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号天鹅(典藏版)》收录了曹文轩的儿童短篇小说13篇。这些作品融合了曹文轩多种写作风格与写作题材,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勇于面对命运、面对逆境的孩子形象,坚韧自尊、吃苦耐劳的孩子形象,朴实包容、悲悯善良的孩子形象……在这些作品中现实与诗意融为一体,既具有作者一贯的美学风格,以洁净的语言建构古典美的世界,又极富现实意义,从儿童视角出发叙事,让青少年从其温婉如水的诗性情怀与人性的悲悯意蕴中获得心灵成长的力量。
作者以其经典的、富有美感的叙事语言,人性的、具悲悯情怀的故事,呈现出超凡脱俗的厚重与大气,以优雅文字建构古典美的世界,抗衡浅阅读,在阅读成长期培养儿童深层阅读的兴趣与能力。
《小号天鹅(典藏版)》是国内顶尖儿童文学大师曹文轩力作,独家收录曹文轩近年短篇新作,配以曹文轩经典名篇,汇集曹文轩多年心血。经典文字,陪伴孩子一生成长。
本书收录短篇小说13篇,包括《六十六道弯》《灰灰的瘦马》《一个男孩的小巷》等全新创作,也包括《甜橙树》《野风车》《黑鸽》等经典名篇,融合多种写作风格与写作题材,秉持作者一贯美学风格,蕴含深厚的人文情怀、震撼的人格力量和执着的精神追求。
本书收入众多名家大师配画,唯美精致,图文相映,让美术与文学在小读者心中碰撞出美丽火花。
临近中午时,奇迹终于发生!
网还没有被拉出水面,就看见水中翻腾起熊熊的浪花,网绳紧绷绷的,不住地颤抖。他们一起拉着网,分明觉得,那网中有一颗力大无比的生命被网住了,正在竭力挣扎。
三个人兴奋得简直想咬自己一口。
鱼在网中拼命挣扎,网里仿佛有一只大车轱辘在滚动——来回有力地滚动。
网终于出水了,一片耀眼的银色在网中闪烁着。网子被搅成一团,一会儿低落下去,一会儿鼓胀起来。
好大的一条鱼,大得出乎他们的意料!
大鱼还没有完全被拉到岸上时,他们三个人就情不自禁地扔下网绳,扑向了渔网,而就在这一刹那间,那大鱼一个蹦跶,又将网拖回水中,并终于撞开一个豁口逃跑了。
逃脱了的大鱼没有钻进深水处,而是箭一般顺着小溪向东逃窜而去。
三个孩子立即追赶过去。
向前看去,前面的小溪水虽然有深有浅,但基本上无大鱼藏身之处。
大鱼足有三尺长,它向前穿行时,水面像一块绸子,被一把巨大的剪刀,以超出想象的速度在剪开。它的身后,是一道长长的伤口——一时不能愈合的伤口。
他们拼命地跟随在它的后面,三双脚踩起的水花,在空中碎成无数的水珠。水珠在阳光下散开,坠落,五光十色。
他们曾在学校的操场上一起看过一部海战的电影。那疯狂逃窜的大鱼,使他们想起了从一艘舰船上发射出的在水上“嗖嗖”穿行的鱼雷。
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跌倒,浑身上下早已湿淋淋的。体力在迅速被消耗,而那条鱼似乎还在以最初的速度向前逃窜。他们与鱼之间的距离在不住地拉长。那大鱼身后的水缝越来越细。然而,那条大鱼却还没有露出停止逃窜的迹象,仿佛要一直游到太阳升起的地方。
他们一个个先后跌倒在水中。他们挣扎着爬了起来。他们没有向前跑,已没有力气跑了。但他们不想放弃那条大鱼,手拉着手,眼睛盯着前方,向前走去。
他们显示出来的是同样的决心:一直走到太阳升起的地方!
不知是因为终于耗尽了全力,还是因为觉得已经逃出灾难性的追捕,大鱼终于在一片水草丛里停止了逃窜。
大鱼仿佛突然消失了,这使三个孩子感到无比失望,但同时激起他们的活力。他们松开手,像三匹小马,朝大鱼消失的地方冲去——不是冲去,是冲刺。
气息奄奄的大鱼,听到了动静,又开始了逃窜。 三个孩子猛扑过去。
小溪忽然变宽,水一下浅了许多,大鱼一下处在了半搁浅的状态。
三个孩子大声喊叫着,最后一个冲刺完成后,一起扑到了大鱼的身上。
他们一直趴在水中,直到身体下的大鱼不再动弹。
当他们把这条沉重的大鱼抱上岸时,他们已经没有力气往回走了,只好躺在岸上层层叠叠、厚实而柔软的落叶上。
鱼躺着,他们也躺着,后来都在流水声中睡着了……
王树魁拿出了本来要买一双旅游鞋的钱,金小尊拿出了本来要买一条运动裤的钱,柳芽子呢?卖掉了他心爱的两对鸽子。
现在,他们共同拥有五百五十元钱。
他们可以进城买滑板去了。
一个晴朗的星期六,他们来到了城里。这是一座不大不小的城市。他们像三条鱼游进了一条陌生的大河,有点儿兴奋,又有点惶恐和不适。这是一座十分喧闹的城市。司机有事无事,都喜欢按喇叭,而那些骑自行车的人,仿佛感到十分寂寞,总是不住地按铃。骑自行车的又特别多,满街“叮铃铃”的声音。街上做买卖的,用一些很奇怪的腔调在不住地吆喝,非常投入,非常卖力。
长久生活在安静山村里的三个孩子,在这一片声音中,显出没有主张的样子。他们生硬而紧张地躲避着行人和车辆,即使这样,还是不停地撞到人身上。被撞到的,或是瞪一眼,或是说:“小家伙,长眼睛了吗?”
他们用了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才差不多适应这座城市。又过了一阵,这才放松,并且开始变得自由自在起来。他们这里看看,那里看看,并不着急去完成他们的事情,反正买滑板的钱都准备好了,剩下的问题就是选上一块。
比起王树魁和柳芽子来,金小尊玩得有点儿放不开。因为,买滑板的钱全都在他衣服里面的口袋里放着呢。
又逛了一阵,他们决定不再逛了。赶紧去买滑板,买了滑板就回家,好几十里路呢。他们向路人打听到了一家卖滑板的店后,就按人家指引的方向走去。
三人正走着,就见路边有一大群人,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成一圈,最里面,好像有什么特别的风景,在外面怎么看也看不清楚。
充满好奇的三个孩子停住了脚步,他们想钻到里面看个究竟。
那个人群的中心好像很小,但引力极大。它将那么多人牢牢地吸引住,那人墙密不透风,仿佛被用力夯实过,炮弹都不能打穿的样子。
这就越发刺激了三个孩子的好奇心。他们又暂且忘记了滑板,而只剩下一个念头:钻进去!钻进去!
他们像三只要进入鸡舍的狐狸,在人群外面寻找可以钻人的缝隙。或许是因为他们机灵,或许是因为那人墙的紧密和牢固程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厉害,不知是在什么时候,他们分别从不同的地方,都钻了进去,并且还钻到了最里面。
现在终于看清楚里面的风景了:一个留着短胡须的小伙子蹲着,在他面前的地上,放了一只反扣着的碟子,碟子的旁边散落着一些葵花籽;最里面的一圈,那些人也都蹲着,一个个手里紧紧地攥着一把钱,神色紧张、不安而又焦渴地在等待着那小伙子的什么动作。
P8-11
曹文轩的小说,水一样的文字
张怀存
“风把天边的白云吹得散漫开来,不断地变幻着。湛蓝的大海在高远的天空下晃动,像块无边无际的蓝绸,厚厚的却又柔软的蓝绸。阳光从云罅里倾泻下来,辽阔的海面上跳跃着无数的金色光点。”我常常沉浸在曹文轩的文字里激动不已,在他的水一样的文字里看人间百态,感受时光静止,感受万物和谐。读他的小说,似乎感觉大块大块的色彩从天而降,或如绵绵细雨,落在嫩绿的叶片上,使无数的枝叶一起快乐地颤动;或为暴雨,倾盆而下。在田野上,在小路和大道上,它们以交响乐的方式,震撼着万物生灵。它们飘洒,从容,无所不在。
曹文轩是个性情中人,他把激情融进文字,他说:“读书无法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读书无法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厚度。”他这样说也这样做。他的文字,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绘本,都有一股亲昵的清新空气,朴素、自然、真切而又丰富博大。
曹文轩说他的故乡开门见水,满眼是水,到了雨季,常常是白水茫茫。那里的人与水朝夕相处,许多故事发生在水边、水上,那里的文化是浸泡在水中的。他已经习惯了这样湿润的空间。现如今,他虽然生活在都市,但那个空间却永恒地留存在了他的记忆中。他在《阅读是一种宗教》的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水养育着我的灵魂,也养育着我的文字。”
其实,曹文轩的文字也养育着千千万万像我一样热爱他的读者。我有记笔记的习惯,读书期间,凡是好的句子和段落我都会摘抄在笔记本上。我喜欢曹文轩的文字,从初中开始摘抄到现在已经有十六本笔记,满满地落在书架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又开始用画笔描述曹文轩的文字,也有十几本了,而且每幅画上都有一段文字,都是来自曹文轩的书里。我热爱曹文轩的文字。热爱先生小说里所有关于对大自然和景物的描写。这种热爱传承到我的女儿小贤子身上。她的书房珍藏着曹文轩所有的书。在她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我在北京出差,下午和安武林一起到清华园拜访先生。记得我们仨正在吃饭,电话响了起来,当我接听电话,只听见电话那头小贤子大声地哭:“妈妈,青铜死了。为什么曹叔叔把青铜写死了?”原来她在读《青铜葵花》,那年她才九岁。我们仨也被小贤子的哭声吓到了,也被她的问题逗乐了。曹文轩从我手里接过电话说:“小贤子,青铜没有死,青铜会说话了。”其实,我第一次读《青铜葵花》的时候,也是哭得稀里哗啦。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我喜欢读书。梦想着有一天能做一套先生的书。从约稿到拿到先生的稿子历经两年的时间。编辑卞晓琰和戴淼也是曹文轩的忠实粉丝,他们热爱曹文轩的文字不会逊色于我对曹文轩的热爱。南方出版传媒、广东教育出版社把曹文轩的小说定为重点项目,他们精心设计,结合曹文轩的文字选用不同名家的画作,让文学与美术在孩子的世界里碰撞出美丽的火花。插图的背面,设计成有趣的笔记本的样子,让小读者记录下自己初看曹文轩文字时的感动……试想几年后。这些孩子再看到这些自己当初写下的文字,会是怎样的心情?十几岁的孩子,这几年在他们身上发生的变化应该会很大吧?这些成长中的孩子一定会记得自己在这个年岁所拥有的纯真与美好。
曹文轩的文字带有哲思和优美,故乡、童年与梦,有着相同的质感,它们像水一样,清纯透明,滋养生命。打开这套《曹文轩小说集》,像是踏上了一段奇妙的旅程,你会随着他回到懵懂的童年,回到多雨的水乡,回到梦里多次去过醒来却找不到的地方……
我希望我的读者是这样的读者
曹文轩
我也许不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儿童文学作家,因为我在写作过程中并不总是考虑我作品的阅读对象是儿童,更少考虑他们是我作品的唯一阅读对象。在书写的日子里,百般焦虑的是语言、故事、结构、风景、意象,甚至是题目和人名之类的问题。我曾经多次发表过一个可能偏颇的观点:没有艺术,谈论阅读对象是无效的。但我十分走运,我的文字引来了成千上万的儿童。当那些书每年都以很快的增长速度被印刷时(《草房子》正在接近200次印刷,晚5年出版的《青铜葵花》正在赶超,也已120次印刷。《我的儿子皮卡》《丁丁当当》等也在迅速传播),我暗自庆幸我所选择的文学法则。我要在这里告诉诸位:儿童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读者。
但这世界上的最好读者却是需要引导的。
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浅阅读时代,这个事实无法改变。
因孩子正处于培养阅读趣味之时期,所以,在保证他们能够从阅读中获得最基本的快乐的前提下,存在着一个培养他们高雅的阅读趣味——深阅读兴趣的问题。他们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未来的阅读水准。
我曾在一次演讲中发问:儿童文学的读者是谁?听上去,这是一个荒诞的问题——儿童文学的读者当然是儿童。可是,儿童在成为读者之前,他们则仅仅是儿童。他们是怎么成为读者的呢?什么样的作品使他们成为读者的呢?回答这些问题就远不那么简单了。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那些顺从了儿童的天性并与他们的识字能力、认知能力相一致的作品使他们成了读者。可是有谁能确切地告诉我们儿童的天性究竟是什么?古代并没有儿童文学,但儿童并没有因为没有儿童文学而导致精神和肉体发育不良。写《红楼梦》的曹雪芹没有读过安徒生,但无论从人格还是从心理方面看,都是健康的、健全的。鲁迅时代,已经有了儿童文学,他甚至还翻译了儿童文学,他与俄国盲人童话作家爱罗先珂之间的关系还是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但鲁迅的童年只有一些童谣相伴。然而,这一缺失并没有影响他成为一个伟人。从这些事实来看,儿童文学与儿童之关系的建立,其必然性就让人生疑了:儿童是否就必须读这样的儿童文学呢?儿童喜欢的、儿童必须要读的文学是否就是这样一种文学呢?这种文学是建构起来的还是天然的?但不管怎么说,后来有了一种叫“儿童文学”的文学,并使成千上万的——几乎是全部的儿童都成了它的读者。问题是:他们成为读者,是因为这种文学顺乎了他们的天性,还是因为是这样一种文学通过若干年的培养和塑造。最终使他们成了它的读者?一句话:他们成为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培养、塑造的结果还是仅仅是因为这个世界终于诞生了一种合乎他们天性的文学?一些儿童文学作家在承认了儿童自有儿童的天性、他们是还未长高的人之后,提出了“蹲下来写作”的概念。可是大量被公认为一流的儿童文学作家则对这种姿态不屑一顾、嗤之以鼻。E.B.怀特说:“任何专门蹲下来为孩子写作的人都是在浪费时间……任何东西,孩子都可以拿来玩。如果他们正处在一个能够抓住他们注意力的语境中,他们会喜欢那些让他们费劲的文字的。”蹲下,没有必要;儿童甚至厌恶蹲下来与他们说话的人,他们更喜欢仰视比他们高大的大人的面孔。
“读者是谁”的发问,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儿童文学的读者并不是确定不变的,我们可以用我们认为最好的、最理想的文字,将他们培养成、塑造成最好的、最理想的读者。
书是有等级的。
书分两种,一种是用来打精神底子的,另一种是用于打完精神底子再读的。所谓的打精神底子的书,简单来说,就是那种大善、大美、大智慧的书。它们的功能是帮助一个孩子确定基本的、合理而健康的存在观、价值观以及高雅的情调与趣味。
书是有血统的——这是我一贯的看法。一种书具有高贵的血统,一种书则血统不怎么高贵。我这么说,并无这样的潜台词:我们只需阅读具有高贵血统的书,而可将一切非高贵血统的书统统排斥在外。我只是想说:那些具有高贵血统的文字,毕竟是最高级的文字,它们与一个人的格调、品味有关,自然也与一个民族的格调、品味有关——如果一个人或一个民族,想成为高雅的人或民族,不与这样的文字结下情缘,大概是不可能的。
如果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只属于读者的童年,而这个读者在长大成人之后就将其忘却了,这样的作品、作家当然不是一流的。一部上乘的儿童文学作品、一个一流的儿童文学作家,是属于这个读者一生的。“儿童文学”由“儿童”和“文学”组成。在适当考虑到它的阅读对象之后,我们应当明确:就文学性而言,它没有任何特殊性。它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所具有的元素和品质是完全一致的——儿童文学是文学。如果只有“儿童”没有“文学”,这样的儿童文学只会停滞于读者的童年,是根本无法跟随这个读者一路前行的。如果一个上了初中的孩子羞于谈论他在上小学时读的儿童文学作品,如果一个成年人不愿提及他的童年阅读史,那么,那些所谓的儿童文学即使不是垃圾也一定是很糟糕的东西。
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若能在一个人的弥留之际呈现在他即将覆灭的记忆里,这部作品一定是一部辉煌的著作。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的最大幸福就在于被一个当年的读者在晚年时依然感激地回忆起他的作品。
这个境界对我而言非常遥远,但却是我向往的。
我希望我成为他们所希望的作家,我也希望他们成为我心中所希望的读者。
感谢广东教育出版社精心策划和出版这套书。感谢怀存对这套书始终如一的热情。这些年来,她就一直在惦记着它们,即使在伦敦的日子里,也没有放弃牵挂。她完美地诠释了“朋友”和“执着”的定义。感谢戴淼以及他的同事们。他们的耐心和没有抱怨的等待以及操作过程中的细致和创造力,使我感动。他们的举动,注定了我与广东教育出版社的友谊地久天长。
2014年6月20日于北京大学蓝旗营住宅
每一本好书,都是黑暗中的一道亮光。这一道道亮光,将给我们这一叶叶晴空下的扁舟引航,直至寻找到风平浪静且又万家灯火的港湾。
——曹文轩
你会踏上一段奇妙的旅程,回到懵懂的童年,回到多雨的水乡,回到梦里多次去过醒来却找不到的地方……
——【英】张怀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