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小学、中学的课堂里,从未真正讲述过生命和自然的意义。当一个孩子问到成人:我们从那里来?到那里去?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很多很多的成人会很茫然地、很反感地把发问的孩子赶走,因为这些问题难住了他们。
假如爸爸妈妈和老师都没有来得及告诉你这些问题,你可以和屎壳郎波比拉一起思考。由保冬妮编著的《屎壳郎先生波比拉》不是一本很难很难的书。相反,它是一本能和你分享生命很简单很有趣的故事书。
当然,这一切在打开这本《屎壳郎先生波比拉》的时候,你已经看到了……
| 书名 | 屎壳郎先生波比拉/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保冬妮 |
| 出版社 |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我们小学、中学的课堂里,从未真正讲述过生命和自然的意义。当一个孩子问到成人:我们从那里来?到那里去?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很多很多的成人会很茫然地、很反感地把发问的孩子赶走,因为这些问题难住了他们。 假如爸爸妈妈和老师都没有来得及告诉你这些问题,你可以和屎壳郎波比拉一起思考。由保冬妮编著的《屎壳郎先生波比拉》不是一本很难很难的书。相反,它是一本能和你分享生命很简单很有趣的故事书。 当然,这一切在打开这本《屎壳郎先生波比拉》的时候,你已经看到了……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中短篇童话合集,收录了保冬妮的四篇童话代表作。 其中,《屎壳郎先生波比拉》是一篇关注生态和生存理念的作品。它讲述了非洲阿鲁巴平原上一只名叫波比拉的屎壳郎的非凡一生。戴着窟窿框框的波比拉,自称是有学问的“先生”。相比一味服从生命本能的动物而言,波比拉梦想走出平淡的生活,见识广袤精彩的世界。在生命的终点,他领略到生命的意义,坚定地违反自然规律,回到妻子身边。波比拉这一生都做着其他屎壳郎做不到的事情。 保冬妮的童话作品俏皮、活趣,且饱含人生哲思。她用新奇的故事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告诉小读者要用爱心去发现、感觉世间万物,体味成长的真谛。 本书所收篇目,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等,并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 目录 再版说明 总序 屎壳郎先生波比拉 包子狗和面条儿猫的奇境(节选) 小浇浇和睡婆婆的魔杖(节选) 我是花精,我是花 作家相册 作家手迹 试读章节 屎壳郎先生波比拉 屎壳郎出世 这是迷人的非洲,干旱的十月。 旱季即将结束的阿鲁巴平原上寂静一片,落日烧灼着干枯得没有一滴水的土地,焦黄的草伏在地面上像是在无泪地哭泣。大象群走过的土地扬起被烈日曝干的灰尘,在血红的夕阳里升起了一层雾一般的纱幕。 粗大而沉重的脚步,踏在干裂的非洲平原上,震撼着这片无人的世界。在它们的下面,在漆黑一团的地下王国里,千百只小生命正在一颗颗滚圆的小粪球里生长着。 这就是圣甲虫,蜣螂的一种,也就是被我们叫做屎壳郎的小家伙们。 经过四个月的孵化,丑陋的小幼虫就要变成美丽的甲虫了。小家伙们发育得很快,虽然他们现在长得似乎还有些古怪。粪球里的小幼虫把自己的身体固定在一个位置上,不停地转动,不停地吃着粪球。粪球的空间越来越大,像是一座不断扩充的圆房子,小幼虫拼命地啃着房子里的每一面墙壁。 嚓、嚓、嚓…… 嚓、嚓、嚓…… 千万只屎壳郎在不停地啃噬着粪球。黑暗的地层里的生命在焦急地盼望着雨季的来临。 地面上的象群站在已经干裂的水塘边,抬头遥望着天边的乌云,翻滚变幻的云层涌起烟团状的云浪,正在孕育着一场生命之雨…… 在干燥黑暗的地穴里,屎壳郎们幼小而柔软的身体已经开始变硬,透明般的浅色外衣已经换成了黑色的坚硬盔甲。他们从这时起,已经是一个圣甲虫了,但他们仍被封在小粪球里,只有大雨能让他们解脱。 年轻的圣甲虫还不明白世事的艰难,就在他们出生的那一刻,他们的生命就已经交给了命运和季节。他们在暗无天日的洞穴里渴盼着雨水的降临,遥远的湿润空气还在海上徘徊。 干渴的阿鲁巴平原,更加憔悴了。 一只凶狠的蜜獾不知从什么地方蹿了出来,他溜溜达达,这儿嗅嗅,那儿找找,似乎发现了可以充饥的食物。在干旱的季节,蜜獾没有蜂蜜吃,没出洞的小甲虫便是他最爱吃的食物。 蜜獾显得有点焦急,他已经准确地判断出脚下几十厘米之下,有着一堆丰美的可口佳肴。他开始疯狂地刨着地面上的土,不一会儿,一个小粪球就被刨了出来。根据他的经验,有一个就有一群。于是,蜜獾贪婪地继续刨着。啊,又有两个小粪球。他小心翼翼地掏出这富含蛋白质的营养食物,开始享受一天中最舒服的时刻。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一些粪球不够大,已经没有食物可吃的圣甲虫终于等不到甜美的雨水,在干硬的黑暗坟墓中死去了。而另一些圣甲虫还在继续等待着带来光明的雨水。的雨季已经不远了。 象群追逐着潮湿的气味,阿鲁巴平原燥热的空气里游进了一丝水汽。天空暗了下来,顷刻间,一道雨帘由远及近地铺了过来;水滴溅起地面的浮土,砸成一个个圆圆的小坑。没有一会儿,小坑里灌满了雨水,成了泥潭。象群踩出的道路,被暴雨冲成了一条条大小纵横的河流,这些河流奔淌着流下高坡,汇集在低洼处的池塘里。 干裂的池塘成了个水洼,它不断地涨着,一圈一圈地升高,混浊的泥水蓄积成了一片宽阔的泥湖。欣喜的象群在公象的带领下尽兴地游着。 这雨季到来时的第一场暴雨,猛烈地洗刷着蒙尘已久的干旱平原,干涸的不毛之地渐渐地被滋润了。它松软、肥沃起来,向地下渗着清凉甘饴的水珠。 夜晚在雨停时分来临了,万籁俱寂的阿鲁巴平原上处处荧荧发亮,在月色下闪着水晶般美丽的光点。细柔的草伸展着婀娜的枝叶,灌木吸吮着透明的琼浆。 漆黑一片的土地忽然松动了。 成千上万只活泼的圣甲虫披着油黑闪亮的盔甲,从泥土里钻了出来。他们抖掉身上粘的粪球碎片,第一次抬头看到了这个神奇的世界。 P1-5 序言 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已经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曲折而辉煌的历程。回顾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我们心潮涌动,激情难抑。 一 在中国,“‘儿童文学’这名称,始于‘五四’时代”(茅盾(《关于“儿童文学”》)。更具体地说,作为一种新式文学类型的儿童文学是从20世纪初叶开始逐渐为中国人所认识和流传开来的。当时代进入五四新文化运动,这种具有现代性观念和形式的文类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因而“儿童文学”这名称很快被国人所接受。“儿童本位”、“儿童文学”,一时成了文学界、教育界、出版界“最时髦、最新鲜、兴高采烈、提倡鼓吹”(魏寿镛等《儿童文学概论》1923年版)的热门话题。 尽管“儿童文学”这名称是在20世纪初才出现在中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儿童也即我们的祖先对文学的接受是一片空白。正如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有其独特性一样,在中国文化传统与文学传统的影响和作用下,中国古代儿童接受文学的方式与阅读选择也有其明显的独特性,这有民间讲述、蒙学读本传播和儿童自我选择读物三种途径,尤其是民间讲述。证诸史实,中国古代儿童接受的文学形式,主要是民间群体生产的口头文学作品,其中大量体现为民间童话与童谣。学界的研究表明,中国古代民间童话的遗产相当丰富,例如“灰姑娘型”文本《酉阳杂俎·吴洞》比之欧洲同类型童话还要早出七八百年。因而有论者这样断言:“中国虽古无童话之名,然实固有成文之童话,见晋唐小说。”(周作人《古童话释义》)正因如此,当我们回顾历史时,那种认为中国儿童文学是从1909年商务印书馆编印《童话》丛书,或是从1921年叶圣陶创作《小白船》开始的说法是需要商榷的。如果我们承认民间文学是文学,民间童话与童谣(已被古人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作品)属于儿童文学范畴,那么,很显然,中国儿童文学的来龙去脉自然可以提前到“儿童文学”这一名称出现之前。我们认为,那种对民族文化与文学传统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是需要加以讨论和正视的。对待历史,我们必须采取审慎和“同情的理解”的态度。 二 我们一方面需要尊重历史,同时需要用发展的观念考察和疏证历史。尽管中国儿童文学的来龙去脉可以追溯到“儿童文学”这一名称出现之前,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则是全部中国儿童文学历史中最为丰富最激动人心最值得大书特书的篇章。 现代中国儿童文学是指起始于20世纪初叶用现代语言与文学形式,表现现代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现实生活与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是一种自觉地全方位地服务服从于中国少年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学,至今已有一百年上下的历史。1902年黄遵宪尝试用白话文创作的儿童诗《幼稚园上学歌》,190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孙毓修编译的童话《无猫国》,1919年《新青年》杂志刊发周作人翻译的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女儿》,是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生发兴起的重要文学事件与表征。特别是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周作人于1920年发表提出全新儿童文学观念的论文《儿童的文学》,郑振铎于1921年创办中国第一种纯儿童文学杂志(《儿童世界》,叶圣陶于1923年出版中国第一部原创短篇童话集《稻草人》,冰心于1923年推出原创儿童散文《寄小读者》,这是中国儿童文学新观念、新作品、新思维形成与奠基的标志性象征与成果,其中的重中之重当数叶圣陶的《稻草人》。这部辑录了23篇短篇童话,体现出“把成人的悲哀显示给儿童”(郑振铎《<稻草人>序》)的为人生而艺术的儿重文学思想的童话集,得到了鲁迅的高度肯定与赞誉,被誉为“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鲁迅《<表>译者的话》)。“稻草人”的道路实质上就是高扬现实主义精神的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成长、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经由上个世纪20年代叶圣陶开创、30年代张天翼《大林和小林》的推进,源远流长地延续至今,形成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主潮,体现出自身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规范与审美追求。这主要有: 第一,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始终紧贴着中国的土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这中间有一个转换。20世纪早中期的儿童文学创作与观念,主要直面的是成年人所关切的中国现代社会问题和历史课题,围绕着成年人的革命、救亡、战争、运动、意识形态等展开艺术实践,从中展现出中国儿童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面貌。八九十年代是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观念更新所带来的最深刻变化,就是将以前的“成人中心主义”转向以儿童为中心,直面的现实则由成年人的现实转向儿童的现实,努力贴近儿童的现实生存与生活状况,贴近儿童的精神生命“内宇宙”,贴近儿童的审美意识与阅读接受心理,使儿童文学真正走向儿童。这是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革命性位移”。新时期儿童文学蔚为壮观的原创生产的突破、变革与发展,正是这一“革命性位移,,的审美嬗变的结果。 第二,强调文学的认识、教化功能与作家作品的社会责任意识。从上个世纪20年代郑振铎提出儿童文学要把“成人的悲哀显示给儿童”(《<稻草人>序》),郭沫若提出儿童文学要“导引儿童向上,启发其良知良能”(《儿童文学之管见》),30年代茅盾提出儿童文学“要能给儿童认识人生”、“构成了他将来做一个怎样的人的观念”、“助长儿童本性上的美质”(《关于“儿童文学”》、《再谈儿童文学》),张天翼提出儿童文学要告诉儿童“真的人,真的世界,真的道理”(《<奇怪的地方>序》),50年代陈伯吹提出“儿童文学主要是写儿童”、“要以同辈人教育同辈人”(《论儿童文学创作上的几个问题》),到80年代曹文轩提出“儿童文学作家是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者”、“儿童文学承担着塑造未来民族性格的天职”(《觉醒、嬗变、困惑:儿童文学》),新世纪初曹文轩又提出“儿童文学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文学应该给孩子什么?》),受这些20世纪重要儿童文学观与价值取向的深刻影响,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在与社会与时代无法也无须割舍的联系中,一以贯之地承担起了自己对未来一代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化担当与美学责任,并创造出自己的象征体系与文类秩序。 第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追求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统一,思想性、艺术性与儿童性的统一,追求儿童文学至善至美至爱的文学品质。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是一种具有“文学的现代化”特质的全新文学。儿童文学的现代化首先体现在“儿童观”的转变上。从视儿童为“缩小的成人”的传统观念,到五四时期的“救救孩子”、“儿童本位”,到共和国成立后的“红色儿童”、‘革命接班人”,到新世纪的“儿童权利”、“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演进的各个历史时期无不与中国人儿童观的更新与转型紧密相联。儿童观导致建构儿童文学观,儿童文学观影响制约儿童文学的创作、批评与传播。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所经历的重要文学事件与理论交锋,例如20年代的“争”,40年代的“儿童文学应否描写阴暗面”的讨论,50年代有关童话体裁中幻想与现实的关系的讨论,60年代的对“童心论”、“古人动物满天飞”的无端批判,80年代以后关于儿童文学的教育性与趣味性、儿童化与成人化、儿童文学的特殊性与一般性的探讨,无一不与儿童观/儿童文学观相关。特别是新时期出现的一些重要儿童文学理论观念,如“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儿童反儿童化”、“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儿童文学的双逻辑支点”、“儿童文学的成长主题”,以及“儿童文学的文化批评”、“儿童文学的叙事视角”、“儿童文学的童年记忆”等,同样无一不是儿童观/儿童文学观的更新的表征与产物,同时又极大地提升了儿童文学的学术品质,促进了儿童文学创作生产力的解放。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正是在螺旋式的矛盾张力中发展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批评家为此展开了持续不断的思想交锋与艺术探索和实践,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学现代化”更深刻地体现在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儿童文学文体建设与审美创造方面,这是一个关系到儿童文学之所以为儿童文学的复杂的艺术课题。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探索与创造,中国儿童文学不仅在如何处理诸如“儿童文学与政治”、“儿童文学与教育”、“儿童文学与童心”、“儿童文学的继承与创新”、“儿童文学与外来影响”、“儿童文学与儿童接受”、“儿童文学与市场”、“儿童文学与影视网络”等这类艺术难题方面螳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不断作出自己的思考与选项,而且在创作方法的选择,文学语言的规范,小说、童话、诗歌、散文、儿童戏剧各类文体的内部艺术规律的建构,如小说中的成长小说、动物小说、科幻小说,童话方面的幻想性、逻辑性、夸张性、象征性问题,诗歌中的幼儿诗、儿童诗、少年诗,幼儿文学中的图画书、低幼故事、儿歌,以及文学名著“少儿版”的改写等等,经由几代作家以极大的艺术匠心前仆后继的创造性劳动,终于在世界儿童文学艺术之林中树立起了充满鲜活的中国特色与审美趣味的艺术华章。也正是在这样的艺术探索和审美追求过程中,终于产生了叶圣陶、冰心、张天翼、陈伯吹、严文井、曹文轩、秦文君这样的足以显示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已经达到的水平的标志性作家,以及一大批各具特色的著名儿童文学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戏剧家、儿童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他们艰苦卓绝的艺术创造所获得的百年儿童文学经典,已经成为滋养中国少年儿童精神生命的文学养料,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并且创造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新的人物谱系(20世纪中国文学创造的人物谱系除农民、知识分子、妇女外,还有儿童形象的谱系),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与世界儿童文学的艺术宝库。 三 文学是人学,儿童文学是人之初的文学。人之初,性本善。儿童文学是人生最早接受的文学。那些曾经深深感动过少年儿童的作品,将使人终身难忘,终生受惠。在今天这个传媒多元的时代,我们特别需要向广大少年儿童提倡文学阅读。文学阅读不同于知识书、图画书、教科书的阅读。文学是以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和动人心弦的艺术意境,是以审美的力量、情感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语言的力量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的。我们认为,用优秀文学作品滋养少年儿童的心田,培育未成年人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来一个我们民族自己的原创经典儿童文学的社会化推广与应用,是一件意义重大、十分适时的新世纪文化建设工程。为此,我们特选编《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以下简称《百年经典》),并由一贯重视打造高品质、精制作图书品牌的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精编精印出版;同时,《百年经典》的选编出版,也是对已经过去的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现代化进程的百年回顾、梳理和总结,用以承前启后,借鉴历史,促进新世纪儿童文学的发展繁荣。 经典性、权威性、可读性和开放性是《百年经典》锁定的主要目标。 第一,《百年经典》是有史以来中国儿童文学最大规模的系统梳理与总结。我们将精心选择20世纪初叶至今100年间的100位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100部优秀儿童文学原创作品。《百年经典》的入围尺度界定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看其作品的社会效果、艺术质量、受少年儿童欢迎的程度和对少年儿童影响的广度,是否具有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穿越时空界限的精神生命力。二是看其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贡献,包括语言上的独特创造,文体上的卓越建树,艺术个性上的鲜明特色,表现手法上的突出作为,儿童文学史上的地位意义。三是看作家的创作姿态,是否出于高度的文化担当与美学责任,是否长期关心未成年人的精神食粮,长期从事儿童文学创作。 第二,《百年经典》是现当代中国儿童文学最齐全的原创作品总汇。这表现在:囊括了自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以来中国五代儿童文学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入围的100位作家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多民族特色,同时又有海峡两岸三地的全景式呈现;百部作品涉及到现代性儿童文学的所有文体,因而也是文体类型最齐备的中国儿童文学原创总汇。 第三,精品的价值在于传世久远,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我们认为,只有进入广大少年儿童的阅读视野并为他们喜爱、接受的作品,才具有经典的资质与意义。我们将以符合当代少年儿童审美习惯与阅读经验的整体设计和策划组合,让新世纪的小读者和大读者接受并喜欢这些曾经深深感动过、滋养过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经典作品。同时,我们也把《百年经典》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儿童文学品牌工程,计划在今后收入更多新人的优秀之作,努力将本书系打造成新世纪中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建设、推广基地。 《百年经典》既是有史以来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集大成出版工程,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文化积累与传承工程,又是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精品重塑新生的推广工程。我们坚信,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必将在不断实现艺术创新与高贵品质的进程中,对培育中华民族未来一代健全的精神性格、文化心理、国民素质产生更加积极、深广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 《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高端选编委员会 2005年12月16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读冬妮的这些故事,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孩子的好奇与幻想,就像用他们心灵的两只眼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金波,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市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原主任,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诗人 保冬妮的童话中饱含着爱的艺术,无论是关于爱、存在和死亡主题的艺术化阐释,还是生态意识和生存理念的彰显,都为读者构筑了一座诗意的童话王国。 ——张彦彦,吉林大学副教授,美国儿童心理研究会会员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