旅人将要到来.他是见过我的美好青春;他的眼儿将在旷野里四处寻觅。却不见我的踪影……”莪相的这几句哀歌,由即将离开人世的维特念出来,不正成了他自己的凄凉心境与悲惨命运的真切写照了吗?在《维特》中,类似这样能给人以诗的回味的段落,不胜枚举。
再有,小说的人物塑造也很出色。特别是青衣黄裤的翩翩少年维特,已成了世界文学中的著名典型,即那么一种“伟大而又渺小,可爱而又可鄙的怪人”(莱辛语)。
总的来说,强烈的时代精神加上卓越的艺术手法,赋予《维特》以爆炸似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使它在世界各国千千万万的青年读者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与回响。
杨武能
歌德著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全译插图本)(精)》讲述了维特是一个向往自由、平等生活的青年,他多愁善感、坦诚可爱、思想偏激。他与绿蒂在一次舞会上相遇,并对她一见钟情。然而绿蒂早已订婚,并深爱着未婚夫阿尔伯特。维特无法自拔地坠入爱河之中。这一段从开始就看不到结果的爱情令维特苦苦挣扎,这份悲苦使他几乎无力承受,最后维特抱着“无法为爱而生,也必将为爱而死”的信念,饮弹自杀。
歌德著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全译插图本)(精)》采用的书信体形式开创了德国小说史的先河,作品描写了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详尽地展示了维持思想感情的变化,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尤其是通过主人公反抗社会对青年人的压抑和窒息的反抗,表现出一种抨击陋习、摒弃恶俗的叛逆精神,因而更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这也是这部小说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深受各国人民喜爱而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