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为学、修身的宝典。这部奇书,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是治学修身、处世待人,还是经商置业、从政为民;无论是高宫大吏、富商大贾,还是贩夫走卒、平民百姓,总能在《道德经》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 书名 | 道德经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作者 | (春秋)老子 |
| 出版社 | 江西美术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为学、修身的宝典。这部奇书,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是治学修身、处世待人,还是经商置业、从政为民;无论是高宫大吏、富商大贾,还是贩夫走卒、平民百姓,总能在《道德经》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内容推荐 老子著的《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为《德经》。《道经》讲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揭示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讲述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本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详细注解并翻译原文,并针对每章内容分别从为人之道、从政之道、经商之道等三大方向列举了大量妙趣横生的古今中外案例,力求呈现出多方位的立体化效果,使读者能够更好体会和感悟两千多年前的哲人圣典。 目录 上篇 道经 第一章 天地之始 老子之“道” “道”和“名”的关系 众妙之门 轮扁斫轮与伯乐相马 诸葛亮抱道而行 第二章 美之为美 认识问题的辩证法 无为乃是大智慧 管仲的为人 萧规曹随 第三章 圣人之治 智慧和珍宝真的好吗 回归淳朴天真 与世无争的严子陵 第四章 象帝之先 学会韬光养晦 满招损,谦受益 曾国藩藏锋保身 第五章 天地不仁 大道“不仁” “强项令”董宣 保持中正 政务苛烦亡秦 第六章 玄牝之门 “道”无所不在 庖丁解牛 第七章 天长地久 靠无私实现“大私” 如何理解自私与无私 不贪恋权位的华盛顿 李固劝黄琼 第八章 不争无尤 上善若水 水的智慧 杨修之死 第九章 功遂身退 物极必反 功成身退是明智之举 李斯之死 骄傲的危害 第十章 长而不宰 纯洁无染的婴儿状态 省视自己的内心 每日三省其身的曾参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无”的用处 当有则有,当无则无 陈平赤身脱险 名相李泌 第十二章 圣人为腹 美色妙音,迷人心智 玩物丧志,怀璧招贼 不可放纵私欲 齐桓公之死 狄德罗的袍子 第十三章 宠辱两忘 宠辱不惊 要有忘我之心 林则徐进抚衙 第十四章 无状之状 神秘不可捉摸的道 把握大道,驾驭一切 司马迁发愤著书 第十五章 善为士者 真正的高人 包容的智慧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承前启后的儒学大师——郑玄 第十六章 殁身不殆 致虚守静 复归正道 把握常理 司马懿的守静之道 吕布之死 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 最高明的领导者 世间最大是诚信 善于放权的领导们 第十八章 道亡有义 大道废,有仁义 家贫出孝子,国乱有忠臣 假牛布衣 华歆轶事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 放弃仁义智巧 桃花源 清心寡欲才长久 “天下第一清官”于成龙 第二十章 独异于人 无知亦无忧 能有多大差别 保持独特的自己 “铁屋”中的呐喊 槐安国之梦 “紫牛”与“蓝海” 第二十一章 惟道是从 做事遵循大道 认清事物的本质 汉文帝废除肉刑 鲁仲连义不帝秦 第二十二章 圣人抱一 万事相反相成 高明的保全之道 袁术称帝 刘秀的委曲成大业 第二十三章 道亦乐得 刚猛的力量难持久 价值观的重要性 追求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王莽改制的失败 不同的人生选择 第二十四章 自是不彰 顺其自然,不要勉强 做人不能太自我 秦池酒厂的兴衰 陈胜之败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从哪里体验“道” 道法自然 狼与鹿的双重关系 万有引力的发现 第二十六章 静为躁君 戒除轻率和浮躁 有备无患 要有超然的心态 淡定泰然的谢安 刘备续佳偶 无往而不乐的苏轼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痕 至善的境界 让物尽其用 诚心向高人学习 扁鹊论医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第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 做人要低调 维护其自然与和谐 淡泊名利的爱因斯坦 第二十九章 圣人无为 万事不可强为 适度的才是最好的 徐庶进曹营 做事要适度 第三十章 以道佐主 不以兵强天下 果而勿矜 合乎大道,才能长久 马陵之战伏庞滑 李白成骄奢致败 第三十一章 有道不处 兵器是不祥之物 胜而不美 墨子与公输盘的较量 孔明火烧藤甲兵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坚守正道 知止不殆 晋文公称霸 下篇 德经 第三十三章 上德不德 上德与下德 智与愚 处实去华 魏晋风流,上乘之德 郦食其之死 第三十四章 下为高基 尊卑与贵贱 学会做一块石头 不卑不亢地做人 朱元璋隐忍为“石”,终成大事 第三十五章 无中生有 微妙的道 世界本是“空”的 塞翁失马的启示 伸开手掌,拥有一切 第三十六章 善贷且成 道往往不被理解 相反相成 大器晚成 要勇于坚持自我 “贪婪”的王翦 第三十七章 物损而益 阴阳调和 损与益的辩证 强梁者不得其死 郭子仪的处世之道 触龙智说赵太后 第三十八章 不言之教 至柔驰骋至坚 不言之教 无为之益 越王勾践以柔制刚 羊祜以“无为”灭吴 身教故事两则 第三十九章 知足不辱 身重于物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适可而止 刘夫人贪财,误国丧命 萧何处卑以自保 第四十章 大成若缺 看事物不可过于表面 大辩若讷 清静为天下正 “以貌取人”故事两则 长平之战 第四十一章 知足常足 知足常足 长孙无忌不知足之祸 第四十二章 不行而知 用心去感受 不为而成 前秦名相王猛 第四十三章 为道日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取天下常以无事 六祖慧能的故事 “文景之治”与廉范治蜀 第四十四章 善者吾善 不善者吾亦善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 以德报怨故事两则 唐太宗放囚探家 第四十五章 出生人死 以其生生之厚 善摄生者无死地 石崇之死 孙叔敖“不入死地” 第四十六章 尊道贵德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世界 第一慈善家比尔·盖茨 说剑 第四十七章 天下有始 塞其兑,闭其门 见小日明 用其光,复归其明 “见微知著”故事两则 刘邦的“自知”和晁错的“不自知” 第四十八章 盗竽非道 统治者总爱走邪路 寓言故事两则 第四十九章 善抱不脱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推己及人的智慧 有关信念故事两则 第五十章 含德之厚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物壮则老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范仲淹 张良守道 第五十一章 福祸相倚 祸福相依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刘备低调成大事 第五十二章 治人尚啬 治人事天,莫若啬 苏轼的“三养”之道 第五十三章 以道治国 治大国若烹小鲜 子产治郑 第五十四章 大者宜下 大者宜为下 昭王屈身纳贤 第五十五章 万物之奥 美言可以市尊 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魏征逆耳进言获尊重 周处浪子回头 第五十六章 能成其大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轻诺必寡信 两场“多易”导致“多难”的战争 晋惠公轻诺寡信 第五十七章 无为无败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远见卓识辛宪英 第五十八章 善为道者 以智治国,国之贼 唐太宗不以权谋治国 第五十九章 莫能与争 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隋文帝功高而谦卑 不争而胜案例两则 第六十章 我有之宝 慈爱的力量 母爱的力量 第六十一章 不争之德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韩信不逞一时之勇 刘备因怒伐吴 第六十二章 哀者胜矣 祸莫大于轻敌 唐军的怛罗斯之败 第六十三章 被褐怀玉 圣人被褐怀玉 韦诜慧眼识婿 第六十四章 以其病病 “知不知”与“不知知” 陈后主“不知知”致亡国 晋灵公知错不改遭杀身 试读章节 “道”和“名”的关系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两句话之间是并列的关系,所表达的也是同一个含义,只是这个含义被分作了“道”与“名”两个层面来论说。那么,“道”与“名”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简明地说,“道”是抽象的层面,而“名”则是具象的层面,“名”之中蕴含着“道”,而“道”则由“名”来体现。举个例子来说明,一块电池,就是所谓的“名”,而在电池的身上蕴含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能量转化原理,这就是其中的“道”。电池之所以为电池,是因为它能够进行这种能量转化,而这种能量转化又是通过电池这一具体的物态来呈现的。这也就是“道”与“名”之间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也可以说成是实质与表象的关系。 “道”与“名”所代表的实质与表象之间的关系启迪着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需要弄清楚什么是实质、什么是表象,哪一实质对应着哪一表象,而哪一表象又反映着哪一实质。如果没有厘清实质与表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做起事来就难免会出错。大家都熟悉“狐假虎威”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老虎就犯了此种错误。表面上看来,狐狸的确把那些动物都给吓跑了,可实质是怎么回事呢?是因为它有老虎在身边啊。老虎只注意到了狐狸吓跑了百兽的表象,却忽视了狐狸“仗虎之威”的实质,而把这种威力错误地归之于狐狸了。 对于开篇的这两句话,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还可以发现其中蕴藏着一个很深刻的问题,那就是语言表达的局限性。我们在形容某人说话或者写文章的水平不够时,会说他词不达意,也就是说他的语言并不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他想要说明的意思。这是就普通交流而言的词不达意,可是,如果上升到更高的层面,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很强,他就能够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全都说清楚吗?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很简单,事物是无限的,相应地,对事物的表述也就是无限的。而语言是什么呢?语言就是一套意义符号,在这一点上,它和交通标志的用途是相同的。交通标志很简单,它不能够用来表达更为丰富的事物,而语言则要繁复得多,特别是现代语言,较之原始的语言,变得更为精致。但是不论语言多么复杂,它也必定是有限的,也就不可能将无限的事物完全表述出来。 举一个例子,你想要朋友帮你买一只苹果,而在你的心目中对这只苹果一定是有着一种期许。假如朋友给你买回了一只已经烂了的苹果,你一定不高兴,这也就是说,你不会仅仅告诉他买一只苹果而已,而是还会对苹果的品种、颜色、大小、新鲜程度等等做出具体的描述。有了这些具体的描述,朋友就会给你买回来一只满意的苹果了。但是,这只苹果也只能是令你相对地满意,因为,如果你想要一只大的苹果,朋友就会在众多的苹果中挑大的买。然而,你又不想要过于大的苹果,这下就难了,到底多大的苹果才是既大而又不过大的呢?这就很难用三言两语表述清楚了。 再说一个更为显明的例子,据科学研究,人眼能够辨别的颜色约1000万种,可是翻翻我们的词典,表达颜色的全部词语加在一起又有多少个呢?人们只能大体地说出某种颜色是红的、黄的、紫的……或者更细致一些,将红色分作粉红、紫红、黑红等,既然知道可以辨别约1000万种,那么人类就用量化手段描述出了这些种以上的颜色,不然怎么知道有这些颜色。所以,对于颜色的更为细致的辨别,就不能够用语言来表述了。 其实,言意之辨不仅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等说法都表达了这样一种观念:意义是不能够完全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因此,相比语言的交流,心领神会才是更高的交流层次。众妙之门 老子在讲述了“道”与“名”之后,又引出了另外一对重要的概念——“无”和“有”:“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这里需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古人著书是不加标点符号的,现在所见到的古籍上的标点符号都是现代人加上去的,这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出于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对同一段文字会做出不同的断句,又因为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断句就更容易产生多种可能。这种不同的断句又分作两种情况一种是虽然断句不同,但是其含义基本一致;另一种就是断句不同,含义差别很大。对于这两句话,另外一种断句是:“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两种断句的基本区别就是“名”字的含义不同,前一种断句中,“名”是动词,叫做的意思;后一种断句中,“名”是名词,名称的意思。而不论“名”是动词还是名词,这两种情况的含义大体是一致的,都可以这样来讲:“无”是万物的起源,而“有”是万物的母体。这里的“无”和“有”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没有和有的意思,所谓的“无”,指的是万物生成之前的混沌寂寥的状态;所谓的“有”,指的是万物的形体生成之后的初始状态。如果将“无”和“有”分别换成“无名”和“有名”,其实质意义也并未发生变化。(P7-9) 序言 两千多年前,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以下克上,烽火连天,战乱频仍。在这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时代,老子见社会道德衰败,失望至极,便乘青牛西出函谷关,隐居而不知所终。在出关之时,他应关令尹喜之求,留下了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 《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权威的经典著作,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道德经》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到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000多种,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种新的译本问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一代文豪托尔斯泰对老子也十分推崇,他对老子的《道德经》很有研究,曾帮助翻译出版《道德经》,还亲自编选出版了《中国贤人老子语录》,并在书中发表了他的《论老子学说的真髓》一文。著名的摇滚乐队披头士甚至将《道德经》四十七章改编成歌曲《The Inner Light》。 关于《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史籍记载很少,西汉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就已搜寻不到详尽的资料了。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曾担任过周朝守藏室的官员,管理着广泛的书籍以及文献资料。老子致力于“柔弱”“无为”的道德修养,参悟了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大道,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巨人。 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在通过两条途径来研究、探索《道德经》。一条是修道的。他们用自己的身体乃至整个生命,在实践《道德经》的理论,在探索《道德经》的奥秘。但是,终因本性的差异和体验的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另一条是治学的。他们用全部的聪明才智,冥思苦索,穷经皓首,注解汗牛充栋。但是,终因种种局限,文者说文,字者道字,对于《道德经》的真谛,仍是隔雾看花,未得其真。有的甚至南辕北辙,相去甚远。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参悟《道德经》的真义,参透为人处世的最高智慧,追寻生命的终极意义,我们编写了这本《道德经》。本书共八十一章,分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为《德经》。《道经》讲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揭示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讲述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 《道德经》中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世态人情的深彻洞察和深刻思索。社会动荡、人事纠纷、生命无常,点点滴滴积淀成老子的关于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学。本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详细注解并翻译原文,有全面细致的解析,并针对每章内容分别从为人之道、从政之道、经商之道三大方向列举了大量妙趣横生的古今中外案例,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在版式上都力求呈现出全面多方位的立体化效果,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体会和感悟两千多年前的哲人圣典。 无论是治学修身、处事待人,还是经商置业、从政为民;无论是王公贵族、富商大贾,还是贩夫走卒、平民百姓,总能在《道德经》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顺“道"处世,做人自然圆融通达,左右逢源;依“道”经商,商战自然无往不胜,一本万利;循“道"从政,仕途自然事事亨通,平步青云。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