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编辑路上的风景/书林守望丛书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卞毓麟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卞毓麟著的《编辑路上的风景/书林守望丛书》记叙的人、事、书,或是作者亲历亲为,或是对师友、同道或作者的回忆,或是源于其他种种机缘。有客偶见书稿,尝疑本书主题不甚鲜明。不过,书名也算是作了回应:关键词是“编辑”和“风景”,领略编辑路上的风景就是主题。

内容推荐

卞毓麟著的《编辑路上的风景/书林守望丛书》记述了作者从事科普编辑及科普创作的工作历程,分享了作者多年来从工作实践中得来的经验和思考,真实且实用。其间的人物掌故、品评鉴赏以及对新时期编辑出版工作的探索,均具有宝贵价值。全书分从“《编辑的故事》说起”“108种书的中译本”“在阿西莫夫家做客”“《我是编辑》启示录”等16章。本书作为“书林守望丛书”的一种,将为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繁荣提供积累与借鉴。

目录

前言

一、从《编辑的故事》说起

 “改行”的消息

 案头有两本书

 “过时不候”

 闲话“十人谈”

 科幻鳞羽

二、108种书的中译本

 惊人的数字

 首功难忘

 科普“军团”

 新世纪的新气象

 科幻小说洋洋大观

 2009年的新品

 忌辰20周年追记

 三卷自传和一首小诗

三、在阿西莫夫家做客

 悠悠往事

 纽约西66街10号33楼A单元

 “真是一个愚蠢的决定”

 “最新的一本,第394本”

 “什么事情您都那么清楚”

 卡尔·萨根撰写的讣文

 21年之后

四、《我是编辑》启示录

 再买上20本

 关于《我们爱科学》

 科文交融才精彩

 《古诗词新唱》引发的话

 天文多异趣

 只言片语也说诗

 职业道德随想

五、先行者的科学梦

 《科学救国之梦》外篇

 科学意识之呼唤与弘扬

六、科学小品与语文读本

 《月亮》和《他星之石》

 关于《数字杂说》

 还有若干篇章

 挑大粱的老头老太们

 《天文学和人类》

七、为科普摇旗呐喊

 亚太天文教育讨论会

 科学普及太重要了

 公众理解科学

 “科学宣传”六议

 “科普追求”九章

 为《科普法》鼓与呼

八、星星指引的路

 “梦天”

 中学点滴

 天文台与天文馆

 星星离我们多远

 更多的媒体

 100万只“金苹果”

九、缅怀“南雍”岁月

 学养与兴趣

 《南雍骊珠》与徐家福老师

 数学系黄正中老师

 中文系吴新雷老师

 天文系主任戴文赛

 南大校友通讯

十、《大师系列》的故事

 三封来信“剪彩”

 《宇宙的起源》译趣

 编委会主任德高望重

 第三本书及其译者

 上海首发式和北京座谈会

 更多的品种

十一、品牌《哲人石》

 高端科普读物

 相伴哲人石 回首十年路

 王绶琯先生赐文

 巴特·博克缘

 关乎卡尔·萨根的三本书

 “上帝粒子”不再是传说

十二、《嫦娥书系》纪实

 历史背导

 酝酿中的《嫦娥书系》

 构建作者队伍

 关键的一年

 日夜奋战

 新的起点

十三、《追星》的前前后后

 策划人回眸《追星》

 “小引”全文

 创作理念与实践

 新的媒体和新的版本

十四、国图公开课和近序四篇

 国图公开课首期特别活动

 《DK宇宙大百科》中文版前言

 《布罗卡的脑》中文版序

 《透过哈勃看宇宙》中文版序二

 《人类宇宙》中文版推荐序: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

十五、恬淡悠阅的景致

 《科学、文化与人经典文丛》

 《巨匠利器》小议

 话说《恬淡悠阅》

 妙不可言的“轮回”

 初识《早期希腊科学》

 资深院士的回忆

十六、太意外的尾声

试读章节

一、从《编辑的故事》说起

“改行”的消息

1998年3月24日,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今国家天文台)留下最后一张工作照,两天之后乘上南下的火车,我来到了上海。

“卞毓麟改行了。”在一个不算大的圈子里,这事有点“新闻”的味道。

最先叙说这一“动向”的,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会的内部通讯《星云》。该刊1998年第2期刊登了一则题为《卞毓麟移居上海》的简讯,共五十来字:

北京天文台教授卞毓麟最近已决定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任职。卞毓麟为著名科普作家,对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颇有研究。

一年后,《文汇报》在1999年2月25日第6版刊出一篇报道《上海科教社创一流科普出版基地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南下加盟》:

本报讯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从引进科普专门人才着手,争创一流科普出版基地。去年,我国著名科普作家、中科院北京天文台编审卞毓麟南下加盟该社,在国内科普界和出版界引起反响……

又过了一年,《科学时报》分别在2000年7月和11月,以《发球员·二传手·时装设计师》和《科普重担需有心人挑》为题,两次刊出对我的专访,从“角色转换”谈到科普与人文、科普与科研、科普与出版等等。

2001年2月2日,《科技日报》在《科普周刊》“阅读”版刊出书评《“哲人石”的魅力》,开篇写道:

记得那是在三年前的一个冬夜,聊起中科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南下,调任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编审一事,我和京城几位热心科普的朋友都深以为憾。

不过,也有人说,卞毓麟南下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他实现了角色转换,一定会更起劲地为科普“摇旗呐喊”;科普因他而在出版界、大上海多了一个声音,一块阵地,岂不快哉?

果不其然,也就在这短短的两三年间,由卞毓麟与潘涛联手策划、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哲人石丛书”迅速走红图书市场,逐渐成为国内颇有影响的科普品牌……

同月28曰,《中华读书报》在《科普星光》栏目中刊出报道《卞毓麟:从天文学家到科普编辑》,又一次提到了我的“改行”:

55岁,完全可以过悠闲的日子,但是他没有,却“改行”以满腔热情投身到出版界,为开辟另一片天地努力拼搏。这就是我国天文学家、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教授,他从中科院走到出版社,由作者变成编辑。

……他为什么“改行”呢?他说,科学宣传与科学普及做得好不好,对社会进步影响很大;中国的科学普及宣传实在还太少,这真是科学资源的浪费。现在投身到出版社,可以更有效地把更多优秀作品推向社会,传送到读者手中。他还讲了一个小故事:20世纪20年代,有一位著名的登山家攀登珠峰,快到峰顶时,被狂风刮走,从此失踪。在他开始登山之前,有一位女士问:“你为什么非要爬那座山?”探险家说:“因为它在那儿。”卞毓麟说科技出版事业就在那儿,就是需要人去干。

人们对于我“改行”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读。这不要紧,重要的是我成了一名编辑。

案头有两本书

案头有两本书:叶至善菩《我是编辑》和黄伊著《编辑的故事》。

《我是编辑》的封面上,印有一首至善先生亲填的《蝶恋花》,十分耐人寻味,曰:

乐在其中无处躲。订史删诗,元是圣人做。

神见添毫添足叵,点晴龙起点腮破。

信守丹黄宁复可?难得心安,怎解眉间锁。

句酌字斟还未妥,案头积稿又成垛。

《编辑的故事》封面上则有一首小诗,未见署名,想必出自黄伊先生本人之手。全诗三句话,轻灵曼妙:

当编辑,

当记者,

这是一个迷人的舞台;

台前戏,

幕后剧,

谁人能解其中趣;

快乐世界,

绝对精彩,

编辑的故事,

人见人爱。

我非常尊敬叶至善先生,同他也很熟悉,许多话留在后文慢慢说。

黄伊先生我只见过一面,却有一小段颇有滋味的交往。

还是先从《编辑的故事》说起。此书20万字,于2003年5月由金城出版社出版,书中的“故事”很精彩,可惜只印了1500册。

黄伊生于1929年,自20世纪50年代直到90年代末,曾就职于中国青年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两大名社。像我这些如今七十来岁的人,正是伴随着《编辑的故事》中谈到的那些书成长起来的,诸如《红旗谱》、《烈火金刚》、《革命烈士诗抄》、《凡尔纳选集》等。自然,书中还有不少常人鲜知的故事。例如《(金瓶梅词话)出版轶闻》说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时隔28年曾先后出过两个版本的《金瓶梅词话》,而它们的出版皆源于毛泽东主席的过问。(P1-4)

序言

守望书林,有看不尽的风景。

什么是风景?《辞海》(第六版)释为“风光、景色”;《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释日:“一定地域内由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物以及某些自然现象(如雨、雪)形成的可供人观赏的景象”。可见风景的内涵是何其丰富:小桥流水,桃红柳绿,楼阁亭台,宫殿寺院,孤鹜落霞,明月清风,崇山峻岭,狂澜怒涛……尽在其中。面对无限风光,观景人却须因时因地因情制宜,作出不同的选择:是走马观花,观其大略;抑或寻胜探幽,作一番匠心独运的深度游。意味深长的是,百位旅行家、文学家观罢同一景色,却会写出百篇全然不同的游记。这就是文化的魅力,而留住它们的,又是书林。

编辑路上的风景,亦是如此。本书记叙的人、事、书,或是我亲历亲为,或是对师友、同道或作者的回忆,或是源于其他种种机缘。有客偶见书稿,尝疑本书主题不甚鲜明。不过,我取的书名也算是作了回应:关键词是“编辑”和“风景”,领略编辑路上的风景就是主题。

我是1998年55岁时,到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才成为一名专职编辑的。此前,我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今国家天文台)从事天文科研。同时,我也是一名科普作家,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致力于科普写作和翻译,迄今已有40年。《书林守望丛书》的各位作者,献身编辑事业的时间都比我长得多,或者说资格都比我老。因此,当几年前得知由陈芳烈先生推荐,编委会命我也为《书林守望丛书》提供一部书稿时,心中十分忐忑。虽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出版社的老编辑鲍建成先生就曾对身为作者的我说过,“你对编辑业务的了解相当深入,与专职编辑相比,可以说几乎就差没有填过发稿单了”,但要写一本关乎编辑生涯的书,却依然感觉很难。

芳烈先生来助我解惑,为我鼓劲了。他说:“《书林守望丛书》的每个作者情况是很不一样的。别人各有所长,你也有别人不具备的种种特点。只要紧扣《丛书》的宗旨,写什么和怎么写,完全可以由你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编委会并没有设定太多的框框。按你取得的业绩,稍作整理,写这样一本书应该说绰绰有余。”

进入状态,拟出提纲,正式动笔,已经是2014年。写作时断时续,及至2015年秋,全局渐由“中盘”而趋“收官”。有些话题,例如关于世纪之交推出的24种《名家讲演录》,资料准备很充分,精彩的故事如何讲也已相当有谱;有些话题,例如煌煌24大卷、两干余万字的《竺可桢全集》,29卷本的《诺贝尔奖百年鉴》,近些年推出的大部头《科学编年史》及由其衍生的9卷本青少年读物《改变世界的科学》等等,则尚在斟酌谋篇与取舍。可惜,突然间,这一切都被迫戛然而止了。其原由,我已在书末《太意外的尾声》中作了交代。  不少人认为做编辑总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不值得;也有人认为,编辑只不过是“文字裁缝”,无非是拿别人的稿子裁裁剪剪、补补贴贴而已。其实,真要干好编辑这一行是很不容易的。18年前,我在加盟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时,就曾对来访的多家媒体说过:编辑当然应该是优秀的“文字裁缝”,但这还远远不够;一个好编辑更应该是一名优秀的“时装设计师”,应该是“皮尔·卡丹”。他或她应该因自己的工作使他人的生活质量变得更高、使人们的心灵变得更美而感到自豪,由此也更应该有一股干事业的激情。

我相信,矢志守望书林者,皆会有此同感。

下面,先从我的“改行”谈起。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2: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