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不窥园》是作者舒心多年写作的成果,结合作者的经历,多是一些生活和工作中的感悟。点点滴滴中记载了身边人浓浓的爱。书中还配了一些作者的书法作品。这本书中即便没有鞭辟入里的文字,但仍旧能让读者感觉到亲情、友情、爱情的来之不易。这其中充满着真实的酸甜苦辣。
| 书名 | 三十年不窥园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舒心 |
| 出版社 | 苏州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三十年不窥园》是作者舒心多年写作的成果,结合作者的经历,多是一些生活和工作中的感悟。点点滴滴中记载了身边人浓浓的爱。书中还配了一些作者的书法作品。这本书中即便没有鞭辟入里的文字,但仍旧能让读者感觉到亲情、友情、爱情的来之不易。这其中充满着真实的酸甜苦辣。 内容推荐 《三十年不窥园》作者舒心以“三十年不窥园”为题,是形容自己三十年一直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对其他事情少有兴趣。作者喜欢做的事是写书法和写作。 本书分为:青春扉页;一个人,与谁相逢;三十年的背影;我们冉冉遗忘;生活在痛处;值不值得;北行漫记七部分。 目录 青春扉页 (一)人生若只如初见 (二)致青春 (三)再聚首 (四)仙林之城 一个人,与谁相逢 (一)一个人 (二)在人间 (三)遇见 (四)“八〇后”的寂寞 (五)平行线 三十年的背影 (一)三十年笔情翰墨 (二)三十年漫漫 (三)三十年的力度 我们冉冉遗忘 (一)时光永是流逝 (二)二刻殊途同归 (三)失散的兄弟姐妹们 (四)同归于寂 生活在痛处 (一)夜不成寐 (二)人生如戏 (三)沉疴难愈 (四)早占勿药 值不值得 (一)母爱,洒落无间 (二)父爱,多凄哀 (三)往事无须连载 (四)过去无法重来 (五)爱要怎么说出口 北行漫记 (一)盛夏的冰城 (二)八件憾事 (三)东方鲁尔 (四)皇朝旧影 后记 试读章节 (三)再聚首 烈日如火,很不情愿地回到单位,很想在学校赖着不回去,固所愿也,不敢请尔。习惯了每天睡到日上三竿,然后吃第一顿饭,然后坐在电脑前猴急鬼跳地上网打游戏,然后从电视第一个台开到最后一个,然后看几个烂俗的煽情的电视剧,然后流一些泪或是笑到头痛,然后在凌晨一点钟去洗澡,然后还不失时机地和舍友打趣,然后躺在床上听着音乐睡着,然后又是一天。 日子过得飞快,倏忽便是一日。头晕脑涨地挣扎着想记起猴年马月,却是不知今夕何夕。 同学们各奔东西已久,仰仗某位同学的慷慨解囊,又是一个不愿意又不得不去的班级聚会。这里的氛围太鲜明、太强烈,几年未见,大家变得有点体态丰腴。我明白到最后,大家又是醉在一起,龇牙咧嘴,胡乱找着话茬说话,胡乱开着不着边际的笑话,胡乱吹着牛,胡乱称兄道弟。 大家基本都是故作意味深长,基本都是夸耀自己如何如何好,还在不断地训诲别人,但各自又互不点破,恨不得别人对自己跪拜如仪,而若是真的有人想攀缘自己,又觉得心虚紧张。在聚会上,没有人是蔫巴巴的,没有人是愁眉苦脸的,大家都是为了争一个面子而来,虽然有时为了圆谎而汗流满面,生怕被别人留下一个不成功的考语。在这里,成功的人可以大大方方地装小心,不成功的人只能小心翼翼地装大方。 工作与家庭,它们赫然地矗立在同学们的现实生活之上,他们虽然口是心非,却永远都是为这两个主题不停地争辩着。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快乐的大伙,原本在大学里,大家一般喜欢有时拉帮结派、有时挟私报复、有时暗存党见,各自有各自的群体和玩伴。此刻的大家,丝毫不吝笑容,是如此地同心同德,都变得至公至正、毫无偏颇、秋毫不犯,也还在为别人的成功暗暗吃惊。 如今,大家老了六岁,态度都变得和缓,笑起来满脸都是天真的小纹路,原本意气昂扬的神态已经被现实的劳绩所替代,但还算风姿绰约。 包间里挤满敬酒的人群,充满着喧闹,一片沸扬,人群中的汗水,浓烈的白酒味道,釉面锃亮的餐具,酒杯碗筷撞击的声音如同法鼓铙钹齐鸣,颓靡的大张白色桌布一片狼藉。 请客的那位同学从座位上站起,一副领导派头:“我有言在先,今天我请客,大家不许阳奉阴违,都得给我喝好了!”接着台下一片嘈杂声,虽然没有嘘声一片,但大家还是互相嗫嚅着什么,大家应该是把他的慷慨请客抛到了九霄云外,本来的同学友情,现在变成了领导关系,难道还要靠他保举不成?殊不可解。 我还在一个人发呆,等回过神来,酒已过三巡,大家纷纷眼角下垂,有的人大汗淋漓、有的人不住哆嗦、有的人呼天喊地、有的人安静观望……混酒开始,琥珀色的酒,同学会变成了群英醉,聚会宴变成了迷魂阵,憨态百出。这并非是我明察,只是因为我本来就不喜欢喝酒,不会劝酒,平日在家就不怎么说话,所以想逃避。个人感觉,这酒是如此奇妙,已成为大家保持联络的纽带,它或许已经成为同学之间唯一能继续维系感情的绳索。 这是一个无聊的年龄。所有的朋友还原成最初的形态,各自生活,交集渐少。周围的喧闹声丝毫不能让我丧魂落魄般的情绪得以平复,我依旧感觉冷冷清清的有些空,只能在心里自己和自己说话,越来越烦躁,恨不得把台子上的碗盆统统扔出去,手边不放贵重物品对于我而言是个必要的好习惯,只能抓一把空气,然后用力地摔出去。我知道我本就处事操切,缺乏耐心,不容于社交,厌烦这种聚会。 原本精致繁丽的象牙塔生活早已被抛诸脑后,而现在,无数的幸福从同学的口中被创造出来,有些惊悚的悲剧也骇人听闻,其他听众若信若疑地上下打量,目光偶尔一碰,便心知肚明,即便明显在吹牛撒谎,但都不想开罪对方,故不说破。有人考研了,有人出国了,有人生孩子了,有人提拔了。我呢?有人笑了,有人流泪了,有人死了,有人疯了。我呢? 其实我心里明白,大家在生活的重压下,虽然华服俨然,容颜却皆已憔悴,大家在假装轻松,假装赞声连连,假装相对失笑,大家被功利的层云遮得有些阴沉。大家曾经组成一组相同节奏的旋律,同轩双眉、满脸刚毅,总幻想着将来有一天能够勇闯难关攀登高峰,能够成为当代大侠劫富济贫,能够飞黄腾达青云直上,我们曾在同一天空下一起追逐、一起成长、一起欢笑,现在各自在天涯海角飘散得洋洋洒洒。 表面上,我对大家的成就是那么的不以为然,可惜,我没有办法像小说的主人公那样做一个内心宁静、外表灿烂的男人。虽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可我还在苟利于生活,还在计较成败得失。我依旧是暴躁、偏执、绝望、颓废,直至粉身碎骨,妻子经常形容我“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我很想要纯净的笑,我羡慕的眼泪爬满一脸。 P30-33 序言 日月悠长,三十年的光阴,不知有多少人在生命中来回穿梭,多少人抽鼻子抹眼泪,多少人面露凄色还咬牙坚持,最终却还是只留下背影。 好些年前,我写过一些零篇散章,现在也记不得多久没有在QQ空间里写下文字。经常看着别人QQ名字前的小黄花时时闪烁,而自己竟也安于这一片噤声的荒芜,日子过得居然都能宁静到死寂。 其实,在这白底黑字的空间里,可以任凭一个人去“作威作福”、天马行空,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害怕孤独,因为独钓寒江亦美。当我开始思忆往事,整理和丰富我的文章时,我已经30岁了。 记得有位朋友跟我说,我写东西是信手拈来、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写作有时候其实是一种自我囚禁,是一种把涡旋在心中的不快释放和吐出的隐忧悲伤的过程,而我的文字,饱含强烈谴责、颠倒和粗犷的画面,毫无美感,笔调完全灰暗。 虽然文字艺术是自由的殿堂,但我觉得写作完全是一种体力活,也比写书法神奇得多,它其实是一种心灵平实的感召,是一种自我价值的铺陈,是一种内在涵养的蕴藉。 时光荏苒,一拿起笔便已至而立。每每想到父亲布幔重重的灵堂,南师大窜行的同学,母亲隐隐的哑哭,外祖母老迈的浊泪和飞簇如箭的时光,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写下点什么。 无论是春花秋月,还是小心得与小快乐,最终还是要埋一埋头,撸一撸袖,提一提笔,折返到理性的冷峻和文字的枯燥,因为这里才有活活泼泼的往事和感慨。 也许只有码出的文字才算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才会带出人生的灵动。其实,这一切原都是山河本无恙,闲人自扰之,根本不存在任何是非对错、轻重缓急,所以,写下的东西往往都是一些铺张的点缀,略显浅薄和琐碎。 正值生日和月圆,人月两圆的日子,终于我也沾得一点光,生日变成了假日,心中虚荣无限量膨胀。于是,在生日之时,在我的书斋——茗香居(实则是我写书法的斋名)提笔写下此序,以此作为记录自己生活的幸福、辛酸、感动、颠沛和困惑的开始。 一段段普通的文字,会因为时间的浸泡和岁月的抚摸而变得贵重。我是一个念旧的人,因此,心里总是一派划一不二的天地,心中的烦闷太多,脑海的思绪太密,所以很多朋友认为我是一个内心郁积的人,总是衔着怨恨和悲伤。这样的误传如同楼顶泼污,往往防不胜防,也搞不清楚这算是无声的嘲笑、友谊的提醒、可恶的戏谑还是忠诚的告诫。 日子一旦被打上烙印,便过得飞快。想抓,是空;想留,是梦;想念,一地伤感。一直以来,独自行走,风声呼啸,无尽的路,看不清的远方,平日都要装得衣冠楚楚、步履匆匆、文质彬彬,虚假感十足,很想隐居桃花源,可是我有结庐荒山的能力吗?我很喜欢这种阴中带晴的天气,喜欢这种不绝对的模糊,隐约的光、黯淡的影、缓慢的风、疾疾的步和妖冶的字。所以,不出所料,我写出的是一些林林总总、断断续续、纷纭杂沓的奇诞章段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著述;意料之外,我本来的目的是缅怀过去和憧憬未来,而一下笔篇什却显得格外另类、矫揉,或者说这是不是该叫作滥情? 对日子的憧憬如黄粱一梦,还是得干点正事,比如写书、写字之类,但写书何尝不令人望而却步,可如果不写作,我还能干什么?我便又会有罪恶感,会陷入一种自我失落又无法证实自己存在的状态。 我真的很想努力将所有的一切烙在心底,神貌逼真鲜明地记在纸笔间,让很多往事成为尘封于心底最美好的记忆,让芊芊世界在笔下更显精致。如果可以,我很想毫无顾忌地把一切的一切写下来,保存好,静静地去思考如何让过往的旧事不再留有伤痛,悠悠地去缅怀逝去的斯人,让自己不再留有遗憾。 如今,而立就在跟前,记忆应当担负起责任,很渴望时间被上锁,好让今天过慢一点。 又是一个生日,却无论如何都高兴不起来,下一个生日时,又会是怎样的表情。经常去书肆买书,在工作的炼狱中吸口气,清新或是沉重,可依旧要继续。总觉得四顾茫然、无所依附,但总是得鼓足勇气来自欺欺人,因为世间万物,皆是美景。 工作是永远也摆不开、施展不开的空间,而写作是没有颜色的演出,日复一日,恪遵不移,直至枯竭。 我想,我还是有必要说一下之所以取“三十年不窥园”这个书名的原因。其出处是《汉书·董仲舒传》:“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我倒不是为了形容自己专心苦学的精神,而是形容自己这三十年一直都很喜欢做自己的事情,对别人的事情都不怎么感兴趣,而且这三十年来给我的不快乐太多。 再说说为什么写的总是些不愉快的事情,其实有些感受本是应该咽下的,不该把工作的心情羼杂到生活中去,我也不是不想快乐,不是不愿写下舒心的事情,也不是倚老卖老,只是始终难以理解何以风中带香、万物明亮而已。比如这文字,别人写来是乐事,我写来就是愁事,徒叫了三十年“舒心”这个名字。心绪的这种固执性,就如同我没有宗教信仰一样,生死由命,但我知道其实每个人所拜的佛,就是自己心里的佛,也就是自己,把自己作为心里的旌旗。其实,信教的人,未尝不好,纯真得如孩童。唯心的人是智者,幸福得没头没脑,蜜般无知,于是也不去管它天翻地覆,不会去理会名声。 三十年的岁月已逝,一万多个日日夜夜就这样从指间溜走,听起来似乎是那么的漫长。我还没有好好品味这三十年的感觉,就已经要面对而立之年。从十几年前父亲去世的那天起,当我看见灵幡纸花白幛时,我就想写下一些东西,以后要出本书,却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随性懒散的毛病也导致写下的东西都基本失散了;许多因当时逝去亲人而痛苦万分,或有感而发的文章都不见了。现在,怔望前尘,慈母已朝如青丝暮成雪,纤纤素手也早已苍老,却还在无私地给予我缕缕的爱。虽然物质生活渐渐充裕,我却淡忘了太多太多。 对于我来说,除了写文字、写书法以外,其他事情都很难维系持久。如预料般的,三十岁以后的我,仍旧没有喜欢上工作,还是无法与三教九流和睦相邻。当代社会中人们对金钱的朝觐与对权力主宰的争逐让我很是失望,每天都战栗在众口交铄之下,伴随着疲软的肉体、脆弱的心灵。 三十岁以后才明白,有时写作也算是一种自我释放,也只有在纸笔间才能使过去的成为永恒,再如此蹉跎光阴,将来必定后悔。如今,寻文化、学艺术、探历史是我应该做的,虚耗岁月让我徒增罪恶感。这是造化使然。 本来生活中就没有胜利者。战胜自己,就是英雄;提起笔来,便有惬意。一个平凡的人,一份静淡的人生,能给自己置好一份家业便已不易,无须轰轰烈烈,过于显山露水,那样会让自己过得太累。不过,三十年的岁月,如注的热血、激情和呐喊,能靠着一本书压缩得如此仓促和密实吗? 但愿如此吧,花好月圆人长久,天地间、纸笔间留出一些缝隙,来容纳我细碎的文字,使我的些许回忆能够固定,不至于遗散。可这并非易事,因为琐事毕竟太分散,每写一篇或者每改一篇,如同法国大革命时攻陷巴士底狱般,步履维艰,千辛万苦。虽没有食不甘味、夜不安席,但还是只能老老实实地,让躁急变得宁静,让浮嚣变得清冽,由洋洋洒洒寅缘回到朴朴实实砌筑,由信手拈来疾书转到慢条斯理营造。就像一个白发苍苍、裹足小脚的老妪般一步一挪,目光那么平静,措置好久才见到真章。 一步三回头,我对过去的三十年满目眷恋。这一切,正是我提笔写作的内在原因。但回到过去是不可能的,告别年轻却是经常的。身后尘世如潮,这也未尝不好。除旧布新乃是常道,择善而从才是智者。的确,过去三十年经历得太多,幼年、童年、少年、青年,片刻暌隔,最终已经步人中年,太多感慨,日夜忧勤,静极思动。很多人出书是为了金钱、利益或者名誉,而我的初衷是把自己的喜悦和悲伤、温顺和冷漠挥洒在纸笔间,然后将三十年的光阴在这里画上一个心情的句号,七分心情三分沉醉。 后记 散文者,散淡之文也。写散文,本应如庄子的旨趣:逍遥自在地去,逍遥自在地来。现代文学虽然已经远离了诗庄而词媚的年代,但依旧以自己独特的魅力香气沉醉。从小就特别喜欢上语文课,作文是我最爱的功课。如今三十多岁了,虽然知识浅陋,可觉得还是应该把生活中的点滴和心情素描记录下来,故而勉力以赴,终于有了这些文字。 昨日如在眼前,把本来刻骨铭心和快要忘记的事情一一记录完毕,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点点滴滴中记载了身边人浓浓的爱。我的这些浅陋文字,没有碧玉般温婉,没有磐石般隽永,没有峭壁般惊险,完全只是任意随性的日常笔记而已,可这都是我的心血付出,在这里我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情感。 如同夯土,一层一层慢慢堆砌起这些文字,这都是我自己的情感、认知、故事、想法和思维,这是内心深处涩涩回忆的表达,虽然言语间有些稚嫩天真,做不到深刻而高远、新颖而准确,但这其中充满着真实的酸甜苦辣。鲁迅言“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一路走来,离不开众多人的关心、帮助和支持,感谢你们的耳提面命,使我获益匪浅。 整理完这些文字,翻阅前面的自序,我自己都觉浅薄,这已经是两年多前的事情了。日月如梭,拂去灰尘,展开新页,现在我三十三岁,恰逢我的儿子出生。有的朋友反复问我为什么要写这些,目的何在?我的回答是:将来给儿子抄作文用。 刚开始写的时候,总幻想着能够写得生动活泼、姹紫嫣红、美轮美奂、流光溢彩,可后来感到,无论是叙事还是记人,都有些牵强附会、臃肿不堪、矫揉造作、苍白无力。希望读到它的人不要见弃,只当我留下了一个淡淡的背影。 弹指一挥间,三十年过去了,且歌且行,有很多朋友、同学都已喊不出名字,面容相貌也渐渐变得模糊。每每走过乌鹊桥路大云桥边,眼前就会浮现父亲的音容笑貌,这是本书的基调所在。这样或许有些灰暗和伤感,但这些已逝的时光,正是我的精神依靠和心灵圭臬,是我的本色;也只有在这样的字里行间,才能挣脱世俗的羁绊,无拘无束。 经常独自在家,写些东西,不愿与人交流,不愿到喧闹人多的地方去,这并非行为上匪夷所思、蜷缩待毙。站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人生的脚步由远及近。回望过去,三十年来我不曾有所改变,未曾窥园之良景。这本书中即便没有鞭辟入里的文字,但仍旧能让我感觉到亲情、友情、爱情的来之不易。还是那句话,烈火炼真金,患难见知己,且行且珍惜。 承亲朋好友的好意,答应将此书刊行,实在感激不尽。看完此书的人,估计前面的章段,早已忘怀了吧。 时光永是流逝,追忆似水年华。谨以此拙文,献给所有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 二〇一六年十月二十四日 于苏州吴中太湖畔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