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帝国的归宿(两汉卷)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张丽君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张丽君著的《帝国的归宿(两汉卷)》是一本关于两汉历史的通俗读物。

一本书写尽一个王朝的流离命运!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学界的新成果融会贯通,以普通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和推广,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科学普及工作。这一点在本书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内容推荐

历史学最大的社会意义在于知兴替、明得失。中国漫长的封建时期曾产生过诸多王朝,其兴衰过程历来为世人所关注,多少年来引发了无数讨论与思考,是历史学爱好者永恒的话题。帝国的归宿系列丛书正是基于以上认识,组织了一批具有深厚学养的一线中青年学者撰稿,以正确的史观、翔实的资料、生动的文字,对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主要朝代的兴衰展开分析与阐释,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并引发进一步思考。

张丽君著的《帝国的归宿(两汉卷)》为丛书之两汉卷,围绕两汉的灭亡过程展开,讲述帝国迟暮之全过程。

目录

第一章 顺应民心——刘邦建立汉天下

 第一节 楚汉相争 逐鹿中原

 第二节 与民休息 无为而治

第二章 雄才伟略——西汉走向极盛时期

 第一节 思想一统 外儒内法

 第二节 开疆拓土 用兵四夷

 第三节 统治危机 调整政策

第三章 日薄西山——西汉王朝由盛转衰

 第一节 汉室中兴 盛世重现

 第二节 成哀危机 汉运已尽

第四章 人心思汉——刘秀建立东汉基业

 第一节 中兴明主 允冠百王

 第二节 明章之治 短暂盛世

第五章 黑暗时期——宦戚轮流掌控政权

 第一节 宦官外戚 擅权之争

 第二节 政治昏乱 矛盾锋起

第六章 政权交替——两汉四百年的终结

 第一节 黄天当立 八州并起

 第二节 军阀割据 各霸一方

试读章节

第一节 楚汉相争 逐鹿中原

一、刘项争雄 鸿沟为界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被征发戍守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的900人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遭遇大雨,道路阻断,无法按时到达指定地点。秦法规定,失期要判处死刑。出身雇农且在戍卒中担任“屯长”的陈胜、吴广,意识到失期是死罪,反秦也是死罪。两人密谋在“天下苦秦久矣”的背景下,反抗秦王暴政。他们将写有“陈胜王”的帛书放置于鱼腹中,戍卒买鱼得书,传为怪异;吴广又于夜中在宿营附近处篝火狐鸣,发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呼声。在进行这些鼓动后,陈胜、吴广率领戍卒,杀死两名押送他们的将尉,用已死的秦公子扶苏及已故楚将项燕之名,号召同行戍卒起来反抗,“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语,表达了他认为王、诸侯、将军、丞相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力量夺取的决心,为起义军鼓足了勇气。于是,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起义军迅速攻占了大泽乡、蓟县(今安徽宿州南),行军至楚国故都城陈(今河南淮阳)时,起义军队伍已经扩充军力至车六七百乘、骑兵千余人、步兵数百万的规模。一些六国旧贵族和士人纷纷投到陈胜帐下,企图兴复国家。魏国的张耳、陈余听说陈胜要称王,急忙劝阻,劝说陈胜应该立六国中的后代为王,才能顺应民心。陈胜哪里肯听,便自立为王,国号“张楚”(所谓“张楚”,有大张楚国之意)。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各地民众纷纷响应,“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反秦势力遍布大江南北。

陈胜自立为王后,兵分三路攻秦。“假王”(代理王)吴广监督诸将西向攻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计划攻取荥阳、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市东北)、武关后,率兵进攻秦都咸阳;武臣率兵北进赵地;魏人周市攻魏地。吴广军在荥阳受阻,陈胜增派周文前去支援,西向攻秦。周文军发展很快,进抵关中的戏(今陕西临潼)时,兵卒有数十万。秦二世惶恐,连忙赦免骊山刑徒为兵,派章邯统领刑徒镇压义军。周文军被章邯击败,退出关中;退至渑池时,又被章邯军大败,周文自杀。章邯又率兵东进荥阳,吴广为部将田臧所杀。田臧率军迎击章邯军,兵败而死。章邯直逼陈,陈胜兵败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被车夫庄贾杀害。最终,陈胜部将吕臣率领“苍头军”收复陈,处死庄贾。

时代造就了陈胜、吴广。他们本来是生存于庞大秦国最底层末端的乡野之人,但他们超越乡野,建立起了政权。虽然只是短短的六个月,但也实现了既定的建国目标。据说张楚建都于陈地,那里曾经建有华丽的宫殿。陈胜年轻时的某位雇主访问陈胜宫殿时,曾惊讶地用楚地方言喊道:“伙颐!”(表示惊叹)陈胜之举是农民出身的皇帝刘邦的先驱,反秦浪潮也是由他激起,“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西汉文帝时期的贾谊认为陈胜出身贫贱,“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削木为兵,揭竿为旗”,得到了天下百姓的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较早起兵响应陈胜的有项梁、项羽。项梁的父亲项燕是战国末年楚国名将,被封于项,家族因此以项地为姓。项梁本人熟读兵书,号称“知兵”者。项羽是项梁的侄子,身高八尺,力能扛鼎。项羽年少时,读书不成,学剑又不成。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认为,“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项梁教他兵法,项羽“大喜”,但略知其意后,就不肯再学。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始皇帝巡游会稽,渡钱塘江。项梁带项羽观看。别人见到皇帝的气派都惊惧不已。项羽却认为,“彼可取而代也!”项梁闻言大惊,赶忙阻止他:“勿妄言,族矣!”(P3-5)

序言

钱穆先生说到中华文化的三个特点,一是历史悠久,二是不间断,三是记载详密。环顾全球,恐怕没有哪个民族如中华民族这样重视历史。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历史最为完备的国家。

学习历史的意义何在?我理解应该有三个层次:第一,了解我们的先人是如何生活、如何思考的;第二,了解我们的民族是如何发展、繁衍至今的;第三,从中摸索出一些规律,以推动和促进我们当下的生活。很多人在学生时代或多或少对历史都有一点恐惧心理,枯燥的时间地点,乏味的典章制度,为了应付各种考试,不得不死记硬背。但是,当我们积累了一些社会经验,增长了一些人生阅历之后,却会发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历史的影子在摇曳,那感觉似是而又非、真切而又恍惚,今天好像是昨天的重现,但却又与昨天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这一切,驱动着你想去探寻,是什么造成了昨与今之间的同与不同,是什么导致了今与昨之进步与反动。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前辈学者阐释学习历史的态度时,特别指出,对于本国历史应该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应该有一种理解之同情。只有满怀温情与敬意、抱着理解之同情,才能同时摒弃妄自菲薄与狂妄自大,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我们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并从中有所收获。

新中国成立以前,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普罗大众的历史知识主要来自两种通俗文艺形式——评书和戏剧。义务教育普及的今天,历史仍然是大众读物乃至大众娱乐的重要内容。充斥银幕的热播剧、各大图书排行榜上的畅销书,许多都是以历史为题材。另外,学者皓首穷经的研究成果,则很少有人问津。冷静一想,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我们大陆,即便在今日之美国、日本以及中国的台湾、香港,也无不如此。在世界华人社会里,是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还是金庸的《鹿鼎记》发行量大?同是“三国”,读《三国志》的有几人,《三国演义》却是家喻户晓。小说《三国演义》《鹿鼎记》乃至电视剧《三国演义》《鹿鼎记》等对培养青少年历史兴趣的功能不容忽视。回想我们这一代历史学者,有多少人是因为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而喜欢上历史并走上专业研究道路,又有多少人一开始就是捧读《史记》《资治通鉴》的?显然是前者。

因此,不必鄙视大众读物,不必轻视大众读物乃至影视作品对于唤起人们对历史、对历史学产生兴趣的作用。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大众读物、影视作品粗制滥造,闹了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造成了不良影响。

《帝国的归宿》丛书出版在即,中国华侨出版社的年轻朋友嘱我为这套通俗历史读物写一篇序言。丛书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作为选题宗旨,详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主要朝代的兴亡过程。粗读全稿,与一般历史读物相比似乎并无特别之处。细读之下,却感受到了其中的与众不同。丛书作者都是在科研、教育一线的青年史学工作者,他们秉持史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带着一份学术的尊严,投身大众读物创作,其热情与严谨洋溢于字里行间。全稿宏大叙事与历史细节并重,在正确的史学理论之下,从史料出发,切实做到了言必有据。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不少作者将学界的新成果融会贯通,以普通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和推广,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普及工作。这一点在丛书的唐朝卷、元朝卷、明朝卷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相信,这套丛书能够在众多大众历史读物中脱颖而出,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

是为序。

方志远 丁酉秋九月望日

书评(媒体评论)

丛书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作为宗旨,详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主要朝代的兴亡过程。全稿宏大叙事与历史细节并重,在正确的史学理论之下,从史料出发,切实做到了言必有据。相信这套丛书能够在众多大众历史读物中脱颖而出,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

——方志远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1:3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