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希特勒的世界(一部心理传记)/心理传记学译丛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罗伯特·G.L.韦特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希特勒作为第三帝国的独裁力量,显示出了复杂的人格特征,《希特勒的世界(一部心理传记)》研究了这个凶残的独裁者内心的扭曲人格,并指出希特勒的心理变态对他夺取政权、对他的公共政策和他的覆灭起到的作用。作者罗伯特·G.L.韦特强调希特勒个人生活和社会经历中那些可以通过心理学方法更充分地加以理解的特异之处,而且,强调了文明对这种个性的人物有何反应。

内容推荐

《希特勒的世界(一部心理传记)》是一部希特勒的心理画像。通过记述他的行为、信仰、品味、恐惧和强迫表现,罗伯特·G.L.韦特向我们揭示出这个复杂人物不为人知的方方面面。但是作者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精神病理学视野下的希特勒如何改变德国——和世界——历史。从这本书开始,我们可以了解从未了解过的希特勒。

目录

前言

序言:探索希特勒

致谢

第一章 肖像与其人

 身体特征

 个人品性

 恐惧和妄想

 作为宗教领袖的希特勒

 分裂的人

 希特勒与女人

第二章 希特勒的精神世界

 希特勒的阅读

 希特勒与艺术

 意识形态

 斗争:“万物之父”

 希特勒政治观点的起源

第三章 作为成人之父的孩子

 犹太祖父?

 父亲:阿洛伊斯·希特勒(施克尔格鲁伯)

 母亲:克拉拉·珀茨尔

 阿道夫的幼年和少年时代

 不见睾丸的病例

 希特勒的“初境创伤”

 童年晚期

 “消极认同”:林茨的花花公子

 克拉拉之死

 同一性危机,1908—1918年

 慕尼黑的使命,1919—1933年

 元首的生活方式

 希特勒的情感故事

 希特勒的性生活

第四章 以史为序:希特勒与历史

 第一帝国,800—1806

 非帝国的德国,1806—1871

 第二帝国,1871—1918

 第三帝国的诞生,1918—1933

第五章 从个人神经症到公共政策

 哪种“神经症”?

 希特勒思想意识的心理学根源

 希特勒反犹主义的历史后果

 身份混乱的益处

 行动的残忍和顽固

 希特勒帝国中的信任与不信任

 侵略战争的心理学根源

 希特勒的毁灭需要

 通过自毁达到成功

附录

注释

索引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一个人读过和记起的书或许能帮助我们探索他的知识兴趣和他的思想本质。但就希特勒而言,诸多的线索令人混淆,他的阅读领域也难以确定。

他想给人一种印象,他是博览群书、酷爱读书的人。尽管他的演讲和书面言论显示出大量丰富的信息,但这些并不反映他读过什么重要的文学、历史、哲学或科学著作。他所收集和引用的资料似乎大多出自报纸、小册子、通俗刊物和国外新闻摘要的译稿。他把书籍视为在他夺权斗争中强有力的武器,而且依据它们是否能提供一些论据支持自己的看法来判定书的优劣。因此,正如他所言,通过几分钟的阅读他就能从任何一本书上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里,正像在他生活的其他领域一样,他青年时代的态度一直未曾改变。正如他的朋友库比切克所说,阿道夫过去就是在书里寻求他想要的东西,而且他总能找到。他经常引用一位权威的话结束讨论,并说:“你瞧,写这句话的人和我的想法一模一样。”希特勒的生活方式也不助于有计划的系统阅读。在当上党的领袖,后来又成为元首后,他晚上通常在家看电影或是通宵达旦地谈话。早晨去睡觉,下午则去旅行或开会。

他毫不质疑并热衷于阅读的几本书在知识层次上显得极为普通。除了卡尔·迈伊的冒险故事书,他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是讲一匹叫劳鲍茨(Raubautz)的马的冒险经历,他极其狂热地沉浸其中,仿佛从文明时代(劳鲍茨渴望生活的时代)到了骑士时代(劳鲍茨成为一名战士的时代)。他特别迷恋这些短小精悍的小说,因而他在所有的住所都放了几本,而且还经常引用里面的片段来取悦他的客人。他的床边放了一本海军年鉴(Flottenkalender),书中载明了世界各国海军舰船和武器装备的资料,而他也就是凭借这本书向他的海军专家炫耀的。

后来,希特勒回忆他一生中对他的教育至关重要的两个时期:他在维也纳的那些日子,他称维也纳是培养他走向未来的“最严格而全面”的学校;和他在兰德斯堡的狱中岁月(1923年11月11日—1924年12月20日),他称“兰德斯堡是以国家为代价换来的我的大学教育”。阿道夫在维也纳的第一年结识的伙伴对他的读书兴趣有着两种不同的说法。在他公开出版的回忆录中,库比切克列出了一长串人们所能想到的希特勒读过的书名,包括那些第一流的经典著作,想必人们会在任何一份德语书单上找到:费希特、席勒、歌德、叔本华、黑格尔、尼采等等。但在他给林茨档案管理员,也是传记作家弗兰茨·耶钦格尔的一封私人信件中,他又说希特勒仅仔细研究并反复谈起过两本书:一本是关于日耳曼民族的神和英雄的儿童读物,另一本是有关德意志部落的考古发掘的书。其中一本上印有“卐”的草图,令希特勒印象深刻:“当时阿道夫说,德意志民族需要一个代表德意志王国的基本理念的象征。”

希特勒本人也无意间透露出自己并未真正读过那些他经常声称读过的重要著作。值得注意的是,在他较晚的那些回忆和谈话中,他能记起他在维也纳看过的报纸名称,但并没有提到任何一本探讨他声称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的书。希特勒也使我们了解到他处理重要的社会问题和知识问题的方式。他说,当他初次意识到“犹太人问题”时,当他开始决定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时,他是靠购买有关这些主题的小册子来洞悉和理解这些问题的。

他自己对狱中岁月在他的教育中所起作用的评论也给人以启示。他说监狱对他而言是一种大学教育,言外之意就是诋毁和反对正规教育和系统阅读。他转弯抹角地用一句冗长含糊的话,坚持说阅读就是为了证实他的阅读方法绝对比其他方法都好,因为,“从长远的观点看,我意识到我的观点在整个世界和自然的历史中的正确性。而且我确信,大学里的教授和高级神父是矛盾而虚伪的‘知识化’。不管怎样,意志的力量胜于知识”。

P66-67

序言

在《希特勒的世界》于1977年初版后的这些年间,研究第三帝国的历史学家们提出了一个关于元首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结构主义”史学家坚持认为,希特勒实际上并没有操纵纳粹党——主要决定并不是由所谓的“元首”,而是由非个人的党、政府和军事机构的内在动力机制做出并执行的。的确,一位颇有影响的德国史学家断言,希特勒实际上是一个服从于自身难以控制的力量的“软弱独裁者”。

近来开展的制度史研究对于我们了解纳粹政府实际上是如何运作的有着很大帮助。然而,在我看来,它并不能否定希特勒作为第三帝国独裁力量的地位。

它也并未对整个历史中一些引人注意的问题做出充分的解答:这个既可怕又平庸的古怪男人何以博得德国人民的热烈支持?这个留着查理·卓别林式短髭的小男人,像个巨人般驰骋欧洲大陆,并建立起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邪恶同时又是最受大众欢迎的暴政,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笔者写作这本书就是致力于回答这些问题,发现这个凶残的独裁者内心的扭曲人格,并指出希特勒的病态心理对他夺取政权、对他的公共政策和他的覆灭所起到的作用。

本书实质上没有做重大的改动,和原来的版本基本保持一致。自本书首次出版以来的15年间,我关于希特勒的结论的任何修改都包括在我即将完成的著作:《皇帝与元首:人格与政治的比较研究》(Kaiser and Fiihrer:A Compatative Study ofPersonality and Politics)中。

R.G.L.W.

威廉姆斯镇和塔马加米镇(Williamstown and Temagami)

1992年7月

后记

很久以前,希特勒在我的世界里意味着一个滑稽的人物。我总是懵懵懂懂分不清卓别林和希特勒,总是觉得希特勒不像个真实人物。如果不是翻译希特勒,我想我大概是不会看希特勒的传记,也不会接触心理学。翻译这部书让我开始接触心理史学。

从开始翻译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中间的曲折就不赘述了,主要原因还是我的怠惰。但是翻译所经过的漫长岁月,并不能抹杀这部作品可能给读者带来的震撼。在这部著作中,作者兼顾了希特勒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于希特勒的时代和世界的书写。但是作者并不想提供一部讲述希特勒一生的传记,毋宁说他只想弥补以往传记的缺憾,尝试从心理机制去理解一个人,而不去做出一个简单的整体判断。作者将这本书确定为“心理史学”的著作,是因为他相信阿道夫·希特勒的经历呈现了一些无法单纯用心理学或历史学本身解释的问题。正像作者自己所说:“但是我所受过的历史学训练使我意识到尽管他的人格对于第三帝国至关重要——纳粹独裁统治没有他是无法想象的——但它并不是整个故事。如果不了解广阔的历史背景,我们将无法理解他的一生。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更多关于他个人的东西,也是无法理解它的。”而作者更为强调的是希特勒个人生活和社会经历中那些可以通过心理学方法更充分地加以理解的特异之处,这些方面往往是为传记作者所忽略的。

关于这本书的书名应该怎么翻译,经过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书名The Psychopathic God本身的表达就存在一种冲突,容易让人产生疑惑,但这恰恰是作者观点的最集中体现。在作者看来,无论是忽略希特勒出色的政治和外交能力而去关注他的反常行为,还是把他降格为教科书中心理变态的典型,即以性变态或俄狄浦斯情结的观点去解释他的政治生涯,都是对希特勒和历史的嘲讽。在作者看来,真实的情况是,希特勒既有病态的一面,也有着非凡的一面。最后,我尝试给这本书起了一个中性的名字《希特勒的世界》。这个世界不止是内心的,也是外在,不寻常,但也不异常。正如作者所说:“心理学能够帮助历史学家,我们对它的要求不应更多,也不必更少。”翻译完了这部书,这样一种意识更加强烈。但愿这本书能不止带给你对于希特勒这个人的认识.还有对时代和世界的新认识。

十几年前我的研究生导师萧延中教授把这部稿件的翻译任务交给我时,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因为我不懂心理学也不懂德国历史,德语也只懂一点。但是,从那时开始,我便与翻译、编辑有了不解之缘。尽管2001年研究生毕业时已经翻译完了初稿,但是仍想再好好校对几遍。记得自己当年为了翻译好这本书,在国家图书馆查找各类关于希特勒的书籍,关于德国历史的资料,把自己可以检索到的所有关于希特勒的书籍翻了个遍。自以为只要把图书馆所有的书都读过了,就可以胸有成竹了。没想到这些年国外又发现了不少新的资料,国内也出版了多部译著,我又买了很多开始看,从《库比茨克回忆希特勒》到《希特勒的私人图书馆》。

毕业后自己做了图书编辑,开始联系版权、联系译者、审校译稿,这一做就是十几年。在这十几年的编辑工作中,我庆幸的是学会了用编辑的视角来审视书稿,懂得如何判断一部译稿的优劣,也才有动力回头去审视这部译作。很难想象当年如果草率交了稿,这本书会变成什么样。近些年,利用工作间隙,我从头校对了译稿,又通过国外网站查到更多的资料,更正了不少当初翻译的错误,也得以了解更多的译名及其代表的丰富涵义。

感谢我的研究生导师萧延中,也是“心理传记学译丛”主编,是他的信任给了我坚持的动力,也让我在这么多年的编辑工作中始终怀抱一颗赤子之心。感谢本书的主编罗凤礼老师对译稿一丝不苟的审阅、修改。两位主编的专业精神让我深受鼓舞和感动。

感谢为这本书辛苦奉献的责任编辑王琳,她做了超出编辑职责之外的很多事情,帮我发现译稿存在的不少问题,作为并肩作战的同事,我为她的责任心感动。感谢本书的终审谭洁老师,作为我的前辈、我的同事,她的专业审读为译稿质量的提升贡献不少。感谢中央编译局徐洋老师为书中个别生僻德文译名的翻译提供的帮助。

最后特别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哥哥贾宇峰,他们一直关心译稿的进展。特别是我的哥哥,在他的鼓励帮助下,我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考取了心理咨询师的证书,又进一步完善了译稿。还要感谢他推荐了常红星、屠海晶参与本书第五章初稿翻译,他们作为专业的医学工作者给了我莫大帮助。感谢所有为本书翻译和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朋友们。

翻译的过程是艰辛,也是幸运的,能够在自己供职的出版社出版自己翻译的书,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一个记录,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至于本书涉及的人物、典故,从古至今,约有上百个,给译者带来很大困难。鉴于译者有限的英语德语水平,书稿难免存在疏漏,还望读者批评指正。

2017年6月

书评(媒体评论)

典范之作——心理洞察和理性分析的完美结合……即使写希特勒的书已经有上千本之多,这本仍是最好的。

——美国思想史家H.斯图亚特·胡斯(H.Stuan Hughes)

扣人心弦,骇人听闻——这都来自一位杰出而又尽责的学者二十年的深入研究。最后我们开始理解藏在残暴的统治者外表下这个既平庸又古怪的可怜男人。

——美国政治学家、历史学家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James MacGregor Burns)

这部著作在希特勒研究文献中永远占有一个重要位置。它是可靠历史学识和绝佳领悟相结合的精彩案例。

——美国心理学家、《希特勒的心态——战时秘密报告》作者威廉·兰格(William Langer)

不只是书的内容始终具有吸引力,而且它还指出希特勒研究最具可能的发展方向。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牛津大学原副校长艾伦·布洛克(Allan Bullock)

要理解作为常人和领袖的希特勒,这是必读书。研究细致入微,引人入胜。

——美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约翰-托兰(John Toland)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5:5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