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门手工技艺,古陶瓷修复的技法都来自日常实践的总结和提炼,其传授方式多为师徒之间的“手手相传”,长期以来缺乏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和文字表述,不利于技艺的普及推广和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传承。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的古陶瓷修复专家李奇和修复人员一直注重对古陶瓷修复技艺理论、文字、图片的记录和梳理。现在他们把二十多年来的成果汇集成了这本由李奇主编的《古陶瓷修复技艺实录/湖北文物保护修复技艺系列丛书》。
| 书名 | 古陶瓷修复技艺实录/湖北文物保护修复技艺系列丛书 |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 作者 | |
| 出版社 |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作为一门手工技艺,古陶瓷修复的技法都来自日常实践的总结和提炼,其传授方式多为师徒之间的“手手相传”,长期以来缺乏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和文字表述,不利于技艺的普及推广和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传承。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的古陶瓷修复专家李奇和修复人员一直注重对古陶瓷修复技艺理论、文字、图片的记录和梳理。现在他们把二十多年来的成果汇集成了这本由李奇主编的《古陶瓷修复技艺实录/湖北文物保护修复技艺系列丛书》。 内容推荐 由李奇主编的《古陶瓷修复技艺实录/湖北文物保护修复技艺系列丛书》在深入阐述古陶瓷修复技艺的实施步骤和手法技巧的同时,结合当今时代和湖北地域的特点,展示了古陶瓷修复人对这一古老技艺新兴发展的思考和行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指导性和前瞻性。它的出版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唤起公众对文物的兴趣、弘扬“工匠精神”、建设湖北文物保护队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录 第一章 古陶瓷修复的历史与认知 第二章 古陶瓷修复的安全与配备 第三章 古陶瓷修复的准备与记录 第四章 古陶瓷修复的技术与实施 第五章 古陶瓷修复的技艺与实施 第六章 古陶瓷修复的报告与研究 第七章 古陶瓷修复的困惑与未来 参考文献 跋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古陶瓷修复的历史与认知 第一节 陶与瓷的定义与发展简史 一、陶器的制作与产生、发展 陶器是指以黏土为原料,经过600~1000℃的高温烧制成的器皿。其制作是人类历史上最早通过火的作用,使一种物质形态变成另一种物质形态的创造性活动之一。一般来讲,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包括磨制石器的加工和使用、农业的出现、家畜的饲养、开始制作和使用陶器。因此,陶器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随着人类农业经济和定居生活的发展而出现的。目前,我国最早出现的陶器是南方地区江西万年仙人洞以及附近的吊桶环遗址出土的陶器样本,距今15000年。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的早期陶片距今10000~9000年。我国北方地区的河北阳原于家沟、徐水南庄头等遗址出土陶器距今10000年左右。由此可见,我国陶器的出现时间为距今15000~10000年。 制陶的黏土是由地壳表层的岩石风化分解而成,属于含水铝硅酸盐矿物,黏土的主要成分是硅和铝的氧化物(SiO9,Al2O3),此外还有钾、钠、镁、钙、钛的氧化物。这八种元素中,铝盐和硅盐是陶瓷的骨架材料,其余的钾、钠、镁、钙等金属氧化物属于易熔和助熔材料。由于地质以及气候等种种原因,各地黏土的化学成分有所差异,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先民一般就地取材,选择适合烧制陶器的黏土。据分析测定,仰韶文化遗址出土陶片标本的化学成分与当地可塑性很低的原生黄土的不同,而是采用经过选择的自然淘洗、具有天然黏性的沉积土和红土。大概至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后,根据器物的不同用途,有的经过淘洗以去掉杂质,制成较为细致的陶器,有的加入羼和料,如稻壳、植物茎叶、蚌壳末等,以增加陶器的耐热变性能,避免在加热时发生破裂。 陶器成形有手制和轮制两种方法。手制的方法可以分为三种:1.捏塑法,一般小型的陶器多用手捏塑而成,器壁上常常留有指纹,器型不规整。2.模制法,某些特殊的器形往往采用局部模制的方法。3.泥条盘筑法,先将坯泥制成泥条圈,一层一层叠筑上去,或是将一根长泥条连续向上盘筑,然后把里外抹平制成器型。 古代制作陶坯最初可能是放在木板或者竹席上,以便移动旋转,有的还垫以树叶,因而器底留有叶脉的印痕。大约在仰韶文化的中期逐渐采用转轮的轮盘(慢轮),既便于制陶时的盘筑和加印纹饰,又可利用旋转以修整器口,使之规整。 轮制法是一种进步的陶器工艺,主要盛行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中下游。轮制陶器是将泥料放在陶轮上,借其快速转动的力量,用提拉的方式使之成形。它的特点是器型规整,薄厚均匀,并且在器壁内外遗有平行密集的轮纹,器底部分往往留有线割的偏心纹。黄河流域的轮制陶器,大约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而盛行于山东龙山文化时期,尤以蛋壳黑陶的制作工艺水平最高;往西则逐渐减少,如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甚至没有使用轮制法。长江流域在马家浜文化晚期同样出现轮制法,而到良渚文化时期则普遍使用。 陶器成形以后,要在陶坯上进行修饰加工。首先是磨光。用砾石或者骨器在表面压磨,烧好之后表面会发出光亮。新石器时代普遍采用这种方法,彩陶、黑陶、灰陶都需要经过磨光处理,然后施加陶衣(或称为色衣)。即用陶土调成泥浆,施于陶器的表面,烧好之后器表附着一层陶衣,一般有红、棕、白等颜色。新石器时代有相当数量的陶器还附有纹饰。施加纹饰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彩绘。一般绘有赭红、黑、白等颜色。彩绘陶器有两种制作方法:一是在陶器未烧制之前画上去;二是在陶器烧成以后再画上去。前者不易脱落,后一种方法的彩绘容易脱落,这与真正的彩陶有一定的区别。2.拍印。在木板或陶拍上刻上条形、方格形或者几何形的阴文,拍印在陶坯上即出现篮纹、方格纹和几何形的印文,也有在木板上缠绕绳子,拍印在陶坯上后呈现错乱的绳纹。3.压印。在细木棒上用绳子缠成中间粗两端细的轴状工具,可在陶坯上压印出成排而整齐的绳纹,或用箅状器压印出箅点纹和弧线纹。4.刻划。用细骨、木棒作工具,在陶坯上划出弦纹、几何纹等纹饰,或戳印成点状纹。5.附加纹饰。在陶器表面附加泥条或泥饼,有的用细泥条组成各种花纹;也有的用宽泥条围绕器物的颈、腹等部位,上面再加印绳纹。(P001-003) 后记 跋 二十年前(1997年),我东游扬州参加国家文物局古陶瓷修复培训班,回来后立即就到武汉的大街小巷寻找古陶瓷修复材料,在狭小的工作室里开始了自己的古陶瓷修复历程。 两年前,湖北省文物总店更名为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由职能单一的文物经营企业扩展为集文物征集、文物信息化建设、文物交流、文物项目第三方评审、文物修复为一体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 二十年来,从总店到中心,古陶瓷修复事业逐步成长壮大,人员由两人发展到七人,技艺由商业修复拓广到所有古陶瓷修复,在湖北文博界独树一帜。这个过程中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文物局等主管部门,湖北省博物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等兄弟单位,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湖北艺术职业学院等高校院系,湖北巴东县博物馆、湖北英山县博物馆、安徽蚌埠市博物馆、安徽五河县博物馆、广西贺州市博物馆等外地文物收藏单位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两年来,中心的人员在古陶瓷修复理论梳理、博物馆馆藏陶瓷器修复项目实施、古陶瓷修复技艺传播、古陶瓷修复衍生产品研发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将这些成果集中收录进此书。故宫博物院纪东歌老师和业内其他老师为本书提供了成果支持,中心保护修复部黎畅为本书封面绘制了元青花满池娇纹玉壶春瓶图,我在湖北艺术职业学院任教时的学生严威博提供了锔瓷操作示范,我的好友郑大箴先生提供了自制古董台灯资料,杨氏锔艺第四代传承人杨涛先生提供了自制茶叶铲资料,以及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吴昊老师,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鲁晓雅、刘晓爽、刘梦怡、陈晨在编撰、组稿、排版过程中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还有中心的同事张济夏、袁方、袁玫、何菁、余艺、陈娟、余扬、王双超、梁军、徐敦、王汉生、余桥、陈志刚、叶培成、刘剑对此书也有所贡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二十年与两年,人生一瞬。古陶瓷修复技艺探索之路靠每一个亲历者的修行延续,没有时限,没有尽头,永远在跋涉的路上。我们标明这个坐标只为确定方位,校正行为,继续前进。按照“中部领头、全国一流、湖北特色、世界影响”的湖北文化工作定位,为湖北文物保护事业发展和古陶瓷修复技艺传承做出自己更多的贡献。 李奇 2017年1月3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