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戴维斯著的这本《逻辑的引擎》被誉为从逻辑角度讲述计算机发展的最好的通俗读本,主要讲述位于计算机背后的思想层面的历史。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将对西方文化的核心之一——逻辑或数学有更深的理解,并且造就一种敏锐的眼光和问题意识,认识到再复杂的东西其实也是由简单的东西根据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的。
| 书名 | 逻辑的引擎/综合系列/第一推动丛书 |
| 分类 | 教育考试-考试-计算机类 |
| 作者 | (美)马丁·戴维斯 |
| 出版社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马丁·戴维斯著的这本《逻辑的引擎》被誉为从逻辑角度讲述计算机发展的最好的通俗读本,主要讲述位于计算机背后的思想层面的历史。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将对西方文化的核心之一——逻辑或数学有更深的理解,并且造就一种敏锐的眼光和问题意识,认识到再复杂的东西其实也是由简单的东西根据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的。 内容推荐 《逻辑的引擎》(马丁·戴维斯著)这本关于计算机起源的书剖析了计算机思想层面的历史,通过引人入胜的材料描写了莱布尼茨、布尔、康托尔、希尔伯特、哥德尔、图灵等天才的生活和工作,讲述数学家们如何在成果付诸应用之前就已经提出了其背后的思想。 目录 第1章 莱布尼茨之梦 第2章 布尔把逻辑变成代数 第3章 弗雷格:从突破到绝望 第4章 康托尔:在无限中摸索 第5章 希尔伯特的营救 第6章 哥德尔使计划落空 第7章 图灵构想通用计算机 第8章 研制第一批通用计算机 第9章 超越莱布尼茨之梦 尾声 注释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 试读章节 莱布尼茨的奇思妙想 1646年,莱布尼茨出生于德国的莱比锡。那时的德国被分成了1000多个半自治的政治单元,几乎为持续了近30年的战争所毁。30年战争直到1648年才结束,尽管欧洲所有的主要力量都参与了这场战争,但它主要是在德国本土进行的。莱布尼茨的父亲是莱比锡大学的哲学教授,当孩子仅6岁时就去世了。到了8岁的时候,莱布尼茨不顾老师的反对,开始阅读父亲图书馆中的藏书,不久他便能够熟练地阅读拉丁文作品了。 莱布尼茨注定要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他从他的老师那里得到了数学思想的启蒙,但老师们对欧洲其他地方的革命性数学著作一无所知。在当时的德国,即便是欧几里得的初等几何也是一门高等学科,人们通常只是在大学阶段才开始学习它。然而当莱布尼茨只有10岁时,他的老师就把亚里士多德于2000年前提出的逻辑系统介绍给了莱布尼茨,这门学科唤起了他的数学才能和激情。莱布尼茨对亚里士多德把概念分成固定的“范畴”着了迷,他产生了一种“奇思妙想”:他想寻求这样一张特殊的字母表,其元素表示的不是声音而是概念。有了这样一个符号系统,我们就可以发展出一种语言,我们仅凭符号演算,就可以确定用这种语言写成的哪些句子为真,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逻辑关系。莱布尼茨一生都沉迷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并且对此矢志不渝。 事实上,莱布尼茨在莱比锡写的学士论文就是关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他的老师在同一所大学的论文论述的是哲学与法律之间的关系。莱布尼茨显然也被法律研究所吸引,他又获得了一个法律学士学位,这一次他写的论文强调了系统性的逻辑在法律方面的应用。莱布尼茨对数学的第一项真正贡献源于他在大学讲授哲学课程的资格论文(Habilitationsschrift):作为他关于一个概念符号系统的奇思妙想的第一步,莱布尼茨预见到计算出这些概念有多少种不同的组合方式是有必要的。这使他系统地研究了基本元素复杂排列的数目问题。这方面的工作首先见于他那篇大学授课资格论文,然后是那部内容更加广泛的专著《论组合术》(Dissertatio de Arte Combinatoria)。 在继续进行法律研究的过程中,莱布尼茨为获得莱比锡大学的法律博士学位而提交了一篇论文。它的主题具有典型的莱布尼茨风格,即用理性来解决那些用一般方法难以处理的法律案件。由于种种原因,莱比锡大学并没有接受这篇论文,于是莱布尼茨就把它转交给纽伦堡附近的阿特道夫(Altdorf)大学,在那里这篇论文获得一致好评。22岁那年,莱布尼茨的正式教育完成了,他面临着毕业生的常见问题:如何获得一个职位。 巴黎 莱布尼茨对在德国当大学教授没有多大兴趣,他还有另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找一个富有的贵族做资助人。他找到了美茵茨选帝侯的侄子约翰·冯·博伊纳堡,他让莱布尼茨去修订基于罗马民法的法律体系。不久,莱布尼茨被委任为高等上诉法院的法官,同时还参与了一些外交谋略,其中包括未能得逞的对波兰新任国王的选举进行干预,以及前往路易十四的宫廷执行一项任务。 30年战争使得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坐落于莱茵河畔的美茵茨在战争期间就尝到过被军事占领的滋味。因此,美茵茨人非常清楚阻止敌人采取军事行动以及与法国保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博伊纳堡和莱布尼茨才策划说服路易十四及其幕僚意识到把埃及作为军事目标的巨大利益。这一建议——事实上,正是同一建议使拿破仑在一个世纪后陷入了军事灾难——最重大的历史后果就是把莱布尼茨带到了巴黎。 …… P4-6 序言 本书讲述的是我们的现代计算机背后的那些基本概念和发展出这些概念的人。1951年春,当我在阿兰·图灵(Alan Turing)本人曾于10年前工作过的普林斯顿大学获得了数理逻辑博士学位之后不久,我便在伊利诺伊大学讲授一门以他的思想为基础的课程。有一位一直在听我的讲座的年轻的数学家使我注意到教室的街对面正在建造的两台机器,他认为它们就是图灵观念的物理体现。不久,我就在为这些早期的计算机编写软件了。我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职业生涯便是围绕着现代计算机背后的抽象逻辑概念与它们的物理实现之间的关系而展开的。 计算机从20世纪50年代的塞满整个房间的庞然大物,逐渐演变成今天轻巧而强大的能够完成各种任务的机器,在这整个过程中,其背后的逻辑始终保持如一。这些逻辑概念是几个世纪以来数位天才思想家一步步发展出来的。在本书中,我将讲述这些人的生活故事,并解释他们的部分思想。这些故事本身是引人入胜的,我希望读者们不仅能够喜欢它们,而且在读完之后能够更加了解计算机内部的秘密,同时对抽象思想的价值多一份敬意。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曾得益于各种各样的帮助。约翰·西蒙·古根海姆纪念基金会在研究的早期阶段提供了热情的经济资助,正是当时所做的那些研究才使本书得以问世。Patricia Blanchette, Michael Friedman, Andrew Hodges, Lothar Kreiser和Benson Mates慷慨地与我分享他们那些专业知识。Tony Sale友好地充当了我游览布莱奇利庄园的导游,图灵曾于二战期间在那里对破译德军的秘密通讯起了关键性的作用。Eloise Segal是一位忠实而热心的读者,他帮助我避免了解释方面的缺陷,可惜,他在这本书写成之前就离开了这个世界。我的妻子弗吉尼亚竭力使我避免行文含糊不清。Sher man Ste in极为认真地读了原稿,提出了许多改进意见,而且纠正了我的几处错误。我还得益于Egon Borger, William Craig, Michael Richter, Alexis Manaster Ramer, Wilfried Sieg和Fransco is Treves等人的翻译。提出有益建议的其他读者还有:Harold Davis, Nathan Davis, Jack Feldman, Meyer Garber, Dick and Peggy K uhns和Alberto Policriti。我在W·W·诺顿公司的编辑Ed Barber用他那关于英语散文的学识慷慨地对本书加以润色,多处改进都直接得益于此。Harold Rabinowitz向我引见了我的代理商Alex Hoyt,后者自始至终都在帮助我。当然,这一长串名字只是要表达我的感激之情,而不是要使我摆脱本书不足之处的责任。有关评论或修正,读者可发邮件至davis@eipye.com,我将心怀感激。 马丁·戴维斯 伯克利,2000年1月2日 后记 计算机技术无疑是当今最热门、应用最广的技术之一,它的作用和威力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尽管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学习它的人数也与日俱增,但很少有人了解其背后的思想,很少有人知道如此复杂精妙的机器所依据的是什么。它被设计得越来越方便合用,以至于我们几乎不再对它背后的奥秘感到好奇,计算机对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一种神奇的东西,是一个谜。 本书作者马丁·戴维斯是纽约大学库朗数学科学研究所的名誉教授,目前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访问学者。他是计算机科学发展史上的先驱人物,也是世界著名的数理逻辑学家,曾对希尔伯特第十问题有过深入的研究。他的《可计算性与不可解性》一书被誉为“计算机科学领域极少数真正的经典著作之一”。而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出版后即广受好评,被誉为从逻辑角度讲述计算机发展史的最好的通俗读本。粗略地说,计算机技术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它的工程实现方面,另一则是它的思想或逻辑方面,但已往的关于计算机发展史或计算史的书大都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当我们随手翻开一本这样的书时,眼前出现的不外乎巴贝奇、阿塔纳索夫、艾肯、埃克特、莫齐利等一串工程师的名字,讲述的是电子管、晶体管、存储芯片等的发展。而本书的主要人物却是莱布尼茨、布尔、康托尔、希尔伯特、哥德尔和图灵等人,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戴维斯认为通常所讲的历史只是故事的一半:工程师所做的工作是制造一种通用的图灵机,而正是通用计算机器的观念才是真正革命性的和更为本质的。按照戴维斯的说法,计算机实际上是逻辑机器,它的电路体现了几个世纪以来一大批逻辑学家所提出的观点之精华。当前,正当计算机技术以惊人的速度突飞猛进之时,正当我们羡慕工程师们令人瞩目的成就之时,我们很容易忘记那些逻辑学家,正是他们的思想使得这一切成为可能。从莱布尼茨到图灵,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体现了几个世纪以来的一批逻辑学家所提出来的概念。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些位于计算机背后的思想层面的历史。它通过引人入胜的材料描写了这些天才的生活和工作,讲述了数学家们如何在成果付诸应用之前很久就已经提出了其背后的思想。文中语言生动而浅显,把这样一个相对枯燥的主题写得有声有色。通过阅读,读者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其内部的算法是怎么一回事,从而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同时还可以对西方文化的核心之一——逻辑或数学有更深的理解,并且遣就一种敏锐的眼光和问题意识,认识到再复杂的东西其实也是由简单的东西根据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的。在普遍崇拜技术外表而忽视其深层本质的今天,这样的书就显得尤为难得和重要。希望您下次启动计算机时,脑海里浮现出来的不仅有工程师,而且还有那些伟大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们。 由于译者不是计算机方面的专家,翻译不当之处一定不少,恳请读者不吝赐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汪芳庭教授曾热情地回答过译者所提出的一些专业问题,陈宇也曾就此译稿提出过不少改进意见,这里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张卜天 2004年8月于北京大学 书评(媒体评论) 一部出色的作品。戴维斯的书不仅使我们受益匪浅,而且读起来其乐无穷。它对技术方面的讨论清晰准确、易于理解,人物描写栩栩如生……当会吸引许多人。 ——小约翰·W.道森 通过和马丁·戴维斯一起漫步逻辑的历史及其先驱者的生活。任何同计算机打交道的人,任何试图展望电子技术未来的人都会受益匪浅。 ——约翰·麦卡锡,斯坦福大学 这是一段探寻逻辑的边界以及介于其间的机器的美妙历史。戴维斯熔数学细节和趣闻逸事于一炉,告诉我们怎样逐渐认识计算机和逻辑思想的界限……他的书引领我们对数学和逻辑的一个重要分支进行了全面的了解。 ——彼得·韦纳,《连线》 这本关于计算机起源的书生动讲述了人类探求逻辑和真理的故事。马丁·戴维斯用博学而充满人情味的语言,娓娓讲述了那些为计算机奠定基础的非凡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以艾伦。图灵为顶峰,其通用机器现在已经主宰了世界经济。 ——安德鲁·霍奇斯,《艾伦·图灵传:如谜的解谜者》作者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