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无陂不成镇(上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裴高才//王凤霞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无陂不成镇(上下)》分上下两册,讲述的是湖北黄陂的人文问题,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颇具特色的文化现象。上下两册:上册作者裴高才、王凤霞等以散文的笔触,解读“无陂不成镇”现象的文化,探寻“无陂不成镇”的当代价值;下册筛选百名古今中外的黄陂乡贤名流。

内容推荐

《无陂不成镇(上下)》分上下两册:上册是第一部解读“无陂不成镇”现象的文化“史记”。作者裴高才、王凤霞等以散文的笔触,既将“无陂不成镇”放在北纬30°的文明坐标上解读,结合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交融发展过程,揭示其“楚风豫韵”的文化特征,又从《诗经》《楚辞》《史记》等中华文化经典中,查证“无陂不成镇”含义的衍变与方言源头。同时,以考古成果、方志、家乘等多重证据支撑,传承开新,探寻“无陂不成镇”的当代价值。真可谓“一头连着古老的楚魂,一头通向生机勃勃的现实与未来”。

“无陂不成镇,惟楚有高才。”下册筛选的百名古今中外名流,是千年历史长河中黄陂乡贤的缩影,他们是智者、仁者与勇者,历代赓续,不断谱写“无陂不成镇”传奇:巾帼英雄朱木兰、程朱理学鼻祖程颢与程颐、民国大总统黎黄陂、“铸剑”先驱蔡以忱等,彪炳史册:教育家陈时、田长霖,文学家胡秋原、彭邦桢、绿原、万子美,科学家涂光炽、肖培根、梁骏吾、李明等,屡创中外之最;社会活动家王文元、辜胜阻,以及一批人类灵魂工程师等,谱写当代华彩篇章!

目录

上册目录

文化卷

无陂不成镇,惟楚有高才

究心乡邦人文,解读“黄陂现象”

钩沉黄陂风情,辐射人文炁场

守望人文乡土,呼唤“工匠精神”

第一章 楚风豫韵

 一 凤立文明中轴线

 二 楚风豫韵交响曲

第二章 文化源流

 一 《史记》钩沉:黄帝御赐“西陵”名

 二 典籍寻根:《周易》《楚辞》谓之“陂”

 三 考古溯源:盘龙文明天下惊

 四 地理觅踪:三国营建黄城镇

 五 方志笔乘:汉口拓荒五百载

 六 实证分析:继往开来建殊功

第三章 文化特征

 一 盘龙城与盘龙文化

 二 木兰山与木兰文化

 三 双凤亭与理学文化

 四 黎黄陂与辛亥首义文化

 五 黄孝花鼓与荆楚艺术

 六 民风食俗与民俗文化

 七 《春日偶成》与文学教化

结语 把根留住

上册跋

下册目录

人物卷

楔子

名卿巨公

 朱木兰:巾帼英雄千古传

 程颢、程颐:“新儒学”的奠基者

 蔡完:御赐“清官第一”

 张涛:题建木兰山“第一人”

 裴宗范:刚直不阿的榜眼郎

 姚缔虞:康熙对他“言听计从”

 曾大观、刘彬士、金国均:“文武三榜眼”卓异人生

 周恒祺:功成身退的漕运总督

 黎大钧:晚清国库的“大管家”

民国闻人

 黎元洪:亲历甲午风云的大总统

 范熙壬:同李大钊的师生情谊

 陈毅:民初外蒙古最高军政长官

 蓝天蔚:孙中山任命的关外大都督

 黎澍:总统府的“大总管”

 陈启天:入阁行政的青年党要员

 涂允檀:新中国首位易帜的台湾“大使”

 彭运生:南沙首位军政长官

资政经纶

 蔡以忱:秋收起义的风云人物

 王文元:从会计员到国家领导人

 许建国:中共公安保卫战线的先驱

 辜胜阻:经世济民赤子心

 陈济民:“九二共识”见证人

杏坛巨匠

 刘凤章:“朴诚耘心”的教育家

 陈时:中国私立大学先驱

 余家菊:国家主义教育家

 余传韬:台湾职教开拓者

 童启祥:践行博爱育桃李

 刘绪贻:黄陂走出的“美国通”

 童中仪:台北问鼎“木铎奖”

首义功臣

 李鹏升:点燃首义“第一把火”

 李白贞:雕刻大都督第一印

 蔡济民:首义“大总管”与铁血旗

 吴醒汉:“首义金刚”志如钢

 邱鸿钧:孙中山的警卫团长

 喻育之:最长寿的辛亥首义志士

 李威:从首义学生军到北伐中将

学界精英

 涂治:农科兴疆的开拓者

 涂光炽:我国地球化学奠基人

 陈庆宣:构造地质与地质力学宗师

 肖培根:中草药的“活字典”

 梁骏吾:半导体材料的“大侠”院士

 冯明珠:从台北“故宫”院长到北京故宫顾问

文艺星光

 胡秋原:从“自由人”到“破冰者”

 彭邦桢:世界诗坛的“玫瑰诗人”

 曾卓:率先将《江姐》搬上舞台的人

 绿原:坚忍不拔的文化传承者

 冯今松:农民泥塑“红色经典”的推手

 傅炯业:舞文弄墨两相宜

 赵金禾:小石头的身份

 傅中望:雕塑家的艺术人生

 彭青莲:当代楚剧表演艺术名家

华人翘楚

 田长霖:首闯白宫的华人奇才

 万子美:“东方的马可·波罗”

 田长焯:著各侨领的“知行观”

 蔡大生:瑞典皇家的黄陂“歌王”

 杜金成:世界材料科学的一颗新星

匠心筑梦

 李明:中国歼击机总设计师

 杜献琛:碧血丹心映杏林

 张介眉:从“三壶学徒”到“中医大师”

 吴年生:载人航天副着陆场首任总指挥

 陈松林:水产生物技术的“中国星”

 叶聪:中国“载人深潜英雄”

将星闪烁

 陈庆先:襄助刘伯承治院的名将

 刘冬冬:戍边救灾“上将军”

 彭光谦:当代中国军事战略名家

 袁伟:军博专家的“掌上风云”

 余明海:海军少将走龙蛇

 李汉文:从农家走出的儒将

 黄金元:“榜书”将军第一人

荆楚名师

 刘少成:双肩挑起“耘心”任

 樊孝农:数学“牛人”的能量场

 杨双彦:创造高考实绩的教育达人

 刘溥生:山乡红梅傲风雪

 明道华:历史名师誉荆楚

 卢琼:“带头大哥”名师范

 邓格枝:师生心中的“110”

 董文学:数学教师“文学范”

 胡金玲:三尺讲坛一精灵

 黄崇飞:天山脚下“黄教头”

 胡建华:校园静开“爱之花”

道德模范

 孙水林、孙东林:信义兄弟,感动中国

 刘培、刘洋:孝义兄弟割皮救父情

 董明:轮椅上的天使

商旅光彩

 陈世清:百岁台胞“遗嘱”助学情

 张我风:台湾广告业的“活字典”

 潘仁志:闯荡新疆的黄陂“铁军”

 白正亮:深耕宝岛桑梓情

 王启新:“哥特王”开启生态旅游之门

 龚虹嘉:“中国最优秀的天使投资人”

 王利芬:央视名嘴转身“优米女王”

体坛明星

 陈静:首个乒坛女单奥运冠军博士

 潘兵:中国男子网坛第一人

 下册后记

试读章节

(二)三国名将“演武湖”

在淡水湖泊众多的千湖之省湖北,湖泊面积只有22平方公里的武湖,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它的自然景色和生态环境,以及其武源、文趣等丰富的人文底蕴,却引来海内外游客的极大兴趣。

“武湖”位于黄陂与武汉中心城区接壤的长江之滨,它的全称是“湖北省国营武湖农场”和“武汉市黄陂区武湖办事处”。因这里是水陆码头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水陆通达长江五通口岸,又名“五通口”。

现在的武湖,既没有屯兵,也几乎没有什么湖泊(除与六指店共管的北湖外)可言,那么,它为何因“武”得名?

古代的武湖,三国时曾为江夏太守黄祖阅武习战之处。据《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三》记载,武湖为“黄祖阅武习战之所”。清同治《黄陂县志》也说,武湖是“汉时江夏太守黄祖习射处,又名黄汉湖”。又据汉至明清间的史籍,武湖一带历为金戈铁马之战场,群雄纷争之要地,古之武湖实为用武之湖。

武湖原是一湾碧波万顷的天然湖泊,它南通长江,东和西有滠水、浸水(汉水东面最大的一条支流,流经安陆起称府河)、滚水(1959年改道流入府河)、沦河等河流相抱,汉水有一支流也在武湖的沙口进入长江。当年武湖包括今黄陂南境的武湖、三里、滠口、横店、前川、六指店、大潭等街、镇、场,还包括今新洲区武湖部分,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

历史上的武湖,河网密布,夏秋洪水泛滥、风浪甚恶,是兵家演练水军的理想之所。春冬枯水季节则为陆行孔道,仅北湖、胜家海等子湖积水。

古代的武湖也与牛湖(包括今童家湖、滠口南湖、西湖及与府河相邻的东西湖)等湖泽相连。上古时,傍水而居的先民缘水而行,人类文明依河流而兴,也沿河流扩散。武湖其连南北、贯东西的水上交通枢纽之便,也使四周地域领文明扩散之先、得洪荒开拓之利。

武湖东北岸的面前畈新石器时代遗址,占地近3万平方米,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在此发掘了文化层厚5米的大量石斧、石凿、红陶杯、陶豆等文化遗存。武湖北岸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还有前川程家墩、五里墩,六指小头墩、鲢鱼墩、陈墩社等多处。这些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考古发现,昭示着在4500多年前,武湖沿岸就有先民聚居繁衍和劳作生息。

与此同时,鲁台山古墓葬群,也位于古代武湖北岸。在这里,20世纪70年代末,结合滠水改道工程抢救性发掘西周灰坑1个、西周墓5座、东周墓30座,出土了一批珍贵的青铜器、陶瓷器、玉石器。尤其是5座西周墓出土的47件青铜器中,有9件铸有铭文,如一方鼎腹内铸有“公大史乍姬口宝尊彝”,一圆鼎铸有“长子狗乍乙尊彝”等。铭文“姬”和“长”都为姓氏,“子”为爵称,且“姬”为周王室之姓,铭文昭示墓主为西周王朝高等级聚落。随葬品中有90%的青铜礼器和60%的陶器,与中原地区同类器物风格一致,也说明墓主人来自中原。1980年,又在鲁台山西北仅隔滠水的椅子山,发现了文化内涵与鲁台山相当的古文化遗址。鲁台山和椅子山两处遗址总面积约130万平方米,考古工作者在椅子山遗址采集了新石器时代、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物,在鲁台山墓地周围及西周墓葬填土中,又发现商代二里冈期的红陶、灰陶鬲足及西周时期的红陶豆柄等。这里的考古发现,进一步打破了当时史学界关于西周政治势力是否来到江汉地区的疑惑。

专家学者称,古代武湖北岸之鲁台山、椅子山及周邻地区是西周“汉阳诸姬”中的一国;有人说此处与周昭王南征伐楚有关,是西周王朝控制南国南夷的军事据点;还有人分析,这里就是当时“荆”的政治文化中心。

在两千多年前,武湖原叫黄汉湖。明代《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六·湖广(二)云:“武湖……相传黄祖习战阅武处,亦名黄汉湖。《水经注》:武口水上承安陆之延头,南至武城人江,其入江处亦谓之武口云。宋开庆初,蒙古忽必烈侵宋,取道黄陂,登香炉山,俯瞰大江,江之北日武湖……”又据陆应呖《广舆记》记载,东汉江夏太守黄祖常率领水军到湖中操练,并将其坐骑拴在附近的辛店马场庙,而被湖水浸湿的铠甲,则晾晒在湖心岛的山坡上。后来晾甲的小山坡改为晾甲山,黄汉湖更名为“演武湖”。因这里是水陆通达长江与汉江的五通口岸,军事要冲,土地肥沃,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仗打多了,久而久之,人们就干脆称其“武湖”了。

武湖以其奇特的自然景观著称。每逢清晨,水汽升腾,浓雾缭绕,形成腾云驾雾的壮丽景观。真可谓“水涨船头晓雾横,拍波鸿鹜弄春晴”。迨至夕照衔山,又是“最爱晚霞刚几点,晴光万里霎时横”之满湖烟罩残霞的景色。P35-37(上册)

序言

无陂不成镇,惟楚有高才

樊 星

在高手如云的湖北文学界,裴高才先生以潜心钩沉乡贤“史记”、妙笔多产而闻名。虽然各地都有热衷书写本土文化的志士仁人,相关成果也相当可观,但像高才兄如此多产且影响远及海内外者,似不多见。能够深入挖掘本乡本土的历史文化遗产,勤奋笔耕,为广大读者奉献出累累硕果,殊为不易。从《无陂不成镇》到《首义大都督黎元洪》《程颢程颐传》《田长霖新传》《胡秋原传》……一部一部,气势恢宏,既重现出乡贤文化的光辉,也不断彰显了湖北黄陂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研究荆楚特色文化——黄陂文化现象,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人文精神,做出了蔚为大观的贡献,有些作品在海外也产生了不一般的影响。他的满腔热情、丰硕著述是湖北地域文化研究的重要收获,也为书写、光大本乡本土的文化事业竖起了一根引人瞩目的标杆。

“无陂不成镇”这一文化现象,源远流长,名满天下。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却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好在高才兄集十数年之功,并会同王凤霞女士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无陂不成镇》这部文化专著。是作引经据典,以散文的笔触,对“无陂不成镇”的历史源流与文化特征进行了系统解读,颇有识见。窃以为,概括起来,该书的显著特点大抵有三。首先,作者将“无陂不成镇”放在世界文明的坐标——古代文明带的中轴线北纬30。——的视域里,结合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交融发展过程进行解读,揭示其“南人北相”与“楚风豫韵”的地名、语言等文化特征。其次,作者广采博览,旁征博引,在史料开掘上多有用力。通过爬梳《诗经》《楚辞》《史记》等中华文化经典,探寻“无陂不成镇”的地名、语言等文化源头。同时,搜索考古成果、方志、笔乘以及诗词名篇,从中发现相关历史碎片,并以多重证据将其串联起来,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如,首次独家披露了有关盘龙城的最早官方记载——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黄陂县志》,引起广泛关注。最后,穿插人文掌故与民间传说,叙介“无陂不成镇”现象,文史交融,脍炙人口。一言以蔽之,通过探寻文化现象,意在启发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自信,弘扬敢为人先、南人北相等正能量,从而走向文化自强。

在荆楚的文化版图上,黄陂有着非比寻常的影响力——它孕育了殷商盘龙古城,又是木兰文化、程朱理学与辛亥首义文化的发源地,还是“诗歌之乡”“楚剧之乡”“泥塑之乡”“大鼓之乡”;既默默创造了“九佬十八匠”走遍天下的奇迹,使“无陂不成镇”的俗语家喻户晓,也是许多文化名人的故乡。今天的大武汉,根基可以上溯到盘龙城;而武汉方言也与“陂调”密不可分(所谓“汉腔陂调”);武汉美食好些也来自黄陂……如此说来,研究武汉,不可不从研究黄陂开始。而黄陂之所以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文化奇迹,显然也与那里不寻常的民风以及那民风中闪烁的精神有关,黄陂古属楚地,民风必然延续了楚风的热烈、强悍,所谓“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本源于此,所以,才有“九佬十八匠”闯荡世界的美谈,才有黎元洪就任“首义大都督”的传奇,才有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通过读书、考试,或者通过经商改变命运、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壮伟奇观(以作家胡秋原,诗人彭邦桢、曾卓、绿原,科学家田长霖等为代表),才有“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和“孝义兄弟”刘培、刘洋那样感天动地的孝行义举。这民风,这精神,值得提倡,值得发扬光大。同时,黄陂人创造的文化奇迹、商业奇迹、政治奇迹,再次证明了楚人的有才、多才,正所谓:“无陂不成镇,惟楚有高才。”(罗向阳集句)

由“无陂不成镇”,也很容易想到“无宁不成市”“无徽不成商”“无绍不成衙”……在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这场巨大转型中,“无陂不成镇”的现实意义何在?我想起了30多年前,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那篇很有影响的文章《小城镇,大问题》,其中关于“小城镇怎样成为农村的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和教育中心”的思考,至今仍具有发人深思的力量。既然黄陂人早就创造过“无陂不成镇”的奇迹,那么,“九佬十八匠”的成功经验不就依然具有现成的参考价值吗?在我们这个社会又响起了倡导“工匠精神”的声音时,“九佬十八匠”的故事也重新放射出历久弥新的光芒。黄陂成功的经验应该可以复制,黄陂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可以常说常新。

就这样,黄陂文化一头连着古老的楚魂,一头通向生机勃勃的现实与未来。而这本书在问世7年之后得以再度重印,不也正好成为“无陂不成镇”的故事可以常说常新的证明吗?

说到我自己,也与黄陂有着深深的情感联系。家父曾是军人,军营就在黄陂。我幼时在那里生活过。后来家父转业到武汉,一度在黎黄陂路上的“优秀历史建筑”三合里安家。我的小学时光就是在黎黄陂路小学(“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名延安小学)度过的。因此,我对黄陂的历史、文化掌故一直很感兴趣。虽早就知道“无陂不成镇”一说了,却一直要到这本《无陂不成镇》的书出版,才得以全面了解黄陂文化的来龙去脉、方方面面。因此,借此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绣梓之机,向所有关心黄陂与武汉文化、对荆楚文化有兴趣的读者真诚推荐!也相信高才兄在研究荆楚文化、书写乡贤春秋方面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数年前,《无陂不成镇》三部曲初版时,武汉与台湾文艺界、出版界在台北举办了作品首发式与研讨会,曾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此后几年间,作者仍孜孜以求,继续打捞史料,并反复考订,结合新史料、新成果,提炼新观点,尽可能对“无陂不成镇”这一文化现象做出合理的诠释,同时在文字上认真打磨,力求以平实与颇富灵性的语言贴近普通读者。总之,新版《无陂不成镇》之史实、史裁,还有史笔、史识,均值得称道,而今佳构面世,嘉惠书界,相信会在读者中引起共鸣。

2016年8月16日于珞珈山

(樊星:著名批评家,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

后记

这是一部合著的群像传作品。全书由笔者初拟提纲、样章,提供资料或组织采访,有十多位作者合作:既有老作家赵金禾、胡育华、傅炯业、胡兴武操刀,又有中青年作家邓运华、张萍、刘芳、魏三、程浩华、张传东等撰稿,还有青年学者裴震烁、王凤霞、陈齐执笔,又有报刊名笔杨佳峰、余国华、柯文翔采写。他们完成初稿后,由笔者统稿,经提炼、打磨,并经传主或亲属审阅才定稿。其中,青年作家张萍不辞辛劳,行走于三个省市采写了十多位人物。其灵性的文字颇受翻译家、艺术家们的首肯。而武汉作协签约作家周娟,以及张传东、陈齐等参加了审校工作。笔者统稿终审即闻金鸡报晓,丁酉年正好是笔者的花甲之年,所以,是作的创作,可视为旧雨新知一起闻鸡起舞的合奏曲。

“聪明秀出谓之英,胆识过人谓之雄。”本书传主可谓群英荟萃,其中正传97人、副传10余人。值得一提的是,资深翻译家、意大利加勋爵士万子美先贤生前得知编纂此书,专门邀请笔者赴京面谈,因他不能坐立,就躺卧在沙发上接受专访并亲自修改稿件。此书面世算是遥祭万公的在天之灵了!田长焯、潘仁志、肖培根、辜胜阻、彭光谦、李汉文、陈松林、童中仪、杜金成等海内外名家倾力支持,海峡两岸的传主亲属刘若琴、黎锦鸿、刘松余、陈永安、白毅明等密切配合。更有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书记冯新斌一行,以及段刚峰、郝建r军、李登田诸君的协助。尤其是旅台黄陂同乡会理事长陈达康兄得知拙作行将付梓后,特别征订100套,拟作为旅台同乡的人文寻根读本。在此一并致谢!

当然,由于篇幅所限,尚有一批名人俊彦,如笔者曾编纂的《无陂不成镇·名流百年》《黄陂春秋·人物卷》中收录的冯铸、吴光浩、蒋在谱、谢芳、蔡红生,还有旅台同乡会首位理事长陈绍平等,本书均未收入,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这部书的出版,得到了湖北省暨武汉社科联诸君,吴祖云、曾晟、董丹红、陈国良、周少敏、罗向阳等区领导,老领导雷震、胡炳基诸公,以及统战部、台办同人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郭沂纹、刘志兵等诸君的辛勤劳作,才是本书顺利出版的保证。

在拙作付梓前夕,喜闻辜胜阻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这是新中国成立70年间继王文元之后,从黄陂普通农家走出的第二位国家领导人,令家乡人骄傲!特此补记。

当然,由于主客观原因,本书难免存在疏漏之处,真诚地欢迎读者不吝雅正。

裴高才定稿于丁酉小阳春,补记于戊戌季春月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从各种典籍中爬梳钩稽,搜集大量素材,在古邑探幽的基础上,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颇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同时,精选了百名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古今人物。作者笔下生花,让历史人物变得鲜活起来,充分地发挥了传记的教育功能。可谓群星灿烂,光彩照人。

——著名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严昌洪

是作披露,正是黄陂位于北纬30°线,又介于黄河与长江文明带之间的二元耦合特征,导致这里名流辈出。不论是治国安邦的政治家黎黄陂、王文元、辜胜阻,还是启蒙时代的教育家二程、陈时、刘凤章、田长霖,或是塑造灵魂的文艺家曾卓、绿原、冯今松、万子美,乃至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涂光炽、肖培根、梁骏吾……不管他们是古代、近代翘楚,还是当代名流,不论是从南方走向北方、由内地走向沿海,还是从大陆走向境外,他们身上都烙上了“楚风豫韵”的文化印迹。

——著名作家,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应松

《无陂不成镇》从社会、经济、文化之多重视角,首次系统地解读了“无陂不成镇”这一文化现象,彰显出黄陂的开放度和黄陂人走出去、闯世界的开拓力,颇具社会学、文化学与文学等多重价值。

——著名史学家,历任武汉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副院长皮明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2:4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