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左传故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张毅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要认识春秋时代,离不开《左传》。《左传》提供给我们基本的史实,历史的主要线索,重要家族的世系,丰富的历史细节、礼仪制度和政治人物的传闻逸事,也保留了大量当时人的政治言论和学术观点。《左传》还有其特有的文学价值,其中无论是大事的原委,还是短篇的小品,措辞都优美传神,叙述也井井有条,是先秦古文的经典范本。

读完张毅著的《左传故事》,读者可以明白,春秋究竟是怎样一个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又该如何坚守正义和勇气;也可以体会到孔子晚年复杂的心境和感受、一生的理想和坚持、对时代的思考和洞见以及寄予未来的希望。

通过本书,作者试图引导读者从具体事相中来理解春秋时代和这个时代的正义。

内容推荐

张毅著的《左传故事》是一本讲述《左传》故事的历史读物。以短章和小品为主,内容涵盖了春秋时代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体现了《左传》的复杂面貌。

目录

前言

第一讲 鲁隐公、郑庄公,春秋开始了

第二讲 恶——春秋版“七宗罪”

第三讲 春秋的奇异事件——齐襄公之死

第四讲 说容易也容易——卫懿公亡国和卫文公中兴

第五讲 关于人生志愿的追问——介之推的归隐

第六讲 晋文公谲而不正——城濮之战

第七讲 何谓“知命”——邾文公迁都于绎

第八讲 君子“维权”——羊斟与狼瞫

第九讲 永垂不朽与长生不老——从范宣子到齐景公

第十讲 “人才引进”之道——子皮的用人艺术

第十一讲 小胳膊拧大腿——郑国商人与晋国首相之争

第十二讲 “痛打落水狗”——子产的风格

试读章节

进一步的问题来了:一位伟大哲人会很随意地选择无关紧要的一年作为自己著作的开端吗?

据《史记》说,公元前484年,孔子结束了长达十四年的漫长周游,回到了鲁国。这年他六十八岁,此后直到公元前479年逝世,是他人生的最后阶段,都是在鲁国度过的。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儿子孔鲤、他最喜爱的学生颜回、对他最忠实的子路都先后去世了。《春秋》就作于这个阶段。公元前481年,七十一岁的孔子根据鲁国的官方史书(“鲁《春秋》”)修成了我们今天见到的《春秋》,这是孔子最后的著述。我们蛮有理由猜想,在这部用语极端简练的书里,可能隐含着孔子晚年复杂的心境和感受、一生的理想和坚持、对时代的思考和洞见,以及寄予未来的希望。那么,选择它的开端,就真该是件郑重的事情。那么,去理解孔子为何如此选择《春秋》的开端,就是去理解《春秋》的一部分思想,而且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不仅是我们,古往今来的《春秋》学者都在试着提出答案,有深刻的,有质朴的,有机智的,有玄乎的,一言难尽。

有的说,孔子之所以要从鲁隐公写起,因为那是“祖之所逮闻也”(《春秋公羊传·哀公十四年》),祖父一辈所来得及听说的,也就是孔子能够耳闻的“口述历史”的上限。历史,可以是自己亲历的,可以是听亲历者口述的,也可以是自己没经历过、口述者也没经历过,但口述者见过亲历者,然后再向后辈转述的。这三种内容,《春秋》中都有。春秋记录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有十二个鲁国国君,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即所谓“《春秋》十二公”。孔子出生于鲁襄公后期,到鲁昭公元年时,孔子已经十一岁了,记事了也懂事了,所以,昭、定、哀三公时的事情,都是孔子所亲历的;文、宣、成、襄四公,加起来八十多年,是孔子的父辈和祖父辈亲见亲闻的时代,他们中活得足够长的人,孔子年轻时是有机会见到的,他们可以向孔子口述自己的经历;隐、桓、庄、闵、僖五公,九十多年,这些岁月,孔子的祖、父辈虽然没亲身经历过,但是他们可以直接听自己的父亲、祖父(对孔子来说,也就是曾祖、高祖)的亲身经历,再转述给孔子。这三段世代,《公羊传》分别称为“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过此以往,就不是经过一重转述能到达孔子的了,而如果经过重重转述,那难免道听途说,不能保证准确性了。这就是《公羊传》给出的答案,最经典、最有名。

有的说,《春秋》从鲁隐公写到鲁哀公,正好记了十二位国君二百四十二年的事迹。“十二”这个数在古代很神秘,一年十二个月,木星巡行一周天约十二年,商代发明了从子到亥的“十二辰”。所以,“十二公”象征了天数完备,也象征了《春秋》涵盖的人世道理周遍齐全。又有补充说,十二公象征十二个月,那么二百四十二年就象征二十四节气。这种解释比《公羊传》玄虚不少,是董仲舒的主张,也颇有影响。

P4-6

序言

公元前8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初的两个半世纪,对于亚洲腹地的黄河、长江中下游两岸,西起陕甘东至太平洋西岸的区域来说,是一段并不乐观的岁月。用最简洁的笔触将这段岁月记录下来,便成为一部名为《春秋》的著作。此后,人们又以这部著作的名字来命名这两个半世纪,称它为“春秋”。

“春秋”是“春夏秋冬”的缩写,是度量“时间”的单位,所以,《春秋》是一部“时间之书”,记录的是来来往往的岁月里所发生的种种。有自然现象,虫害(引发虫害的昆虫有蝗虫、甲壳虫、蠕虫等,种类不一)、下霜、暖冬、山崩、流星雨,还有三十几次日食,绝大多数能用现代科技验算证实,更有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同时也记录了社会现象和政治事件,修筑城郭、举行祭祀、国际会议、高层互访、领导人即位、列国通婚(以及婚姻破裂)、叛逃和谋杀,还有几百次战争(有宣战的,有偷袭的,还有暴乱、内战、攻入城邑、消灭国家,种类不一)。这些加在一起,总共用了一万六千多字(《春秋》古本比这多一千多字,今已不存)。

王安石说它是“断烂朝报”,因为每条记录没有几个字,像是报纸上的新闻标题,而且各条独立,初看起来,仿佛前言不搭后语。从《春秋》记录信息的密度来看,不写这么简略是不可能的。

尽管极端简略,《春秋》却还是有立场的,不只是事实的堆积。当时这片土地,大致可以由内而外划为三层:周王室——诸侯国——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春秋》不是周王室写的,也不是四夷写的,而是诸侯国里的鲁国写的,是鲁国史官所记录的国家历史。所以,《春秋》记事情,都是以鲁国为中心,涉及与鲁国友好或敌对的国家,涉及鲁国生存其中的环境,涉及当时的诸侯霸主和周王室。《春秋》记事的视角和口吻,也是鲁国的,带着鲁国人的感情、好恶和是非判断。

比如鲁桓公六年,北戎攻打齐国。齐国向各国求援,各国大夫纷纷率军前来。列国的军队中,郑国的公子忽功劳最大,他大败戎军,擒获了戎人两个主将,并斩获戎军甲士三百人的头,都献给齐国了。为答谢各国援军,齐国人送来食品,请鲁国人帮忙排序分发。鲁国是周公旦的后裔,历史悠久,对周礼特别熟悉,也特别讲究,就理所当然地按诸侯分封的先后和爵位排序。这样做得罪了郑国人,因为郑国是在西周末周宣王时才建国的,自然排在了末后,可是他们的功劳又大,心里很不平衡。四年后,郑国便纠合齐、卫来打鲁国,要出这口气。于是,鲁国人在《春秋》中写道:“齐、卫、郑来战于郎。”这一句话里,是非和态度,都已经说清了。不用“侵”“伐”等字,而说三国“来战”,便是指出鲁国本身并无错处,是三国主动打上门来,错在他们。本来,《春秋》记录军事行动,一般以为主者居首,这次是郑国纠集齐、卫,鲁国却特意将郑国记在齐、卫之后,这仍是按周朝的班次排序,意在重申鲁国的排序原则,否定郑国妄自尊大的做法。

……

现在,我们也试图通过一鳞半爪的片段,一窥《左氏传》的风姿。这本小书中的十二篇讲义,讲解了《左氏传》中的几十个段落,选文和讲解加在一起,所涉内容约占整部《左氏传》的二十分之一。由于篇幅所限,在选目上没有试图覆盖整个春秋时期的全部历史时段,而是尽量多地照顾到春秋时代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力图体现《左氏传》的复杂面貌。选目中既有复杂、重大的历史事件,如城濮之战(见《晋文公谲而不正》)、子产执政(见《“人才引进”之道》),也有短章和小品,如邾文公的迁都(见《何谓“知命”》)、介之推的归隐(见《关于人生志愿的追问》)等,总的来说以短章和小品为主。

每篇讲解的形式基本一致。一般开篇引有完整的原文,之后有逐句讲解。其中“城濮之战”一篇,由于《左氏传》正文篇幅过长,因此与其他各篇讲义的样式有别:在讲解时忽略了部分文字、句法问题,采取串讲的形式,力图展现战争全局的发展进程和事件之间的内在关联。

像之前和之后的任何时间一样,人是会面临困惑的。

子路曾经问过孔子:“您说管仲这人怎么样?他辅佐公子纠跟齐桓公小白争位,公子纠失败被杀,他为什么不跟着自杀呢?”过了一些年,卫国发生暴乱,子路正在那里做官,便不肯逃走,毅然留下来殉难了。

原思曾跟孔子讨论过什么事情可耻。孔子死后,原思致力于学术,坚守道义,因而终身贫困。

从《论语》里,我们总是看到孔门弟子一个个生动的面容,一种种不同的性情与时代的碰撞,以及由此所演出的不同命运。

读了《春秋》和《左氏传》,读者也许会明白,春秋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时代以及孔门师生是怎样面对这个他们不得不面对的时代的。

《春秋》是一部“时间之书”,而时间,依然在我们身旁奔流。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