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隋一统,开皇之治
北周静帝大定元年(581年)二月甲子日,杨坚受禅即皇帝位,在临光殿登基,定国号为“隋”,改元开皇,宣布大赦天下。大隋帝国以全新的姿态,开创了隋唐盛世。虽然隋朝二世而亡,但它所留下的丰厚遗产,却深刻地影响着后世。
开皇之治
开皇是隋文帝杨坚统治时期的年号之一(581-600年)。开皇之治是杨坚在位二十余年中开创的盛世,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杨坚倡导节俭,减免政府内不少开支、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并设置谷仓储存粮食。杨坚成功地实现了历经数百年严重分裂后的中国重新大一统局面,从此中国在大多数的世纪里都保持着大一统的政治传统。
开皇年间,盛世气象恢宏磅礴。杨坚下令修建新都大兴城(即后来唐都长安)。大兴城的修建,不仅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规划高超水平的标志,也是当时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大兴城乃当时的“世界第一城”,它的设计和布局思想,对我国后世都市建设及日本、朝鲜都市建设都有深刻的影响。“鸿恩大德,前古未比……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咸暨,尉候无警。于是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考之先王,足以参踪盛烈。”这就是《隋书》里的“开皇之治”。杨坚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大量地减少了国家的财政开支,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开皇十七年(597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所有赉给,不逾经费,京司帑屋既充,积于廓庑之下,高祖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
隋朝前后存在了38年(581-618年),帝国的疆域范围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唐朝直到贞观四年(630年)都未能完全恢复到隋朝的统治范围。大隋的军队重创了突厥、吐谷浑、契丹、高丽,阻止了北方主要少数民族的强大与崛起,在军事与政治上取得了空前辉煌的胜利。《剑桥中国隋唐史》这样评价道:“隋朝消灭了其前人的过时的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在长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区发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识,这一切同样了不起。人们在研究其后的伟大的中华帝国的结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能不在各个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隋朝东都洛阳及各地的粮仓,大的可储粮千万石,小的也储粮几百万石,都储满了谷物。长安、洛阳和太原的国库中,储存的绢帛各有数千万匹。杨坚临终时,天下仓库的积储可供全国五六十年正常使用。(P3-5)
丛书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作为宗旨,详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主要朝代的兴亡过程。全稿宏大叙事与历史细节并重,在正确的史学理论之下,从史料出发,切实做到了言必有据。相信这套丛书能够在众多大众历史读物中脱颖而出,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
——方志远
大隋国祚三十余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纵览大隋风云,细细品味大隋帝国的兴亡历程,我们既为其二世而亡感到扼腕,又为杨广感到可惜。身为天子,杨广即便开创了不世“大业”,却不能将帝国传承下去,没有真正缔造不朽的功业,反而葬送了大好江山!
时间已经过去了近1400年,我们仍然需要认真地反省隋亡的教训,以资今鉴。
若想总结隋亡教训,我们首先可以借鉴大隋的继任者们的经验总结。大唐帝国的第二任天子,被后世无数人推崇备至的李世民,因亲身经历了隋末战乱,因此认识深刻、反思透彻。归结起来,李世民君臣所认识的隋亡教训不外乎三点。
第一,好大喜功、不恤民力。
隋炀帝(这是本书郑重其事地第一次在行文中使用“隋炀帝”这一称谓,因为相比于隋明帝、隋世祖或杨广本名,隋炀帝之称更为世人熟知。——笔者注)劳民伤财,过度地役使百姓,使得天下民不聊生、战乱频仍。隋炀帝在位十四年间,连年启动大型工程,大兴土木,体现了性格中的好大喜功的特点,百姓徭役、兵役繁重,抢夺农时、破坏经济,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看不到希望和未来,自王薄首义开始天下变民蜂起反抗。与此同时,他还穷兵黩武,连年的对外战争,尤其是三次东征高句丽,惨败而归,更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隋炀帝一向视百姓如无物,认为他们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帝国能给他们活路,就是莫大的仁慈与恩惠。隋炀帝对于百姓生死,向来是漠视的;当然不可能体恤民情。针对这一教训,唐太宗李世民君臣可谓认识得鞭辟人里、深得其中三昧: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世民君臣深刻地认识到百姓的力量,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李世民贞观年间轻徭薄赋、体恤民力,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第二,刚愎自用、拒绝纳谏。
这一点,在前文中已数次提及。隋炀帝是极聪明的人,既拥有远大的抱负,也有创造不世大业的雄心,更极富才华与追求。但是,杨广不是神,他英明神武,但他也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失败与挫折的摧折,在遭遇失败的时候往往会进退失据、不知所措。尤其在逆境中,往往自尊心泛滥,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对于正确的谏言也一概排斥。在东征高句丽问题上、在三巡江都问题上、在对待变民叛乱问题上……诸多问题的处理,隋炀帝都错失了扭转形势的大好时机。其原因正在于他拒绝纳谏,刚愎自用。因此,唐太宗李世民继位以后,汲取隋亡教训,从谏如流。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对君臣——唐太宗与魏徵二人共同演绎了一段纳谏与进谏的千古佳话。贞观之治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唐太宗善于纳谏、汲取隋亡教训而换来的盛世!
第三,纵容腐败、怙恶不悛。 隋亡所有原因之中,有一条是历来不被人所关注的。或者说被很多人所忽略的一条,就是隋炀帝对官场贪腐近乎变态地纵容与包庇。这种对腐败的宽宥纵容,令大隋帝国贪腐盛行、嚣张霸道,最终导致隋亡。
隋炀帝对宇文化及的纵容,就是最好的例子。宇文化及是一个懦弱无能的“官二代”,但他却奢靡贪腐,“不循法度,好乘肥挟弹,驰骛道中,长安谓之轻薄公子”。尽管宇文化及被多次举报揭发贪污受贿,但最终都化险为夷,靠着隋炀帝的庇护而从轻发落、不了了之。因此,宇文化及变得愈加贪婪,最终才会在江都铤而走险、发动兵变。其实,人的贪欲绝不只限于对金银财富和声色犬马的追求,还有对权力的占有,这才是更具致命性的诱惑。既然贪腐可以攫取财货珠宝、既然能用金钱买来高官显爵,那么,当贪官手中积聚了足够数量的巨额财富,并足以养活一支军队发动一次叛乱时,他为何不能觊觎皇权、谋朝篡位呢?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兵变,弑杀隋炀帝。这样的结果,正是隋炀帝纵容贪腐造成的严重后果。
历史大潮,汹涌澎湃,千回百转。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大隋帝国已经被深深地掩埋在历史的深处。但是,曾经的绚烂荣耀,曾经的激情豪迈,至今想来仍令人心潮起伏,无法忘怀。
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鉴!
谨以此文,向大隋致敬,向历史致敬!
钱穆先生说到中华文化的三个特点,一是历史悠久,二是不间断,三是记载详密。环顾全球,恐怕没有哪个民族如中华民族这样重视历史。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历史最为完备的国家。
学习历史的意义何在?我理解应该有三个层次:第一,了解我们的先人是如何生活、如何思考的;第二,了解我们的民族是如何发展、繁衍至今的;第三,从中摸索出一些规律,以推动和促进我们当下的生活。很多人在学生时代或多或少对历史都有一点恐惧心理,枯燥的时间地点,乏味的典章制度,为了应付各种考试,不得不死记硬背。但是,当我们积累了一些社会经验,增长了一些人生阅历之后,却会发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历史的影子在摇曳,那感觉似是而又非、真切而又恍惚,今天好像是昨天的重现,但却又与昨天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这一切,驱动着你想去探寻,是什么造成了昨与今之间的同与不同,是什么导致了今与昨之进步与反动。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前辈学者阐释学习历史的态度时,特别指出,对于本国历史应该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应该有一种理解之同情。只有满怀温情与敬意、抱着理解之同情,才能同时摒弃妄自菲薄与狂妄自大,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我们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并从中有所收获。
新中国成立以前,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普罗大众的历史知识主要来自两种通俗文艺形式——评书和戏剧。义务教育普及的今天,历史仍然是大众读物乃至大众娱乐的重要内容。充斥银幕的热播剧、各大图书排行榜上的畅销书,许多都是以历史为题材。另外,学者皓首穷经的研究成果,则很少有人问津。冷静一想,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我们大陆,即便在今日之美国、日本以及中国的台湾、香港,也无不如此。在世界华人社会里,是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还是金庸的《鹿鼎记》发行量大?同是“三国”,读《三国志》的有几人,《三国演义》却是家喻户晓。小说《三国演义》《鹿鼎记》乃至电视剧《三国演义》《鹿鼎记》等对培养青少年历史兴趣的功能不容忽视。回想我们这一代历史学者,有多少人是因为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而喜欢上历史并走上专业研究道路,又有多少人一开始就是捧读《史记》《资治通鉴》的?显然是前者。
因此,不必鄙视大众读物,不必轻视大众读物乃至影视作品对于唤起人们对历史、对历史学产生兴趣的作用。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大众读物、影视作品粗制滥造,闹了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造成了不良影响。
《帝国的归宿》丛书出版在即,中国华侨出版社的年轻朋友嘱我为这套通俗历史读物写一篇序言。丛书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作为选题宗旨,详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主要朝代的兴亡过程。粗读全稿,与一般历史读物相比似乎并无特别之处。细读之下,却感受到了其中的与众不同。丛书作者都是在科研、教育一线的青年史学工作者,他们秉持史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带着一份学术的尊严,投身大众读物创作,其热情与严谨洋溢于字里行间。全稿宏大叙事与历史细节并重,在正确的史学理论之下,从史料出发,切实做到了言必有据。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不少作者将学界的新成果融会贯通,以普通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和推广,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普及工作。这一点在丛书的唐朝卷、元朝卷、明朝卷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相信,这套丛书能够在众多大众历史读物中脱颖而出,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
是为序。
方志远 丁酉秋九月望日
历史学最大的社会意义在于知兴替、明得失。中国漫长的封建时期曾产生过诸多王朝,其兴衰过程历来为世人所关注,多少年来引发了无数讨论与思考,是历史学爱好者永恒的话题。帝国的归宿系列丛书正是基于以上认识,组织了一批具有深厚学养的一线中青年学者撰稿,以正确的史观、翔实的资料、生动的文字,对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主要朝代的兴衰展开分析与阐释,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并引发进一步思考。
严明贵著的《帝国的归宿(隋朝卷)》为丛书之隋朝卷,围绕隋朝的灭亡过程展开,讲述帝国迟暮之全过程。
严明贵著的《帝国的归宿(隋朝卷)》讲述了纵览大隋风云,细细品味大隋帝国的兴亡历程,既为其二世而亡感到扼腕,又为杨广感到可惜。身为天子,杨广即便开创了不世“大业”,却不能将帝国传承下去,没有真正缔造不朽的功业,反而葬送了大好江山!
历史大潮,汹涌澎湃,千回百转。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大隋帝国已经被深深地掩埋在历史的深处。但是,曾经的绚烂荣耀,曾经的激情豪迈,至今想来仍令人心潮起伏,无法忘怀。
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鉴!