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汤:商汤,商朝第一位君主。棘:即夏革,汤时贤人,汤以他为师。②穷发:不毛之地。发,毛,此处指草木。③修:长。④太山:即泰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北。⑤羊角:状如羊角的旋风。⑥斥鹚(yàn):小雀,生活在小池泽中。斥,池,小泽。⑦仞(rèn):周人以八尺为一仞。⑧辩:通“辨”,区别。
【译文】
商汤问棘也有这样的话:商汤问棘说:“上下四方有极限吗?”棘说:“无极之外,又是无极。在不毛之地的北方,有一个广漠无涯的大海,就是天然的大池。那里有一条鱼,它的宽度有几千里,没人知道它的身长,它的名字叫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乘着羊角般的旋风直上到九万里的高空,超绝云气,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到达南海。小池泽里的小雀讥笑它说:‘它将飞到哪里去呢?我腾跃而上,不过几丈高便落下来,在蓬蒿丛中飞来飞去,这亦是飞翔的极限了,而它究竟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
【分节导读】
此节转而喻人,那些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者大都踌躇满志、自鸣得意,这样的人不能得到逍遥自由自不必谈。而不流于世俗追求、不为世俗毁誉所左右的宋荣子也没有通过完备本心本性而达到逍遥自在的境界,就是能够乘风而行的列子,他的逍遥依然有待于风的扶持,也算不得真正的逍遥。在作者看来,能够驾驭自然界的各种变化、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有所恃的,才是最逍遥的。这就需要抛去自身的存在,任乎自然,顺乎物理,与大自然合而为一,所以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原文】
故夫知效一官①,行比一乡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③,其自视也,亦若此矣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⑤。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⑥,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己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⑦。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⑧,泠然善也⑨,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⑩。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注释】①知效一官:才智能胜任一官之职。效,胜任。②行比一乡:行为能合乎一乡人的心愿。比,合于,合符。③而征一国者:才能可以取信一国之人。而,同“能”。征,信。④其:指上述三种人。此,指上文蜩、学鸠、斥鸡安于一隅而沾沾自喜。⑤宋荣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宋钶(xíng)。犹然:嗤笑的样子。⑥劝:勤勉,努力。⑦数数(shuò shuò)然:急切追求的样子。⑧列子:即列御寇,郑国人,春秋时代郑国思想家。⑨冷(líng)然:轻妙的样子。⑩有所待:有所依待。?正: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的规律。?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辩:通“变”,变化。?恶(wū)乎待哉:有什么依待的呢??无己:去除自我中心,没有偏执己见。
【译文】
故有些人才智能胜任一官之职,行为能合乎一乡人的心愿,德行能符合国君的心意,取得一国的信任,他们自以为不错,也就像小池泽里的小雀一样。而宋荣子嗤笑他们。宋荣子能够做到整个世界都赞誉他而他也不会更加勤勉,整个世界都非议他而他也不会沮丧。他能认定内我和外物的分别,能辨别光荣与耻辱的界限,就这样而已。他对于世俗的声誉并没有汲汲去追求。即便如此,他还有未曾树立的境界。列子乘风而行,样子轻妙极了,过了十五天才回来。他对于求福的事,并没有汲汲去追求。这样虽然可以免于步行,但还是有所依待。
如果能顺着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以游于无穷的境域,他还有什么必须依待的呢!
所以说:至人无一己之私念,神人无功业的束缚,圣人无名声的牵累。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己”是指忘掉自我的偏见,“无功”是指不求建功立业,“无名”是说不求名声流传于世。三者都是世人难以企及的人生境界,因为人总是不由自主地迎合世俗观念,为自己设定重重目标、种种界限。
列子对世俗种种十分淡然,他乘风出行,自由自在。而人们多只看到列子飘然风上的洒脱,注意不到列子仍要借风力而行。这就好比现实中,人常常幻想,如果能随心所欲就好了,却想不到“随心所欲”毕竟以“欲”为前提。心中有欲,则心必随欲而动,受制于欲。这和庄子理想中的自由相距甚远。在庄子看来,只有“无待”,即抛开任何外在条件,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自由。虽然对芸芸众生来说,要达到这种境界十分困难,但人至少可以尝试着摆脱世俗观念的束缚,将心思从对功名利禄的渴求中解脱出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找寻真我,获得通达恬淡的内心。心通达了,人生也随之开阔;心恬淡了,烦恼必然减少许多。(P6-7)
前言
《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大部分,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个。其中,内篇为庄子思想的核心,有七篇;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大道、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生命的价值、道德的标准等,都有详细的论述。内容广博而不散杂,自始至终都围绕一套哲学观点来阐述自然、生命、政治和社会。作为道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庄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一起并称为“老庄思想”。和儒家、墨家形成鼎足之势,影响了中国文化两千多年。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之间。关于庄子的生平,人们知道的不多,只知道他是楚国贵族,因战乱逃往宋国,在宋国当过漆园吏。
庄子的书在三国时期开始盛行,阮籍、嵇康等文学家都曾为其文章做注释。庄子继承并发扬了老子“道”的学说。在哲学方面,其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齐物论”。在庄子看来,事物之间的差异虽然明显,却并非绝对,人不可能用某个固定标准衡量天下所有事物。人的认识有局限,常人多只看到事物的“异”,看不到事物的“同”。而宇宙万物都出于大道,也都归于大道,究其本质,并没有什么差别,人应学会站在道的角度观望世界。
因此,对争鸣之中的百家,庄子十分反感,在庄子眼中,“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人们就物体的差异争辩不休,完全是舍本逐末的浅陋表现。真理无须称扬,语言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足以描绘大道。
除了对百家争鸣不满外,庄子还对芸芸众生汲汲名利的人生态度嗤之以鼻。他将名利当做人生的负累、损人心性的祸患,一面悲悯地慨叹众人“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一面毫不留情地讽刺那些贪名好利之徒。他曾用“腐鼠”比喻官位,用牺牲用的牛形容那些与权力相伴而难得善终的人。面对向自己炫耀金钱的人,更是凌厉地反唇相讥,说对方舐痔得车。而从庄子的文章来看,其本人的生活相当清苦,只是这依然不能让他像其他人那样把追逐名利当做生活目标,他渴望的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庄子曾说:“贫也,非惫也。”相比物质生活的丰足,庄子更重视精神生活的自由,他希望能超越世俗,进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同一”的境界。其笔下的至人、神人、圣人,都是他心目中美好人格的化身,他们都拒绝和世俗同流合污,都摆脱了世俗的羁绊,不问名利,不惧生死,畅游于绝对自由的精神世界。
而说起生死,无疑和名利一样,为世人记挂于心。庄子一早意识到,人一天放不下对死的恐惧,就一天无法实现真正的逍遥。他提醒世人,死生一体,并将天地比作一个大熔炉,将人比作炉中的金属。人由生入死,无非是存在形式发生了变化,是自然使然,不需惊慌。人可以通过和自然合而为一,实现生命的永恒。事实上,庄子的生死观有一定乐死恶生的色彩,“彼以生为附赘县疣,以死为决疣溃痈”,生成了拘束,死反倒成了解脱。庄子曾在《至乐》中虚构了一个和骷髅对话的场景。故事中的骷髅这样形容死:“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庄子的哲学观、人生观、生死观和其所在的时代有很大关系。杀伐四起的战国时期,百姓苦不堪言。庄子试图找到摆脱苦难的办法,他虽没有从政为官的想法,却很有自己的政治态度。他指责诸侯君主利用仁义危害百姓,“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他激烈地批判现实,认为即使是得道之人,在乱世之中,也只能“仅免刑哉”。他将儒家推崇的仁义礼法当做天下大乱的根源,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而在批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同时,他大力推崇无为之治,十分向往宁静朴拙的古代。
庄子的文章不仅极富思想性,还有很高的艺术性。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数庄子的成就最高。他的文章瑰丽奇美,富于幻想,即便是描写平凡小事,也能写出排山倒海的气势。南宋文学家刘辰翁称庄子“不随人观物,故自有所见”。庄子在文学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非常擅长运用比喻、寓言,他因事譬喻,随物赋形,寓中设寓,同时又文情奔放,行文多变,将恣意飞扬的文风和张扬的想象力、深沉的思想完美交融。
《庄子》一书历来备受推崇,此版《彩绘全注全译庄子全书》为精编精校版,将《庄子》的三十三篇全部收录其中,并参考了大量和《庄子》有关的资料,以确保全书的严谨性、权威性。人们不仅可以把该书当做了解庄子的读物,还可以当做学习古文的参考。而为方便读者理解,本书除了在原文之后附有注释、译文,还在每篇篇首设置“题解”,每段内容前设置“分节导读”,以便读者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庄子》的思想脉络。对一些重点句子、段落,则特设“品庄悟道”栏目,结合现实,进行深入解读。
此外,本书随文配图600余张,色彩明快、丰富的插图和庄子一篇篇缥缈奇变的文章、一个个精妙奇巧的寓言故事完美交融,将阅读变成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这些图片的每个细节都经过仔细的考据,力求做到再现文中所表现的时代的真实情景,人们可以一边体味庄子的文字之美、思想之精,一边借助图片想象其所描绘的场面。文字传递作者的思想,图画则散发着历史的韵味,二者的结合,大大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
真正的经典不会因时间流逝褪色,相反,还会被新的时代赋予新的光彩。对生活压力巨大、生活节奏紧张的现代人来说,《庄子》就如一付养心良药,它提倡的安时处顺、顺其自然、返归真我,会让人暂放追逐名利的脚步,审视内心,到底何为自己真正需要,避免在行进的路上迷失自我。庄子对死亡的通达,对逍遥境界的追求,会开阔人的心胸,让人更加坦然勇敢地面对充满未知的未来和生活中的挫折变故,不再为一时一地的得失斤斤计较。而庄子对事物本性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则教导人们如何和他人、环境和谐共处,让人得以改善人际关系,提升生活质量,发现曾一度被自己忽视的平凡中的美好。
作为道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庄子和老子并称为“老庄”。道家和儒家、墨家形成鼎足之势,影响了中国文化两干多年。《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思想的另一部重要之作,是中国古代精神自由史上的第一名著,在中国古典文学、哲学、艺术、思想史上均具有不可动摇的“绝对经典”地位。全书分内篇、外篇、杂篇三大部分,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罗万象,对宇宙大道、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生命的价值、道德的标准等,都有详细的论述,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奇诡的创作手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 《庄子》一书融合了寓言的生动、哲理的思辨、生活的鲜活。但是,想要真正读懂它,体悟它,运用它却并非易事。为了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庄子》,读出真正的“逍遥”,将庄子的智慧应用于日常生活,由战国时期庄周所著、思履主编的《庄子全书(彩绘全注全译超值全彩珍藏版)(精)》将《庄子》的三十三篇全部收录其中,并参考了大量和《庄子》有关的资料,以确保全书的严谨性、权威性。
由战国时期庄周所著、思履主编的《彩绘全注全译庄子全书(超值全彩珍藏版)》一书内容经典、体例科学: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本书不仅对原文进行了准确细致的注释和翻译,还结合现实对重点句子、段落进行了深入解读,以帮助读者方便快捷地掌握其精华。 全书包含600余幅精美图片,与缥缈奇变的文章、精妙奇巧的寓言故事完美交融,将阅读变成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带领读者轻松进入《庄子》的丰饶世界,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本书是科学简明的体例、精美珍贵的图片、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多种视觉要素有机结合,打造出一个彩色的阅读空间,全面提升本书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