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陌上情思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在平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军旅跫音

上级有意将“城市兵”集中安排到我们班,为的是考验我们。推炮占领阵地,人家四班像一群小老虎,我们班像一群绵羊,有点斜坡就上不去,全连都在笑我们。咋办?练!全班提前起床苦练推炮,终于超过了四班。有一次砍镐把,我们班净挑直溜的椴木砍,根本不能用,晚点名连长当着全连批评我,让我们重新完成任务。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找连长要求任务,连长说还什么任务?继续砍镐把。我说报告连长,这个任务我们已经完成了!气得连长带领全连参观我们的镐把。全连一看,吃惊了,连长也转怒为喜,原来当天夜里我们请炊事班老班长当“顾问”,全班跑到深山,砍回了合格的镐把,还超额完成了任务。由于我们这些城市兵都能自觉地锻炼自己的吃苦精神,那年我们班被评为“标兵班”,还有个绰号“小熔炉”。

在全军的历史上,1968年入伍的战士构成了一种“六八年兵”现象。一方面,头一年没有征兵,这一年新兵量特别大;另一方面,这批新兵当中城市兵、学生兵的比重大大提高。既给部队带来新生力量,也为部队建设提出新的课题。部队那种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坚忍顽强的传统,在使“六八年兵”迅速转变为军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师著名的全国战斗英雄范来宝,在抗日战争中孤胆杀敌,在坚守阵地的最后时刻凭肉搏一口气杀死7名日寇。副师长娄伯修身材矮小却勇擒大批俘虏。我还亲耳听过师政委王昌和讲他当年当游击队长时,靠艰苦奋斗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听副团长朱正德讲通过敌人封锁线为了战马不出声而自己强忍饥渴……一种无形的力量,默默地注入我们的精神人格。

部队经过千里拉练从延边迁移到左家,行程中我患了重感冒,浑身发软,眼冒金星,头痛欲裂。就在翻越新开岭最艰难的时刻,我的病奇迹般地被师长给“治”好了!当时路面上被压过的雪溜光,拖着火炮的嘎斯六三(火炮牵引车)全都打滑,戴上防滑链也没用,战士们奋力推车推炮,推一点赶紧用三角木顶上,队伍行进得极为缓慢。突然,我们看到路边一位威风凛凛的首长,他站在那儿不说话,目光炯炯有神。连长薛庆奎告诉我们:“这就是师长王万发,当年董存瑞的连长!”不知咋回事,我一下就想到董存瑞,又想到红军翻越雪山,一股英雄豪情油然而生。越过新开岭之后,我的病就好了。

“八三工程”是铺设大庆到大连的地下石油管道。施工中许多地段塌方严重,为保证工期,我团奉命开赴这条“千里战线”。这是与塌方抢时间的奋战!战士们轮番掘进,夜以继日。有一次大雨瓢泼,我刚刚被替换下来几分钟,竟然坐在大雨里睡着了。“泉眼河突击战”中,工程总指挥部派来战地宣传队,可他们还没宣传,已经被现场的氛围感动了。泉水突突直冒,锹镐全用不上,靠草袋麻袋装烂泥。下面的又推又扛,在齐胸的冰泥中双腿冻得发麻;上面的又拉又拽,胳膊被勒出道道血印。突然,两岸松动,这预示着大面积塌方,几十名突击队员用肩背顶住,足足顶了半个小时。终于一声令下,全体撤出,大吊车将粗大的管道放入开阔的沟槽。——胜利了,全场欢声雷动!

70年代初,一连连续两个冬天都到深山老林执行任务。头一年是到桦甸的三道木淇河伐木,第二年是到敦化的秋梨沟抬木。抬大木头这活儿,我用四句话概括:操练般整齐,冲锋般威武,杂技般惊险,舞蹈般优美。我和张生、吕连成都是“号头”,用嘹亮的号子调整步伐、鼓舞斗志。战士们个个肩头红肿,每天从晨星满天到篝火通明。副连长徐斌一边抓后勤,一边天天跟着抬大木头。指挥排长彭绍良是个大学生,高度近视,拣起一大块牛粪高呼“谁的手闷子?”可他照样带头抬着大木冲向又窄又陡的跳板。战士张红阳是干部子弟,只有十五岁,从不叫苦、从不退缩。完成任务时,看着原木堆积如山的楞场被我们“夷为平地”,我深深懂得了什么叫作顽强拼搏!后来,我以这段素材在一连编导了文艺节目“林海战歌”,载歌载舞,威武雄壮,获全团文艺汇演第一名。P4-5

后记

经常有人问我,你是什么专业?或你主攻研究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往往让我汗颜。因为,很长时间我都答不上来这个问题。大学学历史,研究生学法律(国际法),在公安大学教管理决策、政治学,在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教心理学、演讲与口才,而我发表于学术刊物的论文多属于社会学、哲学。曾经作为副主编之一参与《中国小百科全书》编撰,任《人类社会卷》《思想学术卷》两卷的主编,而这两卷本身就涵盖了许多领域。已出版的著作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平时于报刊发表些散文、诗歌。2016年,出版了哲学学术专著《道可道——大视域中的新道家》。现在担任《珠江论丛》常务副主编,而这又是一个人文社科类的综合性学术辑刊。好像涉猎广泛,但又很难说哪个领域有深入的、卓有成效的研究。这是本人回首人生时最需要反思、检讨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师长、同学、朋友多次向我指出,可谓醍醐灌顶。我读书不少,思考也不少,但缺乏主攻方向和战略取向,往往是“问题导向”,或“启发导向”:比如读书受到某种启发,尽管是在自己并非熟悉或擅长的研究方向上,也会被打了鸡血似的受到激励,然后就不自量力地、不知深浅地、自命不凡地去继续“深入”,甚至非要弄出点什么成果。久而久之,成了哪个领域也没有成为专家的“杂家”。这里提到这个问题,一是想提醒年轻朋友接受我的教训;二是想说明一下,《陌上情思》虽是散文集,也有个“杂”的问题,在编排上也很难说有某种逻辑线索。“军旅跫音”“大学枕梦”“畅游抒怀”“文化掇幽”“心理探赜”“人生感悟”“观察覃思”七个部分,即使从时序的角度来看,也只是大致的。尤其是最后一部分“观察覃思”中的十七篇短文,话题和视角更是比较杂,各篇之间跳跃性比较大,只好以“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而聊以自慰。

主攻方向的确定,直到耳顺之年,或许才比较清晰。主要是哲学——道家哲学。但这依然相当宽泛,老子一部短短五千言的《道德经》,其实视野极为开阔,如果以今天比较通用的划分学科的框架来审视,至少包括哲学、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心理、人生……而仅仅在哲学中,已经涵盖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政治哲学、人生哲学……当“方向”确定之后,反而让自己有了某种解脱:原来,涉猎广泛,也有一定好处。今天研究老子和道家,还需要环顾当今时代,需要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历史与当代之间、人文与科技之间纵横比较、反本开新。越是深入,越是觉得自己的广泛涉猎远远不够,“书到用时方恨少”。然而,这样的体会还是伴随着另一种醒悟:即使是广泛涉猎,也还是应当更早地确定一个方向,以一个领域为核心,有核心与边缘的主次之分、本末之分。

在一部散文集的后记中提到这些,话题有点跑远了。还是回到《陌上情思》。

散文集的风格,也很难概括。不过,比较赞同关于散文的比较宽泛的定义,比如“搜狗百科”中所说的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本人这部散文集中,有的靠近论文但决不是论文,有的则随着话题和心情的不同而变换表述方式,有的向杂文靠近,有的向随笔倾斜,有的直抒胸臆,有的时常夹杂各种理性色彩浓浓的评论。虽然尽量追求语言的优美和可读性,但难免有时陷入某种思辨而不能自拔,比如《“殉国”还是“殉格”》《“挺龙”还是“撤龙”》等篇中,论辩的意味就比较强烈,总是想在一番辩驳中将问题讲得透一点、清楚一点,然而这还是不是散文?好在记得自己读过的散文大家的名篇当中,也颇有一些是以思考和论辩见长的,感谢这些前辈开疆扩土的笔耕,将散文体裁与风格拓展到了极为开阔博大的“地域”中,让百态千姿、风格迥异的文章尽可以在散文这片沃土上尽显苍翠与葱茏。然而,当这部散文集略具雏形的时候,依然需要回答一个严肃的追问:自己的风格定位,究竟是怎样的呢?

多年来,自己的散文写作是一种比较随意的、习惯性的爱好或追求,并没有刻意地、精心地关注过会形成一种什么样的总体风格。但我相信,所谓“文以载道”,既包括以文而遵循天道、思寻人道、探索心道,也包括体现或形成一种“文道”,这当然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但一定包括了语言风格在自然而然中的“自我形成”。这里的“我”,不是作者这个“我”,而是写作过程本身,是写作在作者生命中结构性融合而成的一种“主体性涌现”。道法自然,核心要旨在于自然而然,自而然之。散文之道,亦然。故而,相信读者参构,不同读者亦会自然而然地领会到某种风格特色。而作为作者,我只能将这一切交给一种作者、读者、文章等诸多相关要素自然而然的交织之中。

“术业有专攻”,我不是搞文学的,几十年来倒也写过几百首诗歌、上百篇散文(其中有些如果可以称为散文的话),这也是我“杂”的一种表现。一直以来,都有了解我的朋友让我考虑出散文集。但我的思想障碍在于:自己对以前写的许多东西深不以为然,关键是价值观上有严重不一致。所以,一直觉得条件不成熟。直到我六十岁时,当时正处于一部学术著作研究写作的高峰期,突然有了一种十分深切的体会:所谓“六十耳顺”,其含义在于人到六十岁前后,内在地“耳顺”了——精神世界在最基本的价值观、世界观上不再有严重的冲突悖论。只有这时,才貌似可以告慰自己,整理以前写作文稿的时机、条件好像成熟了。

2005年到珠海以后,较好地确定了方向,即心理学、哲学(两者关联度较高),尤其是“十年磨一剑”终于完成了40万字学术著作《道可道——大视域中的新道家》(2016年7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恰值此时,曾任华夏出版社和团结出版社社长的张宏儒先生,明确地向我提出结集散文的建议。我利用业余时间,进入了难度远超自己想象的文稿整理工程,有些文章,必须忍痛割爱、坚决拿下;有的文章,基本重写;而在此过程中,竟然又心血来潮,新写了十几篇。直到与出版社联系并签约之后,仍在整理过程中。终于,《陌上情思》可以付梓了。

借此机会,感谢一直以来给我的写作以激励和指导的资深出版家张宏儒先生、河南大学中文系华锋教授、武汉大学中文系(曾在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任教10年)的孙东临教授等。感谢中联华文(北京)图书有限公司的张金良先生的理解与支持。当然,还要感谢我的爱人周晓艳女士,长期以来承担家务、悉心照料我的健康,种种默默的支持难以悉数,使我在繁忙的教学、编务工作之外能够大量进行读书写作。

既为“陌上”,就要上路。生命本就在陌上,如今,却要将所感所悟、所思所想以散文结集的形式而踏上另一种意义的“陌上”。其实,无非是一种继续行走,如果说真诚是写作之魂,现在尤其需要真诚的继续——诚心敬意地期待读者和方家的批评指教。

目录

军旅跫音

我的“军旅大学”

雪融心心融雪

我的驹娃哥

大学枕梦

当年考大学

生命中那份神圣

同窗阿芳

畅游抒怀

伶仃石

珠海的绿色音响

长白山天池

观瀑布

异域归来话“爱国”

萍水相逢

瓦萨号战船的启示

文化掇幽

晴空一鹤

颠张狂素

诗与酒的文化联姻

“殉国”还是“殉格”

“挺龙”还是“撤龙”

漫话网络小说

乡情泪

敲字与写字

文明化石

底蕴和生机并存的珠海文化

利益冲突与文化冲突

电子时代话读书

心灵探赜

本我疯狂

让心灵冲破“自罪”的枷锁

心理学视角下的赵易山

索拉拉老师

克服忌妒

南方人心理特征探幽

敢不“忏悔”

讲啥也别讲道理?

女人应不应该有事业心

人生感悟

蒙泽思教诲

快乐猪问题

对一只猫的歉疚

漫话人与狗

写给亲爱的

我和学生的三种关系

教师节——五味酒

那一蓬勒杜鹃

我与二胡

我的“编缘”与“边缘”

观察覃思

摊点

大道至简

假日经济

她这样维护尊严

“精神美化法”之破译

造假的“公开性”

婚礼变奏

国耻麻痹症

今年过节不收礼

可怕的“诚信”

楼宇喧嚣

民以食“违”天

“一俊遮百丑”辨析

豪语不打折

后记

序言

时间的整合

作为一名“50后”,与同龄人一样,经历过一些年轻人所未经历、很难再经历的“特殊历史”;当然也有与年轻人共同经历的历史。记述或反思这些经历的文章,有什么价值呢?这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会有不同回答,但基本可以一言以蔽之曰:出于真诚、坦诚而书写出来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或许,这种想法,也是我就散文而结集的一种自信之源。

人生如行,当然不只是劳顿,经常会举目四望。尽管大段的路程都需要脚步匆匆,但上山和下山不同,宽阔的大陆和田间小路不同,崎岖坎坷和通畅平顺不同……细细想来,发现一直都在陪伴自己的,只有时间。哪怕远离亲人、更换同路人,哪怕山重水复与柳暗花明交错转换,哪怕踽踽独行,哪怕在连梦都意识不到的夜阑,时间都在陪伴着,而且深深嵌入生命结构,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回首自己的经历,按照最为粗略的划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别人指出方向、别人设置路标、别人输入动力;第二阶段逐渐改变,但越是追求“我的前行我做主”,越是感悟到我在时间中,时间在我的生命中。

将以往经历的“陌上”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显得过于粗略,但思前想后,还是觉得这样的划分最为“精确”,不能再细了,无论命运轨迹、社会变迁、时代精神发生了多大变化,无论有多少视角或理由可以细分,都不如这样的划分更为准确。或许,对于人的眼光与思维来说,有时候宏观真的比微观更准确吧?以后的人生,会不会进入“第三阶段”,不敢说,但至少,当两个阶段越来越清晰的时候,不仅是自己对行走中最大变化从“整体感受”上的把握,而且简直就是本质的时间和属于我的时间,在一番商讨之后而做出的标注。

第一阶段,总是在一种庞大的队伍中,就连“我是谁”这种偶然响起的问话也即刻被淹没在阵容感之中。然而,无论怎样地被挟裹也好、推动也好、导向也好,路毕竟是自己走的。如果说当时留下的文字像脚印一样,离当下的脚步渐行渐远,而神秘的时间则是温情的。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究竟是我的记忆抓住了时间,还是时间本身的巡回让我有了记忆?至少目前,我的思考选择了后者。然而,时间的神秘,决不会让以往的经历简单重现,而是表现在不断的整合之中、筛选式的沉淀之中。于是,就有了对以前留下文字的审视——高度尊重时间作用而进行的审视。这种审视,既不是自我的“厚古薄今”,也不是“厚今薄古”,而是价值观作用下最宽容的接纳和最严厉的考量的统一。

由衷地敬畏和感激时间,促使我在整理以往的文字时,首先是尊重经历的真实和素材的内核。军旅生活的原貌,大学生活的原味,改革开放以来种种遭遇的原境,现实中点点滴滴所感所悟所由以萌生的原味,读书写作中所思所想所借助的原构或“缘构”(海德格尔)……许多经历必须体现“当年色彩”,一切时间“巡回逆转”而给予我的馈赠,都应当无比珍惜。然而这并非对于时间的最文明的礼貌,因为还必须尊重时间那多元而立体的整合,所以我在重读中认真回忆,回忆中认真筛选,而且必须改写、重写部分内容,也因为心情的激越和思绪的活跃而新写了许多内容。而更为重要的是,时间跨度与时代变革带来的任何时间的“切割”、任何折冲樽俎,都应当纳入时间整合而造就的属于我的生命之河,无论缓缓潺潺,还是浪花翻卷,无论涛声激荡,还是旋涡徘徊。因为,现在的我已经坚信,“时间之矢”无论怎样朝向“玄而又玄”的神秘未来,都一定在给我以“唯道是从”的价值引导与昭示。

时间从本质上是一位哲学老人,或许西方的“上帝”是他的形象代言人,或许中国老子“强字而曰”的“道”是他的抽象表述。在我生命的第二阶段,逐渐地领受着他的垂顾与启迪。在教学、学术生涯中,日益强烈地追求独立思考,被社会所切割的时间以各种冲击波的方式震颤自己的心灵,被自己所掇取的时间以各种思绪的方式搅扰着精神世界。然而,时间,决不仅仅是哲学老人,更是诗人,是文学家,让自己所有的冷峻与理性都伴随着激情和浪漫的记忆。时间,将自己巡回穿越的步伐注满温存和慈祥,从不减弱美的贴慰和笼罩,哪怕是挫折与跌宕,也给我的记载与回忆赋予某种悲壮之美的观照。这一阶段的诗作很多,包括“自我放逐”的近似哀伤的叹喟:

放逐之门挤不过身子

只要身子中还有灵魂

只要骨骼的嬗变

没有弯曲

就会成为风雨中的树干

而一切绿色的颤动

都铿锵成

飞向寰宇的诗句

如果说这期间的论文和著述,是理性追逐精神自由的脚印,而散文和诗作,本身就是过程中的自由,是时间在“参构生命”中绽放的一路旖旎。于是,《陌上情思》在时间的酝酿中略具雏形,带着许许多多的缺陷、生猛和稚嫩,带着跌宕起伏、曲折蜿蜒的旋律上路了。陌上,有了情与思录制的乐曲的播放,相信一定会有知遇的回音、心灵的和弦。

是为序。

内容推荐

刘在平著的《陌上情思》介绍:人生如行,当然不只是劳顿,经常会举目四望。尽管大段的路程都需要脚步匆匆,但上山和下山不同,宽阔的大陆和田间小路不同,崎岖坎坷和通畅平顺不同……细细想来,发现一直都在陪伴自己的,只有时间。哪怕远离亲人、更换同路人,哪怕山重水复与柳暗花明交错转换,哪怕踽踽独行,哪怕在连梦都意识不到的夜阑,时间都在陪伴着,而且深深嵌入生命结构,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编辑推荐

《陌上情思》介绍:回首刘在平的经历,按照最为粗略的划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别人指出方向、别人设置路标、别人输入动力;第二阶段逐渐改变,但越是追求“我的前行我做主”,越是感悟到我在时间中,时间在我的生命中。

将以往经历的“陌上”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显得过于粗略,但思前想后,还是觉得这样的划分最为“精确”,不能再细了,无论命运轨迹、社会变迁、时代精神发生了多大变化,无论有多少视角或理由可以细分,都不如这样的划分更为准确。或许,对于人的眼光与思维来说,有时候宏观真的比微观更准确吧?以后的人生,会不会进入“第三阶段”,不敢说,但至少,当两个阶段越来越清晰的时候,不仅是自己对行走中最大变化从“整体感受”上的把握,而且简直就是本质的时间和属于我的时间,在一番商讨之后而做出的标注。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4: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