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谦是那一个时代的缩影。许多虔诚的佛教徒,或有名、或无名,都郑重地为他们心中的净土奉献了一生。他们的精神从来不曾远去,庄严的佛国永远存在于他们的心中。
王毓著的《支谦传》旨在介绍支谦生平及贡献,希望通过对支谦经历的讲述,有助于读者对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早期形成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 书名 | 支谦传/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王毓 |
| 出版社 | 凤凰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支谦是那一个时代的缩影。许多虔诚的佛教徒,或有名、或无名,都郑重地为他们心中的净土奉献了一生。他们的精神从来不曾远去,庄严的佛国永远存在于他们的心中。 王毓著的《支谦传》旨在介绍支谦生平及贡献,希望通过对支谦经历的讲述,有助于读者对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早期形成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内容推荐 王毓著的《支谦传》讲述了南京历史文化名人、东汉三国著名佛经翻译家支谦的生平,他的生平经历曲折动人,其翻译在理论上强调“文质并举”,在实践中又坚持“因循本质”,其翻译对当时及后世都有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支谦与两汉三国时期的佛教 第一节 佛教东传 一、中国佛教的分期 二、佛教东传的时间 三、佛教东传的路线 第二节 作为背景的汉代三国佛教 一、汉代佛教发展情况 二、三国佛教发展状况 第二章 支谦生平及学行 第一节 支谦生平 一、支谦的家族出身 二、支谦的生卒时间 三、支谦的主要行迹 第二节 支谦学行 一、洛阳佛教对支谦的影响 二、支谦人吴以后的历练 第三章 支谦的译经成就 第一节 支谦译经考 一、支谦译经概况 二、藏经所存题为支谦所译经典 三、支谦译经特点 第二节 支谦所译重要经典简介 一、《维摩诘经》 二、《大明度经》 三、《法句经》 第四章 支谦的历史影响 第一节 支谦的杰出贡献 一、支谦与中国佛教翻译风格的形成 二、支谦对汉文佛典的诠释贡献 三、支谦对中国梵呗艺术的贡献 第二节 佛学与儒学的互动 一、佛教对玄学的影响 二、玄学对佛教的影响 结语 三国佛教对以后中国佛教发展史的贡献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随着政治统一、经济发展、文化融合,佛教也由诸学派分立的局面日趋求同。此时的佛教在中华大地上如日中天,从皇室贵族以至引车卖浆者流,无不信仰佛教,此时高僧辈出,各种各样的经典被以中国式思维方式加以诠释,南北朝的诸学派进化成为宗派佛教,出现了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宗派。佛教的中国化进程在这一时期完成并达到顶峰。虽然儒家学者以“华夷之辨”的名义对佛教的排斥始终没有停止,但实际上隋唐思想史上最为耀眼的成就几乎全是佛教所创造,隋唐时的儒家在理论上并无突破性的建树,外来的佛教自此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一部分,影响着以后中国思想史发展的方向和轨迹。在隋唐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中,三论宗和唯识宗的基本理论比较严格地延续了大乘佛教的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理论创造不多。而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则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体现了中国僧侣的理论创见和哲学思辨水平。 唐代以后,佛教日渐势微,走向没落。宋元明清时代,主要是禅宗和净土宗在广大民间流传,宗派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佛教学者虽然仍以某宗相标榜,但实际上一般是实践了各宗思想的融合。不仅是教内宗派融合,佛教越来越倾向于调和儒、道思想,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世俗化乃至民俗化的面貌,许多佛教观念渗透至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可以说,佛教通过对宋明理学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影响,以一种隐身的姿态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现代以来,随着佛教自身的进一步衰落和西方文明的传人,佛教与一切中国传统思想一样,面临着现代西方思想的冲击和挑战,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佛教不得不面对自传人中国以来最大的生存危机。基于此种现象,近代以来,佛教界内部的注意力转向适应时代、力求变革的超越阶段。实际上,时至当下,这个变革的过程仍然在路上。我们期待着,佛教能够焕发青春,以一种全新的、现代的面貌对今后中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二、佛教东传的时间 佛教究竟何时传人中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说法。汤用彤先生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列出十种不大可信和几种大致可信的说法。比较多的说法有以下几种。一说,三代之前已知佛教。一说,周代时佛教已经传人中国。以上两种说法在两晋南北朝时很盛行,可能是与当时的佛道斗争有一定关系,所以可信度并不十分高。一说,孔子已知佛教,佛教史籍常引《列子·仲尼篇》的记载证明此观点,但《列子》一书本身的成书年代就有疑问,而且孔子所说的“圣”是不是就一定是佛陀呢?况且,已知佛教和佛教传人也是两回事,此说亦不可靠。一说,阿育王时代佛教传人中土。此说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深远,汤用彤先生认为此说为虚构。一说,秦始皇时有外国僧众来华,此说亦流传甚广,但没有史料证实,可能亦是伪说。一说,刘向发现佛经。其实在刘向生活的时代,印度也不存在成文的佛经,那么刘向发现佛经就是无稽之谈。一说,汉武帝时已知佛教。从现有史料看,这一说法虽缺乏信史根据,但汉武帝时中央政权与西域的交往已经频繁起来,张骞出使西域,在佛教盛行的大月氏停留一年多,张骞知道佛教并且作为西域见闻向朝廷报告,应该是可信的。 佛教的确切传人时间不可考,但是一般认为的两汉之交传人中土之说,应与史实基本相符。现今的学界一般以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为佛教正式传人中土的标志。伊存口授佛经之事,最早见于《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篇末注中所引鱼豢所著《魏略·西戎传》的记载。无论是从情理,还是文献证据来看,这个说法应该是可靠的。 P2-3 序言 支谦,字恭明,又名越,时人亦呼“支郎”,大月氏人,三国时期著名的居士译经家,具体生卒日期不详,约为公元195-255年左右。支谦与其师支亮、师祖支谶并号“三支”。时人称之日:“天下博知,无出三支”。 汉未三国时代是中国历史大动荡时期。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中国传统史学叙事对于这一时期的描述,着眼于政治史。在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里,各方英雄“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旗帜变换如走马,历史中每一个具体的人和他们琐碎平凡的日常生活成为了时代巨变的模糊背景。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行为、思想,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喧嚣之中。 支谦便生活于这个时代。他的祖父从月氏迁居中原,以经商为业。作为出身商人家庭的外国侨民,支谦的生活更是一个巨大的谜。他的长相和声音、他的家庭和习惯,不可能进入史家的视野。由于家庭的传统,支谦很可能生来便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青少年时,他亲近洛阳教团,获得了关于佛教最初的知识。他原本很有可能像他的绝大多数族人一样,成为一位有信仰的商人,怀着对诸佛菩萨的绝对信仰,穿梭于风沙漫天的丝绸之路,承受孤独和危险,享受财富与欢愉。商旅之余,他会虔诚地诵读佛经,祈求现世的平安和来生的幸福。也可能,他会跟随极少数族人的脚步,剃度出家成为一位庄严的僧人,在族人中间宣说佛法、主持法会,给予他们超越的慰藉。 因缘最终牵引聪慧的支谦成为一位佛经翻译家。为躲避战乱,他辗转半个中国,由洛阳到达建业,从此便将自己后半生的心血全部投入到佛经翻译和佛教传播之中。在他的身后,江东佛教盛极一时,“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盛景终于出现在他曾经洒下汗水和心血的江南之地。 支谦是那一个时代的缩影。许多虔诚的佛教徒,或有名、或无名,都郑重地为他们心中的净土奉献了一生。他们的精神从来不曾远去,庄严的佛国永远存在于他们的心中。 本书旨在介绍支谦生平及贡献,希望通过对支谦经历的讲述,有助于读者对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早期形成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后记 支谦生活的汉未、三国时期是佛教在中国最早发展阶段的尾声。他经历了佛教由中原(以洛阳为中心)向江南(以建业为中心)一带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佛教由宫廷向一般知识阶层的普及过程。佛教在中土的初期发展中,支谦与他同时代的佛教翻译家、信仰者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多种原因,支谦的相关历史资料留存至今的极为稀少,这为支谦相关研究的开展带来了许多困难。笔者通过对汉末三国的史籍及佛教文献的细致梳理,大致理清了长久以来不为人所知的支谦生平的一些疑点,以及他于战乱之中辗转到达建业以后在译经及其他佛教事业上的主要工作,并试图将之放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中,考察、评价支谦的历史贡献。 囿于资料和笔者水平的限制,本书还存在着一些尚待改进的问题。如对支谦在辗转到达建业、进入他个人译经的黄金时代之后的译经、交游、传教的具体情况的梳理,以及支谦对当时建业知识阶层佛教信仰的影响力到底如何等一系列既关系到支谦研究、也涉及佛教在江左早期发展情况的研究尚存在着很大的研究空间。笔者热切地期待着新的历史资料的出现,解决这些关键性问题。 此外,我要特别感谢各位领导和同仁的信任、鼓励,使我有机会参与到“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的研究工作中。 最后,恳请专家和读者们指出本书的问题和疏漏,以便改进。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