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萧红的《呼兰河传(精)》是一部充满诗意,充满童心,一幅展现乡土气息的长篇小说。作品讲述了萧红笔下一个北方小镇人民的单纯与闭塞。她用真实感人的写作手法,或淡或重的文笔,描写了以家乡为原型的呼兰河城的种种记忆。他将这些碎片式的记忆拼接在一起,回味在那个时代的童年乐趣、乡土气息以及在灵魂深处释放出的感悟。读者在感受乡土文化的同时,心灵也必将受到触动。
| 书名 | 呼兰河传(精)/经典文学名著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萧红 |
| 出版社 | 青岛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才女萧红的《呼兰河传(精)》是一部充满诗意,充满童心,一幅展现乡土气息的长篇小说。作品讲述了萧红笔下一个北方小镇人民的单纯与闭塞。她用真实感人的写作手法,或淡或重的文笔,描写了以家乡为原型的呼兰河城的种种记忆。他将这些碎片式的记忆拼接在一起,回味在那个时代的童年乐趣、乡土气息以及在灵魂深处释放出的感悟。读者在感受乡土文化的同时,心灵也必将受到触动。 内容推荐 《呼兰河传(精)》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共分7章,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与特色。 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小说讲述了作者的童年故事,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尾声 试读章节 这大泥坑出乱子的时候,多半是在旱年,若两三个月不下雨,这泥坑子才到了真正危险的时候。在表面上看来,似乎是越下雨越坏,一下了雨好像小河似的了,该多么危险,有一丈来深,人掉下去也要没顶的。其实不然,呼兰河这城里的人没有这么傻,他们都晓得这个坑是很厉害的,没有一个人敢有这样大的胆子牵着马从这泥坑上过。 可是若三个月不下雨,这泥坑子就一天一天地干下去,到后来也不过是二三尺深,有些勇敢者就试探着冒险地赶着车从上边过去了,还有些次勇敢者,看着别人过去,也就跟着过去了。一来二去的,这坑子的两岸,就轧成车轮经过的车辙了。那再后来者,一看,前边已经有人走在先了,这懦怯者比之勇敢的人更勇敢,赶着车子走上去了。 谁知这泥坑子的底是高低不平的,人家过去了,可是他却翻了车了。 车夫从泥坑爬出来,弄得和个小鬼似的,满脸泥污,而后再从泥中往外挖掘他的马,不料那马已经倒在泥污之中了,这时候有些过路的人,也就走上前来,帮忙施救。 这过路的人分成两种,一种是穿着长袍短褂的,非常清洁。看那样子也伸不出手来,因为他的手也是很洁净的。不用说那就是绅士一流的人物了,他们是站在一旁参观的。 看那马要站起来了,他们就喝彩,“噢!噢!”地喊叫着,看那马又站不起来,又倒下去了,这时他们又是喝彩,“噢噢”地又叫了几声。不过这喝的是倒彩。 就这样地马要站起来,而又站不起来地闹了一阵之后,仍然没有站起来,仍是照原样可怜地躺在那里。这时候,那些看热闹的觉得也不过如此,也没有什么新花样了。于是星散开去,各自回家去了。 现在再来说那马还是在那里躺着,那些帮忙救马的过路人,都是些普通的老百姓,是这城里的担葱的、卖菜的、瓦匠、车夫之流。他们卷卷裤脚,脱了鞋子,看看没有什么办法,走下泥坑去,想用几个人的力量把那马抬起来。 结果抬不起来了,那马的呼吸不大多了。于是人们着了慌,赶快解了马套。从车子把马解下来,以为这回那马毫无担负的就可以站起来了。 不料那马还是站不起来。马的脑袋露在泥浆的外边,两个耳朵哆嗦着,眼睛闭着,鼻子往外喷着突突的气。 看了这样可怜的景象,附近的人们跑回家去,取了绳索,拿了绞锥。用绳子把马捆了起来,用绞锥从下边掘着。人们喊着号令,好像造房子或是架桥梁似的,把马抬出来了。 马是没有死,躺在道旁。人们给马浇了一些水,还给马洗了一个脸。 看热闹的也有来的,也有去的。 第二天大家都说: “那大水泡子又淹死了一匹马。” 虽然马没有死,一哄起来就说马死了。若不这样说,觉得那大泥坑也太没有什么威严了。 在这大泥坑上翻车的事情不知有多少。一年除了被冬天冻住的季节之外,其余的时间,这大泥坑子像它被赋给生命了似的,它是活的。水涨了,水落了,过些日子大了,过些日子又小了。大家对它都起着无限的关切。 水大的时候,不但阻碍了车马,且也阻碍了行人,老头走在泥坑子的沿上,两条腿打战,小孩子在泥坑子的沿上吓得狼哭鬼叫。 一下起雨来这大泥坑子白亮亮的涨得溜溜地满,涨到两边的人家的墙根上去了,把人家的墙根给淹没了。来往过路的人,一走到这里,就像在人生的路上碰到了打击。是要奋斗的,卷起袖子来,咬紧了牙根,全身的精力集中起来,手抓着人家的板墙,心脏扑通扑通地跳,头不要晕,眼睛不要花,要沉着迎战。 偏偏那人家的板墙造得又非常地平滑整齐,好像有意在危难的时候不帮人家的忙似的,使那行路人不管怎样巧妙地伸出手来,也得不到那板墙的怜悯,东抓抓不着什么,西摸也摸不到什么,平滑得连一个疤瘌节子也没有,这可不知道是什么山上长的木头,长得这样完好无缺。 挣扎了五六分钟之后,总算是过去了。弄得满头流汗,满身发烧,那都不说。再说那后来的人,依法炮制,那花样也不多,也只是东抓抓,西摸摸。弄了五六分钟之后,又过去了。 一过去了可就精神饱满,哈哈大笑着,回头向那后来的人,向那正在艰苦阶段上奋斗着的人说: “这算什么,一辈子不走几回险路那不算英雄。” P7-9 序言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我一直都认为,这句词是对萧红一生最好的写照。萧红从家族逃离之后,便一生都在逃亡。从北平到哈尔滨,从青岛到上海,从重庆到香港……她一次又一次地离开,一次又一次地踏上新的征程。所不同的,是地点;所相同的,便都是在逃亡。 我从不知道,原来苦难可以在一个人的身上这样地集中。脱离家族、成为人质、失去孩子、贫穷、战乱、情变、疾病,这些人世间最为痛苦的经历,萧红一个都没能躲过。天地不公,似乎悲愤与责骂,才应是萧红该有的表现。可在她的作品中,尤其是在她的巅峰之作《呼兰河传》中,你能读出她对人生的失望吗?你能读出她对生活的消极以待吗?不,你不能。在《呼兰河传》里,她有的是对祖父的怀念,是对底层百姓生存困境的深层原因的探求。这种探求,不是立于顶端的俯视,而是对故乡愚昧、卑琐的人们的一种包容。而这种包容,我想,理解为悲悯会更为恰当。 这种悲悯——哀伤而同情的情感基调在《呼兰河传》里贯穿了始终。小城人们面对大泥坑的得过且过,面对小城里精神上的盛举“跳大神”等的愚昧,面对小团圆媳妇惨死的落后观念,还有面对不幸的有二伯、冯歪嘴子的麻木,等等,萧红用她所特有的儿童化视角,一一为我们慢慢道来。全文里没有她的评论和说明,但是她引领着你来到呼兰城,在那里去看、去听、去感受,用自己的身临其境来体会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的生存现状。体会、思考、反思,萧红正是以这种“含泪的微笑”,来写她对人生与命运意义的探索,其脉络温暖而敏感,文字灵动而饱满,抒情情怀宏观而悲悯——《呼兰河传》由此而不朽,萧红由此而不可替代。 当然,作品经典,并不代表我们在阅读时,就不会出现困惑,比如《呼兰河传》里面出现的括号,这就使我们感到困惑不解。 这些括号,在第五章里尤为集中,比如第五章的第四小节中:“(她有点不大高兴了。”再比如第五章的第六小节中:“(因为三更已经过了,就要来到四更天了。)”像这类的括号,在《呼兰河传》里还有很多。而且.这些括号既不标示注释意义,也似乎没有标示出某些有特殊作用或特殊意义的文字,那么,这些括号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带着这个疑问,编者找寻了相关资料,这些资料虽没有明确地解释出这些括号所代表的实际意义,但多少也可以让读者明白,这些括号的存在,并非是文本的本身失误,而的确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至于意义如何,现把引文列在下方,以供读者参考。 例如萧红的《呼兰河传》初版,里面加了许多小括号,萧红当年曾告诉好友骆宾基加这些小括号的目的,但骆宾基后来怎么也想不起萧红是如何描述的,小括号意味着怎样的修辞,成了一个研究课题。 ——摘自《深圳晚报》 新版《呼兰河传》第五章第四节,括号连连。带着疑问,我请教了两位萧红研究专家,他们说新版遵照的是《星岛日报》连载时的原貌。至于这括号什么寓意,实难猜测。我想起自己的手写稿上,也有过三角形、米字花等符号,那完全是写倦时,在文字旁做的美丽注脚,顽皮所致。萧红画括号,会不会也是这样呢? ——摘自迟子建的腾讯微博 《呼兰河传》这部小说,有一点不能不提,那就是它非常自由——没有中心人物,没有主要线索,没有核心情节。它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这是因为萧红认为“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而她也一直在探索、践行着自己的小说学。至于她的小说学如何,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批评、重建,重建、批评,而文学,不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才成长繁荣的吗? 编者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