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鸿章家族(插图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宋路霞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宋路霞著的《李鸿章家族(插图版)》以详实的史料、丰富的内容,图文并茂地讲述了李鸿章家族两百年间八代人传奇故事的家族史,翔实记叙了这个家族的百年兴衰,真实再现了两百年间封建豪门的生活场景和历史风云际会。作者走访、查阅大量史料,理清了李族的家风、家境、家教、个人气质、顺逆兴衰在家族演变中的作用,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较强的可读性。

内容推荐

宋路霞著的《李鸿章家族(插图版)》是著名家族史专家宋路霞历时多年精心创作的一部力作,它生动再现了两百年间,旧中国上流社会的种种生活场景,细腻地讲述了李鸿章家族这个中国超级大宅门,在历史风云际会中的百年沧桑与盛衰。史料翔实,内容丰富,叙述生动,图文并茂,极富可读性。该书还附有:李氏家族世系简表、李氏家族大事记、文安公后裔2015故乡归来记。

目录

序言:一一个家族与一个时代

第一章:末代相府

 八千亩地、珐琅钟、汇款单

 从熊砖井走向世界的大宅门

第二章:文章经国

 典狱长的家事和婚事

 “读书做官”变成了“招兵打仗”

 曾国藩的“钱袋”

 翰林变成“绿林”

 曾门“刺头”“忝为门生长”

第三章:发迹沪上

 九千淮军挺进上海滩

 苏州杀降

 负气回老家

 幼子最早“走”

第四章:强国之梦

 情系“克虏伯”

 铁路之难

 “请进来、走出去”的先驱

 北洋大臣身边的弟兄们

第五章:宰相合肥

 寻找李氏大宅门

 “半个安徽是李家的”

 芜湖米市——李氏家族的第二故乡

 两眼漆黑的“铁算盘”

 李家首富李凤章

第六章:豪门联姻

 赵氏夫人的“帮夫运”

 兵也淮系.婚也淮系

 盘根错节的豪门网络

第七章:甲午风云

 七十大寿与盛极转衰

 北洋舰队与颐和园工程

 春帆楼的屈辱与枪声

第八章:落日辉煌

 大清帝国的超级使节

 调了包的《中俄密约》

 一当十一的超级谈判

 魂归肥东

第九章:三子鼎立

 李经方一生皆悲剧

 用功读书与主张“放脚”

 无意之中发洋财

 五百万英镑的遗嘱谜案

 天下第一等孝子

 备受欺负却最有“心劲”

第十章:云贵总督

 讲武堂惜才留朱德

 蔡锷念旧释总督

 跑马厅边油灯尽

第十一章:富贵公子

 甘石桥“赶三一去无京丑”

 粉子胡同里的皇亲与李家人

 魂系天涯的外交官

第十二章:“怿味”姑爷

 败将女婿张佩纶

 买条“火龙”自称雄

 从不买账的蒯光典

 末世难为守财神

第十三章:短命侯爷

 招商局李党遍天下

 暗算赵铁桥

 段祺瑞一语释侯爷

 侯爷之死

第十四章:“遥控”安徽

 李氏家族大逃亡

 李国松居沪大不易

 李国光成立船运公司

 李国森与他的青铜器

第十五章:旷世才女

 张爱玲的书激怒李家人

 低气压时代的奇葩

 无可奈何花落去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李国秦

第十六章:岁月寒暑

 暴风雨中的旧王孙

 李家彝坚决反封建

 新四军的割头朋友

 “秘书上行走”

 毕生皆造桥

 海外“航空母舰”

 闯荡原始森林

 从小开到言派名角

第十七章:屡败屡战

 梁思成的高足

 福建铁路的开创者

 舞台美术专家

 总督宝剑风波

 “杀人如麻”的李道稔

 继往开来的李家“道”字辈

第十八章:树人根深

附录:

 附录一 李氏家族世系简表

 附录二 李氏家族大事记

 附录三 参考书目

 附录四 文安公后裔2015故乡归来记

后记

试读章节

据说安庆失陷的警报传到京城时,李鸿章尚不知最新情报,正在海王村逛书摊。一个知情的同乡人见了他劈头就问:“你难道还不知咱们的省城已失陷了吗?为什么还在这儿闲逛?”李鸿章顿时感到时局严重了,连忙去找同是安徽籍的京官、时任工部左侍郎的吕贤基,怂恿他上书朝廷,建议立马组织精兵强将赶赴前线,夺回江淮战略要地,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清北方的安全。

吕贤基认为说得不错,就令他代为执笔,自己签个名上报皇上即是.因为在此之前,李鸿章经常为之代笔。“文忠归,翻检书籍,审查时势,惨淡经营,而得长篇……”写完奏疏已经深夜,幸好他住的地方离吕贤基家不算远.就赶紧差人送去,便于第二天早晨吕贤基上朝时呈递上去。报告送走之后.李鸿章蒙头大睡,醒来时已是第二天中午。

他心里惦记着昨天的事情,未见有消息传来,就直接驱车到吕贤基的家里听动静。谁知刚跨进吕家的院门,只听见里面号啕声一片,像是死了人一样。他还没反应过来,只见吕贤基从里面跳了出来,朝着他大声叫道:“都是你害的我!现在倒好,皇上派我回乡督办剿匪。你害我,我也要害你!我奏调带你同行,当我的帮办!”(刘晦之《异辞录》)

不知老李当时有没有被他那阵势吓唬住,反正这回要放下书本去打仗是无疑了。不仅他本人要回乡督带练勇,半年多后,太平军接连拿下了桐城、舒城,庐州(合肥)也危在旦夕,实行戒严,朝廷再次震动,他的父亲李文安也被派回去练勇协剿了。

其实李家父子早就预感到局势不妙,迟早要挺身而出。因为那时朝廷的八旗军早已形同摆设,不能打仗了。一旦有紧要,“文武以避贼为固然.士卒以逃死为长策”,而且,地方上多年不打仗了,部队又实在少得可怜,偌大一个庐州府,守兵只有五十余名,全省能够动用的兵额,不过才四千,这如何挡得住太平军的滔天洪水?所以短短两年时间,太平军就横扫了半个中国。刚刚当上皇帝的苦命天子咸丰,只好大派汉族官吏的用场,把他们尽可能地赶上战场。既然官军不可恃,那么就鼓励那些有本事的在京官吏,打回老家去,通过他们自己本乡本土的各种关系和势力,培植新的武装力量吧。所谓回乡“结寨团练”,就是一招。

李文安早就在暗中操作了,他不断有信写回老家,叫家乡的哥儿们筑圩练兵自卫,先为防患预备之计,同时把在京读书的三儿李鹤章也打发回家,叫他弃文从武。所以在他们父子回到安徽之前,当地早已是山头林立,圩主横行了。所谓圩主,都是些有势力的地主乡绅,趁着天下大乱,自立称雄。圩主之间是“贼来则相助,贼去则相攻”,并无官府的统一领导,诸如吴长庆、张树声、张树珊、周盛波、周盛传、刘铭传、潘鼎新……都是当时不可小视的地方势力,后来在李鸿章编练淮军时,都成了老李麾下的强将。人们所谓的“庐郡团练整齐”。其实指的就是这种情况,这与李文安的工作是有直接关系的。官派团练大臣的任务是要把这些散兵游勇组织收编起来,帮助朝廷对付太平军和捻军。

书生带兵打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吕贤基临出京的时候与其母亲告别,自知此遭必定有去无回,跪在地上大哭了一场。去和咸丰皇帝告别的时候,君臣两个相对又是大哭一场。李鸿章后来和何莲舫的诗句中有“谏草商量擀吾圉.伏蒲涕泣感君恩”“追伧同胞烈士魂”之句,说的都是当时的实情。李文安虽不惧死.但还是在回乡后不到一年半就战死了。

李文安从未打过仗,起初运气还算不错,初战安徽临淮,又战庐州和巢县,战事还算顺利。他会同御史袁甲三(袁世凯的伯祖父)和安徽巡抚福济,屡战屡胜,曾大破捻军,还曾亲率乡团千余人,联合清军,攻破了庐州城外的农民军营垒。在庐江的白石山一战中,直接与太平军的英王陈玉成对垒,居然围城打援。打败了英王的一支部队,切断了庐州城的外援,声威大震。可是后来在会攻巢县的时候.后勤工作没有及时跟上,军粮不足,那些临时招来的士卒吃不饱肚子,就不肯卖命了,自然就劳师无功。

P21-22

序言

晚清历史上,李鸿章活动极广,影响极大,争论极多。李鸿章去世以后的一个世纪中,关于他的研究一直为学术界所重视,传记、年谱、回忆录不胜枚举,论文难计其数。前两年的电视剧《走向共和》,更使李鸿章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街谈巷议,家喻户晓。

史学界同人都知道,李鸿章研究,成果极丰,起点极高,要出新意.已经难矣乎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翻读《李鸿章家族》,原不抱很高期望,但是,读着读着,便渐渐地被书中内容所吸引,难以释卷。一个家族,因李鸿章的命运,先是大红,后是大黑,悬殊之大,有若天渊。这部家族沉浮史,本身就是近代社会变动的缩影,很值得研究。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在中国历史上,持续兴旺的家族本不见多。同一时代,因环境、境遇的差异,不同的家族显现出不同的色彩。有的呈上山型,越来越好,渐入佳境,如无锡荣氏家族:有的呈下山型,每况愈下,渐趋式微,如无锡张叔和家族;有的呈闪电型,稍纵即逝,旋起旋灭,如许多军阀家族。李鸿章家族则呈波浪型,时起时伏,蜿蜒向前。

这个大起大落的家族,在那个风雷激荡的年代,竞出了那么多的人才.政治家、外交家、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散处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尼日利亚等地,这种众多人才出于一家的现象更值得研究。家境、家风、家教、遗传基因、个人气质、逆境的锻炼。都在家族演变中发生作用。,这样的家族,实在是社会史研究的极好个案。

为了写这本书,作者搜集、查阅了许多第一手资料,除了已刊的李鸿章奏稿、文稿、各种传记,还有李鸿章、李瀚章、李经羲等人的未刊信札,李经方的长篇遗嘱,李鸿章一支积善堂的田产目录,李蕴章一支慎余堂的田产、盐票目录,李家彝所作的长篇“交代”……作者东奔西走.南下北上.做了大量实地调查,口访笔录,发微阐幽,合肥、芜湖、安庆、北京、保定、天津、威海、苏州、南京、扬州、杭州、香港,都洒下了她辛勤的汗水。

书中有相当一部分资料是首次披露,弥补了以往研究中的一些缺憾,解决了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加深了人们对李氏家族的理解。读李经方的遗嘱,从他的田产、房产、股票分布在芜湖、合肥、上海、大连、南京、安庆、天津、宣城等许多地方,投资房地产、银行、保险、盐业、纺织厂、砖瓦厂、铁矿等多种企业。可以知道近代豪绅与古代财主的区别。从其遗嘱聘请专门律师和证明人的格式.也可看出近代人法律意识的变化。

我读过宋路霞的多种著作,其共同的特点是,以文献资料和调查访问相互印证、补充,都是用墨水和汗水写成的。我钦佩她的学识和方法,钦佩她的闯劲、钻劲、韧劲,钦佩她乐在苦中,以学术研究为安身立命之本的精神境界。

作者本习中文,办过杂志,笔下功夫了得。在她潇洒流畅的笔下,本已非凡的故事,被娓娓道来,环环相扣,时而风轻云淡,时而金戈铁马,耐而哀怨缠绵,让读者跟着情节的展开,或喜或忧,或发竖眦裂,或掩卷浩叹。

这是一本资料、义理、辞章三长兼具的书,在存史、教化、娱情三方面,都值得一读。特此郑重介绍。

后记

关于李鸿章家族的大宅门故事,我几年前曾写过一本《李鸿章家族》,由台湾立绪出版社出版繁体字版;2005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了简体字版:2009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修订再版,书名改为《细说李鸿章家族》。这次由安徽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是第四个版本。这个版本在上述版本的基础上.主要补充了李氏家乡近些年来的变化,以及李家后人的网站活动、集体回乡寻根活动、“李家大院服务团队”的活动。

近二十年来,我怀着极大的探秘兴趣,探访李家的前尘往事,前后跑了很多地方,走访了七十多位李家后人和专家学者,在图书馆和档案馆查阅了很多资料,终于在各方的帮助下,算是把书写成了。史海深浅,初尝滋味.深感史学工作的不易,这对于不知天高地厚的我来说,实在是个很好的教训。好在在这个过程中,呆人有呆福,常得高手点拨,真的获益匪浅。

首先是得到了很多李氏家族后代的理解和帮助。李家“国”字辈的老人中有李国光先生、邱辉女士(李国森先生的夫人)、徐德英女士(李国洵先生的夫人);“家”字辈中的老人有:李家玉、李家烘、李家震、李家瑛、刘诉万、李家昱、李家庞、李家旺、李家咸、李家骁、张凰云、李家玖、齐丽霞、李家昶、李家景、李家晋、李家昌、李家晖、李家星、李家晨、李家曙、李家皓、李家昕、李家亮、李家尧、范绪箕、赵荣潜、刘绳增、范绪籍、吴淑珍、李淑宜等等。

李家“道”字辈和“永”字辈中的朋友也提供了很多资料和帮助,他们是:李道增、李道楷、李道林、李道善(李畅)、李道霖、李道稔、李道稹、邵玉贞、李道模、李道椿、李道芸、李道韫、李道洪、李道丽、李道同、李道钺、李道棱、李道森、李道凯、李道铿、李道钧、李道明、李道铣、李道平、李道炯、李渊渊、杜连、李伟、李侃、徐德棣、沈一鸣、李永炜、李永力、李永深、李泳、李嫣等等。

还有一些学术界的老师,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具体的指导,他们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熊月之所长、复旦大学的陈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董秀芬教授、华东师大图书馆的吴平、黄明、杨同甫教授、上海档案馆的邢建榕、陈正卿研究员、安徽社会科学院的翁飞研究员、安徽省政协文史办公室的屠筱武主任、陈劲松副主任、金宏慧副主任、安徽合肥李鸿章故居陈列馆的程红馆长、吴胜副馆长、合肥肥东县文化馆的丁德照研究员等等。

我第一次到香港采访李氏后人时,周巧琴女士和顾圆圆、林肯夫妇提供了食宿方面的帮助。在北京采访时,得到了宋文玉、杨惠光、杨星胜的热情帮助。《李鸿章家族》出版后,还获得了李家昶、李家景和李家曙先生的奖励.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遗憾的是,几年前多次采访过的李家老人,如李家锦先生、李家曙先生、李家宝女士,李道桦先生、李道韫女士(原音乐学院教师),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史料、李家老照片和故事线索,如今他们不及看到此书的出版,先已离世了。也以此书,表达对他们的怀念。

著名家族史的调查和研究,在中国才刚刚起步,内中丰厚的“矿藏”.还有待去发掘和整理。有心深入其中,自会感到满眼风光,乐趣无穷。但愿这本书,能够带来些许这方面的信息,促进这项研究的开展。当然.书中错误一定不少,愿得到行家里手的帮助。

宋路霞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5: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