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家道中落 身世坎坷
硖石的王气
蒋方震,字百里,笔名飞生,1882年10月13日(大清光绪八年九月初二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
讲述蒋百里先生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首先须从他的家乡和家世说起,因为关于他的家乡和家世,都有离奇的传说。
硖石原本有王气升腾,老辈人如是说。
硖石的王气让秦始皇消弭了,老辈人叹息道。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环视宇内,天下初定,内心大喜,从此特别关注两件大事,一是秦王朝能够长治久安,传至万世;二是自己能够长生不老,千秋万岁。一天,有位术士向他奏报,东南沿海一带有王气升腾,如不及早消弭,恐将影响秦朝万世一系的帝业。秦始皇一听,悚然一惊,迅即传下令旨,亲率文武百官赴东南沿海一带巡幸,一则消弭这股王气,根除致乱之根源,二则查访奇人异士,搜求长生不老之良药。
某日,秦始皇巡幸至海宁县硖石地方,但见一山突兀而起,山势蜿蜒起伏,如龙盘虎踞,山上白云缭绕,紫气升腾,直冲霄汉,认定这是东南王气之源,乃广集十万囚徒,在此山中间挖开一道峡谷,断其龙脉而弭其王气。从此硖石就成了两座山,一河从中间流过,名为市河。在“今市河大虹桥下,两岸山根犹露,相传秦始皇凿处也”。
然而,硖石的龙脉断了,硖石的人脉未断,硖石的王气绝了,硖石的文气未绝。千百年来,硖石人吃苦耐劳,克勤克俭,创造了这片热土的独特文化。尤其白唐代开始,随着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向东南地区转移,杭州、嘉兴一带文风大盛,人才辈出,海宁更是不落人后,经济和文化并驾齐驱,成为东南赫赫有名的人文荟萃之地。据统计,自唐朝至清朝末年,海宁高中进士者共366人,其中唐代3人、宋代74人、元代3人、明代101人、清代185人。在这些进士中,有状元1人、榜眼3人、探花1人。清末至民国时期,海宁也是人才济济,如近代自然科学先驱李善兰、国学大师王国维、著名学者张宗祥,等等。而民国年问的硖石镇更因一代兵圣蒋百里和天才诗人徐志摩而闻名全国,这实在是硖石千百年来人气和文气厚积薄发的结果。有此二人,硖石足矣!
硖石古称峡山,又称夹谷,自唐代以后改为硖石,因市河从中流过,故又称硖川。河东之山名沈山,又名审山,当地人称为东山,高53丈,周围7里,山上是红土;河西之山名紫微山,当地人称为西山,高18丈,周围1里,山上是黄土。市河是南北水路交通的要道。
明代文人褚靖《题硖山诗》云:
硖川峰势列东西,秀色葱葱草树齐。
两点峨眉天外耸,双了螺髻望中迷。 平分积翠如云卧,对蹙空青映日低。
拄颊几回吟看处,朝来爽气漫留题。
明代另一位文人陈鉴《游硖山诗》则曰:
天斧何年劈两峰,半空金翠出芙蓉。
一溪中断斜阳草,六寺深藏细雨钟。
青壁偶随佳客至,白云间与老僧逢。
只疑误入华阳洞,长啸清风落短筇。
有此二诗,即使没有到过硖石的人,也会为硖石的山光水色所迷醉。如能生于斯,长于斯,人生复有何憾!
硖石的地理位置也很重要。硖石地处杭州与上海之间,为浙西重镇,历来是大米、茶叶、丝绸等物的集散地,交通极为方便,既可走水路,又可行陆路。清朝末年沪杭铁路修成,使硖石的地位更加突出。
除硖石外,海宁还有两大名镇,一是袁花镇,一是盐官镇。袁花镇的查氏家族,历来人才辈出,中举做官者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当今以金庸为笔名享誉海内外的武侠小说大师查良镛,就是袁花镇查氏家族的一员。蒋百里的第一个夫人查品珍也是袁花查家的女儿。
盐官镇的陈家,在有清一代显赫一时,出过陈之遴、陈元龙、陈世倌三位大学士,有“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之称。早蒋百里三年出生于盐官镇的王国维则成为民国初年开风气之先的一代学术大师,受到世人的称颂。
P1-3
蒋方震君留学东西洋十余年,品行学术,经验资望,为东西洋留学生冠。
——蔡锷
蒋先生—身既为军事学家,又为政论家,又擅长文史研究,字也写得很好……其谈讲说述,滔滔不绝,风趣横溢。
——曹聚仁
对中国历史文化富于研究,对世界潮流洞若观火,见得到,说得出,眼、耳、脑、笔并用,而能纲举目张的,恐怕只有百里先生_人了。
——李小川
蒋方震先生不仅是我的岳父,他还是我最早的师长和引路人。
——钱学森
大约在1997年春天,有书商通过一位朋友找我写蒋百里传。可能是要赶上某个时间节点,书商要求三个月完稿。当时出书非常困难,有人主动要我写传记,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而且,我生长于大西北,对蒋百里这位江南饱学之士,颇感兴趣。与朋友约定以后,我即着手搜寻资料。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藏有蒋复璁、薛光前主编的《蒋百里全集》、黄萍荪编的《蒋百里文选》等原始资料,还有曹聚仁、陶菊隐分别撰写的蒋百里传记。我还求助于海宁市政协的T作人员,他们寄来了许逸云著《蒋百里年谱》。结合这些原始资料、传记年谱,以及近代史所藏的民国时期丰富的报刊资料,我开始写作。作为近代史学者,我必须遵守基本的学术规范,在研读史料、认真研究的基础上落笔,这样就影响了进度。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陶菊隐先生是蒋百里先生的忘年交,他在传记中披露了蒋百里先生许多不为人知的逸闻趣事,对后来的学者影响较大,我在写作过程中也多有参考。
过了几个月,朋友传来书商的口信,不出版这本书了。失望之余,我还是勉力写完全书。当时因出版无门,只好暂且束之高阁。
此后,关于蒋百里先生的论著陆续问世,主要有李娟丽、包东波著《军学奇才——蒋百里》(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张学继著《兵学泰斗——蒋方震传》(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吴仰湘著《中国近代国防理论的奠基——蒋百里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等。这些论著的出版,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较大的反响,蒋百里先生的生平、思想和志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而我忙于其他事情,未继续此项研究,成为一个旁观者。
2016年春夏之交,我得知中华书局在编辑出版一套民国人物传记系列图书,尚未收入蒋百里先生的传记,遂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把放了将近二十年的书稿发给欧阳红女士,未料很快收到回复说可以纳入这个系列。搁置已久的旧作居然可以面世,我喜出望外,遂着手进行全面修改。晚出有晚出的好处,可以参考已有的论著,避免一些似是而非甚至完全错误的说法,也可以利用新出的史料。我基本保持了原稿的框架,并未增删太多内容,因我写作此书时,重在叙述时代变革中蒋百里先生的生平和志业,讲故事、品人物,适合大众阅读的口味。二十年过去,初衷未改。
在修改书稿的过程中,我的同学和同事吴敏超博士给予我最大的帮助。她来自蒋百里的故乡浙江海宁,对同乡先贤百里先生久怀敬仰之心,得知我要出版他的传记,欣然施以援手。她做事一向认真负责,阅读整部书稿两遍,检视引文,补充注释,寻找图片,花费很多心血与精力。我知道,她比任何人都更加期待此书的早日问世,在此感谢她的默默付出。
我还要特别对欧阳红女士和李闻辛先生表示感谢。欧阳红女士始终关注此书的修改和出版,责任编辑李闻辛先生认真审阅书稿,提出若干修改意见。
岁末年初之际,回顾与蒋百里研究结缘的这段小史,感慨人生很多事虽可遇而不可求,但努力与付出之后,总归有收获的一天。
抗日战争爆发后,蒋百里先生毁家纾难,拖着病弱之躯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中,终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于1938年11月病逝于陆军大学代理校长任上。他为抗日而生,亦为抗日而逝,实现了自己为国家为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2018年是蒋百里先生逝世八十周年,谨以此书表达我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杜继东
2017年12月9日于东厂胡同
蒋百里,名方震,浙江海宁硖石人,中国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曾留学日本、德国,回国后先后担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及陆军大学代理校长,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高级军官。撰写军事论著集《国防论》,详细分析中日两国实力与战略态势,阐述持久抗战理论,断言抗战日本必败,中国必胜。他还是著名的文史学者,是粱启超的得意弟子,曾撰写《欧洲文艺复兴史》,并与泰戈尔、胡适、徐志摩等人结为至交。
《蒋百里传》作者杜继东深入挖掘有关蒋百里的原始资料、传记年谱,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的民国时期丰富的报刊资料,翔实地记述蒋百里的传奇人生,堪称蒋百里传记的权威读本。
蒋百里不仅是个军人、战略家,还是教育家,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虽只八个月,却培养出一大批民国著名的军人,并在日后一定程度的影响了白崇禧等人。他还是一个外交家,在抗战初期衔命出访德、意等国,不但赢得尊敬,也为国家争得支持。惜乎其英年早逝,1938年11月蒋百里病逝。
杜继东著的《蒋百里传》属于学术传记,作者的新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