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一个人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与基础。
曾凡朝著的《要做事先做人--立己修身最为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系列读物)》从“修身为本”这一中国文化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入手,紧紧围绕“要做事,先做人”这一中国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论述了人为什么要修身,指出修身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即欲“辨人禽”,须“明人伦”。人怎样修身?以“反求诸己”为核心,向人们展示诸名如“克己复礼”“改过迁善”等种种修身之法。修身目的在于“修己安人”乃至“修己以安百姓”,而成就君子人格,期于圣贤是修身的最高目标。
本书深入浅出,语言通晓流畅,故事生动活泼,充满哲理智慧,读之使人受益。
曾凡朝著的《要做事先做人--立己修身最为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系列读物)》共由五章组成,第一章确立了人的问题,探讨了人之为人而别于禽兽的主要因素,这是做人的前提。第二章着重探讨了修身的重要性和意义。第三章具体讲述修身之法。第四章讲修己以安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第五章以“人皆可以为尧舜”作结,讲述修身的终极目标,“志于君子,期于圣贤”,成就理想人格。
第一章 辨人禽,明人伦——人何以是人?
人和万物皆由天地所生,而人为万物之灵。人人都是人,为什么有的人被认为“不是人”,而被骂为“禽兽”呢?这就需要我们辨人禽,明人伦。作为天地的长子,人应体“天地之心以为心”,充分发挥出人人独有的作用和价值,遵道而行,继善成性,代天成物,参赞天地之化育,创造出一个新的天地。
一、天地之生,人为贵——人何以最尊贵
“天地者,生之本。”人和万物皆由天地所生,而人为万物之灵。人本于先祖,自然注重慎终追远,缅怀祖先;人是需要秩序和教化的,而君、师是国家治理、社会和谐和人文教化的根本。
1.天地者,生之本——人是大自然的杰作
在我国传统的婚礼上,新郎、新娘一般都要拜天地。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对拜天地的礼仪似乎陌生了许多。明代传奇《金雀记》第九出“成亲”就载有生动的传统婚礼场面:
【净】一对新人牵出来!【末】怎么说?【净】丝幕牵红,同上花毡,先拜天地三界!【拜介】拜!兴。次拜泰山高堂!【拜介】夫妻对拜!礼毕,请揭方巾。
当前,这套仪式仍然出现在不少农村传统的婚礼上:“一拜天地,再拜高堂,夫妻对拜,进入洞房。”
百姓重视“拜天地”,帝王对此也极为重视。北京城里的天坛、地坛便是祭祀天地的场所。古代成功的帝王还会专程奔赴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封是祭天,禅是祭地,通过“封禅”来祈求天地的庇佑。
天地实际上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它影响着我们的行动,诠释着我们的感情。日常语言的丰富性便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点:欢欣若狂时,人们叫欢天喜地;悲痛欲绝时,人们叫呼天抢地;转危为安时,人们叫谢天谢地;感人至深时,人们叫感天动地;成就大事时,人们叫惊天动地;有担当的人,人们称其为顶天立地……
“天地者,生之始也。”(《荀子·王制》)天地是生命的起始和根本。“天地者,生之本也。”(《荀子·礼论》)天地是万物生存的根本,所有生命的存在都是以天地为基础的。“天地姻缊(yin yun),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周易·系辞》)天与地相互作用交感,万物得以化育成形。万物内含阴阳精气,二气交合,万物化育,繁衍生息。星辰运转、日月升降、四时循环往复、阴阳交错变化,云气飘行,雨水普施,万物各自获得产生的条件,从中汲取营养,开始滋生创始。天地中的万物,包括人,都是由天地自然化育而来,而在天地所生的万物之中,人是最尊贵的。
《孝经》中记载了孑L子之言:“天地之性人为贵。”《孔子家语》中有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人是万物之中最尊贵的。孔子有一次游览泰山,偶然遇到荣声期。这位山野老农,衣衫褴褛,穿着一件破皮衣,腰间系着一条绳索为带子,一边唱歌,一边弹瑟。孔子问他:“先生,为什么这么高兴啊?”荣声期回答说:“吾乐甚多,而至者三。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既得为人,是一乐也。”(《孔子家语·六本》)有很多事情都值得我高兴,第一件事是老天爷虽然造就了天地间的万物,但只有人是最尊贵的,而我恰好生为一个人,怎么能不高兴呢?
人,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说文解字·人部》)。对此,古人从人为万物之灵、人有仁义道德、人兼有万物之功能等方面都有所说明。
万物之中,唯有人禀赋天地之精,成为万物之灵、万物之首。“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天地化育万物,好像生育子女的父母。人则禀赋天地之灵,成为万物之首。周敦颐《太极图说》一文中有这样的表述:“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人得阴阳秀气,是万物之中最灵的。天覆地载,万物产生,唯独人类得其秀而最灵。用《礼记·礼运》的话说,人是“五行之秀气”的凝结,是天地间最有价值的生灵,是天地自然造化的功德,是阴阳相交相合的产物,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精粹之气,是天地神奇而又珍贵的力量相融合产生的精品。
P1-3
人是生成的,不像其他生命物质是预成的。人在生成为人的过程中,离不了做事。《左传》中有人生三不朽之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的核心是“做人”,“立功”的核心是“做事”。做人是做事的开始,做事是做人的结果。《大学》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做人始于“修身”,做成事就要修好身。懂得修身,是人走向成熟的标志,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是人走向成熟和成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修炼和不断的沉淀,才能每遇大事有静气,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境遇中,沉着应对,逢凶化吉,实现做事做人的双赢。
根深才能叶茂,成事亦先成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中国人的根和魂。拨云见日,我们汲取文化的鲜活智慧,解开生命的迷津;培根铸魂,我们追寻生命的源头活水,修炼生命的精金。本书通过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做事做人的智慧,立足当下,将古人深奥的学术文献、名言名句、思想观点,通过通俗化的语言表达,引申发挥,进行现代化转化,让古人及其思想穿越时空进人今天的生活,融入今人的生命。
笔者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根基,以“要做事先做人”为主题,以天地为背景和基础,由“人何以是人”讲起,落脚于“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本书共由五章组成,第一章确立了人的问题,探讨了人之为人而别于禽兽的主要因素,这是做人的前提。天地之间人为贵,人的本性和价值决定了做人要继善成性,代天成物,顺应天地之道,参赞天地之化育,使得天地万物更加生机勃勃。第二章着重探讨了修身的重要性和意义。做人首要在于修身,修身实际上是人对自己本身的一种超越和完善,是在雕琢自己、改过迁善和言行一致的践行中实现动态的自我提升。第三章具体讲述修身之法。修身的法门就在于古人常说的“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反求诸己”不是让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自己找自己的麻烦,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然后承担起应当担负的责任,这也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和根本。掌握了这个法门,我们的能力会越来越强,胸怀会越来越宽广,做事做人的道路会越来越顺畅。第四章讲修己以安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一个人随着自己做人做事的能力的提升,必然会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是一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阶段,也是实现“内圣外王”的过程。只有这样,方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性”,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在服务社会、修己安人中得以实现。第五章以“人皆可以为尧舜”作结,讲述修身的终极目标,“志于君子,期于圣贤”,成就理想人格。这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取得最大的成功和实现最大的价值,就不能仅仅看到当下的事情和眼前的自己,更要看到圣贤可成的阔大境界,并且为之终身践行。 不管什么时候,做事做人都是人生命中永恒的主题,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这本书就是一本和读者分享如何做人做事的书,但愿这本小书能成为您精神家园中的一抔沃土,让生命在书香中充满能量,让心灵在书香中轻舞飞扬。
本书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抛砖引玉,为大家学习经典、传承文化、做人做事,略尽绵薄之力。
蒙业师颜炳罡教授不弃,笔者有幸担任本套丛书之一《要做事 先做人》的作者。受托以来,深感时间紧,任务重,惶恐不安,压力倍增,唯有多方搜集资料,琢磨写作之法,以不负先生重托。
动笔之初,笔者在探求行文风格时,时常一遍遍推倒重来,既担心文章会被固有的学术思维所囿,使文章晦涩难懂,毫无阅读兴趣;又担心过于通俗,难以展现出经典血脉的生命力量与内在根基。在行文成书的过程之中,如何把握每篇文章的核心切入点,如何将其写好,写透,写活,时时刻刻牵动着我的每一根神经,深感自己学识和能力有所不逮。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本书行将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写作过程中,颜先生自始至终关注着书稿的进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撰写意见;我们这套丛书的整个团队多次进行集体通稿,对本书的写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建议;我的学生史天任、张孝慧、时丽静、张鑫、孙其华、李尤亚、徐玲等所付出的心血、贡献和辛劳难以一一细说,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笔者学识水平有限,书中肯定存有诸多不足之处,恳请学者专家和读者多多给予批评指正!
曾凡朝
于泉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