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潮
海岛上覆盖着一层阴影。这里的阴影比掠过东边海湾的阴影略浓一些。在海岛西岸,天上的微光映在狭窄而潮湿的海滩上,海滩上的水泛着粼粼波光,直通向远处的地平线。海水和沙滩都泛着金属的颜色,上面铺洒着片片银光,很难看清哪里是海水,哪里是陆地。
这只是一个小岛,小到一只海鸥拍打几次翅膀便能飞越全岛,夜色已经在北面和东面降临。在这里,沼泽草肆意蔓延到深色的海水里,浓浓的黑影落在矮生雪松和代茶冬青之间。
乘着薄暮,一只奇特的鸟儿从外海滩筑巢的地方飞来这座小岛。它的翅膀是纯黑色的,翅膀两端的距离比人的手臂还要长。它平稳而从容地飞过海湾,动作精准而明确,像渐渐要吞噬那条明亮水带的阴影一样。这只鸟儿是剪嘴鸥属,叫作黑剪嘴鸥。
在抵近海岸时,黑剪嘴鸥滑翔至水边,黑色的身躯在暮色的映衬下显现出清晰的轮廓,像从头顶掠过的大鸟的投影。它如此安静,即使拍打翅膀发出了一点儿声响,也被淹没在沙滩上翻动贝壳的海水声中。
上一次涨潮时,在纤细新月作用下的海水,拍打着海岸沙丘边生长的海燕麦。黑剪嘴鸥和它的同伴已经来到海湾与海水之间的沙地上。它们在尤卡坦半岛的海岸过冬,而后向北迁徙到这里。伴着六月温暖的阳光,它们将会在海湾的沙岛和外海滩上孵卵,并孵化出浅黄色的雏鸟。然而,经过漫长的旅途,到达这里时,它们已经疲惫不堪。白天潮水退去的时候,它们会在沙洲上休息,晚上则在海湾及其边缘的沼泽里漫步。
在满月之前,黑剪嘴鸥已经熟悉了这座岛屿。岛屿位于一个安静的海湾上,那里的海岸承受着南大西洋巨浪的拍打。海岛北面,一条深邃的海峡将海岛和大陆分隔开来,退潮时的海水猛烈地冲刷着。岛的南面是缓缓倾斜的沙滩。平潮的时候,渔夫可以深入海水半英里去抓扇贝或撒网捕鱼,直到海水没过他们的腋窝。在这些浅滩里,幼鱼成群,捕食着海水中的小生物,小虾向后摆动尾巴弹跳。浅滩丰富的物种吸引着黑剪嘴鸥在夜间离开它们在岸上的窝巢,前来水中觅食。它们在水面上盘旋,观察并挑选着猎物。
日落时,潮水曾经退下。现在,潮水又缓缓升起,漫过了黑剪嘴鸥下午栖息的地方,经过水湾,流入沼泽地。夜里的大部分时间,黑剪嘴鸥都在捕食,它们张开细长的翅膀在水面上滑翔,搜寻着随涨潮而来、在布满水草的浅滩里栖息的小鱼。黑剪嘴鸥趁着涨潮的时机捕食,因此被叫作“涨潮鸥”。
在海岛的南边,海滩上的水深不过人的一臂长,缓缓地淌过布满棱纹的滩底。黑剪嘴鸥开始在浅滩上盘旋、驻扎。它以一种奇特而轻快的动作飞翔着,双翅向下拍去,再高高扬起。它的头垂得很低,这样它那长长的、锋利如剪刀刀刃的下喙才能划破水面。 喙刀,或者说是分水角,在平静的海湾表面划出一道细小的水纹,激起一阵微波,水波深入沙质海底又反弹回来。在浅滩徘徊觅食的鲥鱼和鳉鱼察觉到了海水的变化。在鱼类的世界里,声波可以传递很多信息。有时候,水波振动说明有成群的像小虾或桨足甲壳动物等可供捕食的动物在头顶游过。所以,当黑剪嘴鸥掠过水面时,小鱼儿们好奇又饥饿地游向水面。黑剪嘴鸥在水面上空盘旋一阵,而后原路返回,较短的上喙一张一合,便迅速地叼起三条小鱼。
“啊——”黑剪嘴鸥叫着,“哈——!哈——!哈——!”叫声尖锐刺耳,在水面上传播得很远。沼泽地的其他黑剪嘴鸥回应着它的叫声,像回声一样。
当海水一寸一寸地涌上海岸时,黑剪嘴鸥在海岛南边的沙滩上方盘旋,引诱着鱼儿游向它经过的路径,再飞回来抓住它们。它吃了足够的鱼儿,消除了饥饿感之后,拍打了几下翅膀,从水面盘旋而上,绕着岛屿飞翔。当它飞到沼泽东面时,成群的锵鱼在它身下海水里的干草中游动,但这些锵鱼并没有危险,因为黑剪嘴鸥的翅膀张开太大,无法在草丛间飞行。
黑剪嘴鸥突然转身,飞向岛上渔夫建造的码头,穿过海峡,掠过盐沼,尽情享受着在空中翱翔的乐趣。它加入了一群黑剪嘴鸥的队伍里,它们一起列队飞过沼泽地。有时候,它们像是夜幕上闪现的一抹黑影;有时候又像一群幽灵,如燕子般在空中飞舞,露出白色的胸膛和闪闪发亮的腹部。这个奇异的黑剪嘴鸥夜间合唱团,一边飞,一边提高嗓音,演唱着古怪的曲调,时高时低,一会儿温柔得像哀鸣的鸽子咕咕地叫,一会儿又刺耳得像乌鸦在聒噪。合唱团的歌声时而高亢,时而低沉,阵阵律动,渐渐地像远处的犬吠声一样,消逝在静谧的夜空。
P3-5
写《海风下》是为了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海洋和海洋中生命的故事,就像我在过去十年的经历一样。
写这本书,更多的是因为我深信海洋中的生命值得被人们知晓。站在海边,体会潮涨潮落,感受盐沼上浮动的薄雾,看着滨鸟沿着海浪线上下翻飞,数百万年一直如此,看那年迈的鳗鱼和年幼的西鲱一齐游向海洋,知晓万物像地球上任何生命一样近乎永恒。在人类最初来到海边满心惊奇地眺望大海之前,它们已经存在;年复一年,历经千古,任凭人类王国兴衰,它们仍在延续。
在构思这本书的时候,一开始我就面临选定主角的问题。没多久我就发现,没有哪一种动物能够遍布我作品里描述的广阔的海域,无论是鸟类、鱼类、哺乳动物,或是任何一种海洋里的小型生物。不过这个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因为我意识到,不管我是否愿意,海洋本身才是主角。海洋中从最小生物到最大生物的生死都被海洋掌控的感觉会不可避免地贯穿书的每一页内容。
《海风下》由一系列描述性叙述组成,这些描述依次展开,从海滨生物,到广阔的海洋,再深入海底。读者看这本书就好似在旁观各种场景,几乎不带任何评论,因此一些解释说明是必要的。
在第一卷(“海洋边缘”)中,我记录了北卡罗来纳海岸一片区域里的生命的故事。在那里,燕麦草生长在起伏的沙丘上,盐沼分布广阔,有轻轻的声响,也有荒野海滩。我选择春天作为故事的开始,那时黑剪嘴鸥正从南方飞回,西鲱正从海洋洄游到河流,滨鸟的春季迁徙正值高峰。看到一只矶鹞在春日的海浪边奔跑、探寻,等于看到在冒险旅程前夕的迁徙者。这画面如此非凡,我用了一整章描写生活在北极冻原的滨鸟的夏季冒险。随后,我们在夏末之时随着鸟儿来到卡罗来纳海峡区域,从鸟、鱼、虾以及其他水生生物的所有活动,看到四季变换。
第二卷(“海鸥的路”)与第一卷的时间相同,只是地点变成了无边的海洋,在这里,季节更替的形式有所不同。远洋——距离陆地数英里外的地方,形态丰富,奇异美丽,几乎不为人所知,只有少数幸运的人能得一窥。第二卷的故事主角是一位真正的海洋漫游者——鲭鱼,从它在广阔的海洋表层水域诞生开始,到它幼年时在众多浮游生物间历经变迁,以及年轻时在新英格兰海港的庇护下生活,直到它加入漫游的鲭鱼群,遭受着食鱼鸟类、大型鱼类和人类的攻击。
第三卷(“河海之交”)写到那缓缓倾斜的海床组成的大陆板块的边缘和大陆架,陡然下倾的大陆坡,还有深海海渊。幸运的是有一种动物的生活遍布以上所有地方,这在整个海洋和陆地的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生物就是鳗鱼。想要描述这种特别生物的生活全貌,必须从那遥远的滨海河流支流说起,鳗鱼在那里度过大部分成年时光,而后在秋季跟着它们产卵洄游的步伐向海洋进发。其他鱼类会在秋天离开海港和海湾,一旦找到温暖的水域可以过冬,它们就停了下来。但鳗鱼会继续前行,直到来到马尾藻海附近的海渊中。它们在这里繁衍、死去。每年春天,年幼的鳗鱼会从这陌生的深海世界独自回到滨海河流中。
为了了解海洋生物的感受,需要主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暂时抛开许多属于人类的观念和时空标准。例如,如果你是一只滨鸟或一条鱼,钟表或日历衡量的时间毫无意义,光阴交替,潮涨潮落,才会指示何时进食,何时禁食,何时有敌人窥伺,何时相对安全。我们无法看到海洋生物的全貌,无法让自己感同身受,除非我们改变自己的思维。
但是,如果要让一条鱼、一只虾、一只栉水母或是一只鸟看起来更加真实,我们也需要用到一些人类行为作类比。因而,我在文中会有意使用一些表达方式,而这些词语在正式的科学文本中不被接受。我曾提到一条鱼儿“害怕”它的敌人,并非因为我认为鱼儿像我们一样能感知恐惧,而是因为它的表现像受了惊吓。对于鱼类而言,这种反应主要是生理的;对我们来说,则主要是心理的。但是,为了鱼类的行为更易于被我们理解,就必须用到专门描述人类心理状态的词语。
在选用动物名称方面,我会尽可能地使用动物所处属种的学名。如果有的名字太过吓人,我会用描述它们外观的词语作为替代。而在命名一些北极动物时,我使用了它们在爱斯基摩语中的名字。
本书的末尾附有一个词汇表,介绍了那些鲜为人知的海洋动植物,抑或让读者重温那些已经认识的动植物。
没有任何一个人,即使在较长的一生,可以体验并熟悉海洋以及海洋生物的各个阶段。作为对我个人经验的补充,我从丰富的科学和半通俗文献中选取大量基本信息,通过我的演绎将它们融入故事当中。将我参考过的所有资料罗列出来是不可能的,不过可以列出一些影响较大的作品:阿瑟·克利夫兰·本特(Arthur Cleveland Bent)的13册记述北美鸟类的杰作;亨利·比奇洛(Henry Bigelow)的《缅因湾的鱼》(Fishes of the Gulf of Maine)、《缅因湾的浮游生物》(Plankton of the Gulf of Maine)以及他刊登在科学期刊上的多篇探索从缅因湾(the Gulf of Mame)到哈特拉斯角(Cape Hatteras)之间滨海水域的学术论文;约翰内斯·施密特(Johannes Schmidt)那篇伟大的研究鳗鱼生活的论文;乔治·萨顿(George Sutton)的《南安普敦岛探险》(Exploration of Southampton Island);塞特(O.E.Sette)未发表的关于鲭鱼生活的手稿;以及约翰·默里爵士(Sir Johan Murray)和约翰·约尔特(Johan Hjort)所著的海洋学圣经《海洋深处》(The Depths of the Ocean)。 除了这些书面素材之外,与那些对海洋生命有丰富经验的人们交流也令我受益匪浅,他们与我分享了许多知识。在这些人中,我首先要提的是埃尔默·希金斯(Elmer Higgins),如果没有他的兴趣、鼓励和帮助,这本书永远无法完成。其他耐心解答我的问题或提供帮助的人还有罗伯特·内斯比特(Robert A.Nesbit)、威廉·内维尔(Wiilliam C.Neville)、约翰·皮尔森(John C.Pearson)以及爱德华·贝利(Edward Bailey)。
《海洋三部曲——海风下》是蕾切尔·卡逊“海洋三部曲”的开篇之作。在这本著作中,她把书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写海岸上的生物,“海洋边缘”,一部分写海洋,“海鸥的路”,另外一部分写深渊,“河海之交”。每一部分,她都会记述某种动物:海鸥、鲭鱼、鳗鱼。三部分交织成为一副织锦,呈现出海洋及其互相依存的生物共同构成的生态图景。但是,书的中心是海洋本身。她巧妙地向我们介绍生态系统的结线,在这个系统里每一个实体都是相互连接的,属于一个整体的生命循环。一个生物的死亡,成就了另一个生物的生命,这是一个无尽的轮回。海风覆盖了空气、海洋以及陆地上的所有生命。这本书推出了一位新的作家,对自然世界有着新的看法。在随后的几部作品里(《环绕我们的海洋》、《海洋的边缘》《寂静的春天》),卡逊带我们走上一段旅程,希望改变我们对于人类与自然世界关系的态度。
《海风下》是美国科学作家、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处女作,也是她著名的海洋三部曲中风格较为清新的一部。《海风下》记录了卡逊对于北美东海岸海洋生物与鸟类的生存行为的观察,为叙事体,描写细致,语言风格干净、朴素、温暖。作者在书中展示了海洋生命鲜活的本来面貌,画面感极强,使人读之有临境之感。相比于卡逊的著名的作品《寂静的春天》,《海风下》更能给读者带来阅读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