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当货币死亡(魏玛德国赤字开支货币贬值和恶性通货膨胀的噩梦)(精) |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 作者 | (英)亚当·弗格森 |
| 出版社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魏玛德国时期恶性通货膨胀的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因发行大量的货币而导致经济崩溃,当时的柏林街头满是饥饿的人,有人偷走用来装钱的篮子和手提箱,却把钱扔在原地。作者亚当·弗格森从历史学家的角度,向世人展现了货币崩溃的实况,通过魏玛德国最大的通货膨胀欺诈阴谋,告诉世人货币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作者简介 亚当·弗格森,1932年出生于英国苏格兰。剑桥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格拉斯哥先驱报》《泰晤士报》记者。他担任过欧洲议会议员、英国外交部特别顾问、欧洲国际工商事务顾问及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 目录 第一章 黄金换钢铁 第二章 死气沉沉的街道 第三章 战争的账单 第四章 十亿的谵妄 第五章 滑向恶性通货膨胀 第六章 1922年之夏 第七章 哈布斯堡的遗泽 第八章 纸币泛滥之秋 第九章 鲁尔斗争 第十章 1923年之夏 第十一章 哈芬施泰因 第十二章 深渊之底 第十三章 沙赫特博士 第十四章 失业的爆发 第十五章 裸露的伤口 参考文献 致谢 后记 序言 当一个国家的货币不再 是安全感的源泉,当通货膨 胀成为整个民族的忧虑时, 人们自然会向有过这种最悲 惨、最令人不安的经历的那 些国家去寻求信息和指引。 然而,查阅第一次世界大战 (后文简称一战)战败的同 盟国(the Central Powers )有关战后命运的各种文献 ——不论是经济、军事、社 会、历史、政治还是传记, 会发现缺少了一些特别的东 西。一方面是当时的经济分 析(出于经济学家都知道的 原因,他们有时倾向于通货 膨胀是财政政策的一种蓄意 行为)忽略了人为因素,以 及对魏玛共和国(the Weimar Republic)和奥地 利革命后时代的军事和政治 因素的忽略;另一方面是历 史叙述,这些叙述尽管有令 人印象深刻的旁征博引和独 特见解,但忽略了——或至 少是大大低估了——通货膨 胀是他们所述的动荡的最主 要原因。 与此同时,尽管原始资 料和记录对于从人的方面去 评估通货膨胀具有不可估量 的价值,但这些原始资料和 记录往往不尽如人意,要么 视野太窄——从不同的炮弹 坑看到的战斗可能会大不相 同;要么回顾方式过于笼统 ,对于多年灾难的高潮和前 奏——1923年的金融怪相— —过于轻描淡写了。 通货膨胀带来的痛苦, 无论持续时间有多长,都与 急性疼痛有些相似——当它 发作时,会令人不能自拔; 当它消失的时候,不管它可 能给精神或身体留下了什么 伤痕,都会被遗忘或无视。 这样的解释或许显得有点奇 怪,但魏玛通货膨胀这一重 大事件完全适用于这一说法 。然而,考虑到那场危机的 持久、广泛和可怕,以及它 所造成的灾难性的后果,人 们有理由认为,如果不提及 当时的时代背景,那么对这 一时期的研究就是不完整的 。 反之亦然,除了最片面 的经济论文或个人回忆,要 想客观地说明那个时期德国 的通货膨胀,离不开当时的 时代背景——不同政治力量 的角力、军队的动荡、德国 与法国的争端、战争赔偿问 题以及在奥地利和匈牙利同 时发生的超级通胀。如果不 与当时的政治事件放到一起 ,人们无法准确评估通货膨 胀的政治意义和判断通货膨 胀在工业化民主国家的产生 和失控的情况。 1923年的德国既是鲁登 道夫(Ludendorff)的德国 ,也是施廷内斯(Stinnes )的德国,既是哈芬施泰因 (Havenstein)的德国,也 是希特勒(Hitler)的德国 。他们分别代表了军队、工 业、金融和政治四大领域, 这四个当时登上德国政治舞 台上的人物和戏剧中的反派 角色并无二致:鲁登道夫, 毫无灵魂和幽默感的前军需 总监(Quartermaster- General),托尔和奥丁① 的崇拜者,反动势力的号召 者和操控者;施廷内斯,只 效忠于金钱的财阀奸商;哈 芬施泰因,疯狂的银行家, 他唯一的目标是用钞票使整 个国家陷入泥沼;希特勒, 嗜权如命的煽动者,他的一 言一行都唤起了人性中所有 的邪恶。单就哈芬施泰因而 言,尽管对他的上述评价有 失公允,但实际上,这位头 脑敏捷的财政官员所造成的 破坏是毁灭性的。 也许有人会说,当时不 存在真正的反派角色,这些 人不过都是在后台候场的演 员,只要发出上场的提示, 他们就会登台亮相,扮演由 形势支配的角色。当然,当 时也有许多和那些反派扮演 者一样不负责任的人,也应 受到谴责。最终德国人民成 为受害者。正如一位幸存下 来的人描述的那样,这场战 争让人们感到茫然和震惊。 人们不明白这一切是如何发 生的,打败他们的敌人又是 谁。 本书不光介绍了一些新 揭露的事实,还呈现了许多 被遗忘的和迄今未公开发表 的观点——这些资料之所以 有价值,是因为它们都来自 那些能够客观观察各种事件 的人,因为他们的财产、健 康和安全都没有受到他们所 目睹的事件影响。这些丰富 的资料来源于英国外交部( the British Foreign Office) 的档案,最初由英国驻柏林 大使馆提供,它的负责人是 那个时代最成功的大使之一 ,达伯农勋爵(Lord D'Abernon)。达伯农的资 料不仅来自德国各大城市的 领事馆,也包括了与协约国 (the Allied)赔偿或裁军委 员会的个别成员的报告。除 了是比较容易获得的文件, 英国国家档案局(the Public Recordoffice)的文 件,也是最重要的资料来源 ,这不仅是因为达伯农任职 期间的英国大使馆(the British Embassy)一直与德 国的高级政客保持着特别密 切的联系,而且还因为美国 在1923年年初撤走了派驻 人员,以及柏林和巴黎之间 早已几乎完全中断的任何沟 通,使得本来可能具有比较 价值的信息变得零散又浅显 。因此,对于关于同时期德 国的资料补充,我毫不犹豫 地充分参考了这些文件。 我尽量使这些行动、反 应和交流保持原有的历史先 后顺序,希望本书中这种也 许显而易见的顺序能有新意 和启发性,并能更好地揭示 一些重要但很少被注意到的 关联性。在梳理整个事件历 史的过程中,我一直遵循, 而且有时不得不牢牢地抓紧 一条将奥地利、匈牙利、苏 联、波兰和法国串联在一起 的特殊线索。这是一条大人 物们有时似乎已经遗忘了的 导语 本书不光介绍了一些新揭露的事实,还呈现了许多被遗忘的和迄今未公开发表的观点——这些资料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们都来自那些能够客观观察各种事件的人,因为他们的财产、健康和安全都没有受到他们所目睹的事件影响。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道德故事。这个故事深刻证明了这样一句名言:如果你想摧毁一个国家,必须首先摧毁它的货币。因此,健全的货币制度必须是一个社会自我防御的第一道堡垒。 后记 德国通货膨胀的经济原 因在《凡尔赛条约》签订之 前就早已出现。其心理影响 却在《洛迦诺条约》签订后 很久才显现出来。这段历史 的终点是哪里?不是实施稳 定计划后的经济复苏,因为 经济复苏也只是一出人类悲 剧中的一个插曲;不是随后 几年建立在外国贷款基础上 的虚假繁荣,这些贷款最终 被收回;不是1930年、 1931年或1932年这灾难性 的几年,当时经济学家、历 史学家和政界人士甚至还在 忙于联系出版社,为大战的 后果写完结篇。 与贯穿两次世界大战的 任何其他线索相比,通货膨 胀的历史提醒我们,对于极 力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德 国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只 不过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 伸,这强化了“战争的种子 是在和平条约中播下的”的 格言。对德国来说,当发动 战争的能力逐渐恢复时,通 货膨胀就是煽动民意以激发 仇恨这一过程中不自知的一 环。失去以前的富裕和地位 ,以及传统的道德伦理遭到 破坏,使德国社会的人性支 柱和基础受到损害和羞辱: 在德国人的心目中,民主和 共和主义已经与金融、社会 和政治混乱密切联系在一起 ,以至于当再度面临混乱的 威胁时,任何方案都会受到 人们的欢迎。 当战争再度爆发时,通 货膨胀也随之爆发。君特· 施默尔德斯‘指出,仅靠通 货膨胀,德国政府就可以消 灭债务,不必还债,或者发 动战争并大规模地从事其他 非生产性活动:纳税人依旧 没有认识到通货膨胀是一种 税收。因此,希特勒在 1938年恢复了赤字支出, 为军备提供资金,相同的经 历又开始了。与第一次的情 况一样,第二次通货膨胀历 时十年,尽管惊人的物价上 涨直到第八年和第九年才真 正开始——当时香烟已经替 代了货币,成为交易媒介。 然而,就公众的感觉而 言,第二次通货膨胀的速度 要快得多。到1948年,帝 国马克被放弃了,10个帝国 马克现金可以换回1个新的 德国马克,而银行账户中每 100个帝国马克只记入6.5个 德国马克。货币价值的持有 者再次遭受灾难的打击,但 人们消化掉痛苦的时间比第 一次快多了。帝国马克的价 值在1947-1948年达到了十 损其九的关口,而帝国马克 的前身——旧马克,早在 1919年就这样了。 抛开新的战争赔偿金不 谈,德国再次成了一个几乎 没有债务的国家;而且,随 着恢复稳定,德国获得的大 量外国贷款,帮助其脱离了 经济困境。不管是有意还是 无意,拒不履行债务,再一 次被证明不过是恶性通货膨 胀道路上的一个阶段而已。 1923年12月,海明威在《 多伦多星报周刊》上,描述 了一个街头拍卖通货膨胀纸 币的活动——德国马克、奥 地利克朗、俄国卢布——多 伦多市民被鼓励踊跃购买这 些纸币,希望当经济恢复正 常后,这些纸币也能恢复其 原有价值,很久以前的德国 人、奥地利人和俄国人也曾 抱有这样的希望: 没有人向围观的人解释 说,这种看起来很便宜的俄 罗斯货币是印钞机以最快运 转的速度印制的面额为100 万卢布的纸币,目的是消灭 旧帝国货币的价值,继而消 灭持币阶层。现在,苏维埃 已经发行了由黄金担保的卢 布。 说通货膨胀导致了希特 勒的崛起,或者推而广之, 说除了魏玛德国,其他地方 的类似通货膨胀也会产生其 他右翼或左翼独裁政权,是 陷入无关历史类比的泥淖。 奥地利和匈牙利的情况,从 可比性、巧合性、金融性和 社会性方面来说,都不能证 明这样的观点,只能说明在 其他问题上有一些相似之处 。另一方面,20世纪30年 代初的大量失业,使希特勒 获得了他所需要的选票。正 如这种规模的失业人数是源 自通货膨胀年代的经济发展 的一部分一样,纳粹党在稳 定化计划之后和经济衰退之 前取得的巨大成功,也与它 在1922年和1923年的发展 有关(符合克莱夫总领事的 观察)。 毋庸置疑的是,在通货 膨胀的那几年里,希特勒感 受到了自己作为德国家喻户 晓人物的政治力量,并首次 用自己的手指试探了德国民 主咽喉的大小。事实上,正 如克莱夫报告中指出的那样 ,“在1923年期间,他成功 地唤起了更多的激情,激起 了比他更伟大的人终其一生 也未能激起的仇恨。”总领 事可能有理由补充说,希特 勒应该更进一步。德国只需 要一剂新的经济苦难,就能 让纳粹第二次以准宪法的方 式夺取政权。 通货膨胀并没有召唤出 希特勒,就像希特勒没有召 唤出通货膨胀一样,但通货 膨胀使希特勒的崛起成为可 能。大胆的说法是,如果没 有通货膨胀,希特勒将一事 无成。但是,同样大胆的说 法还有,如果不是通过资助 政府的赤字和不受控制的信 贷政策,多年来一直控制着 战后的巨大失业,所有这些 问题都会一触即发,血腥的 革命就会发生,大概会导致 同样血腥的内战,其结果难 以预料。 …… 真正击垮德国的是在货 币政策方面始终采取软弱的 政治选择。因此,起飞点不 是金融问题,而是道德问题 。而政治上的借口是卑鄙的 ,因为没有任何可以想象的 政治环境比1923年11月的 情况更不适合实施新的金融 秩序,通货膨胀已不再是一 种选择。当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前瞻性地指出了欧 洲政府如果想用印制钞票的 办法带领经济走出衰退,会 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警示了 大量印发货币、引发通货膨 胀,造成的巨大危害。为我 们敲响了骚乱与失业风险的 警钟。作者警示:政策的出 发点是想保护好本国,并关 注未来的变化,但现实中总 会做出简便、短视的选择。 面对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我 们需要更大的政治勇气。 ——沃伦·巴菲特 当一国的货币不再是社 会安全的来源与保障时,当 通货膨胀成了令民众忧心不 已的话题时,我们向其他社 会、向曾经的一段悲惨的历 史寻求信息与指引就变得非 常自然了。 ——《时代周刊》 精彩页 第一章 黄金换钢铁 1913年,一战爆发前夕,德国马克、英国先令、法国法郎和意大利里拉的价值几乎相同,其中任意一种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均是1:4~5。但到了1923年年末,无论是1先令、1法郎或1里拉都可以兑换高达1万亿德国马克,实际上当时已不会有人再愿意用任何东西去兑换德国马克。贬值了1万亿倍的德国马克已经名存实亡,这一过程只用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 德国马克的陨落是渐进式的。在一战期间(1914—1918),德国马克的外汇价值几乎腰斩,到了1919年8月,又再次跌去一半。从1914年到1920年年初,尽管生活成本上涨了约9倍,德国马克的海外购买力却只剩下了原来的四十分之一。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德国马克的价值一直在令人不安地上下波动,随后,它以不断加速的趋势一路狂跌,随之而来的是满目疮痍的社会和动荡不安的政治。直到1923年,可以说在苦撑多月后,德国马克终于越过理性的悬崖边缘,紧步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后尘,堕入深渊,甚至摔得比两者还要惨。 1923年是通货膨胀飙涨的一年,德国的金融部门陷入了癫狂状态,经济灾难席卷了数以百万计的德国民众。这一年德国见证了各种天文数字、“手推车通胀”①以及各种前所未有的金融乱象。1923年11月德国马克的寿终正寝,不失为一种仁慈的解脱,因为先前8个月发生的种种事件已经注定了旧德国马克早已无力回天,这些事件还预示了德国将不得不经历异常严峻的金融重建过程,而这本来是可以避免的。重建使数千家企业破产、数百万人失业,让人们陷入无望的境地,还间接地让全世界都不得不为之付出更为可怕的代价。 1923年的通货膨胀是如此荒诞离奇,又结束地如此突然,以至于往往被当作历史奇闻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当然,作为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具有长久影响力的一系列事件的高潮部分,这次通胀无疑是载入史册的。魏玛时期发生的这次通货膨胀,其成因在许多方面都是绝后的,当然这一点并不重要;政治环境不同了,金融混乱能再次演变到这种地步是不可想象的,当然这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或需要认识到的是,通货膨胀,不论起因如何,对一个国家和它的政府、人民、官员以及社会将造成怎样的影响。社会对物质享乐越崇拜,通胀带来的伤害可能就越严重。如果人们能从20世纪20年代初期战败的同盟国的遭遇吸取任何教训的话,那就是货币是自古以来世人所接受和信赖的交易媒介,人们用它来衡量价值,用它来彰显社会地位,用它来建立安全保障,用它来存储劳动果实。而正因为此,货币崩溃的过程会伴随着贪婪、暴力、痛苦以及源于恐惧的仇恨,没有任何社会能历经这一过程而毫发无损。 当然,1922年和1923年不光让德国、奥地利和匈牙利的资产阶级遭遇了灭顶之灾,还给更多的普通民众带来了饥荒、疾病和贫困,偶尔甚至带来死亡。任何挺过那段艰难岁月的人,都无法平静地描述那场灾难。对这几个国家的人民最为致命的打击在于这段时期仍然只是一个虚假的顶峰,而实际上,真正难以想象的各种压力在未来几年才会一一显露。经济上,在大约4年的时间里,终极的灾难始终近在咫尺,每当人们认为它们已如期而至时,总有更大的灾难紧随其后。各种讲话、报纸文章、官方记录、外交电报、信件和日记经年累月地宣传着记录着糟糕的局面即将过去,而事实却总是事与愿违,每况愈下。1921年的人们想象不到1922年还会有更多的噩运。而伴随着下一年的到来,总会发生更糟糕的情况,令之前的灾难相形见绌。 把笼罩在这些国家的绝望完全归咎于通货膨胀,显然会造成误导。1918年冬到1919年春,德国、奥地利和匈牙利在经历了战时的匮乏和军事惨败之后,都爆发了政治革命。因此,即使和平条约允许战败国以十分缓慢的进程重新恢复经济,面对此时的形势,只有以复仇为出发点的措施才能提振民众的士气,而且这种情况也会持续较长时间。我们并不总是清楚哪些事件——哪次民众集会引发的骚乱、盟军最后通牒或政治暗杀——导致了通货膨胀恐慌;也不清楚哪些事件本身是由货币的不断贬值和生活费用的上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 P1-3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